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青岛的城市格调
[打印本页]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4-9 12:51
标题:
青岛的城市格调
青岛是一座让人浮想联翩的城市。
中国诸多海滨城市,唯有青岛,提及它的名字,便令人仰之慕之,引起无限向往和好感。这不仅仅因为它是“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更是因为它有“东方瑞士”之称,殖民时代留下众多造型各异的国外建筑群,造成处处“红瓦绿树”的景象,充满了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也是青岛作为一座旅游城市的最大文化看点,也因此构筑了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别样风貌。
回首百年,因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堪,诸多城市都有殖民的痕迹。可唯有青岛,是以一座城市的容量和气量留下一个近乎完整的历史标本和文化奇迹。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说,青岛是一座典型的殖民地建筑博物馆。在中国,对于历史的态度,用文字记载的,我们常常取己所好,任意装扮,用石头纪录的,我们也常常犯这样愚蠢的错误。当诸多城市打着为旧城改造,为城市美容的旗号,率性用拙劣的建筑手法,抹平历史的皱纹时,我们常常无法因为“旧貌换新颜”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倒是平添了许多叹然和伤感。因为,模仿拙劣的建筑造型,稀少章法的规划开发,破坏的可不单单是城市的天际线。那些整改得乱七八糟的“灿烂”,那些搭建得莫名其妙的“辉煌”,使我们无法体验城市的韵律和美感。光灿灿的浮华背后,如今中国的城市,稀少的可不单单是一点旧的味道和内涵。
也正因为旧得纯粹,也正因为旧得完整,所以对于青岛的爱恋,便有更多的珍惜成份在内。这座城市的漂亮,先是缘于天生丽质,因为胶洲湾是天然的良港和美丽的海滩,再是它被殖民者赋予太多的野心和梦想。于是,城市之初,便被严谨的德国人刻意设计、规划和营建。
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澳租借地的市区为青岛。柏林方面决心投入巨资将青岛建设成所谓的“模范殖民地”,这里既要成为德国军队在远东一个牢不可破的桥头堡,也要成为德国商界开辟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为此目的,青岛的德国殖民当局以此前已陷入西方势力范围的香港和上海为前车之鉴,认为要想长期经营青岛,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大批当时德国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应帝国海军部之召来到青岛,按照十九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来设计青岛,实地勘查设计,三个月之后,青岛城建规划即获得通过。
从此,原本只有大约三百户人家的渔村青岛永远失去了过去的宁静,一时间成了当时远东最热闹的建筑工地。大规模的城建行动开始前,1898年秋季,殖民当局发布了严格的建筑规范,这部分上中下三册的文本,对欧洲人区、华人区及工矿区的建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花园面积、建筑高度、卫生设施以及建筑用材都必须符合标准,否则,建筑申请一律不获批准。
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行政机构、医院、学校、教堂、港口、车站、店铺以及工业区相继建成,得益于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青岛市区建筑虽风格各异,却显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胶洲湾德国租借地的人口已经上涨到20万,其中青岛市区人口就已达五万六千。
如今,青岛老城区的德式建筑风格和规划理念依然保存完好。从上空俯瞰,多是绿树掩映下造型各异的欧式建筑群。这些建筑多是由青岛浮山优质的花岗岩石料砌成,上覆红色筒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颇具观赏性:或古堡、或教堂、或别墅、或官署,在蓝天碧海映衬下,在绿树鲜花点缀下,那哥特式的尖项,那丹麦式的斜项,那希腊式的圆柱,那罗马式的拱券,都是那么的耐看,犹如一个个凝固而多变的音符,协奏出一曲恢宏的城市建筑交响。
这曲交响乐里,最漂亮的音符当属观海山南坡的德国胶澳总督府。这座背山靠海的宏伟建筑,是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象设计,1903年始建,历时3年方才完成。另外,信号山南坡考究的“提督楼”、湖北路粗朴的德国胶澳警察署、浙江路雄伟的天主教堂,以及江苏路庄严的基督教堂等,都是典型的德式风格建筑,非常值得一看。 不过,青岛的建筑韵律,最具“华彩”的乐章还当属汇泉角北部的“八大关别墅群”。这里有俄式、德式、日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等24个国家风格的建筑,因而被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里规划严谨而巧妙,譬如顺坡就势的道路两旁,栽种的树木都不一样,如韶关路栽的是俊俏的碧桃,正阳关路植的是漂亮的紫薇,居庸关路种的是高大的银杏,紫荆关立的是傲人的雪松等,于是,每一条道路,招展的是树桠丰富的姿态,洒落的是花枝醉人的清香。
先抛开民族情绪不谈,平心而论,德国人对于城市建筑的规划和建设还实在值得赞叹和学习。无论是科学和严谨的精神,还是人性与和谐的原则,都令我们感动和折服。有这么一个偶然听来的事例,便很有说服力。说是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连日暴雨,新城区的下水系统全面瘫痪,而在老城区,德国建筑师一百年前修造的排水系统,却运作正常。据老一辈人回忆,老城区的下水道非常宽敞,有一人多高。这是因为百年前的德国建筑师在修建城市下水道系统时,已经充分考虑到青岛的地势和天气因素。对此,除了感叹,总觉得还应该说点什么。可除了知道至今青岛方言中仍使用德语词“古利”称呼下水管道的铁盖外,还是不知道再说些什么。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