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如逝的岁月--------知青园地(创刊) [打印本页]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4-26 16:28
标题: 如逝的岁月--------知青园地(创刊)
    如逝的岁月----知青园地
               ------创刊号  


    毛泽东同志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距今已40多年了。当时全国几千万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满怀豪情奔赴农村、边疆,经历着一场灵与肉的历练。在广袤的大地上,他们挥洒着汗水,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收获着丰硕的果实。并用所学的知识改变着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回首往事,我们从一个青葱少年逐步走向成熟,在人生的历程中几经沉浮不断成长。
    如今我们这些人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谈一谈我们的感受,抒发一下我们的情怀,总结自己一生的成与败,展望晚年生活的美好。
    知青园地创刊的目的正是基于此。在此之前,兵团战友、老知青、我冬泳我健康2、王者等许多人均已发表过不少很有见地的文章,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今后还望怀有知青情结的朋友们多多发表文章,使我们的园地越办越红火。


作者: 快乐海洋    时间: 2014-4-26 16:32
难忘的时光
作者: 台湾路电鱼    时间: 2014-4-26 16:39

作者: 快乐海洋    时间: 2014-4-26 16:39
快乐海洋 发表于 2014-4-26 16:32
难忘的时光


作者: 古月胡    时间: 2014-4-26 16:41
支持!



作者: 王者    时间: 2014-4-26 16:53

            峥嵘岁月,彰显风流。
        
        支持,期待佳作!

作者: 水上二胡    时间: 2014-4-26 17:05
古月胡 发表于 2014-4-26 16:41
支持!

  您的高见,您的文章,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在那个日子里造就了多少抒胸情怀,       努力 吧朋友,不老真的不老。美好的明天就在前面。增 ;  龙哥快乐!!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4-26 17:56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龙 于 2014-4-26 17:57 编辑

    1969年4月26日,天津东站一列绿皮车静逸停在第一站台旁,机车喘息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间静逸的站台霎时喧闹起来,身着绿服装,身背绿行囊的青年不断涌向各节车厢,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躁动,在其身后送行的亲属迤逦而行,人人脸上布满了愁云,他们不知所送的人前景如何,或将面临怎样的人生。
    年轻人安顿好自己的行囊后返回站台与送行的亲人话别,家人们千叮咛万嘱咐言语中透露着殷切的希望与惴惴的不安。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幕场景。这是一列开往内蒙古哲里木盟的知青专列,它将运送几百名知识青年去哪里插队落户,这些知识青年们将在哪里开始自己崭新的人生。
    上午10点站台上响起了急促的铃声,霎时间车上车下哭声一片,大家知道离别的时间到了。列车员们劝慰着亲属离开车厢,此时车上车下泪眼婆娑,亲人们依依惜别,互道珍重。
    随着一声长笛,列车缓缓开动,载着年轻人的豪情壮志,载着家人的殷切关怀与希望奔向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
    欲知后事如何,切听下回分解。





作者: 水上二胡    时间: 2014-4-26 18:31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6 17:56
1969年4月26日,天津东站一列绿皮车静逸停在第一站台旁,机车喘息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间静逸的站台 ...

龙哥也去内蒙古大草原了,以前怎么没听说。快讲讲下文,龙嫂是不是在当地搞上的?嫂子不像是内蒙古人呀?
作者: 水上老毕    时间: 2014-4-26 18:48
本帖最后由 水上老毕 于 2014-4-26 18:49 编辑

回忆往事,不能忘記过去,祝知青园地创刊。但另一面劝大龙老弟这个年龄段千万别太伤情了,伤情易伤心,伤心必伤身。咱这岁数,在那特定历史节段都有一肚苦水,一吐为快就行了,不知对否。

作者: 蓝色海湾    时间: 2014-4-26 18:50

好创意!支持!

作者: 月亮双子    时间: 2014-4-26 19:47
好贴 顶一个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4-26 20:09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7 05:10 编辑


设知青栏目是当今社会的认知,没有经历过的人们,都在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境来欣赏和寻找网上关于知青的文献,都来关注和知青大潮有关的故事,来了解抚慰知青这一代,至于褒贬与否,会由社会去鉴定与认可,我想栏目在正确的管理下会蓬勃发展,这个平台会让更多人舒畅情怀,如果想了解中国的社会史,就不能忽略知青这一段的存在,我们描述知青生活,叙述知青的冷暖人生,不能不说是一件有益之举。


包括现在,不管是官场、还是学界,率真和任劳任怨没有偷懒苟安的还是这批人。这就是当年老三届的一个优势。


在文革前后1400万下乡知青中,(文革前去甘肃新疆云南的叫社会青年)老三届又是接受学校文化教育最系统的一批,像我是到1967年共读到8年级,起码下乡之前受过8年正规教育,至于老三届高中生,则受过10年以上的正规教育,在1400万文革知青中,我们的文化基础是最好的,这就是优势。


支持沧海一龙的建议将会热爱这个版块。



作者: 风范    时间: 2014-4-26 20:22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6 17:56
1969年4月26日,天津东站一列绿皮车静逸停在第一站台旁,机车喘息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间静逸的站台 ...


      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都曾经经历过。曾经到火车站去送人,铃声一响火车欲动,车上车下哭声一片,列车缓缓开动,送行的人们随车跑动痛不欲生,这生死离别一样的场面能把眼泪哭干。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4-26 20:27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6 20:32 编辑

[attach]2942463[/attach]

知青年代,女生多于男生,一般知青点18人,只6-7个男生。

作者: 我冬泳我健康2    时间: 2014-4-26 20:38
本帖最后由 我冬泳我健康2 于 2014-4-26 21:05 编辑
风范 发表于 2014-4-26 20:22
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都曾经经历过。曾经到火车站去送人,铃声一响火车欲动,车上车下哭声一片 ...



我喜欢车站这首歌,放给你听听很美,很好听。
http://www.tudou.com/v/FmlDTE2kUvI/&resourceId=0_04_02_99&tid=0/v.swf




作者: 赵书记    时间: 2014-4-26 23:00
知青下乡牵万家,岁月的记忆挥之不去,讲述磋跎岁月的故事,人间冷暖见真情!支持,赞一个!
作者: 冰团战友    时间: 2014-4-26 23:59
本帖最后由 冰团战友 于 2014-4-27 00:06 编辑

知青结局得道多助
    上个世纪1979前后,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知青经过十年奋斗,从不同途径回到城市里。数十年过去,如今都已过了退休年纪,各自扮演的大大小小的社会角色也几近尘埃落定。回首往事,刻在头脑中的便惟有“得道多助”四个字了。
    解读知青结局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得道。我们曾经喝下了山上乡下草地林间这碗垫底的烈酒,身心得到了锤炼,生存发展以及抗击打的能力有了增强。其二是多助。知青返城后不仅没有因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受到什么歧视,而且还获得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同情和关照。包括上学、招工、病退困退、曲线返城而较早回到城市的知青战友哪一个不是手里高举着"中国知青"的名片?
    所以,如今都过了花甲之年,老知青们仍喜欢怀念盘点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聚会、联欢、著述、交流且乐此不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最宝贵的是青春。就连“终身大事”的方式也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花期情义无反顾,黄昏恋满是算计。
    知青都已失去很多很多,但也还算有得有失,“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令人感伤的还是那失落在荒原上的花季和被蹉跎的岁月。
    值得庆幸,我们欣逢盛世,仍然满怀信心地追逐着心中的梦想。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4-27 05:35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7 05:51 编辑

