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瑞萍06年单车走川藏的游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北京瑞萍    时间: 2011-9-4 15:12
标题: 瑞萍06年单车走川藏的游记
本帖最后由 北京瑞萍 于 2012-6-19 17:50 编辑

                                                      



        《我的西藏梦》

    (2006单车走川藏)
                                                                    
                                                                                  序 一


  放在面前的《我的西藏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游记。它不是一般地记述游览山川景色和地域民俗,而是骑着自行车历时两个月穿行川藏和青藏公路的经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也就有别于一般的旅行者。读这样的游记,你会随着作者上天入地,融入原始粗犷的大自然中,领略大自然特有的博大、深隧、奇险和神美,真切的体验“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

  西藏是一个颇为神秘的地方,其山、其水、其人像巨大的磁石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一直是作者魂牵梦萦最为向往的地方,是其精神乐园。骑自行车进西藏是作者多年的梦想,她不顾山高路远,人生地疏,不管困难重重,风险丛生,以单车为骑去那里探密,去那里寻梦,自然不同于一般游客,而是用骑行者的眼光和经历告诉你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面、多彩的西藏。

  这本游记的作者是一位年愈半百的女士,她的生活经历有些传奇色彩。她坐过机关,下过车间,去过干校,参加过职业训练,后来下海闯社会。现在是一个地道的“北漂”族,而她原本是出生在北京的女孩。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山里骑车,河里冬泳,常年乐此不疲。她热爱大自然,总想亲近大自然,感知大自然,一有机会就骑车远行或在河湖畅游。她被北京市自行车协会授予“巾帼英雄”的称号,也被冬泳队称道为“女杰”。

  这样的经历和爱好不但造就了坚强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并且养成了不尚奢华、吃苦耐劳、自找苦吃、苦中求乐的兴趣和情操。这乃是一种积极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当她骑行百里或跃入冰窟的时候,也会感到累和冷,但总要充满豪情地喊上一声“爽!真爽!”


作者就是这样的人,做了骑车进藏这样的事,写了《我的西藏梦》这样的书。

爽哉斯人!壮哉斯行!美哉斯书!

                                                                                                                               翔 鹤

                                                                                                                                                           二00七年十月于北京

                                                      

                                                                          

                                                            序 二


        2005年,我所在的罗道庄冬泳队新来了一位冬泳女性,虽不年轻,但身体矫健,精神倍爽,无论是蛙泳、爬泳、还是蝶泳,乃至跳水样样都行,且动作规范,泳姿优美。她不但水性好,技能高,耐寒能力也非常出众。每天清晨很早跳入冰河参加破冰活动,为大家下水创造了方便的条件,大家常常开玩笑的称她是“破冰船”。很快,大家就把目光集中在了她的身上,从此她便成为了罗道庄冬泳队的一员,成为我们亲密的泳友。她做人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受到大家的欢迎。她,就是本书的作者“萍迹”女士。

  萍迹女士不但喜欢冬泳,还酷爱骑行活动,是北京自行车协会的会员,经常参与协会的绿色骑行活动,平日骑上百八十公里不在话下。使人惊奇的是2006年6月至7月,她结伴单车走了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全长2000余公里,所穿过的区域是青藏高原地貌构造及气候变化最活跃的地区,虽经过多年建设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之一,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在两个月的骑行中,她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这一壮举,她惊人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令许多人敬佩,被北京市自行车协会命名为“巾帼英雄”的荣誉称号。

  现在,她将游记整理成书,配上彩色插图,可称图文并茂值得一读的游记。读一读此书,能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亲身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藏传佛教带给人类的美丽与神秘。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会使你受益匪浅并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为“萍迹”女士的骑行壮举喝彩,也为此书出版庆贺。

                                                                                                                                                                                      军队离休老人李锦华

                                       2008年1月于北京

出发前的准备







  人的一生似乎都是在期待中度过,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梦,圆梦,为实现梦想创造着可能,所以有了“梦想成真”一词。年过半百的我,却常年做着一个快乐略带苦涩的梦,不付出代价,确难以成真。我心中有团火,西藏有盏灯,骑行进藏是个梦,为了这个梦,我已等待了多年,为了能梦想成真,我一直创造着可能。

  西藏:诱人的自然风光,神秘的藏传佛教,独特的风土人情一直强烈的吸引着我非去不可。坚持多年的我且又是北京自行车协会会员。从2004年开始飙骑,1998年坚持冬泳,身体已有了好的基底,应该能经得住这次长途跋涉的考验。何况人生能有几回搏,人的一生来之不易,要想让人生更富有价值,用我的生命中一段时间做长距离的行动,何乐而不为。

  骑行川藏线并不是个轻松的事,何况我已是54岁的女性,正是身体多变化年龄段。不打无把握之仗,想做就要做好,要办就要办成。为此,我一直坚持健身,努力工作,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实现我的梦想。我虽已退休,还在继续打工,有了一定经济条件才能去追梦,圆梦。得知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即将开通,我决心要赶在通车前抵达拉萨,亲眼目睹比较原本的西藏。所以,我的备战紧锣密鼓,筹备资金,购买户外专业装备,自行车升级,写路书,找路友都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主要事项。

  一个偶然的电话使我惊喜万分!路友找到了。不谋而合,一位会友与我做着同样的梦。经过几次沟通,我们统一了思想并达成协议。同时初次接触的刘师傅也加入了我们的骑行队。

我劝服了家人,于06年5月27日从北京踏上了西南征程。成都是川藏线的起点。川藏线是四条进藏公路最冒险的一条公路,冒险指数为★★★★。但这条线路也是风景最美的一条线路,风景指数同是★★★★。川藏线又分南北两条,即317、318国道。我选择南北两线结合走。由成都—康定—炉霍—甘牧—德格—昌都—八宿—波密—林芝—拉萨为止。返程的路为拉萨-当雄—那曲—格尔木—都兰—西宁为止。计划用两个半月时间返京。

  无论哪条路线的骑行都很艰难,必须有挑战精神。川藏线海拔落差大,泥石流塌方处多,要翻越十几座高海拔大山,穿越多条河流、峡谷。最有名的就有业拉山72拐,矮拉山18道弯儿,还有通麦、排龙、老虎嘴天险之路和102大塌方区域。且个别路段社会治安极差,劫匪路霸逞凶作案,路途遥远且惊险,让胆小人望而却步,加之高原立体气候变化无常,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些不利因素会困扰我的骑行成功。

  对此,我已了如指掌。但必定是有人走过,而且成功了,我想、他们能走,我就能走;他们能成功,我就能成功,我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何况我的体质还好,我的地理知识和户外生存经验都较深!我深知:安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心态一定要调整好。牢记我是旅游观光,是锻炼身体,而不是自行车比赛,更不是玩命。要骑出健康,骑出快乐,骑出精气神。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我的出行计划多次受到家人和朋友的层层劝阻,这些劝阻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无济于事了。因为我的决心已下,不付出代价,优柔寡断,就什么也干不成,不经过风雨,哪能见彩虹。

借此,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再次感谢曾关心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亲人和朋友,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多大的困难我都能战胜。


                                    奔赴川藏线的起点—成都






南下的列车奔驰雷鸣,列车带走了一缕缕的思念,高原骑行生活计划两个多月才能结束。我们每个家庭的亲人又是怎样的心情,此时我的心也是沉甸甸的。在北京—成都的火车上,人来人往,一片喧哗,旅客们谈笑风生。我们的着装是野战军服和骑行服,这种打扮惹来众人神奇的目光,不知道是羡慕,还是希奇。



        列车缓缓驶入洛阳车站时,爱吸烟的小个子刘师傅早已憋不住了,跑到车厢过道尽兴的享受着香烟带给他的乐趣。而大个子李师傅却拿出了一瓶红星二锅头,开怀畅饮.汽笛长鸣,轰鸣的列车呼啸而过,我的梦酒在喝着,56o的二锅头,几口下去便使我脸红脖子粗,上头了。看着窗外的农田与村庄一一被甩在窗后,三人组在聊着,喝着。时而打开地图,时而翻阅路书,真有气吞山河之势。

  大个子李师傅,人高马大,鬓发如霜,威武雄壮,穿着绿色浑身带兜的时尚军用服装,看上去就像一个奔赴战场的指挥官。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手腕上的多功能手表,再向大家报告此时此地的海拔高度和行驶的方向,显然他是一个久经风霜的出游老手。他每年都有远行计划,这身衣服就是女儿为这次出行购买的,儿子也很支持他的活动,DV机、数码相机、线路图、路书资料等都是儿子帮他准备的。有这样的老爸、儿女自然欣喜。

  我的物资装备不全是名牌,但样样具全。其中,我的睡袋是“探路者”牌子,我的冲风衣是名牌的,我开玩笑的说:“李师傅,你真像个野战军指挥官,我很荣幸成为你的部下”,逗的大家一阵大笑。

  小个子刘师傅身体瘦小,瘦筋巴骨的,慈眉善目的,但脾气真好,总是笑眯着眼,他经常是孤军作战,两年一次远行,祖国的东南西北各地游,是个很老成的战士,只是装备上差了些。要知道这是往祖国的西部高原上走,地形地貌与东南、华北大不同的。现在他只有在途中尽量添补了。

  次日晚6点钟,列车抵达成都火车站,我的自行车被转运到五丁路货场。五丁路怎么走?连问了几个交警,回答都是“不晓得”,我百思不解,白当个交警。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五丁路,总算提取了托运的山地车。其中一辆后挡泥板不异而飞,幸亏上了保险,补偿是应该的。真是在家万般福,出门处处难。

  在成都,我很快找到了通锦路1号老车迷俱乐部,总经理杨艳霞热情的接待了我。又是签字盖章,又是合影照相。调整车后,又送我们每人一个高质量的水壶。杨经理的父亲杨振林也是老本行,在北京昌平同样开着老车迷俱乐部。这次来到这里也是经杨老介绍的。

  我的山地车是在网上一家单车工作室组装的。我特别的告诉装车的师傅,这辆车是要去西藏的!所以在配件、轮胎、前叉、三角大梁各个方面都进行量体裁衣,不断调整配备。配齐附件后又装了一块码表,价格已到4000多元。对此我很满意。在成都老车迷俱乐部,我又花90元增装了一个付把。而后,我把我的山地车形容为白色千里驹。

  在成都调整的两天,同伴们前往都江堰,青城山游览。而我每年回成都婆家过春节,早已去过,因此留守在旅馆看包,顺便准备出发物资。我不敢向婆家透露半点消息,生怕他们阻拦我的行动。


  成都是祖国西南的大都市,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川藏线入口在城区西南角的高新桥,从火车站到高新桥走二环即可到达。不料二环路车水马龙,窄小的自行车辅路水泄不通。人们正忙着端午节的礼物,有的车后带着1米多高的艾蒿草,有的夹着宽大的粽子叶,比北方人过端午节讲究多了。特别是大小门楼、饭店、大院门口都挂着此物,看到这样的情景,很想品尝当地的粽子是个什么味儿?垂涎欲滴。后来终于在武侯祠旁的步行街上吃到了,个大,味足,过瘾。

  成都市的自行车俱乐部很多,从南城到北城和市郊随处都可以看见不同年龄的自行车队。有的以小区为主,有的是以单位为主。中老年的车队很普通,他们不讲究服装与车是否专业,普普通通的26、28型车都可以上路,只是有队名的背心和车前的小红旗是统一的标志。他们用自行车车轮普写着健康与快乐,充分的体现了全民迎奥运,全民在健身的精神。

  城南这边的大街上,户外用品店很多,这是我最喜欢进的商店,“驴友”“自由行”“户外用品”“野外生存”。五花八门的门店里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每一样专业物品都让我爱不释手。如早知道来这买啊!比北京要便宜些。其中一家自由行小店更让野外生存的驴友们喜欢,墙上贴着野外活动的彩色照片。原来,这家小店的主人是个野外生存俱乐部的负责人,专门带领队员穿越川藏南北线,一辆很旧的越野车是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

  我羡慕他们的职业和气质,真够野的。她只管小店的进货,由老妈经营。恰巧这两天刚从大山里回来,看到我们的装扮,控制不住的心情大侃着野外生存带给她的愉悦。听着她的讲述,真是不寒而栗,头皮发麻。她与网上说的一样,原来,川藏两省交界处的炉霍、甘孜一带历来社会治安得不到很好的治理,造成常年发生抢劫杀人案件。对过路人与车进行袭击,甚至当地人互相格斗,特别是虫草季节。女孩一再强调我不要掉以轻心,不能大意,特别是晚上不要出门,并要住当地政府招待所。此时,我的头直发涨,不知今后等待我的是什么?

                                    

                                      第一章      川西的路川西的景


                                          

                               一、 踏上川西的路










  2006年6月1日清晨,




  这是我踏上征程的第一天,也是旅途开始。西南的夏日,朦朦胧胧的大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像蒸笼里的馒头,在这样的桑拿天骑车,很快内衣就湿透了。脸上的防晒霜出汗后流到眼睛里,沙疼沙疼的。准备了许久,考虑了许多,一切只能在途中慢慢体验了。四川地处盆地,成都又似打开扇面,是一片平坦的大地,而向西骑行不久,便离开平地,走向抬升的路,好像从盆底爬上盆沿儿。





成都距邛崃80KM,一般人记不住这个地方,是因为不会念地名这两个字,常常会读错,正确读音为“qiong lai”。这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是汉代才女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爱情传奇的发源地又是卓文君的故乡,是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的第一站。

说浪漫的:是东方文化爱情的发源地;

说特色的:   是巴蜀的江南水乡;

说好吃的:是集合四川的精华。

即使是挑剔的成都人,也把此地当成周末度假休闲的好去处。自古就有“吃在四川,味儿在邛崃”的佳话。






我在此没有停宿,一直骑行到卧龙镇,午饭在路边小店吃的。川藏线延路用餐都以川味为主,这对我来说真是爽极了。而那两位同伴可遭殃了,他们不食辣味食品,每顿饭都是在我的鼓励下强忍吃点辣味。俗话说:“葱辣眼,蒜辣心,辣椒辣嘴唇”,他俩吸溜着嘴,半天说话都不利索,且汗流满面,老板的餐巾纸也明显的费。从此,每一进饭店门的第一句话就说:“一点辣子也不要,如不留神加了辣子,就不付饭钱。”饭店老板用一口的四川话连声说:“对头”。






午饭后的骑行,很不轻松,装满食物的胃被颠簸着,好难受啊,时间久了恐怕会患上胃下垂。经132KM的上坡路,体力明显有了变化。此时我再想,天天都得骑,何必太着急呐。






距雅安20KM的名山县,我终于力不从心。腿肚子僵硬,似拉了胯,实在不能再走了,在我的请求下,三人住进了私人开的慧鑫小旅馆。三层小楼,干净明亮,能洗澡,有电视,一个床位10元,很理想。名山县以名茶为主,茶叶的祖先雕塑就座落小街中心广场。满大街的榕树又粗又大,这种树在北方只能充当盆景,而在这里,满街都是。名山海拔700米,雨水充足,河流涨满,满山的葱绿,真不亏为是一个茶乡。






次日清晨,我们出发上路了,小雨似下非下,通过一个50米的隧道后与高速公路迸进,20KM后抵达雅安市。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就是在此发现的。雅安有六大贡品,即:汉源的贡树、名山的贡茶、雅安的贡鱼、宝兴的贡砚、天全的贡米,这六贡品一直流传至今。雅安还有三雅文化,雅雨、雅女、雅鱼。雅安是著名的雨城,平均降雨量为全国之首而命名为雨城。冬季几乎天天是白天晴天,夜间下雨。充分的雨量使绿色更茂密,使江河更充沛。






雅安原来称“雅州”,自古以来是沟通西藏、云南的要道,川藏公路贯穿雅安境内,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雅安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民族走廊之称。随处可见的彩色广告牌上都写着“古朴文雅,天资丽质”雅安正张开双臂欢迎着外地来客。雅鱼馆也随街可见,肉质鲜美,雅鱼的头部有一个大鱼骨,形状似一把宝剑,当地人把这枚形似宝剑的鱼骨作为吉祥物,穿挂房间,或脖颈上,以此避邪或带来吉祥。






来到雅安使我一下子又想起了一位顶级摄影家,好利来的总裁罗红,他就是雅安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走上联合国环保博览会的摄影人,好多年以前,我就听过有关他的故事,同时他也一直是我最崇拜的人。





在成都老车迷俱乐部,杨艳霞经理一再告诉我们,到了雅安一定要找到一个老人。因为他孤独一人走完了川藏线的全程,骑行到了拉萨。他在成都的骑行者中很有名气,川藏线的路况他很熟。没想到清早急驰而来的我们,却无缘与他老人家见面,他老伴说他出门了,午后才归,所以我们不能久等,只好作罢。






在街上我利用一切机会,随时向当地人咨询川藏路况,那怕是只知道一点点情况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都问个究竟。其中一个市民用怀疑的眼光瞄视着我,“骑车子上去,那不可能,我持怀疑态度,天晓得,那是啥子路。”一水的四川话,说的我心里象泼了一瓢冷水。另一个市民接着说:“成都好多骑车的人,坚持---再坚持,也就到了康定便打道回府了。没得路好走,雨季到了,山上掉石头”。我马上用四川话补充说:“20号以后才到雨季。”那位市民又急又气:“老天爷听你的呀?老天爷不认人。”我用茫然的目光送走了每一位市民。大李师傅沉默了许久,问我:“还有信心吗?”我也沉思了许久没有回答他,我心里在想,怎么也得坚持到康定再说吧!






出雅安后才算真正走进大山,前方是天全县,叉路口有一大片群雕,都是茶马古道雕像。古代的茶商是用一匹匹的小马,托着沉重的茶砖,从六条山路走向西藏,这是其中一条路。其实,茶马古道究竟有多少条,至今谁也说不清楚。在茶马古道精神鼓励下,我又一次充满了激情和感慨。几年前我的激情曾变为梦想,现在我的梦想将要变成现实。






路,是连续的急弯,陡坡,—直在延伸到深山峡谷里。大山里的景色美极了,峡谷里河水的泡哮声,声声悦耳,眼前的一切使人陶醉,真是一处人间仙境。但这路也是太险了。一定要做到骑车别看景,看景就别骑车。路险,时间久了,恐惧感也就越来越加强。我身旁一辆又一辆的大卡车象蜗牛似的爬行在大山里,车行其间,慢吞吞的,犹如满载重重的历史,喘息爬坡,感觉沉重,汽车似乎与我的骑行同步。






小个子刘师傅,车技较差,加上车后的驼包,常常出现前轮扬起,像似演杂技,大李师傅称他是在马路上“拿大顶”。我与刘师傅一直在前,我俩的骑技一直被后边的李师傅所担心。他不断的指挥着:“倒轮,换挡,坡度都35度还不换挡”。此时波浪起伏的路又变窄,又拐弯儿,又下坡,经几个小时后我终于骑出了大山峡谷。






我一眼看到了“红军纪念馆”和“红军长征的雕塑群”便急于骑过去,我认真的看着每一尊雕像和字幕。当年红二.六军团长征会师在这里,会师后又向北进军。1934年10月红军二军团与六军团会师时,兵力人数3300余人,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长征时17000余人。红二.六军团由湖南桑植誓师长征。红二方面军出发时17000余人。转战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省。这些故事上小学时就知道,现在又重温这伟大的壮举,不仅一次又一次鼓起我的勇气,红军长征精神世代流传,永远铭刻在我心间。






不久,一位骑摩托车的老人出现在的我视线中。破旧不堪的摩托车象似从泥里挖出来的。车把上的小红旗印着“徐州老人自助游”。这位老人看起来很壮实,到此时,他已经在西南大山里摸爬滚打数日了。他沿路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车后的烂铁皮箱上贴满了照片,已模糊不清。我远远的看见他上了一座山的弯儿处后,不久返回来了。原来他想走茶马古道,没想到古道已经杂草丛生,没有路的痕迹了,只好又拐了下来。还是摩托车快,一脚油门踩下,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真威风啊!而我是靠体力骑行,真是人困马乏。


318国道是从上海起到西藏樟木止。我现在所走的只是后半段。现在正处天全路段。一直到新沟乡,路旁都是美丽的农家小院,白色的墙壁,红色的房顶,房檐下的红色镶边,房角有红色枫叶的标志。陪衬在这绿色的大山里,显得格外鲜艳。与川东南我婆家那边的民房明显不同。房前屋后,小河潺潺流水川流不息,哗哗的流水声,伴随着他们度过每一天,真富有诗意,这一切都是城里人所羡慕的。






在天全县紫竹乡连续爬山的路段,我已疲惫不堪,强烈的请求休息。大李师傅便跑下路边的民居找水,我与刘师傅仰头数着山上开过来的军队大蓬车,每辆大蓬车配备两个司机。车前红色标语一车一样,没有重复的内容。一辆、二辆、三辆,每个司机都目不转睛时刻盯住前方,严阵以待。正司机不敢侧头看我们,只伸出一个大拇指表示赞扬,有的司机直接伸手打招呼。整个车队都要听从第一辆车指挥,第一辆不停,后边的尽管开。在这郁郁葱葱大山里,一条崎岖的小路上一直盘旋着这支车队,直到我数得累了,共60辆,谁能说这不壮观啊。






此时的李师傅在找水的瞬间联系上食宿点,每位15元还包两顿饭,二层小楼,干净利落,我打心里高兴极了。原计划今天在新沟乡住宿,但现在离新沟乡还有多远,谁也说不准。小院的主人是一个中年农村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丈夫出去打工,她的娘家就住在附近。看到我们的到来,70岁的老人对我们的骑行进行了阻止,他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这一辈子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对这一带的情况很熟悉,他指着门前的大山说:“下雨天,山上掉石头,前边没有吃住的地方,很恼火的。”老太太立刻阻挡老伴的话,又是数落又是令眼相斥,随后又拽走了老伴,不让他多管闲事。





晚饭我吃的格外的多,不是逞能,而是顺其自然,不知不觉的吃了两个大花卷,一碗面条还有两个煮鸡蛋。农村的碗都是大碗,使旁观者目瞪口呆,其实不怪我吃的多,只怪太费体力了,吃的再多,一会也就被体能所消耗掉了。






夜间伸手不见掌的大山里,安静极了,只有潺潺的小溪哗啦啦的流淌着。饭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屈卷着半个身子,盖着潮湿的被子,这是几天以来最湿的被子。我开始看地图,写游记,顺便又阅读了朋友们的留言。





清晨,主人为我们做好了早点,每人两个鸡蛋,馒头,大米粥,便上山锄菜园了。只留下一个小儿子在家,这山里人就是淳朴,小卖铺还大开着门,对陌生人没有一点防备。


这一带属于森林防火区,政府鼓励山民用电,基本不动明火,家家户户都用电灶做饭。我倒觉得这儿雾雨气候的林带,连被子都是湿的,放火想燃也燃不起来呀?




受气候假的影响,雾雨连续下。断断续续的路面上常常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都是从山崖上刚掉下来的,摔的四分五裂,楞角都是新的。崖上的山水直落路面后又横流下路旁的山涧,又像瀑布飞流直下,又像水帘洞。我用足全身的劲儿,狂蹬一阵,才冲过了水帘洞。这里真神奇!美妙!且又惊恐!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小个刘师傅畏缩在后,左右瞭望,既使冲在前面,仍然回头等待,我告诉他,反正就是一条道儿走到黑,前边又是大坡了,你头里走吧。突然我身后“咣当”又一声震响,不用多疑,准是又一大块石头滚落下来。大个李师傅喊着:“加速,不要下车,迅速通过”。此时,我的心砰砰的跳着。






我们沿着青衣江逆流而上,慢慢的农家院消失了,相当长的路段没有一户人家。显然,此地已经不适合人居住与生存了。






今天计划要到达泸定县城,路况是连续上坡,但路面很平坦,要穿越二郎山隧道。向二郎山行进的路,陡坡,急弯急剧加强,十分消耗体力。我已经汗流浃背,内衣湿透后,又紧紧的贴在身上很不舒服,右侧腰部似折断般的疼痛。我不敢停下来,停下来将会推车走,这种陡坡再想上车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始终由大轮倒小轮,一挡又一挡,已经是最后一个挡位了,终于坚持到了隧道口。居高临下,回头望去,山路弯弯,十分壮观。



                                                                        

                                                   二 、二郎山与二郎山隧道






二郎山地处天全县西50KM处,海拔3437米。山上有一大片石崖,中间夹杂着一个沟,称为观景台。对面的冰峰层层迭迭,可能是上古冰川的尾端。青衣江水涛声悦耳,茂密的森林在大雾中躲藏着,我站在路旁的浓雾中激昂高喊:“二朗……山……我来……啦!”。回音震荡山谷,胜利的喜悦油然而生。




二郎山,以陡峭险峻,气候恶劣闻名于世,是千里川藏在线的第一咽喉和险关,俗称“天堑”。山顶常年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塌方不断,导致这段路事故多发,断道频繁,全年3/4为雨雾天气。当地人称“车过二郎山,就像进了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得冻三天”。


50年代,百万大军开辟修路,歌唱二郎山的歌曲,就是歌颂当年修路工,不畏艰难困苦,冒着生命危险开山劈石,一定要把公路修到西藏的精神状况。一曲《歌唱二郎山》,唱红了祖国大地,从此,二郎山闻名于世,家喻户晓。我小的时候常听母亲哼哼这首曲子,当时并不知道其中的内容与含意,更不知道二郎山在哪儿?大人们又为什么都喜欢这首歌?直到母亲去世前,我叫母亲唱几句《二朗山》,她仍然能唱一段。如今我用车轮轧到了二郎山,并在刻有二郎山歌曲的大石碑旁高昂激唱,心中感慨万千。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解放军是铁打的汉,不怕艰难和万险,定把公路修到西藏。”二郎山隧道是甘孜地区与西藏地区发展经济的要道,1996年建成隧道,据说耗资4.4亿元。隧道有4176米长,9米宽,5米高,是全国乃至亚洲已经开通的公路中最长的一条隧道。整个隧道起于天全县龙胆溪,止于泸定县别托村。






隧道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川藏老路25KM,避开了山顶的事故,灾害频繁的路段。现在的隧道已经是双道同用,原来是单方向开放。进入隧道之前,我做了种种的准备,头灯、车灯、手电筒样样俱备。光5号电池就足足带了好几版,现在看来是多余的了。隧道开通后,行人即省时又省力,但川藏老路仍然保留着,作为备用。由于车流人流的逐年减少,山上的野性更加暴露,一些野生动物随之增多,渐渐的又返回来了。

















通过隧道前,我的心态进行了调整,消除了恐惧感。道口有一座路政职工办公楼和一个小广场,是一个女孩给我讲述的隧道的情况。真巧!这女孩的老家正是北京密云区的,爷爷当兵复员后没有回到老家,而留在天全县了。现在,密云只有大哥一家在那里工作生活。女孩的对像是二郎山隧道的路政职工,她经常来此找朋友玩,所以她才熟悉隧道通行情况。有了女孩的全面概述,我可以轻松的通行隧道。






隧道宽敞明亮,冷风飕飕、轰鸣震耳,4176米长的山洞,足足让我体验了许久,因为是人工开凿的,所以路面很平,比在外面爬坡省劲多了。那两位师傅在后,离我很远,他们的喊叫声,我怎么也听不清是在喊什么?只顾冲出隧道,耳边只有洞内汽车的轰鸣声。骑出隧道后,一切都变了,山上的密林没有了,大雾消失了,空气也清晰了,天也蓝了。我没有想到,翻过一座山,竟然是两个天。隧道出口仍有办公楼和一小广场,收费就在此处。






下山前我认真的检查刹车和扎皮是否存在问题。下山坡度大,弯又急,要紧紧靠山体一侧骑行。30分钟后,我的双手已经发麻,右腿没有了知觉,陡坡还在延伸。刘师傅猛地冲到我的前边,一溜烟儿没了影儿,而李师傅在后边,还很远。我的时速控制在35KM,似飞起来的感觉,路旁的大渡河和远处的山庄,在我视线中似流星划过。这时我已经失控了,车后的驼包也左右摇摆着,我感觉不好,又不知所措,绕性左手稍加点刹,右手死死攥紧后刹,其实手早已是麻木的。说时迟,那时快,失控的车,咣叽摔出几米以外,使我与车远远分离……摔坏了我的车,也摔伤了我的金钢玉体,幸亏我紧靠山体一侧骑行,不然,我就直冲下大渡河了。






李师傅刹车过来,一把拽起了我,摇摇我的头,还清醒,脑袋没受伤,站起来走走,虽一腐一拐的,但骨头没伤着,他才松了口气。嘴里念叨着“你吓死我了。”我说是因为点刹前扎而摔,一句话若起他的愤怒,大喊着:“谁教给你的点刹,会不会骑车啊?前扎是刹车,后扎是减速,你知不知道呀?”我忍着腿上的痛,一直在和他强词夺理,心里委屈极了。一气之下调整好车推起就走,再疼也装作不疼,把痛埋在心里。一直坚持到了泸定县城。




我今天摔了跤,明天就要长记性,要总结经验,今后限制车速最重要,牢记:我不是自行车比赛来了。


                            三、泸定--大渡河铁索桥







大渡河地处横断山脉的东部,全长1062KM。“红军不怕远征人,大渡桥横铁索寒”,当年毛主席率领红六军飞夺大渡河。今天我用现代交通工具——自行车,一轱辘,一轱辘轧到这里,我带着伤痛,哼着红军长征小曲,一口气冲向泸定铁索桥。





泸定以铁索桥而闻名全国,铁索桥建于1706年康熙年代,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早已被世人皆知。铁索桥由13根粗铁链串起,铁索上固定木板。其中9根作底,4根作扶手。桥长102米,离水面30米。桥头建有一个古老黑黝的牌坊门楼。我走在晃晃悠悠的桥上,通过木板的缝隙看着桥下汹涌奔腾的大渡河水,时而会有头晕目眩、惊心动魄的感觉。





今天的铁索桥已成为当地人们的正常交通之路。我在桥头花五块钱租了一套红军服,走上桥头拍照留念。手握铁环,脚下大渡河水翻腾着浪花,此时,脑海里既会出现千军万马抢渡大渡河的情景。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部队抢渡大渡河失利,全军覆没。给中国进代史上,农民起义留下最为悲状的一页。1935年红军长征过泸定,横渡大渡河,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杀开一条血路。此时我们三人合影,我摇着红旗,他们俩别着手枪,招着手,似乎是一个红军小分队。















泸定县城两面是大山,大渡河就在城边流过。让我们永远记住在此牺牲的老红军吧!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吧!泸定县属革命老区,现为红色旅游区,生活在这儿的百姓,无人不晓红军在此通过的故事,与每个当地老人闲谈,都能讲出一段精彩的往事。





县城的街头巷尾干净整齐,政府办公楼座落街头广场一侧。我赶到泸定正置礼拜天,所以办公大楼无一人尚在,只好又找邮局盖戳。为了避免扛车上楼,我专门找着平房旅馆住下。我迫不急待地挽起裤腿,看看上午的受伤处,哇!碗口大的伤痕,青紫一片,膝关节内侧肌肉已严重的拉伤。被喊过来的同伴,二人更是惊讶!大李及时给我用了云南白药喷剂,又上街购买了口服止痛药。疲劳疼痛的我,无心与他们聊侃,整理完驼包,写完游记就睡了。又潮又硬的被子,加之受伤的右腿阵阵作痛,使我躺在床上不停的颤抖,简直比我冬泳刚从冰水里上来时还要颤抖得厉害!





