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 L( j* u9 p- b. p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o8 a) a+ ]5 c/ V' k4 P) s : W0 \: ^. m* O- G. a l7、逛庙会 $ j( _1 H1 z4 f) N B7 s" }7 i/ i ' a& j" w% s- i' V! j9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 k6 f4 h# S. h6 c. k m 0 c# y( h$ B- F$ c- _ i$ t' t8、观社火: ^2 ]' a: h" C' W. ~
5 C) K# D' I& f( W! b& T( f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 }% J0 W& H5 @0 Q, h+ C3 l4 ?" E) ?, [7 k# i# R) n
9、舞龙 , T7 g& Y* `# f- m3 {+ [3 y, R
9 v9 n0 Q) \5 z) Z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Y; Y) h- K* y4 j
7 K/ ], @5 Q. M2 u- {. i舞龙起源于汉代(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X% c' X3 L6 B7 j {, N
, E' x5 L [; g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2 t' [, y6 M
* ^5 C+ P, `* j: |( G10、舞狮 # t7 @" ~. `5 b) \6 x- I$ N8 m0 D
& o4 v8 A1 I# C, _5 ?) B P+ |$ k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 x* W$ ?/ X, J" ~1 p" ?; k8 ?. R0 L9 Y5 U. a& \$ u- I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b- t6 A- j! u) r
. w) N* ]: C4 C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2 D6 @ O) B# S6 v: N& ]! x' C* ^$ k9 Y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B( L" `- A% f: y
1 L5 G, |1 t! ?% \7 c' k Q- R三、春节食俗 8 m* F4 f7 y$ R/ n" ?2 C: o R - B3 j& ]6 k* O' M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U( e5 ~9 X& T" O( H& H% X" _
/ \6 X9 c/ o6 {. v9 H7 k0 b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 _" d* p( E0 n5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Z' _9 X* H# R% f
U$ j$ I% o, t& E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8 S9 O1 f! l9 X, _6 P! E9 Z i* }4 \& G, G; T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 ~" b3 q- t; q9 h) L: Y4 a3 F, R, j5 r- \1 [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 K% v5 n" [ d5 o9 G' s
, J4 z" P+ }& g0 a
四、关于春节的诗歌 & ?5 i; B7 Q9 T# A* f) u, n
: e0 S( D8 Q( J9 v! O, w/ m& d
田家元日 . p6 \4 Z' v" m' q(唐)孟浩然* m& z* z# S o6 X7 T0 q) ~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 a3 ]+ `) X1 ~' _: l' I3 M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9 i% c# j0 m& C1 t. F1 a(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1 D& |6 E" H: H8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j6 B2 V- Z/ C* `5 p- T- I1 f . b- ~' G5 ~: W+ s/ f; Y《卖痴呆词》8 z5 q7 h. T2 ^9 [7 H9 k$ N
(唐)范成大6 ~, @" r/ p6 T# ]& ?% Q( B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8 j, O5 e- q6 x0 K; c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6 }4 i" P+ _8 h# z. w- n* K
5 N f; z& L& Y- i }《除夜》 w) k( r9 E. W* q4 B$ g(唐)来鹄; t$ t4 u2 o% I7 |" g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 z% n ~1 e2 T+ p$ i, ^' Q5 I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 f8 I! t/ _" N0 ]- j# B* c" q/ V. r3 {0 ^
元日 * l- o& |$ j, a7 P(宋)王安石 3 S9 H; b3 I3 R+ f+ x! Q& V) ^9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K2 p$ E9 C9 R5 |8 U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 K# w! O; J
! l+ b: Q! ^; M元日 玉楼春 6 ] i b5 `# x) u* c9 k
(宋)毛滂7 w) W) v/ E- X* I0 G8 T2 x Y5 X4 w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 T; m. t7 p/ f8 p% ~+ H) d( `. y/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1 s' w/ N+ m A, Q1 _4 o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 `9 Y% d# o! _! M N, a* ?* P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 g) O, u" D& E+ ^* f
" F3 S% q9 c: W1 w6 ] l/ k9 l0 z( O6 M
除夜 1 m) K: |: j0 W$ L: ~# k
(南宋)文天祥% }3 B8 d3 ?3 V f* ?2 V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3 i: T/ n& s/ [9 l/ |0 A! R2 h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 A5 o9 ]% F" }. i6 y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3 l: U# |6 y; w- ~& q. Z4 z v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2 w& d' K8 [3 p( j j4 v
- l( {& B( v2 s; [7 [/ p i8 f
拜年 3 t/ F$ ^" d2 \# f/ E2 K; A(明)文征明 d; M; ]8 {) e' P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9 s3 a4 _8 G, E0 K0 b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3 i1 J5 }# ~3 ~0 S$ z3 m; y. ?3 f
9 I$ @/ l* X" u) _$ Q2 Y4 g已酉新正 , ^& L: \6 [* V+ `% S: u(明)叶颙" `) W& V4 p; S" S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u1 e; q8 H' ~- o6 \' P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a1 [3 B0 C7 @+ ?0 w: b, Y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 N7 q& F; |7 {5 y9 h- p8 C% r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 w8 A: H6 w; S $ b+ V3 [% [$ U癸已除夕偶成 . W5 l$ P( s3 S x9 t! X- N# g! y7 W& g
(清)黄景仁* p7 t$ p" a9 H' Q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7 A! i+ w0 \4 i" X$ X- D9 u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3 p- u' }" @0 ?. D% W; [. Y c0 E4 i: L ^, c; G8 i6 O
凤城新年辞 / s+ T9 n, o, x4 ?7 u) a; R(清)查慎行 ( A; K% F9 G) J* A0 s3 A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M O5 G4 t- J& {: m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2 U3 X, l% r1 O/ x9 ^ 8 z+ {2 T+ w# z# }+ W1 p* p, ^甲午元旦 + r7 H+ U7 n! | Y* U7 J(清)孔尚任# O! |% b" }/ S8 o P: Q \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7 ~& F8 W, S7 c+ _' L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 Y. X |, n7 w. u2 s$ g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 n/ q* L. g/ Q6 d/ T/ H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 }! _5 ?$ \: f# ^; g5 [ 3 ]& E$ @1 x( T; l& c3 n4 |8 s% p- D! N* O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 \+ d# V9 ~ {' x 董必武 5 ^5 Z8 W& j9 x6 S. S( d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8 t' }8 L( X( {5 X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M9 i, A: k/ D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5 A! U9 r7 H! e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 E# a0 D# p4 [7 q8 {: ^9 J - R7 E& F ]2 [% M5 r' I$ S! O春节看花市! A6 R0 r/ s" }" L0 m
林伯渠 $ N% a2 r. Z5 n2 p3 z2 D- J! A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6 k! ]: f! u$ {7 n7 Y+ Y7 R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8 _9 p7 Q K( k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d" Z2 A- Z, E" `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D5 @2 k4 l! i" m
3 U; @/ _6 N. \7 b3 \ H
! q: }3 j m4 E) b. S7 q4 d2 \0 _2 y9 W: N
4 c- T6 k; G' c$ a( K- Q' `8 D. m8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