祝贺沧海一龙创刊成功,为了祝贺,我转发自己的写的一小篇知青生活
七个馒头
有生以来,凡经历过的事,到你走的那一天,也不会忘记,好在往事已经过去,可故事在我心里永远挥之不去,我讲的是五零后那个既无奈又现实的一代人,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生活经历。
生在红旗飘飘的建国年代,长在三面红旗下,十岁那年节粮度荒的经历,动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复课闹革命,就这样“忙忙碌碌”到了一九六八年。十八年中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荒废了,上大学的苗子,被连根拔起。
那一年,用我们的小肩膀担起了共和国的困难,“不在城市吃闲饭,到边疆区,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老三届这一时代的名词,说的就是我们,三个年级的同学们打着背包举着红旗徒步奔向延安。有的同学到了新疆、云南、军垦农垦、北大荒,和全国需要我们的艰苦农村。
我到农村的一半年里,已经锻炼的有棱有角了,结实了,脱俗了,坚毅了,真正锤炼成了大小伙子。
那年棉花丰收,村里妇女摘棉花,男人往棉花加工厂送棉花,小板车上装满了用大布袋撑的满满的棉花,派我跟车,因为跟车出勤管饭又管饱,车把式赶着一头驴来拉车,这一车冒尖的棉花走在土路上晃晃荡荡,几次险些抛锚,八华里的路走了近一半,载太重,驴不走了,真是个犟驴,肯定我的事来了,车把式撇过来一根细缰绳叫我拉帮套,我二话不说套好绳和驴并排前进,到了加工厂我已汗流浃背,没有油水的肚子咕咕直叫,饿瘪了。
车老板上点年纪,慢悠悠的掏出队里给的伙食费,叫我去食堂买七个馒头,他想七个馒头两个人吃差不多了,我自作主张五分一个的馒头我买了十个,当地的馒头又实在又大,一大碗炒咸菜,一共花了八毛钱,看着这相当于一斤半干面的大馒头我美坏了,开饭!狼吞虎咽一会连菜带馒头一共吃了七个,还能吃,但同时吃完的车老板才吃了三个他饱了,车老板惬意的看着我问:还吃吗?我说算了饱了不吃了,想想天天吃苞米面大碴子,来了一次改善,真是意犹未尽。
回来后向战友们炫耀,鼓动的几个人跃跃欲试也想去送棉花......
(天津老知青



就保留这么几张68或67年走时在东站照的相片
18岁真实的写照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4-27 08:25
水上老毕 发表于 2014-4-26 18:48
回忆往事,不能忘記过去,祝知青园地创刊。但另一面劝大龙老弟这个年龄段千万别太伤情了,伤情易伤心,伤心 ...

谢谢毕大队,只是一吐为快,不会伤感的。

作者: 水上步兵    时间: 2014-4-27 08:55
忆往昔峥嵘岁月,谢谢沧海一龙开辟知青园地创刊号,我们会高度关注,感受下乡知青的伟大情怀!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4-27 14:49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7 14:51 编辑

大型电视连续剧《知青》里名为《曾经》的主题歌开头唱道:“绚丽的青春之桨,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一代人的追忆,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这种公式化的语言,根本看不出时代的特点。有过特殊经历的知识青年,对往昔的“追忆”用这种含糊不清的语言是难以表达的。他们在其人生最宝贵的岁月荒废了学业,在“广阔天地”里埋没了智慧和才能。然而这道历史的伤痕在《曾经》中却被抹平,代之以令人神往的景象:“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看到这样的歌词,你能感受到知青们真实的人生体验吗?

歌中还唱道:“磨炼伴随着无怨无悔,展开人生的风帆。”在那个狂热与盲从主宰言行的时代,知青中确曾流行过“无怨无悔”的豪言,甚至至今仍有人声称“青春无悔”,但这绝不是一种发自群体的声音。许许多多的知青,在备受煎熬的日子里,有苦无处倾诉,有怨不能发泄。他们怀揣着梦想和期冀,收获的却是失落和伤感。虽然也有人在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知青》的编剧梁晓声),但大多数知青都成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只能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于后代。这样的词语出现在主题歌中,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总之,《知青》的主题歌与知青的真实情感相去甚远,与其说是在讴歌知青的奋斗精神,不如说是在为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唱赞歌。


摘录

2014.4.27.

作者: 冰团战友    时间: 2014-4-27 17:05
本帖最后由 冰团战友 于 2014-4-27 17:07 编辑

    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还有那天晚上刺骨的暴风雪。那天晚上开会,我和李连长从南向北从低向高处行走,疾风暴雪,让人迈不开步子,透不过气来。倒退着走不灵,只能低头俯身小于45度吃力地向前迈腿,雪深已经过膝,好在多说只有六十米的距离,忽然,我感觉右边脸颊抽搐一下,右脸瞬间两条子白,脸冻僵了,“马上用雪搓。”“手不听使唤。”真怕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

    在兵团我经历过四次严寒,1969年1月三九天里,我们几个人跟车六连去嫩江县拉煤。老职工帮我们借来旧皮袄和毡疙瘩,毡疙瘩不够,就把毡袜套在棉胶鞋里面,冒着零下30几度的严寒,坐在链轨拖拉机后面的铁拖车上出发了。车上我们的手脚冻得好像猫咬一般,失去知觉后马上搓搓手、跺跺脚,一路上几乎手不停地搓脚不停地跺……,熬过一个整夜,天亮才能到达嫩江县城。没有早餐,没有水,经过一个整夜的煎熬,不吃不喝不洗脸,八点半煤场开门,开始装煤,到了中午自费下馆子吃边白肉,一天的工资不够吃这一顿饭;有几天晚上我们跟车去嫩江农场拉石头,太冷了我们就在拖车上点火取暖,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几分钟的享受也是好的,否则那是会把人冻死的,这是严冬里我们初到六连经历的难忘的劳动场景。第二次是去漠河修路途中,乘坐帆布棚卡车行驶在黑龙江冰面上,忽然感觉鼻子里面有些痒,便摘下口罩,擤了擤鼻子,从鼻子里擤出两条“冰溜子”来,口罩冻得梆梆硬,再戴可就戴不上了。第三次是在查哈阳水利工程工地,带几个人负责放炮破冻土需要起大早,水房门不开,只好用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混有冰块的冰水洗脸,当天脸颊和脖子就裂出了道道血口子。第四次就是这次了,这是平生仅有的四次遭遇严寒的经历。



作者: 水上老毕    时间: 2014-4-27 18:20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7 08:25
谢谢毕大队,只是一吐为快,不会伤感的。

对太对了,一吐为快。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4-27 18:31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6 17:56
1969年4月26日,天津东站一列绿皮车静逸停在第一站台旁,机车喘息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间静逸的站台 ...