入睡前我彻底地把驼包物品收拾了一下,两个玻璃火罐和一小瓶药用酒精留给店主,带着它很占地儿,又重,用处也不大。只是在出发第二天我为刘师傅做了拔罐,结果,补泻原则没有掌握好,把刘师傅给做的过度了,第二天一路上找厕所泄肚。没想到留下的火罐当地人没见过,也不会用,我还为他们讲了好半天的用罐方法和保健课。





房东是老少一大家子团聚一院居住,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我躺在简易木板床上听着大堂外边,高一声低一声的侃谈着,似乎房东在给他俩出主意去“丹巴”游玩。“丹巴”是热门的牧民旅游区,但要离开318线去很远的地方,疼痛难忍的我,暗暗拿着自己的主意,我哪儿也不去,反正你们早晚也得返回来。





泸定到康定49KM的路程,两地海拔相差1000多米,这个间距竟然是藏汉族的分水岭,只要一踏入康定的界线也就等于进入了藏区。我们沿大渡河和折多河逆流而上,一直是平缓地爬坡,49KM的路,足足让我们骑了一天的时间,这是出来的几天中最痛苦的一天。起初我每隔10KM下车饮水,后来变成3KM,直至大李老张上下相互接迎着。





折多河在地图找不到它的地标,但折多河却是汹涌澎湃;吼声震天的河流,伴随我的49KM的河谷,一直是一泄千里、浪花四溅,白色的浪花撞击着石头,使人心急又联想。似乎是壶口小瀑布的景观,在河边说话要贴耳大喊才能听得见。





在一个小山洞隧道前,我们又遇到汽车队,他们只是十几辆的军用大逢车,且停在路边。汽车兵主动叫我过去,拿下车内食品给我,我也忙拿出巧克力给他们,来了一个友情交换。小战士们都与我儿子同龄,我问他们“在这工作环境艰苦家人知道吗”?有的说“知道”,有的说:“不想让家里人知道”。小战士告诉我说:“前边的山洞没有灯,很危险!”我说:“没关系,我有车灯,还有头灯”。山洞隧道显然很恐怖,阴澡澡的还淌着水,幸亏只有几十米。




今天的骑行很痛苦,每当李师傅下来接迎我时,我都内心感到不好意思,强忍着腿痛,想方设法也要上车骑行。由于坡陡,托包重,腿又痛,想一次成功迈上车,很难!得反复几次才将腿迈上去。




大山深处有人家,途中又有了稀稀啦啦的民宅,仍是四川汉族人生活起居在此.午饭就在此吃了,米饭炒菜,我仍食用了两碗像沙粒般的散米饭,连菜汤都没留一滴,真如虎狼之食,餐桌上总是一片狼藉。


                                                 四、情歌的故乡——康定





康定”藏语意为“打曲和折曲”,是两河相交汇的地方。康定地处雪山脚下两河交汇的草滩上,小草丰盛,冬虫夏草在此生殖甚好。自古以来,康定就是藏汉商贸主要集散地之一。现在我已进入“康区”,康巴人生活的地方都可称为康区,康区的小伙子可称“康巴汉子”。康定城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原来小城座落在四面环山的沟中。一进沟口的街头,开旅馆的藏汉生意人便前迎后截,要求住进他家旅馆。此刻我突然感到变了,一切都变了,汉味越来越少,藏味越来越浓厚了。在大李师傅的了解调查下,我们住进了康巴女的“自由行”旅馆。每床位20元。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牛头骨,配带白色哈达悬挂正墙。又黑、又高、又瘦的康巴女孩,说着藏区的普通话为我们收拾着房间。发辨又粗、又黑、又长,甩来甩去,哼着小曲,自由自在的。在前边路上曾有人嘱咐我说:“康巴人很野,很厉害,不要得罪了他们,有时候康巴汉子还抢女人回家做老婆。”此时我处于礼貌,不敢挑剔旅馆设施和服务员态度好坏。其实彼此都很尊敬对方,何况改革开放后的康区,无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乃至风俗习惯,都有很大的发展变化。


大山沟里的康定小城,山上山下装饰的五颜六色,特别是四面环山上,巨大的五彩佛像和隆达更是一道亮丽风景线。街头巷尾,歌声荡漾,让人心旷神怡,自然陶醉,真不愧是情歌的故乡。“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一曲《康定情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唱红了大江南北。由此,康定城家喻户晓,成名在外。各个音乐商店的歌盘淋琅满目,一应俱全,让人心中无主,无法选择。





跑马山紧临康定城,海拔3000米,长1KM,绕行需几个小时,而缆车只需30分钟即可登顶。花30元钱踏上缆车浏览跑马山,在泸定就有当地人告诉我不值得。显然我还是如此做了,缆车比起我去过的其他景区的较长了一些距离。不知何因,我上了缆车后心里很胆怯,而刘师傅索性的卷缩成一团出溜到座下面,不敢往外看。我的车斗在他的后边,大喊着让他坐起来,到终点一定要露出头,免得工作人员误认是空车,会放过去的,再滑下来了造成误会。胆小的他,一直到了终点才坐起来。确实,这儿的缆车很不一般,上下全线只有我们三人乘坐。





果真,跑马山上并不大,只有足球场大的一个跑马场,和一个白色大经塔及一个禅院。我按藏人的讲究顺时针绕经塔三圈后,又穿上藏袍与经塔广场上的老阿妈学着跳藏舞,老阿妈的脸黑呦呦的,嗓门倒是清脆嘹亮。藏族人的嗓音真是无拘无束,我己深深被那些豪放粗犷的风格及优美婉转的旋律所打动。





站在经塔上遥望远方,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白雪恺恺,耸入云霄的贡嘎雪山,时隐时现似在梦幻之中。在这炎热的夏季,我第一次看到雪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那就是贡嘎雪山。我喊着大家让他们看雪山,心里惊奇、喜悦相互交织在一起。跑马山每逢四月初八是转山节,相传是释边牟尼生日,满山的快乐,满山的歌,人们把最好最漂亮的服饰穿上,尽情的唱着,跳着,汇成歌舞的海洋。




我住的小旅馆距步行街很近,步行街广场看样像是刚修建不久,大理石地面,又光又亮,一层是商铺,二层是回转走廊,绕广场一周。广场上,盘腿而坐的康巴人,每人面前都是一堆堆一片片的冬虫夏草,他们都是前一天采集回来,而后在相互转手卖掉。刚从山上原野采集挖回来的虫草,个个饱满肥大。眼下正置虫草旺季,在这个季节,六、七月份,孩子们连学都不上了,都放了虫草假,帮助爸爸妈妈做虫草生意。有的家庭在这个季节能挣好几万。我倒觉得虫草行业近年来价格疯涨,绝对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导致实际价格与价值不成比例。





我蹲在广场上的生意人中,想听个明白看个仔细,原来虫草刚挖回来时,还带着黑泥,每一个虫草都得经过铁丝刷子刷过,但一定要用巧劲儿。不能破坏虫草的肉体才行。经过抠刷处理干净的虫草是米黄色,有弹性。肥大且长一些的,要价20元一个,稍小点的可以18元或15元买下。无论多少货,全凭一个一个的数着卖,无需用秤。这些新鲜,肥大饱满更有弹性的虫草在内地是见不到的,城市药店见到的都是枯干的陈货。虫草作为中国的特色药材,现在不仅中国人在吃,且世界各国人也在吃。





虫草生意为当地牧人带来了经济效益,所以虫草生意人也为此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无论雨天晴天常常有人看护在山上,生怕被别人采集,似乎肥水不能流入外人田。会采集虫草的人每天能找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没有采集经验的人,一天也找不到一个。在此,我还学会了如何辨别虫草真假的本领。

一是看颜色:外形是棕黄色,如特别黄,特别黑的则是质量较差或是假的,虫体掰开应该是米白色,中间有一条黑线贯穿虫体(幼虫的消化道)。

二是看形状:虫草形状似蚕,身上有环形的细纹,有8对明显的足。头部长出子座,拉不断,上边有黑色的细纹,质量好的虫草大,饱满,子座较短,而且完整无断裂。

三是闻气味:冬虫夏草有一股子腥香味,像是肉、海鲜、磨菇混在一起的味道,味越浓,质量就越好。





一个藏人亲自告诉我,有的虫草已被人泡过,晾干以后又重新出售。还有的虫草质量差不饱满,而向内注射青稞面粉,当然要做的巧不能露了马脚。这与内地人卖注水猪肉是一个道理。




傍晚,生意兴隆,人如蜂拥的步行街广场,又成了歌舞的海洋。几百人的大舞场,正在狂欢之中,无论是年长的老阿妈,还是年青的康巴汉子,都是能歌善舞的高手。节奏分明,炫熟而欢乐的舞步,跳的好开心啊!我不由自主的步入舞池,几个曲子下来,我始终没有跟上脚步,尽管我舞动着双臂,加速的跳跃,仍是跟不上旋律。彩色的霓虹灯旋转着照射着每一个舞者,看呀!多么热烈的场面,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多么奔放而豪爽的康巴人,他们就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我久久的沉恋在这幸福快乐的激情中不能自拔,一路的疲劳和腿上的伤痛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五、暂离318线-向317线靠近







6月6日清晨,安安静静的小城仍在沉睡中,绵绵细雨不知何时下起来的。在细雨的陪伴中,我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了,到新都桥后,我暂时离开318线,向317北线靠近。



遥望远处的贡嘎雪山,贡嘎雪山海拔7556米,南北长200KM,是世界第11高峰,是蜀山之王。藏语意为“贡”是“雪”,“嘎”是“白”,即雪白的山峰之意。贡嘎雪山以冰川闻名,共有159条冰川,其中海螺沟是一号冰川,冰厚150—300米厚。这个季节,由于冰川的侵蚀,陡峭的山峰变为金字塔形,高耸入云,真刺青天。时而出现在天边,时而又被云雾遮盖,充满了神秘又神奇的色彩。




贡嘎雪山在阴雨中仍显得很清晰。翻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后,不久便到新都桥小镇,75KM的路全是上坡。在此我下了川藏318南线,走省级公路向317川藏北线靠近。据说走川藏线的游人都这么走,因为这条路上的风景最美。


新都桥’是一个小镇,又是川藏线南北分叉的路口,南线西去,我沿北线一路而上,康定至新都桥的路都是以碎石路为主。入住新都桥3KM处的藏家第一庄旅店。新都桥距八美65KM,八美镇的红桦林据说色彩很不一般,冬天是神秘的紫色,夏日青翠,秋日鲜黄。八美附近分布着许多高山湖泊,水质清澈,雪山、深林、草原融为一体,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八美的原野之中。




美丽而辽阔的塔公大草原,几十公里没有人烟,但游荡的牦牛满山遍野。悠闲且温顺的牦牛,时而摆动着尾巴,时而目瞪着前方,有的站立路的中央久久不动,还有的找个水坑就卧倒。



这若大无比草原,美的让我感动不已,不怨传说中的格萨尔都爱上了这个地方。有人说八美是摄影家的乐园,这话一点也不假。我张口即来的几句顺口溜让同伴大笑。

白云撩绕,贡嘎山高,山水咆哮;

公路盘旋,野花飘香,牦牛在游荡;

经塔洁白,经幡飘飘,藏人在朝圣;

百里草原,马儿奔跑,鸟儿在欢笑。

  后来又改编为:

  兰天系白云,小河潺潺唱;

  宽阔大草原,牛羊肥又壮;

  藏式小阁楼,点缀草场上;

  和谐而自然,景色多美好。

由感而发的打油诗虽不押韵,但当时呈现在我眼前的,就是如此的景色,所以自感良好。




此时手机信号仍很强,儿子从北京发来信息:“今天是千年才有一次的日子,即06年6月6日,祝老娘平安顺利。”看过信息,心情无比激动,永远记住这一天,我在康定塔公大草原上飞翔。“塔公”藏意为“菩萨最喜欢的地方,”今天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到菩萨喜欢的地方,自然得意。塔公寺建于18世纪,是萨迦派的寺庙之一,是当地藏族人朝圣地。寺庙的建筑风格,上层是汉式的竭山式屋顶,下部为藏式石砌墙,周围佛塔成林。一些藏胞在寺前团团围坐,有的站成一排,好像在朝圣活动。看起来庄严、肃穆,虔诚无比。




大草原上的藏式小楼别致新颖,时隐时现,有的完全是大石块垒起来的;有的一层是石块,二层是木制结构,看上去就像攻不可破的堡垒。当地人称为“碉楼”,碉楼在丹巴更为明显,讲究的人家还把碉楼装饰的五颜六色,特别是门窗具有特色,常常上窄下宽,并雕刻着龙马花草图案。在这样的方圆几百公里的大草原上没有木材,没有石块,建起房子来,一定会很不容易。




在藏区看到的藏房一般是2至3层,底层关牲畜,2层是卧室和客厅,正房左侧是经堂。3层只盖一半儿,其实是放杂粮的大平台,屋顶四角插着经幡。门窗是最讲究的,特别是门十分注重,得考虑是否辟邪。门窗上都绘画龙凤、麒麟图案。有的还挂着牛头骨,以示辟邪。此时我途径的是普通游牧人家,很简陋,但家具也是雕刻着花鸟图案,地上铺着藏毯。




从道孚到炉霍,因地势地貌的改变,藏房也有着千变万化。房屋坐落有差,似乎又集中了一些。给我的感觉这样才能可称为村庄。藏人的碉楼从外观上看美观,富丽堂皇,鲜艳夺目,原木立柱,雕刻精美,但室内的一切都很差,无论是从装修,家居以及生活日用品比起内地还是显得贫寒。只有极少部分人家靠劳动已富裕起来,将生活日用品备得齐全。




据说在318沿线的理塘和巴塘一带的藏民家庭要比这边富裕,家居与服饰十分讲究,藏味浓厚,日用品都是传统的藏式风格,均以铜器为主,每件铜器都擦得光光亮亮的。八美道孚一带的崩料,藏民俗称房屋发音为“崩科”,它的外形为四方形,以园木房屋的整体骨架,四壁是石片或泥土筑成,不仅冬暖夏凉,还防震,房门和梁柱都绘画着精致的藏式唐卡。




道孚海拔3000米,公路穿镇而过,居民住宅从平坝一直延伸到山坡上,都是白色的屋顶,红色的墙壁。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映衬下,使我感到身处童话般的世界。




我现在所走的路段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路,山水泛滥,冲垮路段。由于是317与318国道之间的省级公路,是在空旷的高原草场上,所以无人问津路况的好与坏,当地政府也无所顾及。偶尔,路边的山沟里还躺着仰面朝天的卡车,货车,在这种翻车情况下,翻车司机只能在几天内把货物运走,车体便留在此。如调来救援的吊车,成本比旧车还要昂贵很多,每看到此景我都很揪心。




路旁有一条河沟,流淌着污浊的黑水,是从山那边流下来的。奇怪的是这条河的名字竟然叫“鲜水河”,也许平时不是这样污浊。原来这是从道孚鲜水镇流过来的山水。


                                                               

                                                                      六、康北中心—炉霍




炉霍是康区重镇,县城清净整洁,原名称“霍尔章古”,意为“岩石上的蒙古人”。曾统治过炉霍的土司是蒙古人,1897年改名为“炉霍”。记得,格萨尔王全传中,传说格萨尔古国时期,把藏区分为上岭、中岭、下岭。

上岭:地域宽阔,风景秀美,草原上花红草绿,色彩缤纷。

中岭:丘岭起伏,常被薄雾笼罩,像似仙女头上披着薄纱。

下岭:平坦如冰湖,在阳光下反射着夺目的银光。

此时,途经的路段,我想可能是传说中的上岭地带。



我站在小城最高点,四处瞭望远方,充满幻想,回旅馆的途中经一个简易菜市场,在此我买了两个抽抽巴巴的西红柿,这是我离开北京十天以来第一次看见果蔬,这里没有新鲜食物,所有水果蔬菜都是一周前运来的,有的早已干枯了。




距炉霍70KM的湖畔,挖掘出大量石棺墓葬群,是春秋战国时期草原牧民的墓地,它代表了当地金属时代的文化特征。在炉霍还有大地震后留下的老河口地震遗地,有17世纪杰出唐卡画家朗卡杰的遗作,还有玲珑神山,卡沙湖和拉沟温泉和大溶洞景点,由于没有向导,只好作罢。




炉霍至甘孜这一带,早就听说社会治安极差,常年不断出现抢劫。传说古代格萨尔王时期,这片土地就曾是神奇的乱。而今天仍是抢劫事件时有发生,难道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吗?或许是两省的边缘地带,治理跟不上?还是由于走这条线路的内地人多了,个别人想借此发财搞恶作剧呢?等等!用辨证论来分析,其实坏人那儿都有,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的不同,坏的程度与方式就不同。来此的游人只能自我保佑,不要让坏人坏事发生在自己头上。




趁盖邮戳的机会,我带着刘师傅找到了当地派出所,向当地民警了解前方路况及当地治安情况。果然如此,民警也提示我们不要贸然行动,特别是我们的年龄,遇到抢劫不好逃脱。民警挠着头皮说:“一般案件发生在晚上,我们都不愿意出去,否则我们性命也难保,白天不会有大问题的。”他又说:“前些天318线的巴塘一带,小巴车上发生土枪案件,当场击毙3人,主要是在抢虫草,藏区的年青人就爱相互格斗”。



听了民警的提示,我心有余悸,还是安全第一吧!我是旅游观光来了,不是玩命来了。分别时,民警又送我一本炉霍石棺墓葬群出土文物的明信片。




炉霍县城,街旷人稀,但要钱的老人和孩子常会碰到,特别是尾随在身后,穿着袈纱的喇嘛要钱的也有。后来我知道了,要钱的喇嘛都是假的,真正的喇嘛不会出来这样做。无论藏民还是真假喇嘛,总之人家向你伸手也是不容易的,给个零钱,便解决问题,实在没有零钱,还可以说声“毛斯敏度”即“没有零钱”。要饭要钱的人也顾及脸面,总比抢劫偷盗的人好。




炉霍县城的半山腰有成片的民寨,错落有致的依次围绕在一个主建筑的周围,融于在大自然中。用望远镜望去,原来是一个庞大的群庙,每一个宅院就是一个喇嘛住的住所,我来不及过去探访,只好罢了。




今晚入住汽车站大杂院内的小旅馆,虽说是汽车站,其实只是个代名词而已。一个烂石头铺成地面的大院子,停放四五辆远途大巴。院内两家饭店,一家旅馆,小旅馆是大房改装小屋,木板隔离,偶尔透过一些缝隙能看到隔壁,真是有堵木墙是两间房,拆了木墙就是一间房,连拉灯绳的声音隔壁都能听见。这样也好,有情况我可以敲打木板墙。这一夜,我永远不能忘记,整夜难眠,半个头“嘣…嘣…嘣”的一直疼到天亮。越是睡不着,越疼;越疼,越是睡不着,一直还憋着一泡尿,蜷屈着身子,不敢有任何响动。




夜,是静悄悄,我心里,是乱糟糟,几次想敲打墙板都不好意思,只有一分一秒的忍着,企盼天亮,这是我第一次出现高原缺氧症状。天色稍有鱼肚白,我便轻手轻脚的打开那要散了架的破门。在这球场大的大杂院里,可能我是第一个起床外出的人,我方便之后,又在院子里伸伸懒腰,活动一下筋骨后又回到屋里,开始找着液体葡萄糖。当我打开葡萄糖玻璃瓶正要仰脖饮下时,一只大耗子噌…地窜了出来,顿时我的心又一次砰砰跳起来。中医认为,恐伤肾,我现在何止是伤肾,连大脑也伤了。




天色大亮了,为了安全,我们决定乘车逃脱这里。一辆很破旧的大巴车,车顶装满了藏民的包包裹裹。车上坐满当地藏民,还有三个穿着袈裟的喇嘛。颠簸的路使汽车摇摇摆摆,坐在里面似摇篮,每个旅客双手都将前座扶手把柄抓的紧紧的。




途中,由司机掌握时间停车方便,每当车停下来时,车上的人蜂拥挤下,就地蹲下放水(撒尿),无论男女、也无论藏民还是喇嘛。我第一次看见喇嘛和女性一样蹲便,他们由于身上的袈裟裹的很紧,也只好如此了,我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入乡随俗吧。惭啊!藏民和喇嘛还有围裙遮挡,而我……。在藏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几乎是透明的,那么和谐而自然,大家都坦诚相待,没有丝毫假面孔。




  甘孜县到了,“甘孜”藏意为“美丽、洁白”。甘孜以牧业为主,牧区依山傍水,环境安静秀美。据说1936年32红军在此成立了博巴政府,“格达”活佛当选副主席,五零年不幸在昌都被判匪杀害。




甘孜是一个宁静恬美的雪域小城,在甘孜车没有久留,是为了急赶往马尼干戈吃午饭。甘孜距马尼干戈94 KM,马尼干戈属德格县管辖。地处雪峰群群的围绕之中,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像一块晶莹的翡翠镶嵌在马尼干戈瓦蓝的群峰之间,仙境般的马尼干戈,会让每一个来此的人永生不忘。



在马尼干戈食用午饭,成群结队的要钱老人与孩子夹道迎候在车门两旁,又尾随到饭店门口,目瞪瞪的从玻璃窗眝视着每一位游客的一举一动。我一直面向着窗外,勉强的咽下一口又一口的饭菜,之后,将剩菜装在餐盒,送给门口等待已久的藏家老人和孩子。饭店内不设厕所,我向外张望寻找着,一个很窄很脏的小胡同,坐着一位藏家老人,手里捏着几块讨来的零钱,原来这儿就是收费厕所,厕所只有几块土坯围着,一次只能进一个人。另一位摇着经筒的老人一直尾随着我到了胡同,念着藏经来和我要钱,我先后付了两次一元钱才解决了问题。由于此地偏僻,医疗条件极差,每个老人的眼睛都患了严重的白内障,眼球又黄又红,此时,我真不知该用什么方式方法才能解脱这些贫困的藏族老人,同情的心一直在震撼着。




突然一个小喇嘛手提餐盒从饭店冲出,喜悦的登上车门,坐在大李师傅旁边,开始食用他刚刚讨来的一盒快餐,米饭排骨。用他的一双小脏手抓着往嘴里填,食后随手将空盒丢向窗外,我及时给了他一块湿纸巾,擦擦他那沾满油污的小手。后排坐的两位西安游人立即批评指责了我,说我不该给他湿纸巾,这儿的人就应该让他们顺其自然,该往身上抹就往身上抹。因为他用过的餐盒与纸巾都扔在了大山的路旁,破坏了环境,影响了美景。对此次用的好心,今后我不会再用,这位游人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来到这里观光游览的人学习。




骑车虽艰辛,搭车又担心,等于把生命交给了别人。5000多米的雀儿山常年积雪,上山的路糟透了,雪水横流,冲下来的石头也横七竖八的挡在路面上。向下望去,绿色的山底,牦牛的游荡几乎看不清了,如同蚂蚁。七摇八晃的车体像海浪冲击着小船似的慢慢行进。每个游人的双眼几乎都是半睁半闭着,只有手握方向盘的司机,眼睛一直瞪的溜圆。车上没有一点喧哗声,喇嘛用很小的声音讼着藏经:嗡、嘛、呢、呗、咪、哞,人们的脸上都显得十分紧张,我心里暗暗在想,幸亏这次出来办了意外保险。假如车体遇难,那可不止是一个滚儿就停下来的事,恐怕连尸骨都难以寻找。




在崎岖的山路中,我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三位骑车人,艰难的骑行着,他们能否赶到德格吗?我伸手与他们打着招呼,并决定在前方下车迎侯。同是骑行人,一见如故。我们在路口迎接上了他们并同宿昂扎绒布旅馆。原来他们是从网上约好的,有湖北的,有四川的,其中成都小周是最强的一个。他们在雀儿山前还遇到了一位河北唐山的老人,由于体力与性格的不同,前后又走散了。成都小周在刚过甘孜不久被当地人抢劫了干粮,后经努力才逃脱。




雀儿山的山腰有一个道班,据说这是全国十佳模范道班。他们常年保护着山上山下的这路段。环境恶劣,战严寒,斗冰雪,工作十分艰苦。其中还有一位女性,我向她伸出拇指表示敬佩。看着她身上的护路服,手中一把铁揪,黑而有神的双眼,红扑扑的脸庞,就想起我年青的时候。那是70年代初,20多岁的我,整天忙于建厂挖地基,挖排污沟,一干就十年,不知疲倦不懂累,四个馒头一顿饭,天天如此。现在我还得感谢那个年代造就了我,给我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使我具备了吃苦耐劳、英勇作战的精神。



这个季节,雪水融化,裸露的大山忠于暴露了它的的真相,在这5000米的雀儿山顶修路,方知人是多么的伟大。317国道,是从四川成都至西藏那曲的川藏北线,如果没有这些能吃苦耐劳的护路工的维护,显然这条线,只能是断道频繁的荒山野岭。在此通过的每位司机,无一不敬佩及感谢他们的劳作精神。此时,我默默的为他们祈祷,祝愿他们每一位护路工,好人一生平安。




在德格我与成都小周相互交流着骑行经历,计划着今后的骑行安排。在此我们需调整一天,准备观光藏区最大、最保秘的藏传佛教----巴宫印经院。那两位不想等小周,一大早便收拾行装上路了。




七、格萨尔王诞生地——德格




德格地处金沙江畔,是川藏在线最后一个属于四川省管辖之内的县。德格的地理环境相当优秀,这是一片地灵人杰的土地,曾诞生过格萨尔王传奇英雄人物。格萨尔王是藏族的民族英雄,他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服了四方魔敌。在他的统帅下,斩妖降魔,抑强扶弱,才使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藏族英雄《格萨尔王》史诗,是举世罕见的保持活力最长的史诗,在世界民族史诗中,规模壮观,内容恢宏,语言精妙。多学科综合研究价值最高,独占鳌头。是藏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世代相传至今。在藏族,特别是农牧民当中广泛流传,又是一部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萨尔时代之遗韵流风,在康巴地区和安多地区的民间习俗中,都得以折射。德格是格萨尔的诞生地,在德格县境内57所寺庙中,大多数人都收藏着与格萨尔有关的文物。正是由于这种对格萨尔王虔诚的崇敬,使德格的民间生活和宗教活动及艺术成就,都深深打上了格萨尔文化的烙印。一位德格老人为继承和崇敬格萨尔王的英雄史诗,在当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让后人知道,就在他的家乡广袤的大地上曾流传着一位英雄的史诗。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格萨尔王史书在咯流传.




