标题: 即墨往事 [打印本页]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6-26 14:58
标题: 即墨往事
          1897年,德国殖民者强占胶州湾之时,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并不叫“青岛”,而是属于即墨的“仁化乡”。
    “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设,其来久远”,旧日的即墨作为一个地区概念,最大时包括如今的即墨、平度的南村镇、市南、市北、李沧、城阳、崂山等地。根据《战国策》等古籍的记载,即墨因故城(今平度大朱毛村一带)临近墨水(今猪洞河)而得名。其中“即”是指临近;“墨”便是墨水。这片古老土地的故事追溯到6000年前,“东夷”先民便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商、周时期,即墨属于“莱夷”的管辖范围。到了春秋时期,齐国灭掉了莱国,齐国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到了战国时期,即墨依靠渔盐之利,盛极一时,后世出土的“即墨之法化”刀币印证了史家们“齐有即墨之饶,而联袂挥汗与临淄并夸殷盛”的说法。到秦灭六国之后,设天下为“三十六郡,七十二县”,即墨始设县,并成为当时胶东郡的治所。

即墨往事1.jpg (242.11 KB, 下载次数: 6)

即墨往事1.jpg

后世修复的即墨故城城门.jpg (120.7 KB, 下载次数: 4)

后世修复的即墨故城城门.jpg

春秋时齐国的“即墨之法化”刀币.jpg (114.66 KB, 下载次数: 6)

春秋时齐国的“即墨之法化”刀币.jpg

即墨大夫像.jpg (226.54 KB, 下载次数: 6)

即墨大夫像.jpg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6-26 15:00
         西汉时,改胶东郡为胶东国,而即墨县则作为该国的国都,成为半岛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后700余年间,朝代变换不断,但“即墨”长存。只是在南北朝末期,即墨县一度被并入长广县(今平度市)。但不久,隋朝建立,这里又重新恢复县制,并在故城(今大朱毛村一带)东南方向40多公里的盟旺山下重建即墨城。有趣的是,不知是不是为了延续“即墨之名,因水而得”的传统,这座新城南面的淮涉河被改称为“墨水河”。这时的即墨县版图包括现在的即墨市、崂山区、城阳区和青岛市内四区的广袤地域,随后,这一建置延续千年直到清末。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占领了即墨县南部,次年,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即墨县白沙河以南的地区(仁化乡的大部分、里仁乡、福海乡的一部分)划为“胶澳租界”。而这块即墨失去的“南乡”,便是后来的“青岛市”。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6-26 15:02
廉洁奉公 即墨大夫

    提起即墨历史上的贤才名士,首先提到的就是“即墨大夫”。春秋战国时期,即墨为齐国第二大都市,治所设在今平度大朱毛村。而当时的“即墨市长”则被称为“即墨大夫”。历史上名气较大的即墨大夫有三位,分别为齐威王时人、齐湣王时人、齐王建时人,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具体的姓名,却因清正贤能 、舍身为国和义气高洁而流传后世,并让即墨这个城市在历史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作者: 台湾路电鱼    时间: 2014-6-26 16:35
本帖最后由 台湾路电鱼 于 2014-6-26 16:35 编辑
任春海 发表于 2014-6-26 15:02
廉洁奉公 即墨大夫

    提起即墨历史上的贤才名士,首先提到的就是“即墨大夫”。春秋战国时期,即墨为齐 ...

难得的介绍,学习了,赞一个!

迄今为止,青岛方言中还有许多是“即墨话”当家。

“即墨话”有不少精彩之处,特别在形容词副词使用上。

如挑白(读bei),这里“白”(读bei)是形容词,“挑”是副词。

常说的还有鲜黄、鲜紫、争绿、哄黑等。

作者: 青岛海边散步    时间: 2014-6-26 17:00
认识历史,了解我们不知道的往事,谢谢任哥
作者: 青岛腊梅    时间: 2014-6-26 23:12
学习了,了解历史!谢谢小任提供的历史资料。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6-27 08:49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作者: 长白山-涛声依旧    时间: 2014-6-27 13:45
哈哈,长知识了。
作者: 快乐海洋    时间: 2014-6-27 18:07
阅读学习了解历史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