书接上文:列车经过30个小时的行程平安抵达哲里木盟的首府---通辽市。车站上彩旗飘舞锣鼓喧天,大喇叭里不时传来欢迎的口号声。车上的知青们依次排队来到站台上等待各生产队来接站的负责人。虽然是4月底了,但东北的气候还是比较凉,田野里见不到丝丝绿意。突然间我们见到一个人,头戴狗皮棉帽,身穿绿军大衣腰间系一麻绳,足蹬一双胶皮棉鞋,手中拿着一长杆马鞭,完全是一副当地农民的打扮。当他开口说话时我们登时愣住了,原来他也是天津知青,他是68年7月份下乡插队到此的,他这次来是代表生产队接站的。我们感叹:才半年多的时间他就被同化了,难道我们也会如此吗?真是不敢想象。
    这时我们生产队的负责人来到面前,我们40名知青被分配到通辽市丰田公社爱国大队(常家围子大队)安家落户。4辆双套马车拉着我们这些人向着30多里地新家奔驰而去,进村后已经是夜幕降临了。
    在我们村知青点全村老少来了许多人,个个脸上热情洋溢。当我们到来时他们争相将行李卸下,热热的洗脸水端到我们面前,洗漱之后香喷喷的小米饭和炖豆腐摆上了餐桌。由于此时已饥肠辘辘,我们狼吞虎咽起来,这是来到农村后的第一餐,感觉真是美味呀,已至如今还回味无穷。
    餐后,大队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欢迎我们的到来,乡亲们围在我们身旁问这问那,像看西洋景一般好不热闹。
    入夜,我们躺在暖暖的火炕上身心得到全面放松,很快伴随着轻轻的鼾声进入了梦乡。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4-28 12:20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5-7 04:03 编辑

青春的陨落

知青大潮已过,随着国家的安置政策,到1978年知青子女可以先父母回城,安排上学,安排寄养,了却了在外知青无力回天的后顾之忧,体现了历史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这一特殊社会产物的安抚大返城归功于上海知青在云南的力争,感了动天,感动了地,也感动了你。

我们所有的知青都不会让记忆消失在历史之中,虽然在政策的推动下顺利回城,也有的利用个各种途径回到了生他的地方,但是知青们已经融入不到城市的大潮里了,成了局外人,重新找工作,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圈子,沉落底层。有沉浮就有抗争的决心,他们又爬了起来,除了在农村选调的工农兵大学生,就是回城后78年恢复高考的努力者了,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佼佼者,知青们各自寻找途径,寻找自己的归属。

我们既然和历史相遇了,插队了,返城了,奋斗过的农村对我们已是淡忘,知青在村里已是荡然无存,但知青的影子还在,艰难的日子难忘,虽然青春永远留在那里,一个个真真切切的故事,一件件生动地经历,真心膜拜过的岁月如鲠在喉,忧思难忘。

到如今还有少数留在北大荒的或各地的知青,他们永远停留在了20岁,永远走不出北大荒了,他们是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精神病人,他们的状态永远停留在了患病前。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操着不同口音的知青带着木讷呆滞的表情,伴随着每天每日清晨与日落,住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因为那里率先成立了“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专门收治北大荒散落的知青精神病人和患了精神病的知青子女,还对返城后患病的知青同样收留,真值得称谓,令苍天动容。滞留的知青中有各原因受到了各种刺激患病的,有的患病后流落在各地,有的患病后被老乡收养,没有任何的认知能力,生不如死。有一个农场拖拉机手夜里收割,履带压了一捆麦草,他以为压死了一个人,此次疯掉。有一女生被强制结婚失智疯掉后天天口语:“我不结婚,我不结婚”!护士问一个身材健硕目光呆滞的男人是哪里人,回:“上海人”,几几年生人?回:1990年,想回家吗?回:领导不来……。北京知青只记得在北海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划船的景象,童心已泯,青春不再......。

我认为这个伟大的安养中心给了他们一份安宁,一份寄托,看看他们,再看看有着同样命运的我们,在那个特定的年月虽然没有疯掉,可心里永远积沉着阵阵酸楚。他们弃而不见的家人也许会忘记了那火红的年代,忘记了你的兄弟姐妹,忘记了代替你们落难的他们,但他们的心还活,无欲的活着,这一代人革命的精神永存,而孤独的后半生会伴随在他们直到永远,落在他们脸上的永远是终结笑点。

知青精神永存,知识青年这个社会产物的代名词永在,但留在那里的他们,像时而太空中陨落的小星星,不知会落在何方。


2014.4.28修改完稿




作者: 淇天大圣    时间: 2014-4-28 13:36
祝贺《知青园地》创刊

发表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4-29 11:21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龙 于 2014-4-29 11:29 编辑

感谢藍版、赵书记、风范、王者、月亮双子、水上步兵、老大、老二、台湾路电鱼、快乐海洋、淇天大圣、二胡、古月胡、兵团战友、老知青、我冬泳我健康2等人的支持、关注、跟帖。这次创办《知青园地》的初衷就是有知青情结的人们能有一个抒发的平台,同时也可让大家了解在那特定时期发生在那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一些事情,了解他们不畏艰辛、敢于吃苦、不断拼搏向上的一种精神。
同时感谢大家的加分鼓励。
威望 +2淇天大圣2014-4-28 13:21赞一个!
威望 +3天津老黄牛2014-4-27 10:14赞一个!
威望 +2水上步兵2014-4-27 08:33赞一个!
威望 +3爱冬2014-4-26 23:44赞一个!
威望 +3赵书记2014-4-26 22:47赞一个!
威望 +2东方红4号2014-4-26 20:49赞一个!
威望 +3乐游悠2014-4-26 20:18赞一个!
威望 +3水上月2014-4-26 19:54赞一个!
威望 +2月亮双子2014-4-26 19:45赞一个!
威望 +2心桥2014-4-26 19:10赞一个!
威望 +5感激的人2014-4-26 18:41不错
威望 +2水上老毕2014-4-26 18:35很给力!
威望 +3蓝色海湾2014-4-26 17:36赞一个!
威望 +2水上二胡2014-4-26 16:52很给力!
威望 +5王者2014-4-26 16:50赞一个!
威望 +4我冬泳我健康22014-4-26 16:38很给力!


总计: 威望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4-29 13:31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9 13:32 编辑

《共同的名字-知青》
北京知青网 万柳先生
北国银色的冰峰,
有你深深的脚印。
南疆茂密的胶林,
有你闪亮的头灯。
宽广辽阔的草原,
有你跃马在驰奔。
滚滚的黄河两岸,
有你挥汗的身影。
这就是你啊-知青!
我们曾肩并肩,
在蹉跎岁月里前行。
我们曾手挽手,
在坎坷人生里奋进。
我们高昂着头挺起胸,
无畏艰难走到今。
为你骄傲吧--知青!
为你自豪吧--知青!
历史将记住这响亮的名称,
那是我们共同的名字知青!
天津老知青转载北京知青的诗

作者: 水上老毕    时间: 2014-4-29 13:36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4-29 20:36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4-29 13:31
《共同的名字-知青》
北京知青网 万柳先生 北国银色的冰峰,
有 ...