由于大山的保佑和色曲河河水的滋润,这座深藏在雪域高原深处的小城,感觉不到大多数藏区城镇共有的凛冽沧桑之感,却有着江南水乡般的温和。森林茂密、溪水清澈,极富有诗情画意。河的两岸有小城建筑,一侧以民居为主,一侧是巴宫印经院。大概建造者考虑到日照、水源、风向等因素,把建筑定为背靠大山,面向开阔的地方,很顺应地势。此时正下着小雨,绿色的山坡,红色的巴宫,交织辉映,更显的小城温馨可爱。




这里有世界惟一的藏传佛教文化遗产“巴宫经院”。巴宫印经院是藏族的文化宝库,曾与历史上拉萨布达拉宫印经院,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印经院齐名,后者已经荡然无存了。惟有巴宫印经院保存至今。




印经院每天都有很多藏教信陡进行转经活动,我加入人流顺时针转了三圈后,刚好赶上印经院开门,允许游人入内,门票25元。大李老刘二位有老年退休证,在内地凭证可半价进入一切景点,进入藏区后一律不灵了,必须凭票进入。只要能来到这里,无论以那种形式,都是相当不易,对于大李师傅来说,多少钱的门票也要进去。成都小周与大李师傅随一个藏教考察团早已进入。而我与刘师傅没有进去的意思,冒着小雨与转经住脚的阿妈聊了起来。藏族老阿妈,一再劝我还是进去看看好,免得留下遗憾!我只好听人劝吃饱饭。




在幽暗而深的回廊中,我找到了大李和小周。一位又高又胖的喇嘛用一水的普通话讲解着,原来他是专派来为藏教考察团讲解的。在这儿能听到普通话,打心里感到亲切,我尾随在考察团后边认真听着,拍照着。每当相机发出“咔嚓”的声音,闪光灯一闪之间时,宫内管理人员都不忍心看下去,劝我们说,“少拍一些,这里是保密单位,今天已破例了。”我深知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任何一个寺院不允许如此拍照的,我借了考察团的大光。印刷工人有节奏的印刷着每一张经文,红色、黑色套印。成都小周蹲在每一个印刷工面前,看着每一道道工序和流程,准备要一张经文带回来作纪念,不想这宫内安装了监控器,工人不敢有半点疏忽。久久蹲在那儿不走的小周,最后还是搞到了两张长条形的经文,才满意的离去。小周刚满30岁,身体好,性格外向,他简直就是一个机灵鬼。


印经院分为两层,一切设施和原料都是原古自然的,除安装在屋顶的电子眼外,恐怕再也找不到与现代接近的东西了。我爬过窄小的木梯又走遍了整个经院,真像个迷宫。通过一个洞口我爬了上去,原来又是一道景观,这是经院印刷大堂的屋顶。站在屋顶四周望,绿色山坡,经小雨的洗刷后更葱绿,红色的藏式小楼更鲜艳,房檐下冒雨转经的人仍是络绎不绝。通过幽深的回廊我又绕到彩色布印工房,五色的绸布在工人的手里不断摆动着,经过一道又一道的程序之后,制成经幡。这儿使用的染料不含丝毫化学添加剂,一切皆为自然。调合出的染料,经文印在布上或纸上都久经不掉色,永保鲜艳本色,直到风刮日晒消失掉为止。


经幡”又称“风马”、“隆达”,“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常见的风马多数以布匹、纸张制成,也有用麻纱,丝绸制成。多为方形,长方形,大大小小多种形色。风马的典型构图是,中心是一匹宝马,背驮燃着火的宝贝,四角是金翅,鸟,龙,狮子和祈愿文,颂词和咒语。印制风马的过程并不复杂,但充满了宗教严肃感。常用黑红两色印刷,木板用过一次后,须经桑烟熏过之后才能再用,印刷工人在印刷前须诵经,再洗净手等等。

五色风马,分别为:红黄蓝绿白。

按藏族的传统观念,五色各有寓意,

  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

   红色象征着兴旺刚猛;

  绿色象征着阴柔平和;

  黄色象征着仁慈博才;

  蓝色象征着机智勇敢。



经幡作为一种沟通世俗与灵界的桥梁,常常会出现在年节庆典、帐篷外、垭口、岔路口、古迹名胜、湖边、桥头、泉眼、天葬台等处,这是藏区大地上的景观艺术。藏族人认为“经番随机翻卷,人们的运气就会上升”,所以每当我看到五色经幡时就感到有一种吉祥之兆。




印经院内还有藏传佛教经典译着,包括医学、哲学、历史、文学等等著作,藏版586册,217000张。其中有很多是孤本。这些经书除满足国内藏区使用外,还发行到印度,尼泊尔等国。



我抓紧时间认真的拍下了经院的各种情景,没有想到回到旅馆,竟然倒不回来胶卷,我用棉被捂盖当暗室,几经折腾,从暗盒里摘下来了胶卷,当我在往暗盒里倒卷时,失败。原来是假电池造成的,我想尽了一切办法,想保住这一重要的胶卷,到拉萨再冲洗.




在德格,我第一次喝酥油茶,据当地人说酥油茶有抗高原症作用,常喝此茶,嘴唇从来不会发干。我先慢慢的小饮一口,感觉咸咸的,但心里总感到有异味,看来我还得慢慢的适应。在这高原上,吃不到内地可口的面食,高原气薄,76o度便是开水,馒头,手一捏上去就是扁的,吃起来会粘牙。只有吃这里的大米,吃起来如同沙粒,吃饭最好不要说话,否则米粒直往下掉,以后的路途还很长,如能遇到东北大米,我一定会不顾一切往饱了吃。




德格到江达路程115KM,要翻越矮拉山。出德格5KM后,破旧的柏油路突然便成泥土路,大大小小的泥坑延续了十几公里。每逢遇到这样的路况,我就直接往水坑里轧过去,不会很深的,我不愿意绕行水坑往楞子上骑,那样更不保险。一起一伏的水坑路,骑起来有飞跃感,很刺激。几公里过去了,我仍不见后面的两人上来,只有下车等待,原来,大李师傅为躲水坑竟然摔了一大跤,半个身子倒在泥坑中,成了一个泥猴似的。一想到此景,我又心疼,又好笑,并开玩笑的说:“还没到拉萨,你就磕头啦。”要说大李师傅摔跤,那才不容易啊,什么样的路他都走过,从不畏惧,总是轻车熟路的。在此次出发之前的几个月,他在云南骑车绕云南省一大圈,从丽江到泸沽湖,长距离的面包石路(石头形状似大面包),一走就是一整天,颠得浑身发麻。此时一个水坑让他倒下了,确实很可笑,都是他爱干净,不想让车轮上沾上泥而造成的。




继续前行是龚垭乡,一位藏族老人与孩子早已发现了我,并等在泥路中央。我及时下车,忙将手腕上的镯子摘下送给她,小藏孩看见我的山地车很稀奇,扒扯着驼包,摇着脚蹬子。我怕招来更多的藏民,便急匆匆的离去。此地正是两省交界地带,是一个很偏僻几乎是被世人遗忘的穷乡僻壤,经济十分落后。




几个小时过去了,我才走几公里,看着车把上的码表公里数前边应快到金沙江大桥了。连拐几个山弯,突然在一个如刀劈般石壁上,醒目的刻着 “西藏”两个大红字出现在眼前,两省之间,就是以金沙江为界,马上就要进入西藏地界了。我无比激动、喜悦、同时也充满了担忧、恐慌。




后边隐隐约约骑车过来一个农民装扮的人,我感到很奇怪,这个地带方园几百里的人都没见过自行车,更何况骑着自行车。待走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与小周他们走散的唐山老人,叫孙官珍,今年59岁,他已经出来好几个月了。他的装备让人无法想象有多少简单,脏兮兮的人破旧的28车,看起来像当地藏民一样。白底黑邦的老头鞋,直至穿坏一双再买一双。浑身上下只有一个老式相机还值点钱。他用一水的唐山口音对我说:“在雀儿山路段被抢劫了,相机是藏在破包最底层,没有被发现,所以没有被抢走。”当时他对前边走的小周很不满意,说他们骑的太快,不管他了。到此时为止,他仍是孤军作战。在长途跋涉中,无论是骑车人或是背包客常常是边走边捡人,边走边丢人,有时今天两人,明天可能会变成三个人,后天可能会剩一人,由于性格与目标的不同,似乎是很正常。


                                                  

                                        第二章       藏东的路况与风景


                             

                                                                       

                                                                        一、横跨金沙江—踏进西藏





金沙江大桥约百米来长,桥那边属西藏自治区管辖,桥这边是四川省管辖.桥头驻守交通部队看护。离桥500米处有一家四川老板开的“川藏第一家旅馆”,这是专为过往的货车司机开设的。




整个房屋建筑均为木制结构,只是凸出的地基是石头垒成。小木楼为上下两层,一层卧进公路坝边,二层悬空在上,摇摇欲坠座落在金沙江边。走川藏线的人都晓得这个旅馆,并停车入住。因为过了大桥相当长的路段是翻越矮拉山,翻山需一整天,翻不过去就会遭秧的。可刚才那个唐山老头没有与我们同住于此,便直接往前走了,几个小时后,成都小周也从德格赶到这里,他看看路书后也直接走了。从此,我一直到拉萨的途中始终没有见到和听到唐山老人的音信。我则把安全考虑的多些,所以明天一早再全天翻矮拉山。




在四川老板的招呼下,我得意的住进了小木楼,木板搭成的地面走廊,一个人走过走廊,全楼都颤悠。厕所只是在长条木板地上开了一个圆洞,通过洞口看到下面是六米多深的金沙江水。每当方便时,都怕踩空木板而掉下江里,纯属高空排便,裤子提起了,粪便才落地。不远处拴着的大黑狗每当听见粪便落地声,而找不到人时就汪汪叫个不停,神极了。




江那边,大山挡住了一个小村庄,一条土路上游荡着三三两两的牦牛,虽无人看管,但它们都认识回家的路。江这边,与我们走317线分开的土路上,一群小马帮驼着重重的货物,在主人的牵拉下,吃力的往前迈着每一步,小马帮是当地藏民唯一的运输工具,马儿不是很高大,但这类马最适合走长路。我费了好大的劲儿爬坡追赶,才拍下了这张马帮。



不远处金沙江边儿有一位藏家妇女在洗衣物,看样子是位护路工家属,她用江水洗着一大堆衣服。金沙江水湍湍流动,江面很宽,但江水是混浓的黄泥水,“这样的江水还能洗衣服吗”?我问她,她的回答很让我感动,“水脏,也照样能把衣服洗干净”!我顺手拿起一件衣服帮她洗着。大山里的人生活就是简单化,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金沙江边的石头是五颜六色的鹅卵石,造型美观。我随便捡了一堆不舍丢掉,但又无法带走,所以我把这美丽石头垒成了一个“小马尼堆”,算是我对金沙江的祈祷和留恋吧!




晚饭,老板建议我们食用金沙江里的鱼,价格比雅安的雅鱼便宜许多,且味道不次于雅鱼。已经饿急了的我,狼吞虎咽的一扫而光,没有尝出什么新鲜味道来,便昏睡在床。爱干净的大李又是洗、又是涮,因为途中摔过跤的衣服上全都是泥巴。老板还派人去很远的地方拉来水供他使用。而刘师傅在当地人面前为了显示他有葡萄糖液,拇指上去一掰玻璃瓶,便是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淌,我连忙起身翻找着创口贴为他止血。




我住在地下一层,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个大厅,大厅四周包括地面都是木结构,整个过道大厅只摆放两张饭桌,此时老板正与两个男士和两个漂亮时尚从内地来的小姐聚餐饮酒。奇怪的是,半夜我去厕所时,他们仍在继续,似醉非醉,七扭八歪的坐卧于酒桌旁的沙发上,好象是醉了,又好象是在等待着什么。在这两省之间偏僻的金沙江边竟然也能看到如此的场面,我百思不解。




今天已是10号了,从今天起我们已进入西藏境地,我的梦想随着我的车轮的延伸,慢慢地实现了,我暗自下决心,再苦、再累也要将骑行进行到底,绝不可放弃。过了金沙江大桥便开始穿越在高山峡谷之中,阴森森的峡谷里只有被遮隐起来的溪沟流水声,奇形怪状的山石峭壁上,歪歪扭扭的长满了古松树。相当长的路段都被山影遮挡住了阳光,只有碎石细沙的土路和阴气沼沼的空气,使人很难放松心情,轻松的骑一会儿。




连续的颠簸,连续的爬坡,车轮轧在碎石上“咔咔啦啦”作响。常常把石块轧磞起来,又弹出去很远。时间久了,我的头部右侧又开始第二次阵痛,起初,我以为是因头盔带的不适而引起偏头痛,几次下车进行调整,结果仍是疼痛难忍,又坚持了数公里,我从北京买了两盒葡萄糖,一直没有舍得多喝,因为路还很长。葡萄糖液在高原缺氧时饮用很及时,但不能常用,免得有依赖性。中药“红景天”泡的水,我从成都就开始饮用,当然也起着良好的作用。在不断抬升的川藏在线有了这两样饮品,心里踏实多了。




岗托镇没有一平米的硬化地面,十米宽的小街座落着两排藏式小楼,每一座小楼还带点神化与神秘感,小街由前到后呈坡形,泥水自上而下慢慢流淌,而形成很深的沟痕。这是一个不足三十户人家的小镇,街上因没有一个人,而显得十分安静,只有小楼一米见方的小窗户里,露出几个小脏孩子的面容,他们对我的到来,象似看到了什么稀奇动物。直瞪瞪地盯住我的行动,我还没有来得及与他们打招呼,突然一辆摩托车迅速停在我面前,只见两个身穿袈裟的喇嘛深情的望着我。我心里真不知是喜、还是忧。喜的是,在这偏僻的角落竟然也有现代交通工具,感觉这儿并不是被时代遗忘的地方,忧的是,在这深山野外的不毛之地他们会对我怎样?




大李师傅去街那边找能吃饭的地儿,我和刘师傅在看守三辆自行车。此时我头痛难忍,右脑嘣嘣的像是一根牙签在拨动我的脑部神经,我简单的打开驼包绷带,伸手摸找着那盒葡萄糖。这一下可使两个喇嘛感到了惊奇,他不知我在喝什么?他们也从来也没有见过这玩艺儿。之后,他们摸着我的车,看来看去,嘴里嘟嚷着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懂。我在想:可能是在和摩托车作比较吧!我面带微笑,双手合什连说----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在这无人的小街,只有一个小店可以吃饭,暗淡的房屋,几条漆黑的长条桌椅。大米粥,包子,还给一盘泡菜。包子不熟,而且牙碜,大米粥还挺粘糊,我连喝两碗,灌个水饱,包子实在无法咽下。大李师傅是我们的后勤部长,吃过早饭了,还得考虑午饭,否则矮拉山翻不过去就要挨饿。他和我商量带什么较理想,老板仍是四川汉族人,打开大冰柜,里面生肉熟肉一块又一块,都是没有任何包装就混放一起。我转过头问大李,“行吗?不会吃坏闹肚子吧?”老板听出我的意思,忙说:“没有啥子问题的,你放心就是了。”离不开吃肉的大李师傅,在这样的条件下也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了。俗话说得好:“囊中有粮,骑行不荒吗。”




离开岗托基本就已出了峡谷,前边会越走越宽畅。都是高山草原。没有一棵较高的植物,只是一寸厚的草甸绿茵茵的铺满每座山头。我心里一直盼望着17道监狱的出现,因为只有到了那里,才可以吃饭和休息。




这段路,从德格至妥坝100多KM,全是泞泥烂路。因为德格与江达是两省边缘地带,这段路多年得不到修护,也无人问津,全凭看着车辙摸索着走,现在,被推土机推的乱七八糟。此时,脚下的路,每前进一米都是一个艰辛的付出。我大喘着粗气,费着九牛二虎之力,推着沾满黄泥的车往前走,好歹现在头不痛了,急切的等待17道班的出现。


17道班座落在起伏的草原上,从远处看似两块大山石立在那里,两排房很破旧。路旁的每个窝棚都拴着大狗,不让陌生人靠近半米。我从很远就看到院内有几个小战士在走动,所以心里有谱,不管大狗怎么叫,仍是推车进院求救可爱的子弟兵。这些小战士是临时来到这个道班抢修公路的。此时的小个子刘师傅还在山那边慢慢的爬行,他早已经失控了,力不从心,一直在推着车盘山。大李下山去迎候,我特别嘱附他,不要发脾气,千万别让刘师傅发生意外猝死在此,让他自由发挥,快慢由他来。


30分钟后接回了刘师傅,他一进大院,我才似一块石头落了地。只见他咕咚一下躺在地上,苍白的面孔,紧闭双目。我不时的摇着他的身体,喊着他的名字,往嘴里喂水。我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因为 在这特殊的环境下,在这非常的时期,大自然是不相信眼泪的。



我把几个奶片塞进他的嘴里。大李师傅也在大喊:“起来!吃点东西,总躺着不行”,刘师傅免强坐了起来,这时道班的家属,藏家妇女已熬好了酥油茶。我又拿出在岗托买来的半生不熟的馒头和猪头肉大口的吃着。片刻的工夫,身上由冷变热,由热变的出汗,每个人的精神又都抖擞了起来。刚才还担心刘师傅可能会半途而废,并准备让他坚持到昌都后停止骑行。现在看来没什么大问题了。假如,在途中真的把刘师傅扔下,我还真不忍心,除非他确实无法坚持了,并主动要求才可以。我认为:一个团队出来,就象一个握紧的拳头,任何一个指头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拳头的握紧,不到万不得已切除的时候,绝不能切除。何况他是心态调整的问题,也是有些恐惧这大自然。他虽然经常骑行远方,那必定都是在华东一带人流密集的城市与郊区,最起码是低海拔的地区。现在则不同是在高海拔,无助感很强烈的青藏高原骑车。




我从现在起,感到责任重大,不能让大李师傅一下子前后照顾两个人,所以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争取做的最好,最起码不要因为我而影响大家的骑行和情绪,刘师傅和我的骑行技术始终在李师傅面前暴露的淋沥尽致,上坡下坡,挡位的调换都受到他的指责。同时我的身后也常常有被鞭子抽打的感觉。




翻过了一座山,越过了一道岭,眼前仍是一座峰,每天都在攀登,每天都在圆着自己的梦。


4065的矮拉山垭口终于到了,垭口经幡随风飘荡。下山的路仍是碎石泥土路。按路书上的提示,很快到18道班了。18道班之后就是川藏在线有名儿的18道弯儿的下山路段。惊恐万分,就在这乱如麻绳似的18道弯路段,还有一个不友善的藏族小村,常年出现抢劫事件,砸车打人。途经这里的车与人都迅速通过,不敢停留,何况这儿的地形地貌也十分险恶,这是路书的的提示。




在确定目标后,前方拐弯处就是18道班监狱。我与大李下车躲在山石处,等待后面的刘师傅上来商定下山方案,并抓紧时机拍了几张照。决定途中每人间隔不得太远,也不能停留,一气要冲下20KM。4000多米的大山,要冲下这18道弯不仅需要时间与耐力,更需要机智勇敢与技巧。




这段下山的路,悲惨的很,大大小小的碎石,有的露在表面,有的埋在地下一半,且路宽不到三米,又是急弯、又是坡陡,加之不友善的村庄沿路都有藏民。这么恶劣的环境,也有人居住于此,在这穷乡僻壤生活的人,心境肯定不好。30分钟后,我的右肋终于被山坡上的人用抛石器击中了,紧接着,第二块石头又击中我的后驼包。待我拐过一道回头弯儿后,才看到三个人站在远远的山坡上,并喊叫着。他们都是无事可做的孩子,没有学可上,没有事可做,只有和牛羊一样游荡在这山洼一带。他们用乌尔朵(抛石器)放牧,一打就是一个准儿。




这里没有“子不教父之过”的信条,这些孩子在父母眼里仍是心肝宝贝。这些天生地养的孩子们,从父辈手中接过乌尔朵,重复循环上辈人所经历过的一切过程,然后在将乌尔朵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按这里的规律与法则繁衍生息的,根本不知今夕何年,不知文明社会里的发展与竞争为何物。




我的心几乎都跳了出来,盯住前方,躲着石块,狼一样的向前狂奔。大李师傅在后还不断的低声说“加速!再加速!”。天啊!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再加速了,我已经到极限了。这时候,刘师傅突然又冲到了我的前面,由于他紧张害怕,不时的回头看,不料车速太猛,撞上一块石头便摔了个前滚翻。他气急败坏的用山东家乡话吟着:“哎哟…俺的娘哎…”。我紧跟上去,差一点轧在他身上。我又气又恨他,怎么便在这么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大李师傅也冲了过来,一把拽起瘦小的刘师傅,又一把提起他的车,顾不上伤势是否严重,爬起来便跑。在这种时刻,任何人没有太多的责怪,但每个人心里都是紧张而恐惧的。我没有等待他们的意思,一个人加速前行了。1KM后,我一头又撞进了烂草坑里,车把和手套上全都是污泥烂草,我侥幸的回头张望身旁,趁他们还没有上来,蹬车便远去,心都快跳了出来,真是吓的屁滚尿流。




下山的路用了两个多小时,才转移到了较安全的路段。每个人都喘着粗气,不知是喜还是悲,又尴尬,又无奈,还沾沾自喜有点胜利感。




路旁两辆汽车,一辆中国邮政车,一辆是小货车,他们也在此停下来留休息,刚才他们也没敢放松警惕,也是一口气冲下来的。这18道弯的下山路让我一辈子都记忆忧新。




按计划,今天应抵达江达县再食宿,现距江达还有20KM,可刚才那一段紧张的骑行,已经耗尽了体力。下山的路仍在峡谷里穿越,山…是那么的高,谷…又是那么的深。不久,前方又出现一个小村,看样子应该是安全些,因为我一眼就看见了全国统一的邮政绿底黄字的牌子,最起码是汉字,在这偏辟的大山里看到汉字都有一种安慰感。邮政所只是一个10平米的小屋,旁边有一个深大的院子,象个很久没有用过的停车场,院子深处有一个小饭馆。私人小饭馆是为过路司机开设的,还提供住宿。大院内一张酒桌上,一群穿汉族的服装的男士围桌而坐。在西藏,只要是有点头脑的干部和青年人,都喜欢穿西装或休闲装,他们认为汉族人的服装很简单实用。你看,连扣子都不用安,一条拉锁上下滑动即可。




其中一个彪形大汉,一只眼是假的,脖子上还带着小孩手指般的金链。他伸手向我打着招呼:“欢迎你们来,你们是英雄,我是这儿的乡长,以后有事找我就行了”。他拉扯着让我坐下共饮。我心里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现在什么样的酒我都敢对付,既然你是一乡之长,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何况刚才那一幕已经使我气急败坏了,难道你的行为和打扮与那边的藏民相差就应该那么大吗?大李师傅不断的双手合什,面带微笑的说着“扎西德勒”即“吉祥如意”,这句话是藏人最爱听的一句话。背后大李又拽我离开饭桌,走人,使了一个36计“走为上”。原来这是江达县的干部来这里休闲度假。




我绕过房后来到我们住的小后院,几间小屋也是木板墙隔离,手指宽的大缝隙,门早已变形关不上了。一路上,每到住宿时我都抢最里边的那张床,连车带人都紧挨着床边,自感安全一些,而大李师傅总是在靠门的那张床位。还安慰我们说:“我守门,来了坏人先收拾我,来了鬼也先抓我。”其实坏人和鬼倒不怕,我只担心那关不上的门缝儿的邪风吹着他的头部。




今天的骑行真是魂飞胆散,自从我一踏上川藏路,苦、累、惊、险就如同影子般地紧紧伴随着我。在睡梦中我仍在拼命的跑,车轱辘都离开了地面,悬在空中的车已经是空挡了,又咣当掉了下来。顿时一身的虚汗,一阵子的心跳,被惊醒了。



次日清晨我才知道,李师傅的床是个高低不平的破木板床,一直硌着他的腰。床缝还冒着一股股的尿臊味儿熏着他,都是当地司机住在此,懒得出去撒尿而造成的。大李忍了一宿到天亮,真难为他了。

                                        二、进藏第一县——江达




到了江达县正是中午,江达只有一条小街,藏族风情十分浓厚,街上的藏式农用品,随街摆放,藏民认真挑选着自己所爱的用品。时而一阵阵藏经音调儿从耳边传过,三三两两的尼姑盘腿就地而坐,一个装过鞋的纸盒里,零零散散的放了一些毛票。她们吟的经调高一声,低一声,声声入耳。我没有丝毫感到稀奇,只是感觉很揪心,还有一种凄凉感,说不出是同情,还是嫌弃,似熟悉又陌生的经调儿,透出了凄凉悲惨到了极点,一直念的我直想哭。她们手中的经轮,顺时针一圈又一圈不停的摇着……摇着……不知摇到何年何月何日止。看到她们,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事,她也天天念着藏经,她也不顾一切,置身一人来到西藏山南的卓瓦隆寺修行,且一呆就是三个月,她的虔诚不只一次打动我,在途中偶尔给我发来信息,讲了她在寺庙里的生活故事,从她的语言行动,使我又一次对信仰、虔诚加深了理解。此时的经调就和她吟的是一模一样的藏语径调。


江达”位于川藏北在线。“江达”藏语意为“江普寺沟口”。江达面积很小,只2千平方米,10分种即可走完全城。江达是藏戏主要的流传地。江达县总人口300万,地处横断山脉,是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势险峻,平均海拔3650米。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冰冻期就有5个月,无霜期140天。境内高山起伏,山峦重迭,森林茂密,碧水清澈。昨天走过的岗托镇和今天途经的同普乡及明天要走的青泥洞,均属于该县的境内。江达县城东0.5KM处的藏曲河,有条波罗吉荣大峡谷,传说这里就是格萨尔王降妖的地方,至今峡谷中还有格萨尔王留下的棋子。




在这里,四川人仍占多数,他们仍以饭馆旅店生意为主。走这条线路,我一直再讲四川话,并嘱咐同伴,每到一地不要说是北京来的,只能说是成都人,从成都来的,表示这一带我们很熟,特别是在四川人开的饭店里。这样会使对方有亲热感,而且他们也不敢算计我们。




大山里的人,多半是四川西部移民过来的,有的家庭已在藏东生活了30多年了,还有的与当地藏人结婚生子。承包江达政府招待所的老板和服务员都是四川汉族人。我问值班经理,“西藏当地政府招待所,怎么由你们外省人管理”,她说:“当地人不会经营管理,也不懂什么生意经。”在藏族人传统意识里是看不起商人的,这固然与“无商不奸”的形象有关。但少了商业的流通,受害与受制者肯定是老百姓。当地藏族人经常骂四川人说:“四川人很狡猾,把我们当地人的钱都赚走了”。




我在街上找了一家川菜馆,随便吃了午餐,傍晚又在陕西人烧饼铺那儿买两个烧饼,备足了明天的午餐。我们每天每人的消费标准不得超过50元,这是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门口碰头会上商定好的。



囊中羞涩的我们,只能选择低档次的旅馆,今天旅馆是个政府招待所,条件较好,三人房间经过砍价后80元拿下。但没有卫生间。值得高兴的是住一层,不用扛车带包上楼了。三人的食宿费,都交给大李师傅负责管理。每人的存拆都是空的,只要打个电话告家人,30分钟便从异地可取。西藏没有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有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每隔十天到途经的县城便看,是否有邮政储蓄所。




途中每逢遇到危险时刻,我们都保护着大李师傅腰上的包,我说“抢谁的,也别抢你的”。他反过来就开玩笑的说,“抢走什么也别抢走你,因为你是最值钱的,大山里的康巴汉子没钱找老婆,抢走你正好”。听他如此一说,我这老太婆还挺值钱的。



每晚的任务,除简单洗涮,还要写游记,充电池,最主要的是调整车和往家里报平安。他们都是每晚7点准时往家里打电话,我则是每天发条短信即可。当然也有很多天断了联系,因为走不出大山峡谷就没有一点信号,而在当地小村打电话很不方便,要四处寻找且长途电话费每分钟要1元钱。


                           三、藏狗起敌意狂追猛咬我一百米





    江达县到昌都145KM,途经青泥洞、妥坝乡,要翻越4000多米的雪集拉山和宋爽拉山。沿途狗多,见生人就咬。”这是路书上的提示。出县城没1KM,路况就变的很糟,大大小小泥坑布满路面。刘师傅因昨天与藏狗搏击了好几次,还特地找了一根棍子别在车后,今天他索性的躲在了最后边。我一个水坑一个水坑起伏式地越过,只图过隐、刺激。




突然土堆后窜出一条大黑藏狗,雄狮般的猛扑向我,不知是爪子还是嘴触到我的左鞋邦,我猛的一甩,又狂蹬车轮,竭尽全力甩掉了它。大黑藏狗对我更起了敌意,势不罢休,继续履行着它的职责,狂追猛咬不放过我。10米……20米……直至100米后,终于又咬住了我的后挡泥板,四个爪子紧紧扣着地,死死的拖着我,足足有30、40多米。此时,我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我全身尽力发挥了最高的骑车竞技。我用颤抖的声音念叼着“狗啊……狗啊……你快回头,后边还有哪”,别光追我一个人。又用余光扫射到了它的大尾巴,就象一把大扫帚。连续越过几个泥坑后,我突然感到后边猛的一拽,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原来大藏狗终于松开了嘴,但仍汪汪的叫着,追赶着。我继续狂蹬了数公里后才敢停下车来。




待他二人上来后,我连气都喘不上了,腿肚子都是软的。大李边喘着粗气边说:“后边还有一群那”!看到大李师傅上来后,我很生气,责怪他怎么不救我一命啊?都快吓死我了,我好象违反了什么规矩,让狗追咬成这副样子,太尴尬了。大李师傅说:“你没看见它在那儿卧着吗?还跑”!可我当时以为是小牦牛卧在那儿,长长的毛,又黑又脏,身上有的地方脱了毛,有的地方粘在一起。




我心疼我的驼包,结果驼包完整无损,而后挡泥板上犬牙交错,深深的烙上大黑狗的牙迹,咬过的挡泥板,卷曲着偏离了轮胎。大李师傅说:“藏狗的牙肯定也松动了,挡泥板都咬成这个样子,因挡泥板是新装的不锈钢材料。




一路上藏狗很多,虽不是纯种藏獒,但也是杂交品种。如遇上纯种藏獒,我就玩完了,我算是幸运的躲过了一场灾难。如果让一般狗咬上一口,没有狂犬育苗在这大山里也会遭秧,以后出远门必带狂预秒,还得感谢我的双驼包,如没有它紧紧的挡住我的腿肚子,也会很危险。途中纯种藏獒也很多,但主人会拴养,主人也怕惹事或丢失。不拴养的藏狗都是自由繁殖,无主,所以也无人拴养。藏狗各占领一方领域,不得陌生人靠近半米。




藏獒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狗,头大额宽,嘴短而粗,眼睛黑黄,形体结实,具有很强的咬合力,四肢粗壮有力,便于奔跑,前腿五趾尖利,后腿四趾勾利,犬牙锋力无比,张嘴吼叫时,惊天动地,大嘴如盆呈方形。力大凶猛的藏獒,性格刚毅,野性十足,对陌生人有强烈的敌意,但对主人极其忠诚,在藏区无论主人放出多少牛羊,牲畜,有一只藏獒跟随,便完事大吉,主人可以轻松的捡牛粪,捻毛线或休息,藏獒忠于职守,从不懈怠,它能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安然入睡,




每当从很远看到狗是否拴着,我都看个仔细。如有铁链拴着,任凭它向我狂扑我都不怕,反正有铁链拴着,还有主人在。如碰上不拴养的狗,我就顺势对付。两个月的骑行,无论川藏线或青藏线,多次遭到藏狗的袭击,久而久知,不以为然了,对付狗咬,狗追,我已经想尽了办法,都无济于事。只要起了恶意的狗,我都会认真的对待的,遇上只叫不追,吓唬人的狗不必紧张就是。凡走过川藏线的人没有不被狗咬过的,重者当场下肢咬伤,轻者撕烂驼包。而我被咬烂了鞋邦,咬坏了后挡泥板。







四、泥泞烂路——遇游牧人家







在护路工的引导下,我趟过小河,走进了游牧人家。用牦牛线制成的帐篷,遮风挡雨,账蓬内八旬老夫妇,蓬乱的头发,黑黑的脸庞,正在相互扶持着。老阿爸有脑血栓,坐卧在潮湿的藏毯上,因为在偏远的大山里,所以他们没有医可就,也没有任何西药可服,凭着原始自然的生活规律活到了八十岁数。老人用深情的目光看着我,似乎把我当成下乡的干部来家访。帐篷中间一个燃着牛粪的铁炉,怕受雨淋的牛粪饼垛满了半个家。帐篷里地上的小草虽被踩踏着,仍是充满生机。














帐篷外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象上了发条般的奔跑在山坡上戏耍,大约有五六,这些既不读书,又不做家务的孩子,只会看管牛羊。他们从很远处看到了我走向帐篷,争先恐后的跑回来,惹的他家藏狗也在站立吼叫。我拿出几把彩笔和油笔一一向孩子们发放,整盒的奶片、巧克力送到他们手中。黑脏的小手,接过油笔却不知是何物,拿着从来没见过的礼物直往帐篷里钻。多可怜的孩子与老人啊!我顺手抱起一个男孩后,又握住老阿爸粗糙的大手,不知怎样好,在这偏远的大山上,就算是给了他钱,也没地方花呀!我只有连连说着:“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当我越过小河,又走上泥路时,帐篷里的老阿妈阿爸早已站立在帐篷外,还有几个游牧妇女高声呼喊着,并向我跑过来。我不知何意,也不敢久留,可能是在感谢我,或许还想留下我。酸楚楚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扎西德勒”几个字能代表我此时对老人的一点点安慰,我也安然理得了。




从德格一直到妥坝200多KM,全线都是黄泥土路,尤其是矮拉山到雪集拉山几十公里,全是光秃秃的泥山,只有一寸多厚的草甸铺满每座山头,没有超半米高的任何植物及裸露的山石。只有一条被推土机推开的烂泥路,加之连续几天的下雨,现在成了大泥塘。站在高山远远望去,山恋起伏,层层迭迭,乌云遮日,再低下头看去,泞泥烂路,盘绕山间。连日的长途跋涉,我已经心灰意冷,一丝悔意拥上心间,没有勇气再继续走下去,真是进退两难。筋疲力尽的我,只有推着沉重的泥车一米一米的向前移动,每前进一米都是一个巨大的付出,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喜悦。


在江达招待所时就听过来的司机说:“路况很糟,无法通过。”当时想多呆一天再行动。可雨季一天天逼近,不能在此耽阁时间,所以三人轮流在大门口望从西方过来的车,看是否车身有泥,并要上前打听一番。几个小时的等候,只有两辆越野车过来,且是调头返程回来的。其中一个司机说:“自行车免强能过去”,因此才出现了现在的一幕。



泞泥烂路长达100多KM,大酱缸似的泥塘,最深的地方已没过车轮一半。路旁土坡上,草甸与泥土明显分离且流淌着雨水,每个人的鞋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前方拐弯儿处,几辆大货车还有一个油罐车陷在泥坑中,几乎已经四轮朝天,一大群司机无可奈何的等候着救援车。一位司机说他在此已经逗留好几天了,车上食品都快吃空了,弹尽粮绝了。人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我使尽全身力量,扛起沉重而粘满黄泥巴的车,挑选着脚下所谓较好的立足之地向前移动,一米,又一米,直到大山拐弯处。而大李师傅把我们的车都扛到又高又窄的路坝上,路坝有半身之高,之后才考虑自己如何过来。






车轮挡泥板的槽内都是黄泥巴,车轮已经不能转动了。我四处张望许久,找不到筷子般的木棍,扣不掉车上的泥巴,愁!愁!愁!一个四川司机冲我吼着“来这儿作啥子?不晓得这是啥子地方”。我不敢言语了,忍!只有低头连拉带扛逃离这大泥塘,因为天黑之前还要赶到青泥洞才能食宿。两个小时后刘师傅追上来说他腰包不见了.



















