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民族风情介绍之五 南昭通僰人悬棺的传说 [打印本页]
作者: 沧海一龙 时间: 2013-3-25 13:34
标题: 民族风情介绍之五 南昭通僰人悬棺的传说
僰(音:搏)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
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
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 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
这些石棺是怎样被放到半山腰的呢?
在昭通豆沙关及金沙江一带悬崖上,有许多悬棺,相传是古代僰人留下的,但僰人属于哪个民族,后裔是谁,为何要用悬葬,史无记述,成为史家研究之谜。本人在金沙江地区的社会调查中得到的一些口传资料,也许可资方家考证。 昭通地区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诸葛亮在南征时,久攻不下,原因是对方军中有一个叫喜儿的人,会飞,来去自如,每当诸葛亮排兵布阵,召集军事会议,他就飞来窃听,故对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诸葛亮焉能取胜。诸葛亮了解到喜儿会飞是因为祖坟的关系,于是,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知道喜儿来窃听,就故意对大家说,某悬崖上是风水宝地,如果将祖坟埋在那儿,将来就会出皇帝。喜儿不知是计,又听说诸葛亮是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就信以为真,回去向首领秉报。首领于是连夜将祖坟迁到悬崖绝壁上,结果可想而知,喜儿不会飞了,他们的部族因没有情报失败了,被赶到巴北凉山,即现在的宁蒗县和凉山一带。让我们剔除传说中的迷信成分,可以看到,战争、民族、风水与悬棺之间有着难解的关系。
凉山一带的彝族是不是从这边迁过去的?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做社会调查时,当地彝族同胞曾经说,他们的祖先是从昭通迁过去的,至今在当地还有魂归故里的风俗,即人死后,要将他的魂魄送到昭通的某个山洞。这种世代相传的风俗反映出彝族与这些地方的历史脉络。彝族的经济文化具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如发明了十月太阳历,在他们以家支、部落的形式活动的时期,常伴随着战争形成民族大迁移。而彝文文献对金沙江两岸的许多地方都有记载,如成都称为勒姑倮姆、重庆称为储奇倮姆、昆明称为勒波倮姆,可见,彝族从古至今多生活于金沙江两岸。也许彝族的某个支系就是僰人的后裔。科技的发展为我们解开这个谜提供了条件,同位素测定和基因比对就可以提供科学的数据,相信不久的将来,悬棺和僰人之谜就会大白于天下。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