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出自北宋哲學家張載的著作《西銘》首句:「乾 稱 父,坤 稱母;予 茲 藐焉,乃混然中 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 體 ;天地之 帥 ,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 也。」
「乾稱父,坤稱母」
乾坤即天地,天地是我們人類的父母,是萬物的父母。
「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藐,是高遠的意思,即天道好像很高遠,其实,天道就在人心裏。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天道之重要之處就在我們的心中,所謂道的主體就是人性。 天下人為我同胞,天下物皆有我參與 。
这八个字道出了 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民胞物與的儒家理想。 所谓 “人性本善” “ 天人合一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的高尚理想 。
辛卯十 一月初六秋泽司菁文
“无宾主”中的茶道精神(图片来源:资料图)
“无宾主”,虽说没有宾主,实则宾主历然。“宾主”这个词最初由临济禅师所说。
后来的风穴延沼(896—973)将临济禅师的“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冠以“四宾主”的简称,并提出“宾中主、主中宾、主中主、宾中宾”的说法,以表达深奥的禅机。
简而言之,宾是徒,主是师。师徒讨论问题时,有时师父取胜,有时弟子的见解反而赢了师父。这样会有四种情形,所以叫四宾主。如果详细地说,宾中主是指徒弟的见解胜过师父,师父被弟子勘破。主中宾是指师父在接引弟子的时候,自己也成为弟子,以破除他的执著,令入禅境。
主中主是指师父充分地表达禅的境界。
宾中宾是指学人悟不到禅的境界,即使遇到了师父,也只会增加他的执著。由此可以看出,这四宾主的前两句是说师徒相对的场合,后两句说的则是师徒各自的事情。
现在,从茶道上来说,主人和客人有分别的场合叫‘宾主历然”,主人和客人成为一体的时候叫“无宾主”就是说,主人作为主人,不面对客人不行。客人作为客人,不应对主人不行。主人和客人有清楚的分别,被称为“宾主历然”。虽然这样相对,但主人和客人彼此相当知心,到了心和心相融,成为一体的程度,没有任何隔阂和杂念。意气相投,便没有了主客的分别,这就叫“无宾主”。
据报道,马英九1日上午在其官邸接见第12届台湾经典总会考绩优考生暨推广读经有功团体代表时表示,他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也用得上经文,例如孟子梁惠文篇,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孟子说“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马英九认为,这一套理论用在当前两岸关系也是非常贴切,因为小的对大的要知道智慧;大的对小的要用仁道。尽管台湾对大陆不是“国对国”的关系,不过理论是可以适用的,所以20多年前他在两岸事务部门任职时,就常引用孟子这段话,来展现古人在2500年前就想过大与小如何相处。
马英九表示,这些讲起来是常识,但如果能够仔细思考,会在做决策时带来很多智慧;读经让人吸收前人智慧,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这种机会何必放弃?有机会能多学一点、多看一点,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世界一定更为美好。
不要辜负了汉字之美(图片来源:资料图)
王阳明有一次跟学生出游,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骂道:“你没有天理!”一个反驳道:“你没有良心!”
王阳明就对身旁的学生说:“你们听,他们在讲道。”
学生说:“老师,他们是在吵架。”
用天理、良心要求别人,是在骂人;若用来要求自己,则是在讲道。
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是非常因讲者、听者、第三者无心的搬弄而恶性循环。
大家都知道,是非止于智者。彼此能聚在一起,不要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破坏掉这份难得的因缘。
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声音,常是是非烦恼的因由,故佛门常教我们要“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还有维摩居士的“一默一声雷”,也是很发人深省的棒喝。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讲话为职。有一个青年前来请教,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要两倍的学费,青年问为什么。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俗云:“一言折尽平生福。”谨言实在是修身要件。
“是我拉他来的。”为什么不说“是我请他来的”?
“这是我管的。”为什么不说“这是我负责的”?
“你听我的。”为什么不说“我们来沟通一下”?
“你可别后悔。”为什么不说“你不再考虑吗?”
“你要给我小心!”为什么不说“你还是谨慎点好”?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