我急着问他,怎不早点发现呢。真是急死人!我劝他返回去找。他看看刚跋涉过来的大泥塘说:“不找了,豁出去了,认倒霉吧!。”里边有存折,老年证,少量现金和手机,相机等物。



小雨稀稀沥沥的下个不停,泥路一直在高山上弯弯曲曲的延伸着,几经周折,雪集拉山垭口到了。小雨突然变成了大暴雨,路,仍是泞泥烂路,三个泥人艰难地爬行着……爬行着。我的雨披在囊内也来不及掏出来穿,反正早已湿透了。



就在这大雨磅礴的雪集拉山上,两辆摩托车突然出现在垭口路边。有人!可人在哪儿呢?会不会是抢劫的?恐怖!待我瞪大眼睛又骑行了一段后,才发现山窝处蹲着两个人,黄色的雨披在绿草中显得格外鲜艳,原来他们是看山上虫草的藏民。20KM后,雨停了,晚霞伴着火烧云露出了笑脸。由于经纬度的差别,这边天黑的较晚,老天爷真会和我们开玩笑。不怪有人说:“天上的云,醉汉的脸,说变就变。”湿透衣服的我,经凉风一吹直发抖。现在正值暑天,可这里温度才10o。此时我感觉浑身很不适,真是难言之苦。已经几天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出发时特意备了三包消毒湿纸巾,但此刻无法使用。此时我的心,一直盼望着赶紧到今日的终点——清泥洞。




在下山的烂泥路中,突然,一辆摩托车从后山追上来,咔嚓站在我身旁,原来他们二人发现了刘师傅的腰包后,连忙冒雨下山追赶还给我们。看着浑身的泥巴,憨厚的康巴汉子,我忍不住眼泪湿遍脸颊。刘师傅不知如何感谢才是,跪地就磕头,要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啊!核桃皮似的脸,哭笑难辨,又喜又悲,李师傅忙着掏出感谢费,我立即拿出相机拍下此情景后。我又紧紧握住康巴汉子淳厚的大手,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有“突及其”即“谢谢” 在表达着我此刻的心愿,感恩与无救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又一次泪流满面。大山里的康巴人并不是象以前我想象的那样,



他们很豪爽,待人很热情。他越是不要感谢费,我越是过意不去,抢过大李手中的200元钱,向他手里塞去。嘟嘟嘟……摩托车与我们反方向消失在晚霞的大山里。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骑行在延伸的泥路之中,心里别提是什么滋味了。




天色已大黑下来,路边出现一个三角窝棚,这是护路工的住宿地,我上前几经求助都没能如愿。也不怪他们不收留我们,也确实难为他们了,总不能把护路工挤出矮小的帐篷让我们入住吧!他们告诉我,再努力一把,就到青泥洞了,快了。这话我最爱听,我最怕听的就是“还远着呢!还早着那!”。刚骑行不久,大李师傅又被藏狗追击了,他加速后一下子骑到了我的前边,大黑狗竟然超过我继续追他,认准的目标绝不偏离。大李颠掉的一瓶羽西防晒霜正巧让我轧了过去,真可惜啊!我不敢下车捡回。这时,远处的一条大黄狗也急奔而来,我扯着高嗓门大喊:“快拦住它……,别让它再追我啦……”求助前方一位护路工,真灵!追我的大黄狗在护工的喊叫下果然停住了脚步。


9点钟抵达青泥洞,58KM的泥路,足足用了一天时间。与烂泥塘和大藏狗较量了一整天。每天无论路程多远,基本上都是骑行11个小时才驻足。


青泥洞”藏意为“大山里的泥沟。”小旅馆10元一床,没水没电,每家备一台发电机,咚咚咚……发电机的燥音家家在响着。老板为省事,说他家的发电机坏了,不能使用,给了我几个蜡头。




我浑身是泥巴,内衣又湿透,没有水不能洗,整象个泥瓦匠,大块的黄泥沾满双腿。白色旅游鞋早已成了一个大泥蹄子。三人三辆车,重迭在一个十米小屋凑合了一夜。每个人的内衣都是湿的,脱掉带泥的外衣盖上被子都在打抖。清晨我才发现房后有一条河沟,淌着红色的河水,漂亮而神奇。我将车推进河水,痛快的洗刷一番,总算车又干净了许多。




青泥洞至妥坝的路仍是泥土路,只是黄泥巴山变成了黑泥巴山,裸漏的大山是黑褐色。大面积的山地被推土机推的看不清那是路。路是脚踩踏出来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路,因为人走的多了便成为路。这儿正在建一个大铜矿,据说规模仅次于智利的,应属于中国最大的,名为玉龙铜矿。大面积的黑泥里多处停放着吊车,运输车,推土机等机械。




似路非路的泥埂上仍有一藏家妇女,穿着破旧的皮制围裙,手托木板,额头粘满了黑泥巴,三步一等身的嗑着长头,正如一首藏歌中唱到的:

  黑色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

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

陡峭的山崖是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此时的路段是很艰辛的,但只要抬头远望,心中就无比的愉悦,满山的野花各式各样。野花并不稀罕,但如果是成片成片的满山坡都是,那阵势恢宏异常震撼。紫红色的花如毛毯把高原盖满,沿路都是兰色与紫色调,再点缀上片片的嫩黄与红色,真像颜料瓶被打碎,灿烂的一塌糊涂。




到妥坝我终于走上柏油路,但又进入了峡谷,几乎是在山崖缝儿里钻,时而还下雨,山体的缝隙就淌下泥石流,正象水泥搅拌机的槽子滚出的泥浆。断断续续的路面刚铺好,没多久又被山水冲跨了。




进峡谷之前,我突然看到半山坡的秃鹫,我清晰的数着共十七只,看来这是一个小的家族。高大的有1米,它们伸着头,看着公路上的我们,一动也不动,而从远处看去,就像一片枯死的树墩子。


秃鹫”是藏民的好朋友,藏民把它们当作是神灵的转运者,不得伤害一根羽毛。藏人的天葬就是靠秃鹫来完成的,它们有着严格的纪律性。它们从来不伤害活物,专吃腐蚀的肉食。它们从不随便拉屎撒尿,要飞到高高的空中完成排便,藏人多少年来,谁都没有见过秃鹫的粪便。






五、藏东的宝地——昌都






穿越峡谷后,又拐了好几个大山弯,终于抵达藏东宝地——昌都。此时小周来信息,他已经在昌都休整了一天,明早就要出发了,并为我们订好了邮电宾馆。他一人不值得开一间房,只好住在另一条小街的小旅馆。




晚餐与小周共进,我们请小周吃了他的家乡菜,这也是一路上最丰盛的一顿晚餐,川味十足。这一顿饭的工夫仍来了三拨要钱的假喇嘛,只要给了一个人,很快就会招来一大帮,只好找饭店老板为我们解围。




昌都,地处澜沧江上游,澜沧江在中国境内长约2150KM,就出境了,改名为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后在越南汇入太平洋。昌都地势北高南低,是著名的三江地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贯穿境内。“昌都”是藏语的发音,“是水汇合的地方”之意,是地区行署和县政府所在地。昌都还有溶洞和原始森林,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现在有工业发电,水泥生产,皮革加工,机械修理,藏药研制,粮油加工,地毯等。还有930多年的白教古寺、嘎玛寺及560多年的黄教强巴林寺。昌都是神灵居住的地方,这里佛光普照,一片祥和,人们满心欢喜。小城是一座山城,两侧都是巍巍的高山,河谷平地不多,建筑都依山而建,远远望去层层迭迭,很壮观。昌都人口近万人,地区各县都通了公路。有了邦达机场后,昌都与内地及拉萨交通更便捷,昌都到邦达机场的路是214国道,全长约127KM。




昌都附近主要有两个景点,一个是强巴林寺,另一个是卡若遗址。强巴林是藏东最大的喇嘛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郎杰活佛曾是该寺的十一世主持,在藏传佛教中属黄教。




我漫步走进强巴林寺,这里是免费参观。寺院占地十万平米,大院的广场上,成群结队喇嘛,有的在晒青稞,有的在修消防水袋,还有的手提小木桶排队洗涮着。一双双红色藏靴摆放一地,我好奇的一直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并参与晒青稞活动。一个喇嘛对我说这是他们的口粮,天气好的时候就搬出来晒晒。修消防水袋的一群喇嘛,你抢我夺,谁也接不上水袋上的螺扣界面,我站在一旁看了许久,真想上去帮一把。想当年,我也曾是企业的消防负责人,什么抢险、防汛、打枪、放炮统统干过。这么个水袋,一群人还弄不上。地区消防部门给寺院安装了消防设施,可能也简单的训练过他们,由于平时藏教活动多,对此还较生。



强巴林寺因主要供奉强巴佛而得名,其实也称昌都寺。该寺是由宗喀巴的弟子西绕松布1437年主持兴建的。是格鲁派在昌都地区建的第一座世界上最大一座寺院。内设9个扎仓7个康村,僧人最多时有5000多人。



我举起相机一处处的拍照着。一会儿,一大群喇嘛身披红色袈裟,头顶黄色鸡冠帽,结队走出寺院大门。我只因好奇,所以尾随他们出了大院门后又走进一个小院,小院两个篮球场大,小柳树长满院子,地面铺满鹅卵石。有的喇嘛盘腿坐地,有的喇嘛站立对面,只见他们双手交叉边打手边转身。原来是在辩经活动,坐在地上的是资深的 师傅,站立的是刚入寺不久的僧人。



寺院里还有一个象工厂大仓库的房子,里面黑油亮的灶具摆放有素。大门框上标志着“女性免入”字样。我想看个明白,所以假装从门口渡步逗留。原来这里是寺院的斋房,因为不是饭点,所以显得很清静,也没有一点点饭香味。刘师傅对寺院例来不感兴趣,不闻不问,耐心地等候在大院门口,李师傅却想尽办法,在抓捕着藏教的原始文化,而我全凭兴趣,好奇,跟着感觉走。



卡诺遗址在昌都西12KM处,澜沧江西岸的卡诺镇。上个世纪80年代末,建水泥厂时,挖掘出来土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3万多件。这一发现,又把西藏的发展推前了5000年。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有人在这里生存居住了。那时以农业为主,狩猎与家畜饲养并举。



从强巴林封回来的途中,我认真的找着我喜欢吃的食品和喜欢的藏式手饰。藏式生活用品繁多,土特产也多,真不知该怎样去买,又怎样能带。我选择了十枚藏银戒指,只需30元。离拉萨路还很远,买多了不好携带。



在另一条街有一家小饭馆专卖刀削面,我惊喜万分。在山西长大的我,一直喜欢吃面食,这一路上天天吃米饭,早都吃腻了。刀削面一定会不错,在这大山里还有卖刀削面的当然我欣喜,我仅仅是吃一碗刀削面的功夫,过来三拨要钱的乞丐。显然我有些招架不住这样轮班轰击,便匆匆离去。



我边走边说着“毛斯敏度”就是没有零钱的意思。以后还得背背藏语,着急时能用得上。“准康”是旅馆,“村康”是商店,“门康”是医院,“桑厥”是厕所,“贡吧”是寺院,“敏度”是没钱,“突及其”是谢谢,“广达”是对不起,“切让”是你,“额啊”是我,“卡里沛”是再见。



当我回到旅馆,李师傅也刚好吃过饭回来,还买回来了军用罐头,一个罐头里只有4块大肥肉,肥肉吃在嘴里直流油。起初,我差点吐出来,不吃又不行,大李师傅说不吃肉明天盘不上山,不补营养,慢慢就会垮了身体。在他的影响下,我每次都强忍着吃肥肉罐头。



每当我与刘师傅点了面条用餐时,他都会说:“我不吃面条,再吃面条,我就成面条了,这么下去,怎么盘山,还有好几座高海拔大山那。”是啊!说得也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骑行,不补充营养显然是不行的,在这个非常时期,只要有自己喜欢吃的就应该吃,而我和刘师傅一方面不爱吃肉,一方面不舍得花高价吃,只吃一般饭菜。在大山里的小饭馆常常把一个煮鸡蛋卖到5元钱,暴涨。当然大李师傅照吃不误,还要带上几个。

一次,我听到他与家人通话,家人嘱附他“别不舍得,多吃点好的”。他说:“别为我操心,我还不知道这个,多贵也得吃,放心吧!”还曾一次饭后,我问他,“你把蛋装上了吗”?他立刻反驳我说“我不装蛋,你才装蛋哪!”噢,这不是老北京骂人的话吗?有时饭后为了途中午餐,和老板要几瓣蒜带上,我会嬉笑他说:“你不装蛋,就装蒜吧”。虽是玩笑,但每天都如此装着蛋和蒜。鸡蛋一方面补充营养,一方面在肚子里不占地儿,大蒜更为好处多了,一方面能下饭,最重要的是在饮食卫生欠佳的情况下食用,能起到杀菌防止拉肚子的作用。



邮政旅馆共7层,没有电梯,为了便宜,只得扛车带包爬7楼,每到一处住宿,卸包、扛车、调车、找饭馆、盖邮戳、写游记都是必做的事儿,日久天长已经形成自然,各自都有条不紊的忙着自己的事儿。



我们天天都是急行军,天天比公鸡起的还早,每件物品在途中都显得十分重要,不得轻意丢掉。在康定自由行旅馆,临走时我的水壶落在旅馆,我心疼了好几天,那个水壶是我在欧瑞自行车俱乐部花60元买的,从此后我只好用大可乐瓶装水饮用了。



今天的住宿值得高兴的是,有彩电,而且很清晰。前边路上的旅馆,电视都是摆饰,什么都接收不到。次日清晨出发前,央视二台“第一时间”拦目正在播出,互动话题正巧是“我要去西藏”,我连忙给第一时间栏目组发回信息,我写到:“今天互动话题太巧了,我们三位北京老人骑车正在去西藏的途中,现在已到达西藏昌都,马上又要出发赶路了,我要在青藏铁路通车前赶到拉萨”。并编写上我们三人姓名与年龄。后来是山西的老同学在电视看到播出后,用短信方式告诉我的。我告诉她,那就是我。



关闭电视,我急忙扛车下楼,不敢再延误,大李和刘师傅在楼下等急了,我要受指责的。这时小周又来信息:“阿姨,今天你们路程是82KM。44KM好路,8KM爬坡到浪拉山垭口,30KM起伏坡路到邦达机场。海拔均4572米。”

20KM后我才轻松的盘山骑行,因为刚刚没有了藏狗的干扰,前方有一越野车停在路边,李师傅早已经赶到那儿。由于刘师傅重重的又摔了一跤,受他影响,我以追不上前者了。一个碗大的坑突然出现,使刘师傅没有躲过去,摔了个人仰马翻,幸亏这路几个小时都不过一辆车,甚至一天只过一辆车。他爬起来跺着脚急切的用山东话对我说:“小赵,你先走,别等我,你快追李师傅,快走……别让他知道了”。因为大李师傅知道了会着急并责怪我们的。



越野车是成都军区部队的官兵,正在打开一个大西瓜招呼着我们。大李师傅曾当过兵,所以才象严厉的教官。他不客气的拿起瓜就吃,还振振有词,军民本是一家嘛,客气什么呀!而我倒觉得这可是救命的西瓜呀!我的水不舍得多喝,西瓜又甜又解渴,省了自己的水,何乐而不为,吃!有了福气,路都是平坦的,有了勇气,骑车也顺利,有了缘分,朋友也会多。西藏真是一个令人神住的地方,除了本身蕰藏着巨大魅力外,在这儿发生的一切都显得和谐自然,人性的真善美在这儿全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初次进藏的人,每天每人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惊喜和新的朋友。



官兵三人百思不解的看着我们的车与包说:“你们图什么呀?多累多险呀?我坐车都受不了啦,昨晚头痛一宿没睡好”。哈哈!这军官当的,还挺骄气,有越野车还叫苦。



刘师傅今天点儿真背,伤还未好转,车带又轧了。大包大揽的李师傅,三下五除二给他补好带。我俩只能目呆呆的站在一边儿看,谁上手都得挨瞪。正置午后,骄阳似火,我汗流浃背,衬衣早已湿透,此时又无处躲藏,路旁的澜沦江水翻着恶浪,滚滚向前。我拿起一块又一块的石头向江中投去,这样,可稍加缓解这尴尬的局面。刘师傅的红色千里马是捷安特牌,而我与大李的千里驹则是组装的。在累计3800KM的骑行中,他们的车先后均有过扎带及中轴耗损而出现响声等故障,这都是骑行中的小毛病。我的白色千里驹,如同一名久战不衰的战马,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大毛病。






六、飞骑邦达大草原—求助益庆乡政府






  现在脚下的路是214国道的昌都路段,214国道是青海西宁—云南景洪,途经昌都。走川藏的游人都喜欢走这条线,只为风景美。后来,在一个道班门前的墙上,我看到一个铜匾,才知道这段路是北京路政援建的。

邦达”是一个小镇,属八宿县管辖,坐落在一片狭长的草原上,水草丰厚,牛羊成群。玉曲河从西向东贯穿草原,宛如一条洁白的哈达飘落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玉曲河晶莹蜿蜒,似上天为邦达戴上串串项链。轻舒细卷的白云,是邦达颈间缠绕点缀的纱巾。邦达草原上星星点点的水塘则像姑娘手上的订婚戒指,在阳光下,闪着七彩的光芒。在途经川西的塔公大草原时,已经让我陶醉已久,出口成章的打油诗似乎能代表此刻的心情。现在我又一次领略了高原草场的风光,心情自然激动无比。眼前的邦达草原,花儿更红,草儿更绿,牦牛更多更壮,孩子们更快乐,老人们更欣喜,牧民们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



一个,又一个的牦牛帐篷,在我身边呼啸而过,一群,又一群的牦牛,在我的视线中很的快消失,这段路况好极了,放飞的心情时起时落。我高喊着,啊……啊……冲啊…… !也不怕惊吓着山神,一直边骑边喊着,按藏区的风俗习惯,这是不允许的,是怕惊吓了山神。曾路遇磕长头的朝圣者和牧民在路上追赶着要我买虫草,也全然不顾,一直向前飞骑。经10KM——30KM的飞骑后,我终于筋骨皮毛都疲惫不堪,只有一丝希望,赶快到浪拉山垭口。



在青藏高原骑车的人,一盼到垭口,二盼到驿站。因为,只有垭口到了才意味着爬山结束。骑车人都把上山爬坡形容为储蓄,下山下坡形容为消费,有了储蓄才可以消费,有上山就必有下山。



浪拉山垭口海拔4570米,而下山的路并不明显,仍在高原波浪起伏的路中骑行,没有丝毫下山的感觉,此时我很失望。现在只能盼望早点到驿站了。忽然,乌云滚滚,迅雷甚雨,接着,豆大的冰雹迎面而来,打得脸又痛又凉,头盔钉铛响,我遭遇了十五分钟的冰雹袭击.就在此时,远处的几个游牧人呼喊着向我跑来,我不知何意,所以骑行不断加速,下坡控制在30KM/时,象似高山上的雄鹰在飞翔,又似草原上的烈马在奔驰。宽旷的邦达草原,一望无迹,大大小小的山坳,波浪起伏.在蓝天绿地之间,只有曲曲弯弯延伸的川藏公路,通向天边。再仔细观看,远处的野牦牛似蚂蚁遍布原野。



大概前边的大李师傅,车速已达50KM/时,早已没了踪影,确实是飞车走高原,他大概赶着找道班要水去了。最后,还是我以一把精美小梳子和镜子与道班家属换来一暖壶开水供三人饮用。此时正是炎热的暑天,而这儿的藏民家里则点燃着牛粪铁炉取暖,这二十四节气到西藏也不兑现了。



世界海拔最高的邦达机场就座落在益庆乡,属八宿县城境内。益庆乡乡长是个汉族青年,乡书记是个藏族中年。在乡长的帮助下,我们借住乡政府宿舍。书记与夫人把家也安在政府大院宿舍里,给我的感觉,这个大院就是书记 的家。政府大院又象一个空旷的露天仓库,杂草丛生,两排平房,一排住人,一排是礼堂和宿舍。书记叫斯郎曲培,夫人又高又胖,高原红的脸庞,看起来很富态。头上带的两个蜜蜡装饰,是老公花2万多元买来的,粗黑的辨子垂到腰底。她边为我们收拾床铺,边唱着藏歌。小女儿无忧无虑跑来跑去环绕在母亲身旁,偶尔也唱几句藏儿歌,当我盯着看她时,便害羞的躲了起来,两个小脸蛋红的真像两个小苹果。



我们在书记夫人的安排下,仍居住一个三人间。不知为什么,人一到西藏,心灵就像被净化了一样,人际关系特别简单融洽。男女之间也很透明、坦诚,虚伪的防范就是不真实的情感。二个月的途中所遇,都与我们相同,无论南方来的,还是北方来的,也不管是青年,还是年长者,大家都同住一宿,互相关注对方。



晚饭是书记斯郎曲培邀请的我们,在他的办公室,团聚在牛粪火炉旁。汉族干部亲自炒了几个北方菜,大米饭是东北大米,这回我可算是逮住了,不客气的吃了两碗,香极了。汉族干部还拿出一瓶当地的白酒,几个人一饮而光。在聊天中,我贸然的说:“你们这边太落后,要想经济繁荣发展,应该从孩子抓起,赶快学文化,学科学,中国的神州六号都上天了,这边的孩子还不会读书写字,天天念经、当喇嘛、转经筒怎行”。我的话刚落,汉族干部向我示意,并说:“不好动员孩子上学,我们走村窜户动员了10天,才动员了三个家庭同意孩子上学。书记的两个儿子都送到寺庙当喇嘛了”。我这才意识到,我可能说过火了。



在西藏,孩子上学不收学费,是政府免费供上学,仍是藏汉双语教育。尽管如此,山里的孩子仍不愿上学,一方面藏民都是散居,每家每户都相隔好几公里,没有学校,一方面是祖辈就没有上学的意念.在西藏,一直有人认为:有出息的孩子和有钱有势的家庭才能让孩子进寺院当喇嘛,接受藏教,而没出息的孩子只能放牛羊,伺候他人。



汉族干部的一席话使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难怪我沿路给藏孩发放铅笔油笔时,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打开日记本,写上汉语,让斯郎曲培再翻译成藏语。“我爱西藏人”“北京2008”。我又找来藏文报纸让他为我读报,他都很认真的做了。斯郎曲培看起来很憨厚,也很可爱,李师傅用DV录来录去的,特别是书记夫妇拥抱的镜头,维持了许久才结束,她很希望我们把他们拍照下来再给他们看。


   

政府大院出门便是机场跑道,附近还建了四栋藏式小楼,美丽极了,五颜六色装饰着楼的外表。这是为机场而配置的,因机场不是天天有人,每周只有二、六飞机才起落一次,小楼便以每月200元出租,仍没有人前来过问。在这儿就算足足呆上一天,也见不到几个人,空旷寂静。



次日清晨,与乡长书记分手时,书记特意送我们一包风干羊肉,带在路上吃,多么纯朴的民风。由于我们谁也吃不惯,后来只好送给途中道班工了。



邦达草原的清晨,气温格外的低,偶尔有途经这里骑摩托车的人都身上穿着大藏袍。我把所有的衣服几乎都穿上了,还是感到很冷,呼啸的寒风在耳边刮过,一直顶风骑行着,20多公里后风才稍停。



邦达机场距邦达镇还有59KM,邦达镇地处214线318线三角汇聚地带,从滇藏线进藏的游人都要经过这里。这里的小饭馆,一家挨一家。在我的建议下,选择了四川资阳人开的饭馆,因为我的公婆自70年代就在资阳工作生活,多少免不了情感的存在,想不到的是,小老板的孩子刚学会走路不久。她忙着招待客人,孩子自己在地上走来走去,很不安全,我还得替她抱着孩子,她才能为我们做饭。



院子里的孩子一群群的,大的十几岁,小的还在大孩子背上背着,他们没有学可上,只有帮助大人照料自己的弟弟妹妹,我常常被这一群孩子围观,一个个的小脏脸,看起来又可爱、又可怜,他们的妈妈还在生,每家都是三四个孩子。



离开帮达镇的途中,山里居住着少量藏民,孩子们从很远的家门口就发现了我们,总是由远而近的向路边跑来,流着鼻涕,露着肚皮,雀跃般的跳跃着,欢呼着,哈喽----哈喽---。其中两个男孩追赶我足有1KM。大李师傅告诉我,你们先走你们的,我来应付。“小朋友---几岁了?上学了吗?别追了----别摔着----”孩子们根本就听不懂汉语,仍然尾随追跑,直至跑累了才停下脚步。如此的现象沿途多次出现,有时,孩子和大人一起喊着哈喽追赶着,我每次都高喊着扎……西……德……勒,然后在加速,大李则笑着的说,别哈喽了,都是中国人。



受邦达草原的连带影响,盘山的路所见之处仍是一层草甸,山上山下倒处是牦牛游荡。特别是公路两边的牦牛,目瞪瞪的站在中央,久久不走开,我不敢在它眼前晃来晃去,只好刹车等待,因为身着红色骑行服,它会误认我在斗它。在印度会把牦牛看作神,火车遇上了牛在铁轨上,都要停车等待,何时走了,何时火车才能开。



公路拐了一大弯又开始爬大坡。在高原上的骑行,刘师傅上山是狗熊,下山是英雄。他上山换轮不当,个子又小体力又差,驼包又防碍上下车,上去了下不来,下来了上不去,前轻后重,经常在路中央拿大顶。所以干脆下车推着走,最后走的脚都起了很多泡。我们只能在前骑一段,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骑一段。而下山他确成了英雄,一撩腿便没了踪影儿,想追都追不上,最长一次是60KM没见人影儿。



而我恰巧与他相反,上山是英雄,下山是狗熊。上山倒小轮,以最低挡慢慢骑,有时,我这样速度正和刘师傅推车走是平衡的。我不轻易下车,倒轮已到最后一挡,仍蹬不动时才下车。下了车就不易上车,坡度太陡。而下山我是狗熊,下山是我最犯怵的,路况越好,越犯怵,双手捏闸手都麻木了,眼睛也是直的,稍微一失误便会冲下山崖。大李当然是速战速决,为了我的安全,他前后照应着,有时,他对刹车费扎皮而唠叨着。



小周又来信息了,他说:“阿姨,业拉山下山路十分险峻,这是有名的72道拐。都是180度的回头弯,40KM的下山路全是烂石头,灰烟四起,切记紧靠山体一侧骑行。山上有道班。,下到山底,再骑20KM就到怒江桥了。”并说:他的睡袋颠掉在40KM的下山路上,让我留神看着点。


                                                     

                                                  


                                               七、业拉山--川藏线有名的72道拐







业拉山也可称怒江山,上山的路一直都是柏油路,从邦达镇出发4个多小时即可盘山到达垭口。哑口海拔4618米,站在垭口,远远望去除了山脉就是天,山与天相连。垭口的里程牌上写着:“不怕艰难困阻,不怕流血牺牲,保通川藏天堑,铸造交通铁军。”武警交通四支队宣。



垭口左侧的山上,有一自然山石,恰巧中间是一个圆洞,通过圆洞看到蓝天,很奇观,这是石灰岩的穿洞,属典型的石灰岩溶蚀地貌景观,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冻融侵蚀,基岩裸露形成,又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反映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垭口路两侧的野牦牛数不胜数,离我最近的几头牦牛只有四、五米,垭口因海拔高,小草稀少,这些野牦牛照样都是膘肥体壮。


我们在垭口调整片刻后准备下山。下山的路真是不堪设想的糟,虽然有思想准备,仍超乎我的意料之中,40KM的下山路十分险恶,使人悬心吊胆,望而却步。不过路上有了这么多障碍,想出奇的快都快不了,尽管费扎皮吧。屁股不能一直死坐在车座上,而要似坐非坐,否则五脏六腑都颠错了位,全身没有了知觉,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感觉到减震的前叉的巨大作用。如果不是减震的前叉,那可惨极了。

72道拐是川藏在线有名的险恶路段,每一个拐弯都是在山腰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回头弯,在这段路骑行,抬头一线天,低头一道弯.我又一次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险恶,什么叫刺激!



