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說:人生七 十古來稀。現在雖然科技進步,但能活到八十也算很好了!對於已過六十的我們來說,想想離「古來稀」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如果到這時還不知道人生最該把握的是什麼,仍汲汲追求俗世的價値生活,那麼,到了閉眼那一天才真是知道窮忙碌了 人生這 一遭。
我希望自己能夠活過七十,有機會看到今天寫的這篇文章。到那一天,我一定會強迫自己「靜靜地、專心地、誠心地」讀〈寫給七十歲的自己〉,並且以文章裡面的要求來鞭策自己。哪些要求呢?
七十要知道〈六不一想〉
一、不貪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裡的「得」就是「貪得」,想要擁有什麼的物質欲望。
人老的時候為什麼要「不貪」?因為你的體力、精力、記憶力、拚鬥力....,都大不如前,這時如果仍然和年輕時一樣,什麼都想要,你的日子肯定會過得十分辛苦。這時候要放下貪念,也就是孔子說的:戒之在得。
不貪的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又是什麼?凡是「基本生活」不需要、用不到的,就不要。什麼是基本生活所必須的?你能吃多少、喝多少、穿多少、住多少、玩多少!例如財富,如果已經累積足夠的養老金,再多的要了有何用?為兒女做打算嗎?你已經七十歲,你的兒女年紀有多大?那麼大的兒女,如果還需要你的經濟照顧,除非他是智障、殘廢,否則這種沒出息的兒女不要也罷。
除了不應有物質的貪念,也不應有物質的「比較心」。好比說名牌皮包、手機,不要因為別人都有,所以自己也想擁有一個,而不問自己是否需要?不管是什麼東西, 沒有需要就不要,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你。人到七十,還生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這不悲哀嗎?我就是我,管你如何看我、如何想我,我還是我。也因此,在人生剩下的歲月裡,除了基本生活所需,其餘都不要,這就是孔子說 的:戒之在得!
二、不嘮叨
世間的萬般事物之所以如此,都有它的道理。管你是喜歡它或是討厭它,它還是如此。什麼政治啦、利害啦、黨派啦、社會亂象啦....,管他那麼多幹什麼?至於家人; 好比說老伴、兒女、孫子女....,你已經管了那麼多年,如果他們依然故我,再管下去又有何用?
不管什麼事情,都不要嘮叨,囉囉嗦嗦像唸經似地唸個不停。如果實在看不下去,溫和地提醒一聲,最多兩聲,也就足夠了!再說下去就是「令大家都討厭」的嘮叨。想想當年你年輕的時候,父母以為愛你,不停地在你的耳邊「叮嚀」,你當時有什麼感覺?人生最可怕的,是不能記取教訓,以致日後成為自己當初所討厭那一型的人!年輕時如果你討厭長輩對你嘮叨,將來當你成了長輩,也請不要對你的晚輩嘮叨。
三、不活在過去最怕老人談自己往日的「豐功偉業」。第一次也就算了,還有一點新鮮感。不幸的是,很高比率的老人活在過去,喜歡不斷地、重複地談論往事。尤其是「當年勇」,一聊起來就沒完沒了,而且是同樣的一段老故事。可能見了十面,就會個七、八遍, 到後來倒背如流、兩耳長繭。當然,喜歡活在過去是人的天性,不要說老人,曾經有段時間我也喜歡談「當年勇」,一旦談到這些話題,我頓時覺得精神格外振奮、言語格外犀利,大有欲罷不能之勢。直到有一天,晃慌笥崖得不耐煩了,皺眉問我:這些都是過去,你講它有什麼意義嗎?頓時之間,我暗暗慚愧。從此,我曉得暗自檢討自己和別人聊天的話題,也開始留意別人談話的內容 ,這才發現「活在過去」是大多數人的毛病,而且越老越嚴重。
希望我老了以後不 要犯這個毛病!回憶,只須跟「和你有共同記憶 」的朋友一起分享。其他無關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少跟他們談 自己的過去。
四、不堅持己見
堅持己見從別人的角度看,就是固執。越老越固執, 過這句話嗎 ?這是事實,也是普遍現象。老人為什麼固執?可能原因如下:
1、老人累積了許多的人生經驗。當他碰到新事件,立刻會拿它和以往的經驗做比較,並迅速做出結論 :是好或壞、是對或錯、是可行或不行!
2、老人不太能接受 新事物。這讓老人的許多想法,例如人生理想、生涯規劃、生命的 價值觀....,和年輕人的認知都有一段差距。
3、人越活,會為自 己設定越來越多的框框,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而且,只要自己衣食無慮,往往就會不顧一切地堅持下 去。
4、面子問題。年輕時如果長輩教訓你,即使心裡不服,還是會忍下來。可是,等到你成了長輩,如何能再忍受年輕人對你的糾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