这首知青的诗道出了当年在祖国山河的各个角落里都有那么一些年轻人为着共和国逐渐兴旺而奋斗着。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5-4 12:47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龙 于 2014-5-4 12:48 编辑

    清晨,一声高亢的雄鸡鸣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穿衣下炕来到了屋外,东方天际已现鱼肚白,微风轻拂着我的脸庞让人心旷神怡,静谥的村庄正在苏醒,各家各户的烟囱已经炊烟袅袅。来到街上已见零星几位老农身背粪筐,手持粪叉在捡拾牛粪。当地的农民将捡拾到的牛粪晾干后以备烧火做饭之用。每户农家都有自己的院落,在院落一角有一座很大的柴火垛,那里堆放着玉米秸和高粱秸,这些就是各家烧炕烧饭之必备。          



    今天是农村生活的第一天,早饭过后老队长带领我们到村里村外参观了一遍,将当前的农村现状介绍了一番。由于当年比较贫穷落后种地主要还是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头粮食大丰收农民的生活会好一些,如遇灾年那就很悲惨了。虽然是在东北我们不如黑龙江,那里的土地是黑土地,而我们这里却是黄土地,有一些还是沙土地和盐碱地(当地人称为“碱不拉”),这里的土地略显贫瘠。只是土地面积比较大,一个自然村人均土地面积7、8亩之多。在我们参观之际村中一些孩子们围着我们前后跑着跳着,我们也很快和他们熟络嬉戏起来。就在这欢欢笑笑之中我们渡过了一天。

   




作者: 古月胡    时间: 2014-5-4 12:54
蹉跎岁月终身难忘!

字字句句催人泪下!



作者: 天津疯老头    时间: 2014-5-4 13:06
古月胡 发表于 2014-5-4 12:54
蹉跎岁月终身难忘!

字字句句催人泪下!


作者: 水上新兵    时间: 2014-5-4 14:11
忆往事蹉跎岁月全是心酸,看现在我们过的挺裕,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但是我们决不会忘记那段经历。未来是美好的。

作者: 新手上网    时间: 2014-5-4 14:38
本帖最后由 新手上网 于 2014-5-4 14:39 编辑

非常好的创意,支持!
[attach]2956721[/attach]


[attach]2956724[/attach]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5-5 19:59
水上新兵 发表于 2014-5-4 14:11
忆往事蹉跎岁月全是心酸,看现在我们过的挺裕,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但是我们决不会忘记那段经历。未来是 ...

曾经的经历怎可忘怀,回想当年无怨无悔。

作者: 水上老毕    时间: 2014-5-5 20:05
别哭
作者: 蓝色海湾    时间: 2014-5-5 21:15

烈火炼真金。

作者: 王者    时间: 2014-5-6 15:29



         往事如烟,又怎能在心中飘散......



    ——欣赏了,期待。

作者: 风范    时间: 2014-5-6 16:20
本帖最后由 风范 于 2014-5-6 21:15 编辑
蓝色海湾 发表于 2014-5-5 21:15
烈火炼真金。

                以前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上“农业大学”磨练毅力,锻   
   练了身体.也很好。

       现在退休在家的人,也上了“jiaduen大学”“屋里系”每天是洗碗 带扫地。屋里是干净了,可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还是上水上吧!(龙哥龙嫂)锻炼身体!为了自己!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5-6 20:15
谢谢藍版、王者、风范的再次关注与鼓励,谢谢新手上网黑铁长老(老手)的精彩历史照片。

作者: 赵书记    时间: 2014-5-6 22:40
本帖最后由 赵书记 于 2014-5-8 20:43 编辑

如果说文革是一场灾难,而那知青下乡便是灾难的延伸;无规无律,无法无天的文化大革命,将中国人的正常生活引向水深火热,一代热血青年被冠以革命小将的头衔,在训服工具论及两个凡是的教导下,欣然地投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阔天地…;沥沥在目的往昔,千家万户儿女情肠,峥嵘岁月,记忆犹新!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5-12 13:55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龙 于 2014-5-12 13:56 编辑

再发两张当年的照片[attach]2970670[/attach][attach]2970672[/attach]
[attach]2970677[/attach]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5-12 19:58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5-12 20:01 编辑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5-12 13:55
再发两张当年的照片


真实的真迹  年代的年轮


(相片上的知青  元芳你怎么看?)
表情、衣着、心境、还是......

作者: 古月胡    时间: 2014-5-12 20:15
时代的烙印难忘啊!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5-12 20:15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5-12 19:58
真实的真迹  年代的年轮

(相片上的知青  元芳你怎么看?)表情、衣着、心境、还是......

看着这张照片心中是酸楚的,当年的知青就是这样的。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5-12 20:21
回津探亲时的合影


[attach]2971264[/attach]

作者: 古月胡    时间: 2014-5-12 20:58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5-12 20:21
回津探亲时的合影

帅小伙——围脖一甩靓丽啊!
作者: 赵书记    时间: 2014-5-12 22:26
本帖最后由 赵书记 于 2014-5-12 22:33 编辑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6 22:40
如果说文革是一场灾难,而那知青下乡便是灾难的延伸;无规无律,无法无天的文化大革命,将中国人的正常生活 ...

柔弱无知的青年,放下学业,远走他乡务农,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如今看简直是笑话,可当时就那么认真,大马小羊的摊上了就得走,不走就做工作,直到交出户口本…,“向革命家长致敬”,…“我们不在城里吃闲饭,要到广阔的天地里闹革命”,口号喊的震天响,全家人強忍忧伤送别批批革命小将踏上革命征程!从此儿女情肠留下无限的牵挂!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5-13 19:02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5-14 20:25 编辑

我们当年的帅哥--沧海一龙
广阔天地如沧海完美不愧的称号
看他们脸上多少坎坷与沧桑
我们为当年的经历动容

面容麻木

作者: 天津疯老头    时间: 2014-5-13 19:39
本帖最后由 天津疯老头 于 2014-5-13 22:10 编辑

  看了这个帖子,难免回忆那个年代...


      搜索出一个反映那个时代后期的电视剧;孽债!
http://www.56.com/u65/v_NDkzOTc1MzQ.html


http://www.56.com/w43/play_album-aid-11129749_vid-NDkzOTc1MzQ.html


作者: 风范    时间: 2014-5-13 21:58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作者: 赵书记    时间: 2014-5-13 22:50
本帖最后由 赵书记 于 2014-5-14 20:12 编辑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2 22:26
柔弱无知的青年,放下学业,远走他乡务农,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如今看简直是笑话,可当时就那么认真 ...

沉封多年的知青往事与当今的社会格格不入,如同两个世界,两个朝代,人类社会经过一翻毫无价值的瞎折腾,伤痕累累,仃滞不前,被历史远远地抛弃;成千上万个家庭儿女情肠终日牵挂,知青下乡又给农业带来什么呢?
我们这一代人多有亲历,那些感人的故事,象似叙述自己身边发生的经历,感到特别亲切!