前边爬过来一辆护路拉石料的卡车,尘土飞扬,灰烟四起,不停车躲避会出大事的。这个鬼地方,环境太恶劣了,连兔子都不拉屎。我一直感概这一路上奇形怪状的山,有的山峰像披着法衣,有的像挂着白色绸帘子,有的又像白狮子蹲居。而业拉山断恒残壁,似鬼斧神工般的雕琢。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下山才下了1/3的路程。按小周提示,山腰上有道班,所以我一直在注视着道班的出现,不久后终于有了目标。已经六点多了,下到山底显然是荒唐,只能向道班靠近,请求帮助。在川藏在线,2000多KM的公路中,只要出现武装交通战士,就意味着此路段很险,很糟。充分体现出了,“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武警交通战士。”


此时,四支队的护路小战士们都出工了,只留下几个值班的。道监狱没有接待条件,也没有接待任务。在这紧急时刻,似乎使人能喊救命的情况下。我下定了决心,就在此不走了,留也得留,不留也得留,那怕坐在院子里一宿也行,只要不让野兽伤到我,不让雷雨击伤我就行。如此简单的条件经一个小时的软磨硬泡他们才接受,并一直等待着出工的战士们回来,并向班长做了请示,几个小战士才动手为我们收拾了一间破库房,暴腾扬场的,又喷水又扫地。还找来几块长木板拼凑在一起铺在地上,总算解决了我们留宿问题。我当时心里别提有多欣喜了,比吃了蜜还甜。



晚饭是小战士用仅剩的一些菜为我们做了一顿饭,为了达到心里的平衡,我忙把包里的几包方便面给他们留下,几经推让,还是没有留下。任何时候都是“金珠马米呀咯嘟”,子弟兵亲啊!军民总是鱼水情。晚上,我打算要和小战士聊个痛快,哪怕再累也要给这些护路的孩子们做做按摩。不料,他们又接到紧急抢险通知,连床板带行李和所有的人都拉下了山。这山腰的道监狱,只留下我们三人和两个当地看房的藏民,顿时我又倍感恐怖与凄凉。


我打开睡袋,点亮一根的蜡烛头,闻着地上尘土的气味儿,心里既得意又不安。又黑又静的业拉山,只有星星陪着月亮扎着眼。仰望夜空,这里的月亮格外的亮,比我任何时候看到的都明亮。夜色的业拉山象死神一样守候在这里。疲劳的我,写完游记便钻进了睡袋。这是何等畅快的一觉呀,我裹在睡袋中,感到无比舒服,小梦不断。在梦中我都在感受着高原骑行带给我的那种无以表达的惊恐与快感。



清晨,我很早便起了床,走出了小院观天望景,这时,我感到脖子疼痛难忍,由于没有枕头而落枕了。怪!左眼也肿了,这高海拔的山里没有任何蚊虫,无缘无故的眼睛就肿成独眼龙了,至今我都找不到原因。



进入西藏以来,海拔高了又低,低了又高。高原缺氧了,好多怪事也都出现了,包里的包装物品,只要是塑料真空包装的,都鼓起像皮球状。这是由于海拔高了,缺氧的反映。可想一直在高海拔骑车运动的我,体质肯定也有了变化,我天天都喘着粗气,天天在战胜缺氧带给我的痛苦。离开此地时,我才知道,这儿是“嘎玛沟”,是一个高海拔的穷山沟。



早8点开始下山,中午才到怒江桥。怒江桥是72年建成,桥长8米,桥面离水面有6米,怒江江面海拔2600米。怒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南侧,全长3200KM。怒江桥是川藏在线的重要咽喉。地势很奇妙,怒江江水从山里流过来,正在悬崖陡壁中央夹存,桥头是座小山。守护在此的同是四支队的交通战士。过往的车辆不准停留于此,那怕是一分钟也不允许;外国人禁止通过;不准拍照录像。桥这头在一把庶阳伞下设了一个处理问题的便民点。



大李师傅向战士住所走进找水,立刻被拦截,不得靠近半米。我们虽属特殊情况,在此逗留仍不得超过30分钟。只好在遮阳伞下吃包里的压缩食品,差点噎死我,太干了。其实,像我们这副模样的人,谁都会看得出来,谁没有事跑到这大山夹缝里来。再说,想来也来不了,绝对不像恐怖分子,但人家的规定也得遵守。



过怒江桥后的路况更糟,只是坡度较缓了,“山体土质疏松”,“掉石”,“前方塌方”的警示牌不断出现。似乎使劲一跺脚就能震掉几块石头似的。绝不能停留下来,不能延误时间。几个小时屁股不能离座,这路怎么走都不出数,真是路遥之马力,我灰心又丧气,连奶片和巧克力往嘴里放的时间都没有。奶片和巧克力平时都是我最不喜欢吃的食品,而在这里都是我补充能量的重要食品。约30KM后,终于有了柏油路,也到了拉根乡、达瓦乡,很快又进入了八宿县城,此地海拔3800米。


                     


                八、勇士山脚下的村庄---八宿






八宿县属高山峡谷地带,境内大小河流有120多条,从怒江桥到八宿县城,途中的大小河流有各种颜色。使我看遍了藏地的五色“曲”。有的仿若刚刚打开的蓝缎子,红稠子,使人一见就会倾心。再往前走,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河,我心里暗暗的期盼着。



一支烟未吸完的工夫,就走到了头的八宿县到了。“八宿”藏意是“勇士山脚下的村庄”,以前这儿只是个白玛镇。由于座落在川藏公路边,所以县政府便在此办公,直至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八宿县地处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人稀少,一条小街一所小学校,还是福建省援建的。小学校的校舍楼和操场还挺气派。迎宾旅馆对面街上,正建几栋5层楼,似是居住楼,不知是福建哪个单位援建的。既然是县政府所在地了,今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这个县城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小的县城,只需吸一支烟的工夫便出城了。



这还有一家内地人来此开的迎宾旅馆。40元一间的平房,干净,有电视。我一人住一间虽有些超标,但心里很美,这下我可以彻底放松一下身心,可以彻底清洗一番。由于经纬度的不同,这里天黑的很晚,八点还有太阳,趁着太阳还没落山,我把内外衣服来了一个大清洗。



旅馆大院里有两个小女孩每天上门来要游人的礼品、油笔、吃的等等。大李师傅与服务员合伙,罚女孩唱一首藏歌给一支油笔,唱几首给几只。他一直等孩子都走了,才安心洗涮自己,真是精神头足。



离开八宿途中的大山里,迎面走来三位藏家妇女,衣着鲜艳,怀里还抱着毛线在编织,我与她们交流了许久,却没有听懂一句话。总之从表情上看,很热情,相互之间没有一点陌生感。其中一位藏女织着毛衣,又紧又硬,毛线是自己捻的。我比划着教给她,她的意思是说,这是给孙女织的。其中另一位问我多大年纪了,我撩起头发流海、露出额头说:“看看这皱纹,老了”。她们虽穿着藏东服饰,但给我的感觉真不像藏族人,她们的言谈举止与我都是零距离。



今天计划要赶到吉达乡。连续骑行已经17天了,体力的消耗,营养补充的欠缺,使每个人体质都有些下降。各种大小毛病也不断出现,宽大的头盔遮挡不住我憔悴的面容,美丽的骑行服掩饰不住我消弱的身材。大李师傅也由于秋衣多日得不到清洗,汗渍滋润透了的内衣直接与乳头摸擦后,红肿、痛。于是,他把带绳的墨镜放进内衣起个支撑作用,使内衣与乳头隔离,以免摸擦疼痛。我开玩笑地说:“等到波密时买个胸罩带上吧”。后来是用我给他的消毒湿低巾擦洗多次后,才缓解了痛苦。我带的三包小小的湿纸巾多次起到了大作用。



吉达乡仍属八宿县管辖,街道宽阔,藏房新颖,只是满街看不到人,吃过简单的午饭后便急着出发了。前边是海拔4468米的安久拉山,这段路况极佳,景色迷人,来古冰川时隐时现,加上白云遮挡,让我难以相信它的存在,



吉达乡仍属八宿县管辖,街道宽阔,藏房新颖,只是满街看不到人,吃过简单的午饭后便急着出发了。前边是海拔4468米的安久拉山,这段路况极佳,景色迷人,来古冰川时隐时现,加上白云遮挡,让我难以相信它的存在,又似在梦幻之中,真仿佛是瑞士风光就在眼前。



在途中,再苦再累,只要抬头仰望雪山冰川,低头看看草原帐篷与牛羊,一切苦累都会抛到脑后。我赞美雪山、草地,我更被这里的蓝天所感叹,云彩是那么厚厚实实。这个季节正是空中云彩最多的时候,白云会变幻各种各样的奇异形状,似山峰,似动物,把天空点缀的韵味十足。最美的时候是傍晚,夕阳会把云彩渲染的绚烂多彩。

藏区游牧人的生活很单调,每年每月都重复着一样的劳作,但他们心中都有神圣的期盼。

有一首游牧藏歌中唱到:

“在布满大账蓬小账蓬的草原上,

我们挤出上等的牦牛奶和绵羊奶,

献给上苍和山神,

愿他们保佑,

今年百马相聚的地方,

明年牛羊成群。

青草的芳香让我心醉,

成群结队的牛羊在安静的草原上自由玩耍,

这辽阔无际的草原,

就是游牧人最心爱的故乡。”


                                                         


                                                                 九、探路者的摇篮——然乌








75KM后,越过高原草场,穿过峡谷栈道,我终于抵达然乌镇。



然乌;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是背包客及探路者的摇篮。传说:“然乌湖是三头牛挤撞的结果,是尸骨堆积的地方”。而地理学家则认为然乌湖是地球上三大版块挤撞的结果,即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脉。仔细看看地形图就有似乎的痕迹存在。



然乌湖是帕隆藏布江源头之一。呈长形,长约12.5KM,湖面海拔3820米,湖边雪山环绕,一山四季倒映湖中,民宅与牛拦在湖边座落。我推车绕过藏寨院落,又经过大面积的牛栏来到湖边沼泽地。禁不住欢快的心情奔跑着,时而又高高举起我心爱的山地车狂欢于此。当夕阳照在我脸上,牦牛在不时地哞哞……叫着时,我才瞬间感到天色已晚,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成群结伴的男女背包客,顷刻间都相聚在了然乌湖的各个小旅馆。他们都是内地各个城市的大学生,也有刚刚参加几年工作,挣了点钱便跑出来的。他们看我的眼光似乎让我接受不了。像是在说,“这么大岁数的人也出来吃这份苦,还不住讲究一点的房间”。其实无论年长年幼,有钱人和无钱人,都是一个共同目标来到这里。



我没有经店老板的同意,攀铁梯爬上旅馆三层房顶,遥望连绵的雪山心中无限感慨,身后还有通向山间的小路,小路上有一老一小背着沉重的物品,向山后艰难的走着,我不知山的山那边还会有什么?



离开318线的一条窄小公路,是通向察隅的,察偶是西藏东南方向紧靠边镜线的一个县。然乌距来古冰川地带只有20KM。那里有围绕的古树和一座座的山峰。仿佛是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的雪峰。那陡立的山峰,雪白的冰川,碧蓝的湖水,绿茵茵的草场,飘曳的白云,葱绿的森林,真是纯天的美。



然乌镇仅临湖边,小街自然古朴,小镇炊烟四起,街上行人也很多。有来自国内外的男女青年,也有当地藏民在忙碌着自己的生活起居。旅馆对面的兵站大院里,一排排的战士在上军训课。然乌湖的清晨,充满了自然和谐,争争向上的朝气。孩子们无忧无虑,欢天喜地的在街上散着花儿。



我昨晚在去湖边的途中,不慎把行李捆扎绳丢掉。现在说起来似乎有些大惊小怪。可当时是我骑车上路最重要的装备,途中是难以买到的。正巧,我远远看见孩子们手中拿着玩耍的正是我丢掉的橡皮崩带捆扎绳。我跑上前请求孩子稍等我一会儿,跑回旅馆拿出一大把彩笔、油笔送给他们,来了一个友情互换。由一个叫洛南向巴的小男孩负责分给大家。他们追赶、围截,似老鹰捉小鸡般的情景,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半月骑行中遇到的最幸福快乐的孩子,因为他们生活在藏人聚集地,镇上还有小学校。我为他们拍了照片,答应回北京后一定要邮寄给了他们。



湖边的青稞地,略显得干旱了一些,一位老阿妈长发如毡,粗大的毛孔长满了黑头。粗糙黑黝的双手紧握一把铁锄,弯腰鞠背在青稞地除草。是我的歌声打动了她,她慢慢的停下手中锄,深情的向我望来。田埂上行走的我,也一步步向她迈进,一声扎西德勒代表了我向她问候的心。



我拿出一盒在昌都买的奶片,噻到她嘴里。阿妈紧接着从里三层,外三层的藏袍里,取出一个小塑料包,几个没楞没角且断了节的江米条给我吃。我连声说着:扎西德勒……扎西德勒……。她拉着我的手不断的说着,意思是说我的手很细,很白静,比她的手强多了,她又伸出双手和我比试着。其实,我心里很明白,我的双手在城里与同龄女性相比,是无法比似的。由于多年做中医推拿,足疗行业,使手指骨节都变形了,青筋凸起,活象个鸡爪子。在这儿与藏族老阿妈相比,还成了一双玉手,心里真美。为了让老阿妈多歇会儿,我一口气帮她拔了一大片杂草,又清理了一小堆影响青棵生长的石头才离去。



湖边小旅馆里还住着一个英国来的小伙子和青岛的一个小女孩,她(他)们是约好后,从各自家中飞到昆明后,又从滇藏线过来的。在与他们的聊天中得知,英国小伙子说他是第一次来中国,只因为中国有个西藏,还有一个曾在本国认识的女孩,并说,中国的北京、上海哪儿都有,中国的西藏世界上只有一个。与他的谈话对我启发很大,同时也为我能来到这青藏高原
自豪。



今天旅馆里的背包客都租车去来古冰川了,租一个吉普车去来古冰川一趟,来回400元。我没有舍得,只能调整一天就赶路出发了。



次日清晨,我沿然乌湖骑行13KM后,湖面变得越来越窄,直到形成帕隆藏布江。帕隆藏布江全长266KM,从此时起,我便延帕隆藏布江骑行,然乌到波密130KM的路程,其中有40KM仍是碎石细沙路,进入峡谷后,下坡多于上坡。



此路段318线紧贴峭壁的山崖,形成右边是陡立的山崖,左边是滔滔的帕隆藏布江水,抬头仰望是冰川林立。在这个夏季时期,由于气温升高,冰川积雪融化,使它露出本来的面目。然乌湖北面的来古冰川,熠熠的阳光下,冰川发出阵阵神秘、美的令人窒息。

在往前走30多KM,断断续续的路面正在修护,从远处拉来的混石泥土就地堆放,十几公里沿路都是障碍。仅有十几个修路工的在缓慢滩平泥土。我急驶而来,如没有一定的车技是难以绕行,且推着走又要延误时间。此时此刻,谁都不会知道前方路况又会如何。所以我瞪大眼睛,以最高的车技开始飞越障碍,其中一次没有越过,倒在泥石中,惹得修路工哈哈大笑。



骑行60KM后,路况逐渐好转,并出现了树林,防火标志也常常悬挂路边,又高、又大的树木使我感觉走进了密林之中。公路与帕隆藏布江水曲曲弯弯一直迸进。时而仍有被山水冲垮的路段,直溜溜的大树杆从山上被冲下江边堆积,向下望去如同火柴棍般的小。



我早已被狗咬破的鞋,现在漏进了雪水,一直泡在水中的脚一阵阵的发涨,显得鞋子小了很多。在成都出发前我特地买了一双休闲凉鞋用来趟河穿,但根本就来不及换来换去。现在我只想坚持到拉萨再说吧!



玉普木材检查站到了,阴森森的树林中坐落着一个十米小屋,还点燃着铁炉,这儿已经进入森林区,当然木材就是当地的燃料。烧开了的水吱吱作响,其实只有七十多度便开了。我下车请求要水,检查站人热情接待了我,他们目不转睛的看着我的一切举动,并感到深深不解。



午饭是在路边别人燃过火的石灶吃的,我拾来一把柴,点起一堆火,热一下昨晚剩下的菜汤儿。哈哈!加一点水,烧开了就是一碗可口的汤。刘师傅竟然又掏出了在北京买的面包吃,原来早上每人两个大饼,两个鸡蛋,他不慎颠掉了都不知道,只好啃干面包吧。面包一半儿噻在嘴里,一半儿掉渣落在地上。这面包可价值太高了,从北京带到这里,谈何容易?而李师傅则不将就,用力撬着军用罐头。虽然是这么说,其实,相互之间,彼此都在关心对方。同是一个绳上的蚂蚱,谁有问题都会相互影响对方。



伴着帕隆藏布江水的咆哮声,一溜的下坡,一溜的拐弯。一辆大篷车上,搭乘着在然乌住的背包客急驶而过。他们喊着我们,加油……加油……波密见。



这段路是上路以来,最轻松骑行的一段。所以我也有了心思,一阵阵的唱着扬子荣穿林海的京剧片段,在我的影响下,大李师傅在后边也哼哼着小曲儿。这样更放松了身心。而刘师傅在路况好的情况下,早没影了。

                       



                                        十、西藏的瑞士——波密








现在,我们正处在喜马拉雅山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交叉的地带,帕隆藏布江的东岸。还有20KM就要进入波密县城的扎木镇了。


有人曾说过,波密是古国藏南的孤岛。今天我骑车亲临此地,深感这里在地形地貌上确实不假。波密县丘岭多,四周为山地,中部为河谷源地,森林分布的很广,满山的参天古树。但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经常发生,影响交通,致使波密成为川藏在线的孤岛。在川藏在线无论以哪种形式,颠簸已久的旅行者,在此都要好好的调整自己了。

波密”藏意为“祖先”。原来这里称“扎木镇”,现县政府就驻于此镇,为这里的发展又增加了速度。波密县,是川藏在线海拔最低的路段。只有2000多米,由于海拔低,所以植物生长良好,林深树密,古木参天,幽深而神秘。林区就占4600平方公里。


波密的人口约2.6万人,其中商贩就有上千人.由于波密是林区,区内古林参天,树深林密。沿着林中的潺潺溪流,绕过丛生的树林,走在泥路上,似乎有些到了江南的感觉。正因为是林区,这里也多了一些做木材生意的人。东北大森林都被砍光了,一些人又来砍西藏的森林来了。这里确实是我国三大原始森林之一。



波密还是个多冰川的地区,其中卡钦冰川是我国最大的海洋型冰川,光它的长就19KM,面积90平方公里的冰川似是把长长的舌头,贪婪的伸入森林,要舔食掉这片大森林的一切。



易贡错与帕隆藏布在此汇合,易贡错海拔2600米,雪峰环绕,湖边鲜花绚丽。我还错过了一个聋哑喊泉的景点儿,由于这里还没有开发,所以路过岔道时没有去,其实下了318线再走20KM的土路便可到达。松宗镇的聋哑喊泉很奇观,平时泉眼干枯,只有来了人大喊后,泉水才汩汩流出。传说谁喊出泉水来,谁就会带来好运。



县城扎木镇,四周雪山环抱,无论从那个方向抬头仰望,都呈现出一山四季的景色,瑞士风光活灵活现。说它是世外桃源也不过分,如梦如画般的美。我站在街心广场,向四周雪山仰望,无须选择角度,随便按下相机快门,每一张都是理想的作品。



经背包客的介绍,我们入住广场旁的波贸旅馆,这是一位内地来此做木材生意的人开的。“波贸”,故名思意,波密的贸易,是专门接待做木材生意的人。20元一床位,电视能看,还可以男女轮流洗澡。只是房间比较潮湿,卫生也较差。



晚餐我为了找一家面食馆,从街头走到街尾。这里的街道很宽,318线贯穿大街,做生意的仍以四川人为主,甘肃、陕西的人也有。这里居住着汉、藏、回多个民族,其中循化撒拉人做生意占了1/3比重。他们一般都经营着土产日杂商品,只有四川人才走到哪儿就把饭馆开到哪儿。广场的对面还有一横街,集贸市场就在此延伸。500米之后便是滚滚的帕隆藏布江,江边的水泥马路及街心广场都有标志牌,写着福建某某集团援建。100多米宽的江面那边,即是高山雪岭。



我走进一家陕西饺子馆,里面用餐的两位也是内地人,他们穿着与我相似,都是冲锋衣,一看就知道是来此探路采风的游人。他们得知我是骑车来的,便停下手中的碗筷聊了起来,“从哪儿来的?出来多少天了?路上怎么样……?”有意思的是,女记者还拿出笔记本记下我们的谈话内容。原来,她们是广东湛江日报社的记者和台湾某电台的记者同来西部采风。他们还要穿越西藏阿里地区,两辆越野车,7个记者,每人配带手提笔记本计算机。他们的驻所在我住的波贸旅馆对面一家高档旅馆。傍晚,女记者刘金凤特地带来了台湾男记者,对我的骑行活动作了详细采访,并说很快发回湛江市过几天就在当地报刊登。还特地给我留下了网址和电话与姓名。



次日,我的眼睛刚消肿,嗓子又肿了,吴泰咽炎片在十天前已经吃过两盒了,此时我准备上街找药店,恰巧在街上又碰上湛江日报记者刘金凤一人在散步。她说同伴们都开车去20KM处看树葬去了,她不愿意看,就留在旅馆,由于旅馆潮湿,所以上街散步来了。两个女人从外地来到神秘的藏地,有着不同的旅途经历和不同的感受,边走边聊了许久,在波密政府大院前相互拍照了许多,但都是在她的数码相机里。她们准备在波密调整4天。而我只是调整一天疲惫的身心,明早就要赶路了。


多冬寺”是波密县城最主要的朝圣地,寺庙座落在帕隆藏布江对面的山腰处,徒步穿越帕隆藏布江,再翻越一座小山,二个小时即可到达。今天,多冬寺有昌都活佛来传法,所以途中前往的人很多,好似内地农村赶庙会。我与大李师傅按着指定的方向徒步前往,由于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没有标志,只能按着延伸的土路一直往前走,没想到我们走的是汽车走的远路。送人的三轮车上山后又返回,结果我们又碰上了。我贸然的转头向山上走去,用一根树棍开路,闯出一条山路,超近来到寺庙广场。



广场比篮球场稍大,面包车盘山而上,停满了场地,藏教信徒已经久久等待于此。有的坐在广场的木材墩上,有的陆续走进经堂,有的顺时针转着经筒。 我在经塔顺时针转三圈后慢步进入经堂。幽暗的经堂,只有酥油灯点亮,地上跪满了教徒,正面座的是披着袈裟的活佛,旁边一些座位也坐满了活佛随同僧人。我学着信徒双手合什,但我没有勇气去跪地磕头。燃烧的酥油灯,慢慢适应了我的光线,眼前一片信徒都在默默的诵经。

这时,我想起来了一首藏经诗歌:

“我闭目在经殿,

香雾中葛然听到你颂经的真言,

我摇动着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上,

不为谨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一会儿,坐在前几排的信徒,不断的向上递交着十元贰元拾元的人民币。此时此刻,我才想起来,大李还在经堂外的广场等候,一定等急了。我悄悄走向经堂大门,撩起厚厚的棉布帘子,一道强光直刺双眼。在强烈的光线中,我看到了等候已久的大李师傅,他早已经不耐烦了。他用DV机拍摄完了情景和波密县城全貌后,就想急于下山。他的难忍之处,大概是嫌寺庙广场太脏,太乱了。广场上人本来就多,还有一头大猪在人群中摇头晃尾的逛来逛去。大李质问我:“你进去听懂什么了,看看就得了,这么半天不出来。”我知道,尊敬不如从命,一溜小跑冲下山去,拦了一辆面包车20元回到了旅馆。



成都小周来信息了:“阿姨,我把车存在波密旅馆十天,搭车24KM,徒步翻越嘎隆山5KM,又搭车80KM后,徒步130KM现在已到达大峡谷了,这对我真是个大考验。”读过信息,我又是佩服,又是胆心小周。去大峡谷的路程要经茂密的深林和蚂蝗区域,翻山攀爬,穿越潮湿阴暗的亚热带雨林气候的区域,没有当地向导引路,是十分危险的旅程。马蹄形的大峡谷,是雅鲁藏布江在此拐了一个大U字弯儿,这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国内外好多探险者都把这个地区当作挑战的对象。我默默的为小周祈祷,祝愿他平安顺利的返回。



今天已到6月22号了,按推测,藏东的雨季快来临了。波密距拉萨还有400多KM,要在青藏铁路开通前赶到拉萨,显然不能在途中拖延时间。



清早,我收拾好驼包便急于赶路,出门便在路口碰上一老兄,他是独自一人骑车从成都上来的,在业拉山72道拐不幸小腿摔伤骨折,迫使停止骑行。几经周折才搭车到波密治疗。看到他打着绷带的小腿,我没有胆却,只为他感到可惜,我感觉他一定是心态没有调整好。我能平安顺利从川藏在线有名的18道弯和72道拐闯过来,已经是很幸运了,也曾是死神与我擦肩而过。但我心里很平静,越是面对高山,峡谷,急流,蹋方等等一切困扰,越应摆平心态,冷静的战胜它。也许我年纪已老,为安全问题考虑的多。



出波密县城,仍没有平路和直路可走,但骑行不必提心吊胆。50KM后开始淌河,河水是从雪山上流下来的透明般的雪水,又形成山涧的急流,直奔流下公路旁边的帕隆藏布江。在流入路面时,又形成高大的水柱,很有冲击力,不小心就会被冲到江里。怎样才能淌过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技。我几次淌河都被大李指责,因为我离水柱太近了,万一被冲倒,很可能来不及起身就被急流冲下帕隆藏布江里。当时我感觉他们的方法也不利,因为他们在水流散开且面积较宽处淌过,虽然散开的水流缓了,可离江边太近了,车把一晃,随时都有掉进江里的可能。



一路上多次淌河,慢慢我也有了经验,待我有经验了,淌河的路段也不出现了。

   

               


                           十一、我所了解的——藏区丧葬文化








刚才所说的“树葬”是藏东的一种葬礼。一般是出生后的婴儿或孩子夭折后而采取的一种葬仪式,即:把夭折的婴儿洗静包裹好,放在高高的树叉上,秃鹫吃掉最好,否则干枯。藏族人的人生观念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不同。在当今的世界上,藏族的葬俗,包含着神秘性的诱惑力。天葬,是高原上独有的一种葬俗,给世人带来了很多的联想,纳闷和猜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主观臆想的推断,一知半解的介绍,其至加以歪曲,使“天葬”这一高境界的葬俗受到了伤害。



比土葬还要开明的就是天葬,悠悠而来,祼祼而去,不占据大自然一点点的空间、土地,潇洒自如。


数月的骑行于藏区,我虽然没有亲临天葬台观现场,但走川西的瓦泽乡时,路过了一个天葬台;在青泥洞峡谷看到了17只大秃鹫;在拉萨又耳闻目堵了“藏医藏药研究中心”的藏医课。大型的彩色照片资料,使我了解了很多丧葬文化与内涵。因此,我感觉其他民族没有必要去猜想,或直观天葬。那是对葬文化的不礼貌,甚至伤害了藏俗文化,何况藏族人很不喜欢让陌生人观看家人的天葬。对此,我们只应了解和理解即可。我所了解的天葬习俗和要求程序等。

选天葬台很讲究,需根据风水理论的要求而设定。

  1.地势平缓而开阔,便于烟雾升空,给秃鹫信息。

  2.不能靠近悬崖峭壁,以免惊吓亡灵。

  3.葬台周围不得有花草灌木,以免亡灵依恋大自然的美好。

  4.对面要有小山坡,遮拦视线,阻挡亡灵对亲人及故土的联想。

  5.避风,不受阴气、冷风的袭扰。

   6.向阳、最好向东方,阳光照到的早,落的晚。能沐浴在暖洋洋之中。

   7.位置偏南,象征着向菩萨靠近。

   8.简朴,坦荡,没有任何装饰和生活用品,让亡灵抛弃任何诱惑和尘俗眷恋,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毫无牵挂,一心一意去向阴间。



几年前我已得知西藏最好最大的天葬台在墨竹工卡县止贡寺附近,这是世界最著名的天葬台之一。其他两个,一个在印度,一个在西藏桑耶寺。据说,亡灵送到永生永恒的止贡寺天葬台或理想如意的桑耶寺天葬台,亡者才可以顺利到达“天国”。藏区的人,千里迢迢送到此处,就是图个让亡灵顺利到达“天国”。而执行天葬任务的主体是秃鹫,它是实施天葬的核心力量。



没有亲眼看到秃鹫风姿的人,很难想象到它的“尊容”。秃鹫很高大,凶悍,强壮,成年的秃鹫有了30公斤重,1米左右高。秃鹫的家族很有教养,团结,组织纪律都十分强烈。它们的胃功能极佳。当地人说:“没有秃鹫的胃口,就别吞铁咽钢。”以此来形容它的胃功能极佳,亡灵的骨头砸碎后,秃鹫很快就食用的一乾二净。



藏人从来没有见过秃鹫的尸体,当它们感到身亡之时,便朝着太阳方向远飞,让天空的气流和太阳的光线将躯体消耗掉。秃鹫从来不随便拉屎撒尿,都是飞的很高去完成。很神奇,很有魅力,这就是藏人崇拜它的理由。

天葬的程序有三步骤:

  1.当燃烧的糌粑烟升起,给秃鹫提供信息后,它们便闻迅赶来,落在百八十米处等待。天葬师按佛教学说在亡灵背部划开皮肉后,秃鹫的首领先上去撕食,之后蜂拥而上 。

  2.待亡灵软组织被撕扯的不多时,天葬师在二度上去用刀锤将关节韧带进行切割。骨头砸碎拌上青稞面绞成块状,然后退下,待秃鹫二度食用。

  3.三度上来的操作极为简单,解开亡灵头部的白布,砸开颅骨,让秃鹫三度上来吃脑浆。脑浆对秃鹫来说是极为敏感的,如先食用了脑浆,躯体便不想吃了。



在西藏有些地区要把亡灵的颅骨拿回,砸碎合上当地的黄泥巴做成佛像,表示亡灵已成佛。藏人称泥佛为“擦擦”,擦擦两个字是起源于古印度北方方言的一个词,信众们认为,唯有此佛才具有灵性与神力,才能为佛身之化身。常见的擦擦多是泥士翻制,背面镶入几粒青稞,价格低廉,很受下层百姓欢迎。



还有一种圆寂的活佛,圆寂是指死后的活佛。亡者的骨灰拌着泥土制成,但一般不扩散,集中进行陪葬。最高级的莫过于圆寂的班禅和达喇嘛顶尖活佛,侵泡法身的精血之液与泥土融恰制出的擦擦才名贵,藏区视为舍利一般。



亡灵的骨肉被吃的越快越干净越好,说明已极乐升天,亲人不惦念。反之,亲人要回去烧香磕头,为亡灵卸罪。等天葬整个程序结束后,所有参加葬礼的人才可离开天葬台。



靠河流的地区,由于选择天葬困难,可采取水葬。其中讲究也很多。要用绳子将亡灵尸体捆好,沿河边找急流或旋窝处,方可投尸松绳。

总之:藏区的葬俗是高原特有的一种葬俗 ,仔细想来,很有进步与科学性的存在。






十二、通麦排龙天险与102大塌方区




通麦小镇海拔只有2000米,四季常青,雨量充沛,是一个气候温暖的山沟,地势狭窄,浓雾密布山腰,常年浓阴蔽日。


通麦排龙天险,是令许多司机心存余悸的天险路段。几十公里没有完整的路段,设有三个道班常年守护保养。川藏公路在山腰穿行,14KM长的路段根本没有路基,只能沿着车辙慢慢走。窄窄的2米宽之路,一侧紧贴山壁,一侧紧临奔流急喘的泊龙藏布江边。山体约高400米,全是泥沙构成,非常疏松。



此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每逢下雨,山上植物被冲的无影无踪,架路运来木桩常常冲下山底。山水夹杂着泥土不断下滑,行人通过此路段要抬头仰望山上是否危险,驱车的人也要下车徒步行走,车体不得超重。



有的路段汽车无法通行,而我们是单车,扛在肩上便可以安全渡过。在此路段,我多次玩了小车轮车竞技,也常被大李指责,“张飞”的命名就在此路段给我起的,在途中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争执。我后边曾有个摩托车队,都是相互一辆辆抬过来的,真是令人心有余悸。



通麦小镇有4家小旅馆,简陋的无法形容,比起以前住的惨多了。摇摇欲坠的小木屋,就建在帕隆藏布的江沿上。躺在床上,江水滔滔的声音就在耳边,开窗吐口痰完全可以吐到江水里。



我的隔壁还住着三个东北来此找矿的人,由于几天连续下雨,他们也显得神情不安,其中一位与我聊了许久,他们都是想找当地人带路,私人开采矿。小街上还有一个兵站,但没有一个人,大概都转移它地,执行任务去了。



今天骑行了94KM,其中27KM是急弯,上坡又下坡的泥路。“车到山前才有路”,用在这儿再也合适不过了。十米一弯,二十米一拐,坡度为35-45度,过一个弯儿就是一个神奇的景色。我无暇顾及美景,死盯着车轮下的泥路,生怕打滑掉下江内。



出通麦小镇即是一个地质大公园,但见不到一个人,地形地貌也十分恐惧,雾气沼沼,阴深深的。通麦铁桥约100米长,单向行驶,并要经过桥头检查人员的严格检查后,方可通行,而我单枪匹马无需检查。



铁桥缝隙很宽,通过蓬隙直接看到滔滔江水,骑在上边格外小心。汽车通过大桥时,如锅牛爬行般的缓慢,桥体呈V字型。桥下是帕隆藏布与易贡藏布江交汇处,急流滚滚奔向雅鲁藏布江后,又流向印度洋。



滔滔江水,翻卷着恶浪,江面浓雾笼罩。峭壁上,稀稀沥沥的流着山水直淌在泥路上。抬头看去,眼前就是一副水墨画,仙人静地。在浓雾背后,还隐隐约约的躲藏着加拉白垒雪峰,在阳光的照耀下,耸入云霄的雪峰,似仙女一般的羞涩,时隐时现。此地的风景可太美了,此地的路况也太险了。我的头发根一直是站立的,头皮都发麻。



在没有听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我的面前悄悄拐过一辆大货车。只有两米宽的泥路,我与货车狭路相逢,只能 紧紧把身体贴在长满草且流着水的石壁上,我几乎停止了呼吸,一米……二米……三米,躲让着大货车与我慢慢错过。



不久又通过一个山豁口架的十米小桥,这个小桥神奇而惊险,大李已经走了过去后又返回看了个究竟。如此的险境,竟然架起铁桥,真是神工。小桥周围挂有经幡,是藏人为了祈祷平安过桥的人。老虎嘴,排龙天险就在附近。


我一直倒着挡位,发挥着小轮车的竞技,骑行在峭壁下的泥路之中,车的前拨与后拨,咔……咔…不断发出响声,我多次感到车的牙盘受损的程度很大,同时也多次受到大李师傅的指责,甚至时而听到骂声。“不行就下车吧,推着走,干嘛那么猛,整个是个张飞。你要掉到了江里让我们怎么办?死了还好说,弄个半残让家人跟着都倒霉”。我知道在这样路段,想猛也猛不起来,我心里有谱,我的闸很灵,我的大脑还清醒,只是大李太为我担忧了,也只怨这路确实是太险了。

20KM后又是山水冲毁路段,只能淌河穿越。刘师傅没有等我们上来便猛冲了过去,大李师傅不想让鞋湿了,便脱鞋扛车而过,冰凉的河水没过了他的小腿肚子。而我的鞋一直都是湿的,已经无所谓了,刚刚过了河,脚冷冰冰的。鞋里灌满水,发出咕哧……咕哧的响声。



我身后开过来两个越野车,将我过河的场景一目了然,便将车停在我们面前。下车的是广东的游人,他们看见我的模样,急问;需要帮助吗?我回答不用,是我此时淌河感动了他们,所以他们又是照合影又是录像。到最后还拿下许多包装食品给我们,经我几次推让都无效,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待他们走后,我打开包装,如狼似虎地一口气吃掉了两块蛋糕和一盒红牛饮料。

排龙”只有十几户人家居住,是公认的徒步雅鲁藏布江的最佳起点,多少探路勇士都是从排龙徒步走向大峡谷的。从排龙东行500米,过一座离江面仅30米的钢丝绳木板吊桥,就能体验徒步的感受。帕隆藏布江水汹涌,恶浪翻滚,轰鸣震天动地,使胆小的游人望而却步。排龙温泉就在公路边,泉水从裂缝的江边喷出高达5米,水温达50o,水中含硫磺。在此处,给我的感觉,似乎这里有妖魔,冒着热气的洞旁还挂了许多经幡,很人。

27KM的冒险之路,耗尽了我的体能。路,仍然还是那么遥远而漫长。我的身体早已不适了,一丝悔意涌上心头,欲诉无人听,想哭又哭不出来。在这深山大峡谷之中,人的生命如同一只蚂蚁,显得那么渺小而不重要,只有大自然中的山、水,配合着老天爷,任意的演绎着它们的故事,想怎么变,就怎么变。



我的白色千里驹在油路上欢快的奔跑一段后,又进入了颠簸的泥路,一侧是万丈深渊的滔滔江水,一侧是随时下滑的泥石流山体,一直延续到102大塌方区域。102路段是川藏在线最大的塌方区域,长300米,只因此处,过往的司机须在波密提前打听路况才可以上路。



成群分布,共有大小滑坡22处,其中2号滑坡是主滑坡,1991年6月发生,方量达510万M3,破坏公路长达550M,滑坡前缘直冲帕隆藏布彼岸,堵江回水3KM,溃决后导致下游的3-6号滑坡的形成和扩大。1998年再次发生大规模滑动。102滑坡堆积体相对高差达400M以上,前缘宽420M,滑坡体表面呈阶梯状,滑坡体最厚超过35M。



自1991年以来,102滑坡处经常阻车断道,最长时间达179天,最短也在50天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6月到1996年12月,已发生翻车事故17起。通过对102 滑坡群的工程治理,目前滑坡整体基本稳定,但存在坡面泥石流,滑体表面松散碎石土局部下滑现象。此时我看到已设置锚索框架,拦石网。



今年,由于雨季未来到,这里还没有大的滑坡,小的堵塞有几次了。波密旅馆的店老板前半月去拉萨回来,在此处受阻三天。此时此刻我亲眼目睹了断垣残 壁;泛滥之灾的现场。大自然就是如此的无情,你破坏了它,它就要来报负你。都是因开山铺路,破坏了生态自然,使山体破口而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滑坡。现在公路已经紧临了江边了,抬头望去,原来的路在10米高的坝上过,而现在,拦山的坝只露出了一小段,大部分已被山上冲下的泥土埋没了。



此刻我在想,每个垭口和桥梁都有藏人挂的经幡,保佑此处平安吉祥,这儿如果也有人来挂经幡该有多好啊!让灾害不要再发生,让所有能来到这里的行人安全通过。也祝愿工作在此的武警四支队的护路战士平安吉祥吧!



告别了102塌方区域,路况好了许多,但仍在峡谷之中,沿路总有小战士在护路。我从很远的地方开始高喊,“辛苦了……孩子们……”。有的小战士回应着我,“为人民服务”……有的喊着……“不辛苦……”。这是多么可爱的孩子兵啊!每时每刻我都在坚持,再坚持,只有坚持,才是胜利,决不能放弃。当我历尽艰辛,走出峡谷,又蹬上一座座高山,眺望天与山相连的美丽画面时,种种困难都已被我踩在脚下,沿途经历的惶悚,疲惫和紧张,又都显得无足轻重。我的意志得以磨练,精神得以升华,成功胜利感也油然而生。



在东久乡,没有一家饭店。正置中午,肚子咕噜咕噜饿的直叫,包内压缩饼干已经欠缺,显然今早没备午餐是错误的,又有些欺骗感(因为出发时当地人告诉我说东久有饭馆)几经寻找,大李还真的找到一个小买店。大山里的小买店没有门面,不贴招牌,且货物了了无几。虽是过期的方便面,也是可以充饥的。在当地原来开过饭馆的人家帮助下,七包方便面煮了一大锅,每人还混上两个合包蛋。原来,这家人开饭馆只为护路道班工开的,路况稍好点了,护路工也就转移了,她家的饭馆随之也关门了。主人不收我们的钱,其中六个鸡蛋还是她提供的。这大山里的人什么样的都有,她生活的竟然这么贫寒艰苦,还为陌生人着想,使我感动不止。



临行前,我趁机解放一下我的双脚,脱鞋一看很可怕,脚已经在鞋里泡的又白又大,深深的沟纹,真像刚从水里捞上来的死人脚。都是淌河惹的祸。



东久乡山后的公路,拐了一个180度的大U字弯后,又开始进入野生动物保护区。醒目的大警示牌写着“野生动物保护区”字样,旁边还画着一只大老虎,虎视眈眈的看着我,难道这山里还有老虎吗?没有,为什么画一个老虎哪?画一个长颈鹿多好,我心里一直在嘀咕着。



随后一队越野车,一辆又一辆超越了我,他们没有丝毫放慢速度。车体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标志,好像是急着去执行任务。我连声叫好,因为汽车通过这段路,能吓走附近的野性动物,正好为我开道。



经历了10个小时的骑车,7点钟,我顺利抵达鲁朗小镇。今天骑行了71KM的险路,海拔由2000多米又提升至到3400米。此时的鲁朗天气晴朗,与上午走过的低海拔密林路段截然是两个季节。







十三、门巴人的田园风光——鲁朗







通麦距鲁朗71KM,鲁朗是藏族门巴人居住的地方。“藏”是汉语的称谓,而藏人自称“蕃”。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藏族人有不同的自称,前藏地区的自称为“卫巴”,后藏地区的自称为“藏巴”;藏北和青海一带自称为“安多哇”;藏东和四川西部的自称为“康巴”;阿里地区的自称为“堆巴”;藏南一带自称为“门巴”。在一个月的骑行途中,我遇到最多的就是康巴人。据说很久以前从事农业生产的藏族人称为“熟蕃”;从事牧业的牧区人被称为“野蕃”,直到民国时期才通称为“藏族”。


我还没有来得及找旅馆,便有一黑瘦男子向我伸手打招乎,边喊着边向我靠近。走近才知道,原来他也是单车骑行进藏的游人。他已经出来5个多月了,昨晚在排龙乡住下了,他也是刚到鲁朗不久,并住进了鲁朗政府招待所。他用一口的大连话作了自我介绍,“我是大连来的,我姓范,我的计划是:从大连出来,沿中国国境线骑行一圈后再返回大连。现在我已走了半个中国边境线了,从滇藏在线来的。”



他脸上的皮肤让紫外线辐射成了古铜色,身上的衣服早已经失去了本色。同是天涯人,相见就恨晚,一见如故聊个没完没了。他的故事很精彩,多次死里逃生,59岁的老范,还要从拉萨走新藏线到新疆,使我不寒而栗,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何况是孤军作战。



在大连老范的建议下,我们也入住鲁朗政府招待所。其实,政府招待所只是一个名字而已,简陋的二层小楼座落在街头空旷的草地上。一层是大房套小房,后院还有接出去的平房。我们三人为了实惠住进了大通间,随时往里安排过路的司机。



鲁朗属门巴人,服饰与康巴人有了很大的变化。曾有人认为拉萨河流域的服饰特点是表现华贵,尼洋河流域的服饰特点表现是富有,就着装而言,是无袖装。而门巴人的服饰是:用黑塘泥浸染的氆氇尼为原料,中间开个洞,把头套进去,然后扎一根带即可。男女只是在头上有微小的差别。在街上吃饭时,我请求与一位门巴女合影,只是为了照她的服装,却被拒绝了。


鲁朗的石锅很有名,大的石锅100多元,小的几十元。两个郑州开越野车来的司机,死拉活拽要我们与他们共进晚餐,人家是敬佩我们,也是想交流出游的感受。固执的大李偏偏不听劝,死活不去,只有大连老范一人去了。不过,吃一顿饭确实要花些时间,每晚都有很多的事要做,不去也好。


出鲁朗就是盘山路,10KM处,有一个小村命名为“田园风光”。路边木质的小木蓬子挤满了门巴人的男女老少,他们把门巴人的四季服装都带到路边,邀请过往游人穿上留影。为了赶路,没有更多的时间久留,所以我只拍了两张便收机了。我骑行高山路边,遥望田园风光,庄稼与村寨在缓缓的山坡上,显得那么富有诗意,这田园风光的名字起的真是恰到好处。仍有继续拍风景的意念,我为了抢拍几张照,已经远远的落在那三位的后边,我装好相机,便急着追赶,连详细地址都没有留下,至今,为门巴小姑娘照的照片都无法邮寄。



鲁朗至色季拉山途中设了一个观景台,木制结构的小长廊直接伸入山腰处。观景台收费十元,我用一把油笔换得了登台观景的机会。观景台以观南迦巴瓦峰和鲁郎林海为主。鲁朗林海,一望无际,田园风光,安祥美丽。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两侧青山由此往高,分别由灌木丛云衫和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的草甸,草甸中,溪流蜿蜒,成千上万的野花怒放盛开。木篱笆、木板屋及农牧民的村的星星点缀在山坡的绿草之中,勾画成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远处、皑皑的白雪,绵延起伏的山上覆盖着一层嫩绿草甸。这儿的云雾时聚时散,与雪山,林海,田原构成一幅梦幻般的图画,置身于这花草芬芳的景区,给我的感觉似神仙居住的地方。

抬头在遥望远方,南迦巴瓦峰耸入云端,在观景台观南迦巴瓦雪峰是最佳位置。大李师傅双手举着DV录相机,记录下了这美丽而动人的景色,他久久不舍离去。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南迦巴瓦峰啊!你是全西藏最美的山峰,你是直刺蓝天的矛,云雾啊!你快快走开,让我亲眼看看这美丽的山峰吧!南迦巴瓦峰啊!你何时才能露峥嵘



我站在他身后一直在等待着主峰的出现。我的傻瓜相机功能差,很不如愿,只好借助大李师傅的DV机拉近距离看。云雾缭绕着群峰,慢慢显露,但主峰久久不可露峥嵘。耐心等待了一个小时都不如愿。后来到拉萨后才听说,看不到主峰不遗憾,属正常,看到了才是不正常。因为人人随时都能看到,那也就显得不神秘了。

南迦巴瓦峰”是全西藏最美丽的山峰,海拔7787米。南迦巴瓦峰翻译成汉语就是“直刺蓝天的矛”,藏意是“燃烧天杵般的山峰”。山峰呈四棱形,常年躲藏在云雾之中,越是躲藏在云雾之中,越是更显它的雄姿。在世界高峰中,它排第15位。但山脚下的海拔就有2900米,相对高度优势无可比拟,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变换万千的云雾缭绕,更村托出它的神秘莫测。



南迦巴瓦峰处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马蹄形拐弯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与加拉白垒峰对峙。加拉白垒峰海拔7294米,顶部比较平展,常年被冰雪覆盖。近几年以来,为了开发旅游事业,让更多的游人亲临目睹这两大神土(南迦巴瓦峰和大峡谷),西藏圣地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努力开发着。目前已经开发了“大峡谷”和“南迦巴瓦峰”的专线线路。以后每个普通游客都可以有机会,一睹神秘面纱下的芳容。正如:信天骑友所说:

  西藏因其路途艰辛,所以勇敢者都很向往;

  西藏因其湖光山色,所以观光者都梦想;

  西藏因其丰厚遗迹,所以学者都在追寻;

  西藏因其神灵所在,所以朝拜者都前来。



鲁朗观景台距色季拉山垭口仅有6KM路程,但就这仅仅的6KM路程也需负出艰辛和汗水,因为一直是很陡的坡路。



刚才还艳阳高照,瞬间突然冰雹袭击。仅仅6KM的路,老天爷硬是不让我顺利走,尽管我身穿着冲峰衣,但仍象个落汤鸡。刚才还是林海茫茫,现在却无影无踪,这就是一山四季,一山一景。



我眼看着的色季拉山垭口的经幡舞动,近在咫尺,却还要绕过很大的山弯儿才能到达。豆大的冰雹,紧锣密鼓般的打击着我的头盔,叮当作响。我很茫然,随之胆怯了。经过整整30多分钟的冰雹洗礼,使我们每个人都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大李师傅已经到达了垭口,后边的刘师傅和老范还没有踪影儿。



冰雹过去了,雨雪没有了,云消雾散了,空气清晰透明了。出现在我面前的竟然是满山遍野的杜鹊花,红色的,粉色的,简直就成了花的海洋。争鲜斗艳的杜鹊花,像仙女突然下凡。在4500米的色季拉山顶,开着成片的杜鹊花,对我骑行的人来说绝对是风雨之后见彩虹的真实写照。


色季拉山垭口经太多,太多,有的已经高高挂在10米以上的杆子上了。两个扎西小伙子仍抱着一摞经幡在向过路人叫卖,为了吉祥如意,为了家人幸福安康,为了一路平安顺利,藏族司机都会如此去做,扎西特勒……。



我在垭口逗留一小时后又该整装等发了。下山的路很壮观,下坡长且弯大,稍刹车即可,真是爽极了。20多KM的缓坡下山路结束了,后段路坡度变陡,弯度变小,我双手紧握车把,不得有半点疏怱大意,路面越光滑,越无障碍,我就越恐惧,比怒江山下山时紧张多了。我因为下这山路,先后三次强行刹车作调整,死死的捏着扎的手和胳膊都是麻木的,时速已限制到35KM/时。在坡陡、弯急、没有视线的路况下,我这是到了最高的骑行限度。下山后,大李还埋怨我说:“跟在你后边,最废扎皮,刚换的扎皮,你看又抹平了”。天啊!在没有视线的山路上,时速35KM/时还嫌慢,那岂不是让我找死吗?



大连老范与刘师傅下山后,在一个路边等候着我,其实他们也刚刚停下来,只因山路弯急,相互遮挡才使我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下到山底就到达了老林芝县城了,海拔又降下来了1500米。







十四、藏东小江南——林芝八一








林芝是西藏东部的一颗明珠,是藏东的小江南。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尼洋河中游地带,地势为险峰间有河谷平地,海拔3000米。这里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最有名的景区是柏树园林,千年古刹,喇嘛宁寺,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林芝县经长期的建设及广东和福建的援助,现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城镇。老林芝县在色季拉山脚下,山坡上;藏式民房星罗密布,平原上;河谷河床交织错乱,分不清那是主流,那是分流,象千百条白色丝带散落在大地,景色迷人,青山绿水一望无边。

尼洋河”的出现,使我更为激动万分,尼洋河的河水,如翡翠般的清澈,每个路过这里的人,都会放慢车速,停下脚步大饱眼福。“尼洋河”藏意为“仙女的眼泪”。从今天起,我将伴着这仙女的眼泪河开始骑行,一路上我感叹不已,赞扬不止。大连老范几次站在宽阔的河边不舍离去,他说:“这一生也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河水,真让人目瞪口呆”。



林芝县路口有一警示牌写着“去大峡谷唯一的专用线路”,牌下石台上还坐着几个当地妇女。只因有了这条路,有了大峡谷,她们才大开了眼界,她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路上跑的内地车和人。



沿路边儿都是蔬菜大棚,而每个大棚都拴着大黑狗,只要发现了我,都会汪汪的叫个不停。这些大棚都是来自四川的菜农承包的,他们每天向入一镇和拉萨供应着新鲜的疏菜。



又经两个小时的骑行,我来到林芝柏树王国园林。藏式风格的门楼上写着“广东援建,柏树王国”的字样。柏树林是当地藏族群众心目中的圣地,那些最大的柏树身上总是缠绕着五色隆达,树林中还有许多的马尼堆,经常有信徒远道而来朝拜。其中一棵已有2600年的树龄,高6.5米,宽5.8米。游览柏树园林需25元门票。



老林芝县与八一镇间隔19KM,林芝县的政府办公都在八一镇。八一镇是现代的城镇,宽阔的广场,干净的街道,上档次的酒店随处可见。步行街,拥拥攘攘,品牌店穿的用的琳琅满目,身处此地,似乎没有在西藏之感,倒像是在某个繁华的南方城市。我在步行街上,认真寻找着自己想吃的食品,这儿可以像内地一样的去生活,样样蔬菜俱全。四川的麻辣食品与回民清真小吃仍占主导地位,在此我买了半斤麻辣凉拌鸭子,解了大馋。



大街上的路牌提示我,这边是深圳路,那边是福建路,还有广州路等。我骑着车一会儿将每个街道逛遍,好容易才找到邮政大楼,加盖邮戳。



我们四人分头找着旅馆,最后住进了靠尼洋河边的民和旅馆,这儿离明天出发的路口较近。大连老范与刘师傅住一个房间,大李师傅自己包了一间40元的标间。我则一个人住进了十人床大房间,其实没有那么多客人,也就等于我一人包了一个大房间,只是条件差于两人房间。在林芝入一镇,我们需调整一天,既要在此住两宿。



在川藏在线无论以什么方式进藏,只要到了林芝便可以松下心来,从此地开始,什么样的车都可以抵达拉萨,虽然仍是山路,但少了许多冒险指数。只剩最后一座5000的米拉山了,在此都可以轻松的休整。也不必再为“征服第二天”而研究骑行方案了。



民和旅馆的后院便是宽阔的尼洋河,傍晚,我独自在河边坝上散步。河边的绿草坪地上遍地是粪便,几乎无法下脚行走。后来听旅馆老板说:“藏区的人没有上厕所的习惯,游牧惯了,随地排便很正常,何况人的粪便比牦牛的粪便少多了”。大李饭后在河边遛遛,也因坝上粪便太多而扫兴离开。



我爬在旅馆窗户上,伸头望着左侧的街道,那里灯光闪烁,夜不闭户,原来那边是当地的红灯区,休闲茶座、发廊一家挨一家,穿着时尚而美丽大方的内地小姐,盯着过往的行人,演绎着她们的故事。有钱的男性在此尽享欢乐,时代开放的步伐仍没有放过这西部的高原小镇。



此时成都小周又来了信息:“阿姨我徒步36KM,9小时后到了背崩,半死不活。38KM13个小时又到达汗密。走错了路,又爬泥石流上山,已过了蚂蝗区域。28KM8小时后到拉格,5小时后到派乡。从派乡我能搭车回米林,再转车回林芝”。我已知道小周这几天没有信息,不是在跋涉就是没信号。今晚他说能赶回林芝,我立即回了信息,告诉他我们已到达林芝,住在民和旅馆,并将旅馆电话地址都告诉了他。从此刻起,我每分每秒的掐算着时间,盼望他安全到达。我反复的发信息但对方又查无音信,使我无奈。搭车都如此不顺利,直到天亮还没有小周信息。



次日清晨,我收拾好行装准备下楼,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李师傅、刘师傅,小周一夜没信息。不知发生了什么?大李师傅哈哈大笑说:“人家早就回来了。”我问:“几点回来的,在哪儿”大李说:“深夜两点,还在我屋睡着那。”我气冲冲的走过很深的长廊,推门而入,找小周算账。原来他深夜两点回来后,怕惊动了我的睡眠,没有告诉我便找到了大李师傅的房间入睡了。



我一进房门,小周屈倦着身体正在梦乡,我喊醒他,他眯着眼睛对我说:“阿姨,我活着回来了,腿上遍体鳞伤,让蚂蝗咬的无一处好地方,惨极了”。他今天还要返回波密,取回存在那里的物品和车,再骑行回林芝。后来,我用短信多次劝他不要骑车走这段冒险的路了。反正回去时,在车上已经看到这段风景了,但他仍不肯放弃这段险路的骑行,怕留下遗憾。他的所作,完全体现了骑行人的性格。林芝返回波密的路程223KM,且要经过通麦排龙天险路段。



大连老范与刘师傅同宿一夜,次日清晨便急着上路出发。我送走了老范后又迎回来了小周,我们前后分了三拨赶路,目标都是拉萨。老范走后;刘师傅房间又安排了一个西安进藏专搞通讯设备的小伙子,与他交谈,我受益匪浅。他进藏6年间,几乎走遍了西藏各地,而且接触的都是各县上层领导。他建议我到拉萨后,一定要去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游览,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再去阿里普兰县境内的“玛旁雍错”,那里是神山圣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传说那有一个神湖,一个鬼湖,神湖里什么鱼类都有,而鬼湖是万物不生且两湖紧临。玛旁雍错在219在线,距拉萨还有上千公里,虽是神山圣湖,但我这次不可能去的。一方面不在计划之内,另一方面还有1000多千米,路途遥远,且在喜马拉雅山脊梁上骑行。



在西藏“错”就是“湖”,“曲”就是“河”,“藏布”就是“江”,“拉”就是“山”的意思。近一个月的骑行,经过了无数条大大小小河流。黄色河水、黑色河水、红色河水、蓝色河水都见过了。西藏有说不完的藏布、赏不够的曲,但地图上并没有这些河流的标志,只有当地人才知道它们的名字。