作者: 新手上网    时间: 2014-5-14 11:13
本帖最后由 新手上网 于 2014-5-14 11:15 编辑
天津疯老头 发表于 2014-5-13 19:39
看了这个帖子,难免回忆那个年代...

http://www.56.com/u65/v_NDkzOTc1MzQ.html



作者: 天津疯老头    时间: 2014-5-14 11:42
本帖最后由 天津疯老头 于 2014-5-14 11:47 编辑
新手上网 发表于 2014-5-14 11:13

谢谢于哥!
               孽债--谁的孽债啊?
                                       知青下乡的-后遗症!之一...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5-14 16:33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5-15 04:50 编辑


张铁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我们的同龄人,他当时的妄为,的确给我们真正的“老三届”,一个触动,但不现实,他的榜样作用只给他自己带来了生机,当时的确在知青中是一个英雄。


还有记忆犹新的是,72年全国针对知青的两件事,第一件就是严惩“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极个别的领导者和决策者,量刑非常重,卡车上蓝装的公安押着一已判死刑犯破坏者游街,以警示他人,知青是社会大时代的产物不可肆意妄为。第二件是全国知青突然得到了“补助”,每个公社知青办,按花名册逐人发放,不得延误,后来报纸上得知,那得谢谢人家福建莆田的李庆林,敢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回信:“寄上300元以解无米之炊”,当时的300元怎生了得啊!我们当时是不到一百元,那也是欢呼雀跃兴奋至极。


后来怎样回城,我们还是感谢上海在云南知青的“激情”,才有了78年的大返城,给全国1700万中回天无力的知青和子女一个返城的机会,对那些和当地人结婚的知青是一个极大的触动,回乡的知青同样回城,两个不同城市的知青恋爱或结婚,或离婚返回各自的地方,如天津,北京,福建或上海等城市,或斥资找人办理回同一个城市生活。他们回到阔别8-10年这座既陌生又熟识城市,像搬到了五味瓶心里酸甜苦辣聚齐难耐,不管它接不接纳你,出路在哪里,都是完成了一生中的一个节点。我们全国知青永远不忘记上海知青,谢谢他们在云南和北京请愿的壮举。



作者: 我冬泳我健康2    时间: 2014-5-14 16:44
本帖最后由 我冬泳我健康2 于 2014-5-14 16:56 编辑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5-14 16:33
张铁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他当时的妄为,的确给我们真正的“老三届”,一个触动,但不现实,他的榜样作 ...


关于“上山下乡”(转帖)
“上山下乡”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真正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始于“文革”高潮的一九六八年。对这场运动的起因,有多种说法:有说是为解决城镇就业压力;有说是为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更有说是毛泽东卸磨杀驴,利用完了红卫兵,把他们一脚踢到乡下思过等等。不管原因为何,知识青年是这场运动的直接受害者。一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是一部血泪斑驳的历史。青春中最美好的十年,在屈辱和劳役中度过,很大部份女青年蒙受了终生难愈的身心残害。有人估计,整个“上山下乡”运动,近二千万知识青年,女知青超过一半,她们中,因为活命、为返城、为上学、就工、入党团、提干,为改善生存待遇等,被省、地、县、公社、村大队、生产队各级当权者及社会恶人肉体摧残的女青年绝对要远远超过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评论员文章,同时发表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许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中学相互配合,强行吊销中学生的城市户口,迁往指定的农村居住并从此以农业劳动为生。上山下乡的青年总数约1600万,其中约229万被安置在全国12个生产建设兵团和3个农垦师。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大多是边疆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近些年,出版了多部反映知青血泪历史的著作,暴露了罪恶的制度对千万青年的摧残。这里仅以云南知青返城为例,揭示“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真相。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是全国几大知青集中点之一。那里的知青主要来自上海、北京、成都、重庆和昆明。云南兵团生活条件之艰苦及政治之黑暗,远超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海南岛几大生产建设兵团。“文革”中迫害知青的恶性案件,大都发生在云南。一九七三年六月,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召开前,国务院知青办曾经对各地知青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辽宁、四川、吉林、安徽等24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一九六九年以来共发生迫害知青案件2.3万余起,其中,奸污女知青案约占70%。据一九七三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统计各生产建设兵团的发案情况:黑龙江兵团,一九六八年以来发生奸污女知青案件365起。内蒙古兵团,自一九六九年以来,发生同类案件247起,据对云南兵团4个师、2个独立团的不完全统计,发生同类案件139起,广州兵团的发案数为193起。云南兵团一师的干部中,有103人犯有奸污、猥亵女知青的罪行。其中,连级干部71人,营级干部7人,团级干部2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四团党委6名常委中,强奸、猥亵女知青的就有4名。兵团司令员及5个师级干部竟无一清白,均有调戏或奸污女知青的行为。某师师长,不仅奸污了二名女知青,还奸污了一名女知青的母亲。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师十六团团长、参谋长,奸污、猥亵女知青多达数十人。仅一九七三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就发生捆绑吊打知青事件1034起,受害知青达1894人,有的知青被活活打死!调戏奸污女知青的干部有286人,受害女知青四百多人,施害者中不少是兵团中的现役军人。周恩来亲自过问和查处的“河口事件”,就是奸污和捆绑吊打知青的大案,最后枪毙了云南兵团河口农场的一个团长,处分了几百名干部。但是,知青们的处境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好转。据一九七八年十月统计,仅当年前九个月,云南农垦系统就发生知青非正常死亡153起,其中39人自杀。
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八日,瑞丽县的几千名成都知青汇集到一起,以躲避地震为由,冲破关隘,沿着滇西南的昆畹公路向省城昆明徒步行进,他们要到昆明请愿,要求回城。此举令昆明与北京大为震动,最后出动军队,强行遣返。而在此之前的一九六七年早就发生过六千长沙知青大逃亡。一九六四年九月,长沙市六千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了湖南省偏僻小县江永和零陵等地,其中“黑五类子弟”占百分之八十五。知青下放的生产队多是贫困队,本身不具备接收知青的能力,农民只能将老队屋、猪牛栏屋稍加改造让知青住进去,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可言,部份知青身体羸弱承受不了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患病得不到医治,意外死亡的情况不断发生。当知青王伯明被武斗的土枪打死,知青们得知县武装部长要对知青大开杀戒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知青们暴发出愤怒的吼声:“黑五类子弟”何罪之有?知识青年何罪之有?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七日的深夜,湖南长沙的六千知青开始了返城大逃亡。在经历了请愿、游行、绝食、卧轨,以及人间地狱般的逃亡之后,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形如乞丐的知青们终于相扶相携于八月份回到了长沙。然而,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十月八日,中央安置办下达了《10?8通知》,要求知青回农村抓革命促生产,不要逗留城市。之后,各区派出所公开抓逗留的知青,有的派出所一天可抓三四百人,关起来然后用大卡车送回江永。知青家长敢怒不敢言,只能含着眼泪为子女做返乡的准备。
一九七八年底,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后发布的《知青工作四十条意见》确定:边疆农场(包括各建设兵团)的知青一律按国营企业职工对待,不再列入国家政策的照顾范围。这实际等于知青们只能在农场在边疆呆一辈子。这一决定在知青中引起轩然大波,长期积压的矛盾一触即发。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文革”结束后二年,云南西双版纳州橄榄坝农场一名上海知青产妇因医疗事故死亡,再次引发数千知青抬尸游行,一百多部拖拉机包围了草菅人命的场部医院。随即演变成五万余名知青持续两月之久的大罢工。知青们组织了请愿团赴京请愿。请愿团在昆明受到拦阻后,两百名知青毅然卧轨抗争,愿以青春之躯换取当局的觉醒。这场罢工浪潮波及云南全省48个农场,近10万名知青,种种过激行为也此起彼伏。之后,滇西边境的耿马县,拥有8000多名知青的国营农场,数百名知青为争取回城权利,宣誓绝食,决意以死抗争。随即,该县境内的猛撒农场知青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知青绝食的消息传至全国各地,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成都、重庆等各大城市,广大知青家长纷纷上街游行和公开集会,呼吁当局:“请放我们的孩子回家吧!”以各种方式声援边疆知青。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时任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全国知识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赵凡,因知青绝食请愿受中央派遣紧急赶赴云南,调查国营农场的知青问题。当赵凡一行到达农场时,面对北京来的高官,为争取回城,大约一千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知青,黑压压一大片,跪在中国西南边陲他们流血流汗整整八年的国土上,齐声呼喊:“我们要回家!”多年后,赵凡在接受采访时,情绪依然激动:“那一大片孩子啊,都跪着,有好几百人。他们哭,我也哭。我来晚了呀。”“我去农场,知青住的房子都要倒了。每天吃三两白水萝卜,一年六两肉,不到三两油。”女知青买不到卫生纸,妇科病十分普遍;农场领导的恶劣作风积重难返,知青自杀率为全国最高。亲眼目睹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广大知青悲惨的生存状况,以后又星夜赶往猛定处理成都知青绝食和下跪的非常事件,知青们的血泪感动了这位老人,促成了云南知青问题的解决。也影响了全国知青问题的解决。终于,一九七九年春,历时12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云南省知青们的大返城为标志,宣告结束。一九八一年十月,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的《25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承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但在文革中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
“上山下乡”结束了,但知青们返城后的灰暗人生才刚刚开始。重新熟悉城市,找工作、结婚、房子、溶入主流社会,等等,老三届的生活一如乡下一般沉重。被耽误了整整10年,一切都无法弥补,没人管,没人问,只能默默地品尝苦果……。无言的精神苦痛,将伴随他们终生。