八一镇距工布江达130KM路程,今晚的食宿地应该是工布江达。骑行到此时,有枯燥的感觉了,每天都是由低海拔爬上高海拔,又从高海拔下到低海拔,除了美丽的大山就是漂亮的河流。

6月26日早,小雨不断的下着,我穿上雨披骑行,10点左右雨停了,太阳曝晒,潮湿的内衣被太阳晒的身上直发粘。此时海拔又提升到了3900米,骑行又开始进入一个较宽的峡谷,途径“中流砥柱”景点,两山之间夹着河道,河道中央又立有一水塔般的巨石。



沿着泥洋河骑行两天了,它的美丽,不止一次让我下车拍照,在林芝地区,尼洋河变的浩浩荡荡,只有在出林芝15km的中流砥柱,河道才变得狭窄。此地礁石丛生,河中的巨石让河水显出了暴烈的一面,水流直冲击着巨石,发出了轰鸣的怒吼,飞浅的浪花如同散落的洁白珍珠。



途中的越野车,只要到我的身边都会放慢速度,伸出头来问:“从哪儿来的,需要帮助吗?”我大声喊着:“北京的,不需要帮助。”“拉萨见!拜拜!”沿途的藏家小村,从远处看都是城里人所说的度假村。红色的房顶是现代的保暖泡沫板,下边的墙是石板搭起来的。这些房屋仍是广东、福建援建的,房子盖好后政府还给每家一万元钱,作为内部补贴。




                                                              

十五、凹地大谷口——工布江达







  百巴乡的大街足有50米宽,街上稀稀啦啦的几个人,还有几家杂货摊。午饭在百巴乡吃的,陕西一对小夫妻专门烙烧饼出售,就是没有菜,一碟子咸白菜两个大饼子就是一顿午餐。



经过5个小时的骑行,傍晚抵达工布江达县。距工布江达1km外的路段,正在修建大桥,河水被堵塞了,公路绕行还得在烂石头路上绕行才能进到城里。每到一处都是我与大李找旅馆,刘师傅看车,粮食局旅馆是三层小楼,又得连车带包往上扛,每次我均以两趟完成,一趟扛车,一趟扛包。



八一镇距工布江达130KM,“工布江达”藏语是“凹地大谷口”之意。县城不远处有一帕嘎寺和一个神洞,洞顶是女神的嘴巴,山腰有一泉眼,每4小时喷一次泉水,当地人称它是“神女撒尿洞”。



入睡前,街上的喇叭一直在唱着汉族歌曲,一阵阵祖国颂的歌曲随窗而入。大山里的人也过上了夜生活。已经11点了,我仍爬在窗户看着街上一家家小店。店主都是些年青人,仍和内地一样过上了夜生活,而老人们早已入睡。

七一”是党的生日,这儿的藏民也在欢庆,一遍遍的排练着歌曲,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歌声,铿锵有力。远处的山村,妇女们在自家房屋最高处,也都挂上了上国旗,在拉萨的郊区县几乎都是这样的。“七一”不仅是藏区迎接党的生日,同时也在庆祝着青藏铁路开通仪式。尽管工布江达不在青藏铁路在线,人们脸上同样显露着无限的欢喜,这必定是中国西藏历史性的大事。

6月27日,今天的骑行没有明确的规定要赶到哪儿住宿,反正距拉萨越来越近了,村庄多了,人也多了,不用发愁了。当然,工布江达县城距松多97KM,在此食宿顺其自然。 骑行几十KM后,我又被突来的暴雨袭击了,待我掏出雨披穿上不久,雨又停了,刚把雨披脱下放在包里,雨又下大了,老天爷一直反复的与我开着玩笑。


大山里的骑行生活一个月了,我第一次看见途中有当地人骑自行车,可能此地距拉萨较近的原因。一个高个子藏民,骑着大28式自行车直向我对面骑来,大李、老刘一前一后没踪影,怎样对付这骑车人,还让我犯了难。只见他到了我跟前就下车,用当地处理后的普通话说,拐过这个大山弯儿有个兵站,门口两条大狗没拴和他较量了半天,往他身上猛扑,裤子也咬烂了,好容易才逃脱,让我注意,原来他是个好心人。



我用了九牛二虎的劲儿追着前边的大李,没想到他早已等候在路边,再等后边的刘师傅上来。三人做了充分的准备,我把一个大饼别在驼包的崩带上,又捡了几块核桃大的石头。大李师傅也捡了一些较大的石头握在手里。刘师傅则四处寻找着棍子,他曾在矮拉山路段找了一根棍子带在车上,骑了很久的路程没有狗,便扔掉了,待扔掉后又遇上了狗。此时,三人索性的放慢车速,发现目标便拼了。几公里过去了,又拐了一个大弯儿,终于有了兵站房屋。我目视着路两旁和大门口,十米……五十……竟没有动静。好一条恶狗,藏在哪里了?难道只等我到你眼前时,你再扑上来吗?我拭目以待。



我不敢往前冲,怕超过大李师傅,又不敢落在老刘师傅的后边。十米二十米又过去了,路的一边,一个大黄狗终于出现了,这狗可真够大的了,待我心惊胆颤的走到它跟前时,它竟然抬头看看我们后又低下头,卧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路的这边,一个大黑狗连头都不抬。总算是安全了,真是虚惊一场啊!难道汉族人养的狗不咬汉族人吗?为什么那个藏族老头怎么搏斗半天才逃脱那?怪!狗也有民族之分吗?还是刚才与那个藏人搏斗累了?



平息了狗的惊吓后,又连遇瀑雨袭击一小时之久,才终于抵达松多。“松多”是一个小镇,百米长的小街没有一家旅馆,但汉族人开的小饭店一家挨一家。这个镇仍属门巴人居住,服饰更为浓郁。藏族人开的茶吧倒是有几家,我撩开门帘观察,感觉无法入住。藏族人开的茶吧,不仅是喝茶,也可以留住,四周的平柜铺上藏毯,围绕着一个铁炉,没有被子,每人一条藏毯。如在冬天,藏人喜欢用藏袍当被子,为了交流方便,我们仍分头找着汉族人开的旅馆。



焦急时刻,三人情绪显然不好,有发火的,有四处巡找的,还有犯傻发呆的。一位道班女工一直注视着我们的行动,便主动回去与老公商量,把我们领进了140道班的大院,住在道班的卫生室里,恰巧三张床。白色被褥,干净舒适,还是免费的,我连连感谢不止,连连说扎西德勒!这一夜我一定要沉睡,但愿好梦缠绵,长梦不要醒。这一路的骑行生活,我做过两个难忘的梦,一个是:“我飞越的骑车,已经腾云驾雾,神极了。藏狗在后边追我,看到此情景,大黑狗一下子惊呆了,冲着天汪汪叫个不停。”一个是:“在通麦天险路段,我一头冲进了帕隆藏布江,大李师傅大声喊着我,你不是会游泳吗?往边上游,拽住树杈就上来了,我把平时冬泳的技巧都用上了,可江水时而出现旋涡,时而又滚滚向前急流。我使劲一蹬惊醒了,激烈的心跳了许久,出了一身的汗。”



道班卫生室厨柜上摆放着一瓶瓶西药,卫生员把钥匙交给了我后便离去,此时,我是如此的安逸,他又如此的放心陌生人介入,给我触动很大。道班门口的大水泥牌上刻着140道班全体职工的豪言壮语:“人在路上,路在心上,以路为友,以道班为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直到永远。”多么直白的宣言,怎能不让人感动。这些道班工,有男有女,有藏有汉,常年工作在这5000多米的大山上,风雨无阻,守护在米拉山路段上。我隔壁住的是一个护路女孩,每当我们用水,都得到她家去接,她总是把厨房钥匙随便扔给我,就这样如此放心我这个陌生人的介入。有时我看到她躺卧在床上,家里冷的像个冰窖,她用藏语打着电话,时而表情不是太好,很伤感的样子,在她的影响下,也勾起我回忆了许多往事。我总是悄悄拿起钥匙慢慢离去。



昨晚上我还仰望米拉山的雄姿,今早被大李一声大喊惊醒。啊!米拉山下雪了,我急推开门一看,眼前的米拉山已被皑皑白雪严严实实的覆盖了,这可是六月啊!太神奇了。5020米的米拉山雪水是拉萨河的水源,沿途流经墨竹工卡县和达玫县最后在拉萨市南郊汇入雅鲁藏布江。


此时,看着漫天大雪急的三人直打转,仿佛热锅上的蚂蚁,急躁不安,不知所措。鹅毛大雪下个不停,怎么上山,成了当天的紧要事项。我捆扎好驼包后,便走出大院,看是否能搭上山的卡车。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悄然过去了,没有一辆车的踪影。难道今天就在这山脚下度过吗?大李师傅的脸一直很茫然,它想出征,却受阻,此时已是9点多钟了。



卫生室的负责人终于过来了,他说,“一会儿道班的车要上山检查路况,顺便可以拉上你们一段”。虽是十几KM,我仍惊喜万分,感谢不尽,差点跑上前拥抱他,这个卫生所负责人每天也和大家一样上路干活儿。10点钟,道班工都全副武装上了车,我们也趁机往上装着自行车和驼包。卡车是拉石头泥土的运料车,经雨雪一淋成了泥车。每个人都随便地坐在扫帚、铁锹把子上,颠簸的成了泥人。迎着风雪,一路欢声笑语。其中一个康巴汉子还拿起大李的长形水壶当琴,不顾风雪打在脸上,边笔划边唱了起藏歌来。恰巧,这首藏歌大李也会唱,忍不住的大李师傅与他同唱一首藏族老歌,真是开心极了,每个人的脸上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雪水。



很快工作面就到了,大家卸下手推车和铁锹,此时,大雪正飞纷,鹅毛大雪打在每个人的脸上,身上。我忙把线路图铺在护路工的背上,让班长为我签了字,这是何等珍贵的一次签字啊。我们在垭口的经幡下留影纪念,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咧着嘴笑的那么开心。我们的心相互感动着,我又给司机一大把油笔,以此感谢。

5020的米拉山,白雪皑皑,垭口的经幡无法估计有多少。从拉萨去林芝的大巴车坐满了游人,途经此地也都下车了,观赏这米拉山美景。我的山地车,顿时成了游人拍照的道具,争先恐后的带着我的头盔,推着我的山地车留影。一个天津口音的男子大喊:“推车照像的人,每人收10块,收费啦。”逗的好多游人哈哈大笑。



刘师傅爱与陌生人搭讪,领过来一位东北女士,并说:“她是大连的,老范是她姐夫。”怎么可能呢?我又向这位女士重复了一遍大连老范的特征和姓名。果真这位女士说:“就是……他就是我姐夫,他不知道我来西藏,我也不知道他在那儿,我只知道他出来5个的多月了。”我怕不准确,让这位女士留下了地址、电话、姓名。她那双冻的哆哆嗦嗦的手,为我留下了永久的字迹,待到拉萨与老范见面时,我再问问他。



要下山了,我把包里的所有的衣服几乎都穿在身上,全副武装准备冲下山。5020米的大山已经是最后一座了,已经无所畏惧了。米拉山的下山路是缓坡,坡度长,弯度大,坡度为25度,正好不用强刹车即可快速骑行。



这次下山太壮观了,从海拔5020多米的高山一直冲到4000米的平原。曾经有十多KM的路,看似缓上坡,但仍是刹车都刹不住,车轮都不听使唤了。我的手和脚早已冻麻木了。这一天,是我骑行一个月中最冷的一天,也是北京最闷热的一天,这是北京朋友来信息告知我的。

40分钟后,终于融汇于绿色草地之中,山下美景又是另类的美。山顶上的冷雾加雨遮挡了垭口的一切,山下冷雾中的牛羊,用鼻子拱着刚要化又没化的残雪寻找着草吃。冷雾不但把账蓬隐藏起来,而且也把牛羊笼罩起来,雾中的小小雨珠,飘飘摇摇的落在草地上,花儿低着头,小草弯着腰,无论远看近看,我都难以猜透其中的奥秘。

下了米拉山,很快抵达日多乡,在日多乡的小饭馆,我为能够吃上汉族人包的饺子而高兴。白菜猪肉馅,只是饺子小了点,我要了八两,还没吃饱。







十六、最后一个驿站——墨竹工卡







墨竹工卡”县城距拉萨68KM,海拔4000米,属拉萨河谷平原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多,大小寺庙30多座,其中“直贡寺”是负有盛名。直贡寺有一个天葬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葬台,藏人认为把亡灵送到此天葬台,经活佛灌顶的人,灵魂可以进入天堂,而不会下地狱,所以来直贡寺天葬的要比其他地方更多。



在北京未出发前,我曾多次想到墨竹工卡看看天葬,此时这样的想法已消失了。因为要等候好几天,还要爬山,不能骑行,加之当地政府已禁止游人观看天葬。在墨竹工卡县城,我住进了路口的扎西宾馆,20元一床位,且在三层,条件不太好,特别是室内的空气很刺鼻子的难忍。在当地的商店,猛一进去能熏倒一个跟头,一般的藏区特有的味儿,好歹一路上我已经习惯了。



离开墨竹工卡县,还有68km的路程抵达拉萨市,村庄多了,路上行人也多了,一切都显得那么畅快,轻松。刘师傅一直冲在前,已无影无踪。途经松赞干布的故居甲玛沟我都没敢多延误时间,只顾追他。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夫妇是藏族人最崇拜、最敬佩的藏教人士。



清晨上路时,由于68km只是半天的路程,所以没吃任何食物,空腹赶路。路况虽好,但仍是山路,很快我就感到肚子饿的在叫,骑行服后兜里有一个烧饼也没有机会吃,只顾冲刺拉萨,我一直盼望大李师傅能够下车录风景,我好趁机吃点。没想到一直骑到行40多KM时他才停下车录风景,而且还是一个青稞地里的小女孩吸引了他。我借此机会,三口两口咽下了一个烧饼,又忙着搂抱小女孩,并给她一支彩笔。小女孩好像只有6、7岁,黑脏的小脸,小手里还拿着一把野花,这儿离她家很远,隐隐约约的能看到远处的房子。我尽管搂抱着她,但她一直像个木头人,没有任何表情,在西藏的大山里,这些孩子都像牦牛一样,整天游荡在原野里。



现在距拉萨越来越近了,没有大山可爬了,没有河水可淌了,更没有追我咬我的大藏狗了,恐惧感消失了,我的梦快圆了,一切都向好的方向进行着。可此时我心里倒不是滋味了,默默的走在前面,相当长的路段哑雀无声。鼻子酸了,嗓子堵了,泪水流下来了。我在激动着,震憾着,感悟着。说不清,道不明,酸、甜、苦、辣一起涌在心间,一个月的摸、爬、滚、打,风雨交加,风餐露宿,惊慌恐吓现在都将画上了句号。



距拉萨13KM路段时,大李师傅突然大喊,向右手方向看,布达拉宫出现了,我一下子从快乐与苦涩的回忆中惊醒,向前望去,那隐隐约约出现在我眼前的就是——布达拉宫,心里别提多喜悦了。心里在想,遥远而神秘的布达拉宫啊!你是西藏的象征,你是朝圣者的希望,你终于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激动的泪水流进嘴角,咸咸的、涩涩的!我高喊着,布……达……拉……宫;扎……西……德……勒;布……达……拉……宫……,我来……啦……!


据说在拉萨,无论你从哪个方向来,第一眼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布达拉宫。我继续高喊着,到了——终于到了,我心中默念着,嗡……嘛……呢……呗……咪……哞六字真言。


                                             

                                             

                                 第三章     美梦成真—欢乐在拉萨

                                                                                      

                                                                                

                                                                            一、欢乐在拉萨





我开足马力,猛蹬着车轮,就连久久等在路边的刘师傅也没有顾得上,全心飞车冲刺到拉萨城。在拉萨东大桥,成群的云南大马邦停留于桥下的草堆上,他们是为青藏铁路开通仪式专程经几个月的行程来到这里,是滇茶进藏。



桥头的山上,人山人海,五色隆达和洁白的哈哒满山飘扬,山上正在进行着藏传佛教的法会活动。桥的两头正在悬挂彩绸和标语“热烈庆祝青藏铁路开通”,桥栏的石柱上都捆绑上了花束。桥头的另一侧,一条柏油路直通拉萨火车站,由此到火车站11KM,一队队解放军战士手舞银锹,在清理着路边的路基,迎接着盛世空前的通车仪式。




我的眼睛此时不够用了,到处是莺歌燕舞,彩旗飘飘。大李与马锅头(赶马人)聊着天。我与刘师傅推着沉重的自行车随处乱转,看着周边一切热闹情景,我感慨万分。通过大 桥后,向左手方向骑行进入城区,30分钟抵达布达拉宫广场。此刻时间为06年6月29日11点。一个月的骑行结束了,我坚持到底了,我胜利了,激动、兴奋、成功感油然而生,风雨过后,我终于见到了彩虹。



布达拉宫广场正在为“七一”建党节日,以及青藏铁路通车而装扮着,整个广场不允许任何车辆入内,尽管我 是从遥远的北京来的,那也一律不得进入


在广场的东侧,我兴奋狂欢拍照后,才去找快餐厅吃午饭。没想到,仅30分钟的时间,我车上的码表不翼而飞,我心疼了许久。因为一个月的骑行生活,我都没有摘下过码表。拉萨也有小偷,但我敢确定,绝不是当地藏族兄弟干的。我只怀疑很远就看见我骑过来时,迎上来主动向我推荐旅馆的那个内地游人。我的码表记录着我全程公里数,现在没有了,以后只能借看同伴的了。




在北京东路,我很快就找到了东措旅馆。东措国际青年旅行社旅馆,简称“东措”,是继八朗学旅馆、吉日旅馆之后又开业的一家全球连锁的高原旅馆。这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探路者和背包客,属贫穷旅游者的旅馆。拉萨如此的旅馆有好几家,价格为20-40元,分上下床铺和大小房间。有的大房竟然可住下30位客人,一般的为10-20人,且不分中外、不分男女。来一个登记一个,登记一个入住一个,这是当地的风俗。




我们三人被安排在208室,待我入住时,已有六人了,还剩了3张空床,共12张床位。我的对面床位,住着两个德国女孩,靠窗户那边的上下床,有一个深圳的女孩和香港的男孩。大家都有各自的柜子,整个宿舍,床上床下都堆满背包和衣物,手机、钱包也在床上随便一扔。虽语言不通,性别不同,但气氛很融洽,和谐而自然。德国女孩织着毛围脖,香港小伙捧着厚厚的藏地游牛皮书,每个人的手中都有自己要干的事情。




我们三人组,混身的脏衣服和粘满泥土的山地车,很快得到了清洗。旅馆24小时供热水可洗澡,一楼服务员免费为游人洗衣服,第二天凭票去取。东措的院落里,很古朴自然,虽然不是那么豪华,但使人感到很温馨,真正有长途跋涉者到家的感觉。“野牦牛俱乐部”“野人餐吧”“骑行驿站”“阿吉姆画室”“驴窝餐厅”等小店,一家挨一家,这些场所都是为游人交流的好地方。我在阿吉姆画室还发表了一篇感慨之言,贴在墙上。画室里有古朴的音乐茶座,每晚还要放一些,“穿越阿里”“徒步大峡谷”之类的大片,倍受来这里的游人所欢迎。这几天正赶上世界杯足球赛,在此直接与世界杯同步。




东措大院里,还有一堵墙专为游人贴告示,为发布旅游消息设制的,上面贴满英文、中文信息。有找伴去阿里地区的,有找伴去纳木错,有搭车去大本营的,还有去神山圣湖的,还有急着回家,处理户外用品和自行车的,真是五花八门,每天不断的更新。在这里你可以交到五湖四海的朋友及国外友人。




东措旅馆,从经理到服务员都是一水的藏族扎西和卓玛。他们热情友善,和蔼可亲。服务流程、规则与服务态度也不像内地服务员那样死板,按规则条文办事,但从不发生意外事件,也不耽误客人的要求。白色床单被褥一人一换,真是有到家的感觉。




次日中午,我在烈日炎炎的骄阳下,骑车上街寻找西藏体育局和拉萨旅游局、邮政局盖邮戳、签字留念。拉萨城可真是不小呀?我边骑边回忆起小时候演过的节目“逛新城”歌舞,就是歌颂父女俩游逛解放后的新城——拉萨的。


歌词有六段,大意是:

“雪山升起了红太阳,

  拉萨城内闪金光,

机器响来家家亮,

父女双双逛新城,

  阿爸……哎……快快走……噢……

  看看拉萨新面貌……”。




如今我真的来到拉萨逛上了新城。可今天的新城,已发展成为雪域高原上的一座名城,是八方游客向往的圣地。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很快我到西藏体育局,群体科负责人是一位两鬓斑白老体育工作者,他听了我的来意,满是欢喜,连连夸赞我并为我签下:“祝三位北京老人健康快乐。”欢迎以后年年来西藏。拉萨旅游局的藏族干部用藏文为我签名,写下“扎西德勒”。其中一位北京援藏干部更是热情的接待了我,还留下名片,他已来此多年了,现在已经不想回北京了。现在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不次于内地。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向往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冰峰雪岭,深山峡谷,神圣如镜的湖泊,如诗如画,让人陶醉的高原草场,七彩眩目的阳光,还有悠久而神秘的藏教。举世罕见,非凡壮阔的宏大景观,只要来到此地就会使你的心灵所震撼。



这位北京来的旅游局干部,还特地给我推荐了几条旅游线路。其实,我从川藏线骑车上来,沿路的景点与风光已大饱了眼福,返程要走青藏北线,沿途还能


经过很多景观。所以我一直坚持要去日喀则,游览扎什伦布寺,还可以观光雅鲁藏布江上游的风光和羊卓雍错圣湖的景观。无论大李师傅和老刘师傅是否愿意,我都要去。珠峰大本营的车费太高了,租车要4000元跑一趟,我要等待时机,最好能去。




大连老范比我提前两天赶到了拉萨,在东措我们又重逢了,他住进了203大房间,在米拉山他被冻感冒了,赶到拉萨洗澡又加重了。我急忙把包里的感冒胶囊送给了他,让他急时治疗,因为在西藏高原得了感冒会要命的。他用大连话十分感激的说:“太谢谢你了,大妹子。”这时我想起来了在米拉山碰上他小姨子的事儿,并让他看他小姨子留言和电话及姓名,他连连点头说就是,果然对上了号,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巧的事。老范到了拉萨不是终点,他还要走219线去新疆喀什,然后顺新疆边境线回东北。听了他的计划与安排,许多人都不寒而栗,也曾多次劝他不要这样,太冒险了。




成都小周,现在还没有信息,可能在冒险之路的通麦一带艰辛骑行。他们两个人,一个南方,一个北方,都是孤军作战,都是钢筋铁骨的男子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在他们身上找到了答案。




经商定,我与大李师傅参加散团去日喀则观扎什么伦布寺。刘师傅由于身体欠佳,留在旅馆。一路上他多次受伤与惊吓,我每次看到他身上的伤痕,心中就涌起同情之意,他一块一块的扣着四肢关节上厚厚的痕痂,如同一块块核桃皮落在地上。本来就已经枯干瘦小了,在伤了皮肉,就差骨头露出来了。在荒郊野外,远离城镇且医疗条件十分差的情况下,那怕受一点点伤都是不利的。假如我在江达让狗咬伤,没有狂犬药物及时补救,都是很危险的,现在想起来,仍是后怕。现在,我只要掰葡萄糖瓶,都特意用石片划后,带上手套去操作,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受伤。




关于葡萄糖,我在北京7元钱买了两盒,途中并不轻易的去喝,以免有依赖性。刘师傅从成都、名山、昌都一路的买,5支装的一盒比北京价低了一元钱,总供买6盒,显然骑行携带着很不方便的。而大李师傅带了两盒,基本没用上。






二、前往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花350元即可参加当地散团去日喀则,并在此旅行社,可订购浏览布达拉宫的门票,手续费50元。不然要提前一天,5点就去广场排队才能订得上。




散团小巴车由9人组成,都是外地乘飞机来此地游玩的。导游是一个本地汉族小伙子,他从小随父母亲从四川移居拉萨。幼小在拉萨长大的他,又学的是双语教育,对本地景区了解的很多,所以他的解说能力很强。无论在景区或在小巴车上以及用餐时,都滔滔不绝的向游客介绍当地的一切景区状况,遇到这样的好导游,使我们每个游人都受益匪浅。




小巴车离开拉萨向西行驶,很快翻越4900米冈巴拉山,在此可看到羊卓雍错圣湖,人们习惯称为“羊湖”,藏语意思是天鹅之湖。羊湖海拔4446米,面积700平方公里,是西藏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羊湖与玛旁雍错、纳木错被誉为西藏的三大圣湖。羊湖的水源来自四周的雪山,但湖水没有流出的口,雪水的融化与湖水的蒸 发正好自然均衡,似乎是一个自我调节的大水库。




冈巴拉山4900米,传说羊卓雍错与冈巴拉山是恩爱夫妻。湖的一侧,还有一萨隆寺庙,是西藏寺庙中唯一的女活佛主持。



游人在垭口除观羊湖景观外,还可以在此与藏獒、白色牦牛留影纪念。当地人把白色牦牛当作吉祥物,每当出现白色牦牛,就是吉祥之兆。几个扎西小伙拉着带有红色花环的藏獒,要我与它合影,我看着藏獒的那张大嘴、大脑袋,心里想,这一路让你追咬的都把我吓掉了魂,还和你照相。还没有决定照与否,两位卖经幡的小卓玛围上我,让我买她的经幡,其中一位追着我要我手上的戒指。天啊!这戒指是我结婚时买的,怎能随便给你啊!哎哟!这会儿,导游那儿去了?快帮我解围吧!我不顾一切急忙上了车,才算了结了此事。




雅鲁藏布江风光十分壮观,宽阔的河谷,时而还会出现的裸漏的沙山。日喀则地区是西藏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最集中,最完美的地区,既有辽阔的高原和秀丽的风光,也有茫茫的林海,亚带丛林,更有林立的皑皑雪峰。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市区海拔3836米,距拉萨280KM。居民以藏族为主,还有其他多个民族。人口约10万,是一座近600年历史的高原古城,现黑龙江省正在援建本市区。日喀则体育局就在我们吃饭的饭馆旁边,体育局大院,又大又干净,还很气派,这里的体育强项以攀登珠峰为主。饭后我私自游览一圈并拍了一张像后才离去。




有500多年的日喀则,正以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雄伟的寺庙建筑,魅力的自然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日喀则曾是后藏的文化中心,1447年被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巴珠在日喀则兴建了扎什伦布寺。20世纪初,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矛盾重重,移争出走。西藏解放后,根据十七条协议精神,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和职权得到了维持,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返回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座落在城区西的尼色日山南侧,在日喀则任何位置均可看到。它是格鲁派在后藏地区建立的最大寺庙,也是历代班禅的政治中心和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扎什伦布寺”藏意为“吉祥须弥”。寺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真是一个坡地美宅。主要由大经堂,强巴佛殿,甲那拉康,五世至十世班禅灵塔、晒佛台、合成厅组成。我仰望着一个又一个的殿堂看个仔细。认真听着导游的讲解,当时导游讲的太多太快,而我记下来的太少太少。扎寺共有4个扎仓,64个康村,56座经堂,236间房屋。占地30万平方米,建筑群紧凑。殿堂参差,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宛若山城。




寺内不仅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强巴佛的流金铜像,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是研究后藏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1713年,清圣祖派员进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这一转世活佛系统的宗教地位正式确定。“班禅”在藏语中本意是指“精通五明的大学者”。历世班禅额尔德尼须经中央政府确任并册封,已成为定制。1728年,清朝政府明确规定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各所管辖区域,从此同为西藏政教领袖。十世班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一生都热爱祖国和自己的民族宗教。高风亮节,功勋卓著。十一世班禅又聪慧好学,刻苦修持,继承了十世班禅的优良传统。




这个区域我要认真的看一下,中央政府在班禅大师圆寂的第三天做出决定,在此为十世班禅大师建座金简灵塔,供奉大师的法体,即肉身,以满足广大信教僧徒的心愿。1993年8月建成开光。高33.17米,1933平方米,共享黄金614公斤,白银275公斤,各种宝石10000多颗。耗资6400多万人民币。




在十世班禅灵塔前,我久立不动,认真仔细的看着他老人家的肉身。年青时,我常常在电视新闻联播中看到他的面容,慈祥可敬。现在他的肉身披带迦裟稳坐殿堂仍是那样慈眉善目,使我深深敬仰许久不舍离去。




大经堂里,上首中央是班禅的宝座,在大堂东面由回廊围成500平米的院落,这是班禅大师面向全寺向僧人说法之地,也是辨证论法之地。江泽民为“扎什伦布寺”题写的“护国利民”匾,被高悬在西侧的廊檐下。墙壁上是彩绘石雕千佛像。




此时,我似乎跟不上记录了,也有些湖涂了,只有跟随导游一个殿又一个殿的观光着。强巴佛殿……甲那拉康殿……十世班禅灵塔等等。接着观光的是晒经台,也叫展佛台。用5000多立方米的石材砌成,高32米,底宽42.5米,墙厚3.5米。每年藏历5月14至16日的3天,在此展示无量的光佛。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的巨幅丝织唐卡,唐卡的面积都超过了100平方米。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的佛像和巨大的绿松石、红珊瑚及各种宝石。导游利用吃饭用餐的机会,都在讲着班禅的爱国利民和各种宝石的来历。



小周此时来信说:“阿姨,今天我能赶到拉萨,但我要住在一个朋友家,等你从日喀则回来再见面。”小周还是幸运的,拉萨有朋友接待,一定会去更多的景区。



在日喀则“华邑”宾馆的一夜,我无法入睡,复杂的大脑装满扎什伦布寺的一切景观,和班禅大师的尊容,神奇与奥妙的扎什伦布寺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灰的印象。