作者: 古月胡    时间: 2014-5-14 16:58
这恐怕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作者: 王者    时间: 2014-5-14 17:15

      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1623万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边远省区。知青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5-14 17:20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5-14 20:24 编辑

后来没了激情只有艰难无望的岁月

记得当时知青每天的话语极少,相互间也没有语言的交流,都在默默的等待,但又不知在等什么!

像茫茫的旷野,没有天际的渺茫。



作者: 水上老毕    时间: 2014-5-14 19:29
耐心等待
作者: 赵书记    时间: 2014-5-14 21:23
本帖最后由 赵书记 于 2014-5-15 18:24 编辑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3 22:50
沉封多年的知青往事与当今的社会格格不入,如同两个世界,两个朝代,人类社会经过一翻毫无价值的瞎折腾, ...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学习科学知识,憧憬人生美好的未来,干一翻事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这美好的愿望被那特定的“年代”无情地绑架,理想化为泡影,花样年华付之东流!
[attach]2974284[/attach]

作者: 天津疯老头    时间: 2014-5-15 10:06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4 21:23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学习科学知识,幢景人生美好的未来,干一翻事业,为国家为 ...


作者: 淇天大圣    时间: 2014-5-15 14:42
青春啊青春

美好的青春,,



作者: 赵书记    时间: 2014-5-15 21:14
本帖最后由 赵书记 于 2014-5-15 21:17 编辑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4 21:23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学习科学知识,憧憬人生美好的未来,干一翻事业,为国家为 ...

可怜天下父母心,噙着泪水,哽咽着喉咙,细细的阅读知青岁月的往昔,如同恶梦又浮现在眼前……
转载文章:“骡子”探亲  作者:何申

1969年冬,大批知青回津探亲,这是东站弟一次出现如此令人吃惊的场景—一批批乌泱泱逃难似的少男少女风尘仆仆、背着扛着大兜小兜,骡子驮东西般往外奔。有劲的使劲走,劲小的走一会儿歇一会儿;结伙的,一个人看着,其余人往外捣腾。虽然个个气喘如牛满头大汗,但毕竟回家了,就要见到父母亲人了,再沉再累也高兴!
要说那时候人也傻,乡下本来挺苦的,不如留着自己吃,还受那么大累往回驮。问题还在于这么沉的东西,得从生产队弄到公社,捣腾上长途车再转火车,这当中谁都邦不了你,都得你自己扛。况且,那么沉的东西无非是些小米、豆子什么的。我们那儿连小米都少,头一年哥儿几个扛的,都是国光苹果,死沉死沉的。俩大旅行袋提手连紧,一前一后搭在肩上,和骡子驮东西方向不同而已。双手也不闲着,还得拎两件,每人都得百十来斤。包括女知青,也都不少拿。要说我们这茬人现在都老了,咱是好汉不提当年勇,拿出这分量,让他们走一遭,都得草鸡。
其实,那时家长盼的就是:人平平安安回来,就心满意足了,往家带不带东西无所谓。特别是到了晚上,当母亲的一看闺女儿子肩膀上都是勒出的血印,哪还忍心吃孩子千里迢迢扛回的这点东西!我老妈未等咬一口苹果,眼泪就流下来。老爸刚强,但也是拿起苹果叹口气,又放下了……                    — 待续

作者: 赵书记    时间: 2014-5-16 22:32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5 21:14
可怜天下父母心,噙着泪水,哽咽着喉咙,细细的阅读知青岁月的往昔,如同恶梦又浮现在眼前……
转载文章 ...

续前
但咱那时又是怎么想的呢?一想自己也这么大人了,说是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结果全是家里为我们操不完的心。花费、衣物、食品,哪家没寄过?就像歌里唱的“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己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那些年,城里人比乡下人都关心节气。天热寄棉袄,天冷寄短裤;还有个别心窄的为孩子急得都精神错乱了。有统计,全国是1700万知青,起码牵动3000万父母(有一家下乡二三人的)吧。好家伙,也多亏中国人多地广,搁一小国,那不光是天翻地覆,还得人仰马翻了。
话说回来,就因为家里为我们操心,我们无以报答,也就只能借回家探亲时,凭着一把子力气,往回扛点什么。不沉,还显不出孝心来。当时,天津知青下乡走的相当彻底,高潮时都没有“二留一”之说,都是一勺烩。哥哥在东北,弟弟在西北,还有兄弟姐妹在一块儿插队的。像我们队里几人,基本上家里都剩下老二口。连接站都接不了。而且,那时就知道回来的大概时间,具体到那日那趟车次,都走着瞧,谁都不知道。
那年腊月,我们几个是早晨五六点钟从村里动身,溜溜儿折腾到夜里一点多钟,才算下火车。出了东站,再想扛着东西回家,显然是不可能了。一同学先空手回去,借了一辆拉脏土的平板车,然后拉上东西挨家送。你大沽路,我黄家花园,他劝业场。人到这会儿,又渴又饿,吃苹果倒是现成,可都快到家了,实在舍不得。街上的路灯昏黄,两旁的窗门紧闭,几个傻小子默默地走着……                  —待续

作者: 赵书记    时间: 2014-5-17 22:11
本帖最后由 赵书记 于 2014-5-17 22:55 编辑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6 22:32
续前
但咱那时又是怎么想的呢?一想自己也这么大人了,说是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结果全是家里为我们操不 ...

续前
到了乡下,才知道骡子最能驮东西。驴,形象欠佳,马,又太俊,咱也没有骏马保边疆的经历。只有骡子,不声不响地驮着东西走,有点像咱。所以,自比骡子,倒也合适。
归来是“骡子”,过了年回乡下,走时还是“骡子”。这回就是当父母的忙活了,恨不得什么都让你带上,荤油、五香疙瘩头、小虾皮、白面、点心、红糖……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家里也不是想吃啥有啥,我不忍,老爸装进去,我又掏出去,弄弄都生气了,我妈直嚷:“你急死我呀!”又塞进两支掛面。“还有大饼咸鸭蛋,留着路上吃!”
那年正月我们是半夜上车,过路车,北京到长春的。东西多,进不了车厢,就堆在两车之,车门都关不上。车上还有几个空座,但人家躺着睡着占着。扒拉一下,还挺横,不让。不让算了,忍到天亮吧。后半夜,看他们睡的好香,我们在这偎偎着。我有点饿,掏出大饼,没等再掏咸鸭蛋,一哥们儿拽出个大口瓶子,拧开:好香,臭豆腐!一人二块夹大饼,这叫一个香呀!一会儿,车厢里的人都熏醒了……     —续完

作者: 我冬泳我健康2    时间: 2014-5-23 16:02


纪念老三届上山下乡45周年
http://www.56.com/u33/v_OTkzMzk1MjY.html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6-2 09:05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6-15 20:35 编辑

十八岁花季

十八岁的花季妙龄,我们拥有过曾经,我们也拥有过未来,从稚童到少年的这一代人,从小学到中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们是国家旧的十七年教育制度培育出来的孩子,是花朵,祖国的第二代,特定的年代奠定了我们吃苦耐劳,刻苦向上的品格,教育的完善坚定了我们学习成绩优秀,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解放后的第八年,安居乐业的国民,为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奋斗在各行各业,双职工子女的我们上学了,背着妈妈用布縫制双带书包,背着心爱的书本,左手拿着苍蝇拍(除四害),右手拿着砚台袋(写大字),愉快的唱着“小鸟在前面带路 ,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周而复始在洁净明亮的教室念书学习,先辈的努力给我们造就了美好环境,周日市里各区的少年宫为我们开放,丰富的课外读物增加了我们的向往,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时代,幸福的笑脸。


幸福之后,我们国家有了困难,三年的自然灾害,节粮渡荒,带给了人民困苦,那个时期正是我们长身体的阶段,小小年纪和父辈们共同担当并挺过了那个时期。届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又洗礼了我们,从停课闹革命到复课闹革命,当了逍遥派......。这时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号召,号召我们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有作为,我们老三届责无旁贷,我们没有留恋,没有彷徨,主动请缨,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看到了国家有难处,毅然地用我们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共和国的困难,上山下乡!


68年3月的一天,清风扑面,冷意依在,老龙头火车站(天津东站)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火车头哧哧地喷着白色的雾气,绿皮车厢的窗户全部被打开,车上的知青们都挤在了窗口和亲友们告别,我在其中,6号车一窗口,有一女同学泪流满面攥着妈妈的手,久久不能释怀,妈妈由两个哥哥架着,已涕不成声,险些瘫坐在地,亲人、朋友告别着......。这时火车拉起来汽笛,车身咣当动了一下,车上车下的人,骚动了,更动情的告慰着,女同学在车厢里蹦了起来,透过挤满脑袋窗口的縫隙,左右摆着头寻找着自己的亲人,嘴里喊着“妈妈!妈妈!”。车开了,站台线杆上的大喇叭依旧用最大的声音播放着欢送我们的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歌声仿佛要压到我们的告别声......。


列车开出了车站,车厢里上一片寂静,过了山海关,车窗玻璃渐渐冻成了白色,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冰凌花,这时带队的干部站起来,呼吁大家活跃一下气氛,冲淡一下长途的寂寞,带乐器的同学拿出笛子、二胡、小提琴、口琴,月琴,演奏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让我们荡起双桨”,情绪渐渐平息的女同学们用甜美的声音合唱起来,同学们在在憧景中回味着,动情的歌声,好听!窗外的雪景,苍凉!可谓亚瑟齐鸣。

来到青年点,这是早已盖好干打垒的集体宿舍,放下行李,分好床位,大队领导已备好了拌子(木头)、粮食、(玉米楂籽)白菜、土豆,就这样吃了第一顿饭,睡了第一宿觉,温暖的大炕使身心疲惫的准知青们早早进入梦乡,睡梦里的喃喃声,轻轻地叫着“妈妈”仿佛还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这群看今朝的风流人物,这群童男少女们,这群知青们深深扎根在了这片黑土地。

时光就是年轮,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信念融合了我们和贫下中农的距离促进了感情,那时的农民不富裕,天气冷,没有条件洗澡,年长者可视而不见,小孩子可怜,头身长时不洗,虱虮满身,有一12岁小女孩,叫燕子,可爱的大眼睛,黝黑的头发,红红的脸庞,前襟略带油渍的棉袄,破了几个小洞的棉鞋,越发朴实可爱,她常常光顾我们知青点,女同知青给她清理梳洗,教她学习,越发和我们亲近,可爱的小燕子是我们回城后的惦念。


我们和贫下中农同劳动,共命运的同时,需和那个年代同步,白天干活晚上由班长带着学习,下雨阴天大家一块拿出乐器合奏几曲,愉悦一下心情。我们点离一个高中八里地,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和我们知青关系很好,我就常到他那借书,到了晚上农村万籁无声,我先后阅读了矛盾文集,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叶尔绍夫兄弟》和描写集体农庄的《金星英雄》还有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狄更斯、维克多.雨果的作品等,还偷偷的看了手抄本,像张杨的<第二次握手》等,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而了解了世界,增加了知识,得到了再教育外的收获,缓释了青春的悲情。


到了1979年大返城,那是由于上海插队云南的知青,奋力抗争,促使了全国知青及子女返城落户,怎样摆脱绝境,回城是当时全国1700万知青的渴望,现在的人绝对不能理解当时的形势,他们有的在当地结婚生子,当时和农民一样,收入、分配也一样,穷困潦倒,家徒四壁,回城又没房子,工作的安排......,难啊!难啊!有几个英雄汉不为此折腰。。


从72年到78年还往后一些,我们知青当中有的选调推荐上了大学,有的当了领导,有的出了国,参加了工作,有的成了大款,有的成了学者,还有的埋在了哪里,我的好同学姓蔡,一表人才的一个男孩子,因晚上睡觉时叫老鼠咬了一口,没有及时医治,得了鼠疫,永远地葬在了那里。大多数知青依旧很平常,返城后有的还需要我们的帮助,过的很苦,很清贫。

总之我们这一代,经受过战斗洗礼的知青人不朽,知青精神永驻,知青的贡献永存,蹉跎岁月,岁月蹉跎。
(天津老知青原创)



注:十六岁花季的荒废既是十八岁花季


作者: 古月胡    时间: 2014-6-2 10:50
蹉跎岁月的老照片多发点!让我们共同欣赏回忆!