回拉萨走拉贡公路,即拉萨——贡嘎机场的公路。这条公路路况极佳,在宽阔的高原上弯弯曲曲的延伸着。我坐在小巴车上,精神倍爽,看着窗外的美景,丝毫没有旅游串话中所说的“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撒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来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存在。途经千年核桃树景点和聂唐大佛景点,拉贡公路虽是高原之路,但路况极佳。拉贡公路曲水县境内的路边、陡壁石崖上,出现一尊大佛像,这就是聂唐大佛。传说一个活佛途经此地,背包里的释迦牟尼佛像突然开口说:“不走了”,因而就地刻在石壁上。




现在的大小旅游团似乎都带有让游人购物消费的理念,在西藏也不例外,小小的散团也是如此。导游把我们带到了西藏的“藏医藏药研究中心”。一进门,每人都接受了一条彩色哈达,为了分清接待程序,一个游团,是一种颜色的哈达,我培带的是绿色。藏医藏药学是国的宝贵医学,免费听藏医讲课,并义务看手诊摸脉何乐不为。这里的藏医是来自藏区各地的,其中还有一位北京的老中医大夫,大李就是由他接待的。我没有让藏医摸脉诊断之意,所以一个人在藏药厅仔细查看着每一位藏药标本,品种齐全的藏药应有尽有。一个来自广东的游人小伙子,让藏医摸脉后很冲动,一下子买了两万多元的藏药,人家还特地送他一个大手提包,很多人对他不理解并很好笑,从此,看他还怎么游其他景点。




在藏医藏药研究中心,其实我最想了解的是藏区的葬俗文化,因为天葬与藏医研究是紧密结的,有人认为天葬师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解剖师,好多医学数语很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例;藏医称经络为黑脉。




大幅的彩色天葬照片贴满墙壁,但绝不允许拍照,我看了照片后,对天葬的程序更是如指掌了。每一具府卧的尸体,都在背部的华佗夹脊上用刀划开,直到脚踝部,头部用白布紧紧包裹住。我看到藏族无论男女身上的皮肤都是如此的白,与面部裸露的皮肤颜色截然不同。从藏医药研究中心出来,已是傍晚了,散团的两日游,到此将画上句号。






三、财富与艺术的宫殿——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东南长6000米,南北宽400米,北京路横贯广场东西。刚到的那天,我推车进广场被交警拦截,不准任何车辆进入广场。现在我只身一人,可以自由自在的随便逛着广场的任何地方。



广场建于94年,投资11492万元,是62个援藏项目之一。占地27万多平米,绿化面约35000平米,路灯约79柱。艺术喷泉一座,国旗台一座,古城墙550米,白塔3座。广场的建成,完善了拉萨城市功能,改善了布达拉宫的环境,为旅游观光考察,促进拉萨对外开放,为繁荣市场创造了优越条件,为西藏高原增添了无限光彩。



布达拉宫,无论在拉萨那个方向进入,都能首先映入眼帘。布达拉宫是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布达拉宫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化遗产保护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魄宝,是建筑艺术成就的一座丰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点。


布达拉宫所在的山称为红山,也称为布达拉山,藏语 “布达拉”是“普陀”的意思。我漫步登上布达拉宫是从前山进入的,进大院门时很严格,要经过电子扫描,男人要严格的搜身。




山前的道,是花岗岩铺设的“之”字形的阶梯路,虽然费力,但感悟会多些,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山后有一条路,汽车可直接开上山顶。走正门步道,入口是广场北面的石砌门楼。穿越门楼进入一个三面筑有高墙的围墙,这个地区被称为“雪”。“雪”在藏语中原来是个“下部”“下边”的词。



雪”东西长365米,南北18米,占地66000平米。沿路向北,山前有座无字的碑,碑旁边就是登上布达拉宫的宽大石阶路。沿曲折的台阶路而上,就是布达拉宫正面的东西大门。东大门是入宫的主要通道,通过幽暗的阶梯式复道,就到白宫正门处1600平米的大平台……“德阳夏”广场.门票就从这儿才开始检票进入。在德阳夏大平台,我冒着绵绵细雨尽情的拍照。据说这个大平台是专供达赖喇嘛及高级僧人看藏戏,观歌舞的场所。




我随着游览线路向前一直走进白宫,现在进入布达拉宫的观光者,只能按已经设计好的路线走,没有返回的通道。人多时,拥拥攘攘,走马观花的向前移动。导游也不允许站在一个地方讲解不动,要边走边解说才行,是为了给后边的游人留出空间。




出白宫再进入红宫,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主体建筑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和佛堂,共有8个灵塔,其中以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豪华,红宫内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和艺品。大殿墙壁上,是记述五世达赖喇嘛生平业绩的系列壁画,约698列。两个大殿有康熙皇帝为祝贺红宫落成而御赐的一对用金线编织刺绣的大锦绣帐幔,绣着宗喀巴和达赖喇嘛的像。据说这付锦幔耗时一年之久,还请来了缅甸的能工窍匠,耗银一万六千余两,精美无比,是稀世之宝。




六世达赖喇嘛不爱国,搞分裂,组织暴动失败,1959年逃亡于印度北部。他逃亡之前的居室、经堂至今保存完整。我站在一米线外的大门口,久久凝视着他的经堂,深深不解他为何这样无情且反动。




成婚的故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壁画,布达拉宫是一座内容丰厚的艺术宝库,是数量浩繁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各具特色,难以尽述。琳琅满目的壁画都是以金银珠宝为原料,例如:金色的用黄金,银色的用白银,白色的用珍珠和白海螺,红色的用红珊瑚和朱砂,绿色的用绿松石。很气派,色彩鲜艳,永久不褪色,效果不凡。




宫内还保存着上万幅唐卡,还有100多卷精刻,精印,精工写的古代文献。有的是用金银汁写的,还有金银凸字。内容清晰鲜亮,赏心悦目。对于爱绣花的人来说,真是个取经的好机会,确实是精美的大作品,使我久久不舍离开,让我目不暇接。




布达拉宫内的地面,虽然不是水平的,但非常平滑光亮,似水磨石地面。我向僧人求知,他用半普通半藏语对我作了解释。原来这是当地的一种叫“阿嘎土”的原料打磨而成的,阿嘎是一种容易采掘的天然原料,属于风化石灰岩类,具有一定的黏结性,刚采出来的原料为块状,使用前一砸而碎。西藏民间历来把阿嘎作为上等的好原料。有一首歌中唱到;


    “阿嘎不是石头,

阿嘎不是泥土,

阿嘎是大地的精华”。




由于用阿嘎打制的地面,坚实耐久,平整光滑,防渗性能也好。寺院僧人特别注意对阿嘎地的养护能用阿嘎打地面的只是一些上层僧俗贵族,而今已,经常用羊皮加酥油擦地,天长日久,越来越光滑。过去进入寻常百姓家。




说不完的布达拉宫,看不够的艺术珍品和财富珍宝,布达拉宫是藏族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89年—94年国家又投资5500万元进行维修,不断的恢复藏教文化,使这座历经沧桑的宏伟建筑又获得新生.今天我所看到的布达拉宫,气势更加雄伟壮观。青藏铁路开通后,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来此大饱眼福,享受艺术带给你的快乐。




从后门游览出来,我不仅一次次回头仰望高大的布达拉宫的后墙,因为在电视或画报上我们常看到是它的正面。所以我不止一次按下相机的快门,留下这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后楼影。







四、古城八廓街——大召寺








在拉萨的几天,没事我就去八廓街和大召寺。第一次去逛了很久,竟然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旅馆的那条胡同,只好反复问当地人,按当地人习俗,我应按顺时针走才对。八廓街的小胡同数不胜数,真像个迷宫,街上的窗户比人还多,窗户里的藏族卓玛比纯金还纯。

八廓街”在藏语里的意思是“中间转经道”。最初,是环绕大召寺转经的朝圣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踩出来的,先有了大召寺才有了八廓街,而有了八廓街才形成了拉萨古城,八廓街是拉萨的中心,是拉萨历史的缩影。




千百年来八廓街一直是西藏最大的贸易集散地。而今,它是西藏的小商品市场,特别是民族日用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市场,是个迷人的购物天堂,即使不买东西,逛一逛八廓街也有一种感受。我每次去八廓街,总是满载而归,琳琅满目的藏式工艺品,只要你大胆的往下侃价都能如愿。虽说有些是假的,但价格下来了,买着玩也值得,送朋友也很好。连续几天我好像在和李师傅比试,看谁买的货好价低,有时为此还争论不休。大召寺旁沿街转经的人流和磕头的朝圣者,使熙熙攘攘的八廓街在浓郁的商业气息中又透着几分肃穆和凝重。由于我走的方向不对,常常是眼睛东张西望,脚下有五体投地的磕头人而看不到,他们一边转经一边磕头是面向寺庙,恰巧横卧在路中央,行人不小心就会绊倒。




游人花70元可进入大召寺观光,而当地的藏人两元即可进入,因为藏人每天基本都要朝圣大召寺。我与李师傅第一次进入正门,由于寺内禁止摄影拍照,便索性不进了。第二天我逛完八廓街,随便从旁边的大门漫步进了大召寺,显然是逃票了。但进去了,又急匆匆的出来了,寺内人多拥挤,满寺庙的酥油灯味熏得我头疼。要想敬拜哪尊佛,还得在后面排长长的队。朝拜的人每人都拿着固体酥油袋,里边有一个小勺,有的手提暖壶,里边装的是液体酥油。长长的队伍里有年长者,也有年幼者。我问了一个卓玛后,便排在她身后,她看我也没有拿酥油桶,又是个外地游人,便说“你不用排队”。原来是朝圣的人多,寺庙容量少,要想拜佛,就得如此敬奉。我用很大的劲儿才从人群中挤进去。




大召寺是在藏传佛教地位上独占鳌头的,它在藏传佛教信徒心中,具有无比神圣的地位。对于我来说,只是不习惯寺内拥挤的人群而已。我看到一个游团的几个游人都与我同样勿勿而入,又走马观花挤出。

大召寺”是藏汉语合并的名称,最早的时候叫“祖拉康”,即是“神庙”的意思。大召寺坐东向西,由门楼、佛殿、回廊、天井、庭院、僧舍组成。建筑面积251万平米,共有四层,佛殿是大召寺的主体,一层深处正中间,供着文成公主从长安请去的1.3米高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的鎏金铜像。起初是在小召寺供奉,后来由金成公主将它移奉到大召寺。从此又增加了大召寺的显贵地位。那些磕长头,从千百里地外来的朝圣者,主要是为了朝拜这尊佛陀造像,以求祈福灭灾。




我从拥拥攘攘的人群中出了主殿,又从大门旁的阶梯,上了二层三层直到四层的金顶,甚至游人止步的区域我也踏入了。我看到一些工作人员盘腿就坐,在小山堆般的“哈达”面前,一条一条的缕着。这都是用后收回来的,哈达里夹杂着各国钱币,散落遍地。当我咔嚓按下快门后,才看到“游人止步”的警示牌。




我站在四层金顶,抬头远望,满心的欢喜与神秘感,据说上了金顶的人都会有好运的。八廓街的正街正朝向大召寺正门,由于是7月3日火车刚通,内地来的游人极少,显得街市很原本。




抬头远望,右前方可看到布达拉宫,再低下头看,正好是大召寺门楼正门口,拥拥攘攘的朝圣者五体投地的磕着每一个头。大召寺是西藏上千个寺庙中香火最旺的一个,我居高临下拍照,另有一番景色。上金顶的游人不多,但只要上来的肯定就是外地来的游人,本地人一心就想着磕头,朝拜,而外地人一心就想着游览观光。我请求一位来自湖北的游人为我拍了一张金顶照,能蹬上金顶的人,都是有福份的人。




藏传佛教在藏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佛教教义在藏民家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无论是文字、绘画、民歌、还是建筑等方方面面,几乎无一不与佛教有关。因此,藏族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都是来自佛教。我今天耳闻目睹了若大的一个民族深爱佛教,对之顶礼膜拜,将自身文化与之深深融合,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每当我看到这些信徒烧香、磕头、转经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愚昧、可笑,而是被他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虔诚所感动。我从他们几乎毫无表情的面容上,终于能够理解什么叫做“信仰”!当我接触到这些五体投地的磕头者时,此时,我所能做的也许只是为他们送上一瓶水、一块巧克力……



大召寺是世界文化遗产,总面积已达7.5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了部分拉萨古城,仅一类保护区的历史文化遗址,就有100多处。





五、喜迎第一趟火车进藏





7月1日是西藏众人所盼,期待已久的日子,是青藏铁路开通日。在格尔木和拉萨,先后举办了开通仪式。这一天,正赶我去了日喀则。现在我有时间,所以骑车走小路8KM,穿越拉萨河来到了火车站。




拉萨火车站,是典型的藏式风格建筑,由红黄白三色组成,这三种颜色似乎是藏族人专属的颜色。火车站长340米、宽60米,南靠山、北靠河。窗户是藏式小巧玲珑的风格,内部装修更是体现藏文化的特点。




有两个景观使我驻足许久,一面墙上有特大的浮雕,雕刻着拉萨周围的景致,冲击力极强。另一景观是用24K金铺制成的硕大的穹顶,据说耗资200多万。候车室也非常新颖、壮观,在候车室的窗户,还能看到对面山上的“哲蚌寺”。因为火车刚开通,加之拉萨火车站是全国的火车站中最特殊的一个,只有一个单方向的行使发车与进站,所以候车的人寥寥无几。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西宁铁路局调拨过来的。




此时,我的单车放在车站广场一处,偌大的广场只有我一辆自行车,不知是否安全,我急于出了站口,想找到安全的停车处。车站停车场很大,且是凹下去的,我把车锁在台价的扶手铁栏上后,又一次从小门进了站台。我的装饰忽悠了站台值班的扎西小伙子,他一直都以为我是记者,出入站口丝毫没有拦截我的意思。




长长的站台上,只有四五个香港记者和几个工作人员,在等候重庆成都方向开过来的第一趟火车。而站台另一处铁栅栏外,密密麻麻,严严实实的挤着一堆人,他们都是拉萨当地人,也有近郊来的。我不敢在站台随便走动,悄悄的站在栅栏内,与栅栏外的人形成了对比,并对准他们按下手中的快门。我问他们:“你们从来没见过火车吗?”一个中年男子说:“在电视上见过”。一个老者说:“我等了一天了,这几天我什么也不干,天天都来看火车”。我说:“再等半个小时就来了”。栅栏外的藏胞们熙熙嚷嚷,双手把着铁栏杆,占据着暂时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耐心的等候。




可怜啊!活了一辈子,火车是什么模样都没见过!可喜啊!在这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中国人开通了火车!不一会儿,站台上的藏族卓玛也三三两两的走来,手中捧着一缕缕洁白的哈达站在站台边,迎候从重庆成都经西宁、格尔木方向开过来的第一趟进藏列车。4点20分,一声鸣笛,火车从山弯处缓缓进站了,服务人员一排排立正迎候,此时,我也随着记者开始行动。我的主要目的是:抓拍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留住这美好的记忆。




其实,车箱里的人并不多,他们比车外边的人更激动,早已收拾好了行李站立起来,有的弯腰掬背向窗外瞭望着,有的双手挥舞着。我被此景感染了,忘记了脖颈上的相机,也双手挥舞与欢迎的人群雀跃般的跳动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扎……西……德勒”。



一节车箱,又一节车箱缓缓的在我视线中划过,我站在了第六节车箱门口。下车的游人每人都接受了卓玛献上的洁白的哈哒。第一次啊!必定是有历史意义啊!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各族人民欢聚一堂。刚才还宁静的大站台顿时沸腾了,我忙前跑后,似乎是接站的人,心情格外的激动,做梦也想不到,我从北京来到了阳光城市——拉萨,赶上这个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面。




拉萨在青藏铁路开通后,游人会越来越多,呈日日上升的趋势。

7月1号-4号游人进藏呈平稳状态,以后的日子,广场、火车站,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旅游团将随处可见。



六、继续在拉萨


在拉萨北京中路邮电局,这些天每天都是门庭若市,人们都在抢购着青藏铁路开通的纪念集邮品,有的单位成箱的订购。品种繁多,价格也落差大,有的精美集邮册3800元,有的2400元,还有金币纪念章,首日封和小纪念品,价格均在十几元——几百元之内。


我几次挤向严严实实的柜台都不如意,不是价太高,就是货源不足。搞集邮的人都知道,出版发行的集邮都是有限数的,出版多少套就售出多少套。第二天,我早早就从东措旅馆赶到邮电大楼,抢先买到了240元的集邮册,内容是“建设中的青藏铁路。”很重很厚,我不舍得邮寄回北京,一是怕丢失,二是不舍得邮费,楞是装在驼包里,带回来了。


晚上,李师傅打车去布达拉宫广场看夜景去了,这几天广场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巨大的喷泉也天天开放,五彩缤纷的光柱,交织辉映,布达拉宫在夜景的装饰下,更显雄姿。

我和刘师傅由于白天自由行动太累,晚上没有外出,便与同宿的外国女孩交流着。其中的一个女孩进来时,携带着一个大纸箱,里面装着折叠自行车,是李师傅上午帮她重新装好的。女孩是德国人,来此观光竟然也选择了自行车。


在东措住了几天,每天都有新鲜的感觉,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事物。今天又来了新客人,明天又与老外侃谈,后天记者又来了等等。住在这儿的人每天都有自己的行动计划,因为西藏的景区都很散,很远,每一景区,都得专跑一趟。“东措”是游人的大本营和集中点,我住的二层,还有一位英国女孩,她挺着孕期8个月的肚子,常常走来走去。我指着她的肚子问她:“你来这儿旅游一定很累吧?”她说:“我常年住在这儿”。原来,她与这里的康巴汉子结婚了,正说着,她老公过来了,说她们在拉萨生完小孩就去英国居住。后来我听说,很多来此的外国女孩都喜欢与西藏的康巴汉子结婚、恋爱。


在拉萨,四川饭店,回族饭店,藏餐饭馆随便都可以找到,还有老外开的西餐馆。北京东路有一家“民族风味餐厅”的藏餐价格一般人都能接受,且又正宗。我一人要一盘藏式排骨都吃不了,第二次去又要了半个手扒羊肉。而平时为了方便、实惠、可口,我每天都在旅馆附近的“驴窝餐厅”和撒拉人开的面食馆吃。“驴窝餐厅”幽雅时尚,饭菜价格是平价,但菜量较少,撒拉人开的面食饭馆价低且量大,一大碗爆丈(一种面食)只收四元钱,再吃两瓣蒜,很香、很饱,但店内卫生较差点。


在拉萨的几天,我天天都是精神倍爽,一会儿去大召寺看磕头转经的人,一会儿去八廓街购纪念品,一会儿又去广场看喷泉,去火车站看热闹,有时还去农贸市场,看做生意的人和买东西的人。农贸市场天天都是水泄不通,菜价也较内地贵,据说人民币在此贬值为65.4%。因为一切商品都是汽车运输,飞机空运过来的,加上运输费,所以商品价高,铁路开通后,估计很快会缓解这一局面。


在入廓街菜市场,我花7元钱买了二斤桃,在两天之内一扫光。在八廓街的“野人小书屋”,我整整度过了一个下午,每本书都与西藏有关,部分书是外国友人写的,古、今、中、外全极了。我爱不释手,认真的挑选阅读着,直到人家要关门了,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由于我们已商定好了,刘师傅乘火车回西宁,我不想放弃青藏沿线的沿途风景,决定骑行109线,还要去当雄纳木错。所以喜欢的书不敢买,加之还有一本厚厚的集邮册和很重的一堆藏银手饰,俗话说:“千里不捎书”。


我在北京东路找到了自行车店,是内地人来此开的。在店主的维修和调整下,我骑行两千多公里的山地车得到了修复。大连老范也把车大拆大卸,进行的调试,因为他还要骑行219线,219线是在喜马拉雅山的脊梁上。全线路况十分复杂,为此,店主也精心为老范调装着车。成都小周住在朋友家后,便开始搭车与骑车相接合的旅游观光。先后去了两趟当雄纳木错,之后又去了珠峰大本营,途中曾遇北京女孩后又搭车与徒步相结合去了藏南的“拉姆拉措寺”。







      此帖是06年的游记,是我06年的感受,现在没做任何修改,距今已有5年之际,川藏线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待续   返程的路我仍然要骑行,要走青藏线道西宁。


作者: 雪山景    时间: 2011-9-4 19:15
大姐你出了一本书呀 你太棒了
作者: 雪山景    时间: 2011-9-4 19:21

作者: 张兴    时间: 2011-9-4 20:14
本帖最后由 张兴 于 2011-9-4 20:15 编辑

骑车进藏这样的事,写了《我的西藏梦》这样的书。拜读完,真棒!



作者: 爱好冬泳    时间: 2011-9-4 22:37
真棒赞一个!
作者: 北京瑞萍    时间: 2011-9-5 08:03
本帖最后由 北京瑞萍 于 2011-9-5 08:05 编辑

回复 2# 雪山景

雪山景你好;首先谢谢你,这是我07年出的书,为了让骑友们了解川藏线,与我同享骑行川藏的苦与乐,我又把游记转贴在这里了。但转帖的效果不太满意,自然段分不开,字号大小调整不过来,照片传上去后都是洋字码和乱七八糟的符号。编辑完了还是原状。只能凑活着看吧。
作者: 草堂听雨    时间: 2011-9-5 10:21
真棒,我是你永久的粉丝!!!
作者: 老往    时间: 2011-9-5 11:35
很巧,我亦是2006年7月中旬从川藏南线进藏的,只不过我是背包客而已,没法与你相比。惭愧,惭愧
http://bbs.travel.163.com/bbs/youji/83806388.html[原创]【网络连环画】西域漫游记
作者: 碧海冰泳    时间: 2011-9-5 15:37
    楼主你好,我从上午看到下午才看完您所著的《我的西藏梦》一书,又一次被你的壮举感动着。我与好友是去年9月18日由威海出发,自驾车去的西藏,走的川藏线。上面提到的很多地点我们都到过。真的由衷的佩服您,同样是去了西藏,可您对所经过的地点介绍的那么详细,了解的那么全面。让我更加佩服,你为咱冬泳人做出了好榜样!
作者: 三江之歌    时间: 2011-9-8 11:04
写的真好。佩服!佩服!
作者: 三江之歌    时间: 2011-9-8 11:05

作者: 双桨    时间: 2011-10-22 16:00
我看了2天【我的西藏梦】,写的太好了,生动感人,精神可嘉。佩服,佩服。有机会一定去西藏看一看。
作者: 启明    时间: 2011-10-26 09:21
本帖最后由 启明 于 2011-10-26 09:22 编辑

圆梦川藏线 北京瑞萍 女中豪杰!
作者: 随意54    时间: 2011-11-5 12:35
    太棒了!

1103031547062cbedf498584e1.jpg (46.35 KB, 下载次数: 246)

1103031547062cbedf498584e1.jpg

作者: 汉人小李A    时间: 2011-11-11 09:18
北京瑞萍 发表于 2011-9-5 08:03
回复 2# 雪山景

雪山景你好;首先谢谢你,这是我07年出的书,为了让骑友们了解川藏线,与我同享骑行川藏 ...

早就从博客上关注大姐了。敬仰啊。
作者: 汉人小李A    时间: 2011-11-11 09:20
雪山景 发表于 2011-9-4 19:21

雪版加精华吧
作者: 快乐双飞燕    时间: 2011-11-16 14:34
由衷的敬佩您!!感谢您将川藏行的感受、经历、困难、艰险、绮丽的风光、风土人情等等真实而细腻的记录和再现了出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跟着您一起体验了惊、险、快乐和喜悦。祝福您快乐健康!!
作者: 浪之谷    时间: 2011-11-20 23:41
大姐,好样的!,一口气看完,用时240分钟。人生有值得记忆而富有激情的日子一川藏骑行。。。。。。
作者: 多一个呵呵    时间: 2011-12-21 17:20
太棒了!佩服您!
作者: 老马识途    时间: 2011-12-23 05:48

作者: 晋中海豹    时间: 2011-12-23 07:02
真不容易啊!
作者: gevala007    时间: 2011-12-26 16:33
好帖,去走川藏线前再研究一下。
作者: 黄河情怀    时间: 2011-12-26 20:34

作者: 方文    时间: 2012-1-11 19:43
被你的壮举感动着。今天没有看完,明天接着拜读!
作者: wjm    时间: 2012-2-18 15:42

作者: wjm    时间: 2012-2-18 15:43

作者: 雨中飞    时间: 2012-2-22 10:51

作者: 宿迁冬泳    时间: 2012-2-22 18:57
太厉害了
作者: 夏之菊    时间: 2012-2-22 19:16
           我也有打算去体验一下,如果今年组队成功就可以去了,
作者: 佟晶    时间: 2012-2-23 19:09
太佩服您了!特别是你写的那记录骑行的点点滴滴你笑我笑 你险我险 你摔我疼 你说让狗撵  我就说快点蹬 你说金沙江上厕所 狗咬不见人 、、、、、、
你要是3月17号来绥化,我不管你认不认识我,我上去就拥抱您
作者: 林中老屋    时间: 2012-2-24 12:38
精神可嘉,事迹感人!希望今年能成行

作者: 叶魏    时间: 2012-3-7 23:49


作者: 奔奔    时间: 2012-3-8 16:46
偶像  俺的偶像
作者: 自由天空    时间: 2012-3-8 18:57
“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西藏是一个颇为神秘的地方,其山、其水、其人像巨大的磁石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是魂牵梦萦最为向往的地方,是其精神乐园
看到这里我心潮澎湃,川藏线我永远的梦
大姐好样的

作者: 雨夜    时间: 2012-3-9 10:40




作者: 渤海辽河    时间: 2012-3-9 11:42
状举!!!!!!学习的榜样。
作者: 水-water    时间: 2012-3-11 23:02
pp呢??发上啊!!
作者: 野谷地    时间: 2012-3-12 21:28
[attach]1684459[/attach][attach]1684459[/attach]
作者: 于家河村    时间: 2012-3-16 15:17
太厉害了
作者: 萝卜洲老兵    时间: 2012-3-16 19:10
我也
作者: 黄河情怀    时间: 2012-4-3 18:09

作者: 于家河村    时间: 2012-4-3 19:01
本帖最后由 于家河村 于 2012-4-3 19:14 编辑




作者: 牟平区    时间: 2012-4-3 19:55


作者: 水底燃冰    时间: 2012-4-21 13:14

作者: 假行僧    时间: 2012-4-26 18:26
我想去西藏,以你为榜样。
作者: 立亿    时间: 2012-5-16 20:14

作者: 南宁健康叔叔    时间: 2012-5-20 09:30
真好,梦想成功啦。
作者: 蚊子520    时间: 2012-5-28 21:18

作者: 开心点    时间: 2012-9-14 09:46
厉害,我喜欢
作者: 梧桐雨    时间: 2012-12-8 20:14
佩服你,我也很喜欢骑车,可去川藏还是要有点勇气,体力和意志的考验
作者: 海河2008    时间: 2012-12-22 17:16
我要去向骑行。带着您的 书。
作者: 小李飞小刀    时间: 2012-12-23 16:17
被萍迹大姐深深感动!值得学习!
作者: 芬河泳男    时间: 2013-3-8 14:28
厉害,大姐,我还没有看完,就已经让你折服了,我会完整的拜读完全文的。
作者: 东北王    时间: 2013-3-14 12:12
非常佩服,我是做不到呀。
作者: 东北王    时间: 2013-3-14 12:28
祝您俄罗斯之行旅途愉快,凯旋归来
作者: 碧海冰泳    时间: 2013-3-21 15:20
在瑞萍文章感染、感动下,威海冬泳人蓝猫、膀爷、碧海冰泳和另外二名女老师,准备今年七月份骑车走楼主所走的路,目的地是成都到拉萨。向楼主学习!

作者: 张震    时间: 2013-3-21 22:05
想阿姐学习了,你是我们冬泳人的骄傲,
作者: 大冶冬泳人    时间: 2013-4-18 23:34
瑞萍中国妇女的骄傲
作者: 水-water    时间: 2013-4-24 21:45
有机会跟随北京瑞萍 骑游天下!
作者: 冰客    时间: 2013-5-12 12:11
标题: 母亲节 赞瑞萍
本帖最后由 冰客 于 2013-5-12 12:13 编辑

阿佳单车走川藏
游记字字写真情
冬泳姐妹有千万
母亲节日赞瑞萍
心中有梦志高远
自强自立踏歌行
豪放泼辣康巴女
望君风范当恭迎

作者: 弥勒佛    时间: 2013-5-12 14:54
瑞萍的精神感染了我,了不起的巾帼英雄。
作者: 弥勒佛    时间: 2013-5-12 17:28
"距拉萨越来越近了,鼻子酸了,嗓子堵了,泪水流下来了。我在激动着,震憾着,感悟着。说不清,道不明,酸、甜、苦、辣一起涌在心间,一个月的摸、爬、滚、打,风雨交加,风餐露宿,惊慌恐吓现在都将画上了句号。"

大姐,你太伟大了。送上我深深的祝福。祝贺你梦圆西藏,梦圆拉萨。
作者: 汝南水怪    时间: 2013-5-19 15:25
女中豪杰!我也爱骑行 佩服
作者: wan老兵新传    时间: 2014-2-4 12:09
不愧为骑行侠中的“巾帼英雄”!
作者: 天山南北    时间: 2014-2-16 22:47

作者: 雪上飞MA    时间: 2014-3-1 10:41
本帖最后由 雪上飞MA 于 2014-3-1 10:41 编辑

        在前辈的感染下,2013年4月,在65岁时决定骑行318川藏线,我怕年龄大了以后去不了,圆不了我的西藏梦。我们5人约好4月10成都集合,他们3人提前一个月出行,从上海出发,骑行G318到成都。结果,我们在成都等了3天,他们还没到,大约还得4、5天,我们就先出发了。我们顺利躲过420雅安大地震,他们就被截在了成都,在成都有待了好几天。今天,又重看了一遍你的游记,我又重温了一次我的西藏之行。

作者: 猎人老k    时间: 2014-3-1 17:45
         佩服!女中豪杰!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