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儿!看老照片!

激情再延烧一回好吗?跟着老照片在流一次泪!

谢谢您们!

作者: 古月胡    时间: 2014-6-15 20:31
知青上山下乡——离天津!
[attach]3023069[/attach]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6-15 20:37
给您一万个赞!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6-25 12:46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龙 于 2014-6-25 12:49 编辑

        第一次劳动
   


    休息几天以后我们迎来了下乡后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早餐后我们男生每人拿着一把撅头随同队内给我们派来的老农来到田间,我们今天的劳动就是刨茬子。在当地由于气候的原因每年春天土地开化以后农民都要将去年的玉米茬和高粱茬刨起,然后再重新平整土地进行春播(当时没有机械化,很多劳动是靠人力完成的),老农给我们做了示范和讲解后男生依次排开一人一条垄的干了起来。起初我们异常兴奋挥舞镐头奋力向前,不多一会儿感觉两臂发酸无力镐头重似千斤,但我们仍然坚持着,之后窝着镐把的双手开始磨起了水泡疼痛难忍,老农看到我们痛苦的样子只好下令收工。一上午我们也没干多少活,回到知青点躺倒炕上不愿动换连吃中饭的力气也没有了。
    当地农民大嫂看到我们手上的水泡甚是心疼,用针穿上马尾小心翼翼地为我们挑泡(这是当地的土方法相当有效,而且还不发炎,泡中的水顺着马尾快速流出迅速干瘪转天即好)我们异常感动。这对我们刚出校门远离家庭亲人的学生而言感觉甚是温暖。下午全体休息。
    这就是我步入社会的人生第一课,这只是刚刚开始,更多的磨难还在后面呢,努力吧!!!

作者: 古月胡    时间: 2014-6-25 12:50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6-25 12:46
第一次劳动
   

接着讲啊!
作者: 天津疯老头    时间: 2014-6-25 13:26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6-25 12:46
第一次劳动
   


作者: 王者    时间: 2014-6-25 14:20

         历尽沧桑的老知青们,未来会一片光明。
           [attach]3036117[/attach]

作者: 王者    时间: 2014-6-25 14:24

          青春无悔
           [attach]3036119[/attach]

作者: 月亮双子    时间: 2014-6-25 14:45
特殊的历史造就了特殊的知青群体,特殊的知青群体与祖国同命运,并在特殊的环境中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人、为子孙承担起了一代人的责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知青将成为过去,但知青的历史永存;知青将会消失,但知青精神永存。历史将永远记着一代特殊的知青!http://www.56.com/w30/play_album-aid-10294560_vid-NDE1NTIwNzM.html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4-7-10 14:49
            第一次铲地(锄地)
接前次
        6月初玉米苗、高粱苗、谷子苗相继破土而出,放眼望去大地里一片绿色煞是好看,此时一年中最繁忙的田间劳作也正式拉开序幕。在当地农村铲地是一种比较简单而烦闷的体力劳动,从小苗到最后成熟要经过铲三遍地方可,第一遍就是间苗(也叫开苗),第二遍等到玉米、高粱拔节时,第三遍等到玉米、高粱抽穗扬花时。
    先说间苗吧,春播时为了保证出苗率每一个苗坑里都要撒4-5粒种子,当苗出齐后再人工间苗留下较为强壮的一颗。我们在老农的指导下开始实践,一群学生娃无劳动经验,拿在手中的锄头重似千斤,我们左右挥舞毫无章法,许多小苗被我们剃成秃头,正如电影《朝阳沟》台词中所述“还是让你判了死刑”。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是耐心学习,因为大家知道这将是我们今后生存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经过磨练我们逐步掌握了,虽然很累但心里非常高兴,这是我们到农村后迈出的坚实一步。
    第二遍铲地禾苗长到齐腰高,这次主要是为秧苗松土、铲除杂草保证秧苗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此后还要给秧苗施肥、培土。
    第三遍铲地时间已进入伏天,太阳当头、大地蒸烤秧苗已长到一人多高,钻进田间简直喘不过气来,虽然如此我们劳动时还需穿长衣长裤,头戴草帽,身背水瓶。因为胳膊和腿暴露的话玉米和高粱叶会将其划出许多小道道,汗水一浸会很痛的,此外也为防止蚊虫叮咬,东北夏季室外有一种小虫,当地人称其为“小咬”这种小飞虫叮咬人很厉害,叮上就是一个大包,皮肤不好的挠痒后还会溃烂。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另外,我们村土地一条垄有2、3里地长短的也有半里多地,为了防止中暑我们还得带水,有的地离村很远。那时玉米、高粱都开始抽穗扬花,我们这时铲地穿行在其间也间接地起到了给植物进行授粉的功效以利于结穗。
    铲地这种劳动在当年没有机械化的时代确实比较烦闷,村里土地面积大,男女劳力全部出工铲一遍地也需半月时间,期间劳动强度大而且食不果腹再加肚内无油水我们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只能在家休息不挣工分。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工分工分农民的命根,农民是依靠劳动每日记工分到年底分红的,没有工分也就意味着没有钱。这就是我们当年的真实写照。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7-10 15:15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7-10 15:16 编辑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7-10 14:49
第一次铲地(锄地)
接前次
        6月初玉米苗、高粱苗、谷子苗相继破土而出,放眼望去大地 ...


高尚没吃地,互助削弱你,放眼看大地,农活等着你,工分整你没脾气,苍天大地不帮你,要想活靠自己,要想好得送礼,要想走靠身体,莫道蹉跎天设造,怨你生在时代里。


作者: 天津老知青    时间: 2014-7-11 16:16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7-11 16:18 编辑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7-10 15:15
高尚没吃地,互助削弱你,放眼看大地,农活等着你,工分整你没脾气,苍天大地不帮你,要想活靠自己,要 ...




北极棕熊  :老知青和邢燕子大姐在一起?  [color=#999999 !important]发表于 2014-7-11 10:38


沧海一龙  :那个时代全靠自己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发表于 2014-7-10 17:52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

当个知青不容易!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