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怀旧】一个只有老加格达奇人才能看得懂的时代。。。分享到: [打印本页]

作者: 北极熊    时间: 2011-6-21 14:31
标题: 【怀旧】一个只有老加格达奇人才能看得懂的时代。。。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北极熊 于 2011-6-21 14:34 编辑

【解析加格达奇老地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加格达奇全景

生活在加格达奇的人都知道,这里有很多老地名从很早以前一直沿用至今。那么这些老地名究竟是因何而来?带着这一疑问,记者采访了地委老干部局的老干部于常海。

     二百一

     “二百一”,三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却经常被加格达奇人用来形容一个地名。原来当年伊图里河在这个地方建了个林业局,林业局距伊图里河有210公里,所以人们就习惯性地把这里称为“二百一”。

     三家村

     这个地名恐怕只有老加格达奇人才知道。具体地址是在现在的加区环卫处附近。叫三家村是因为以前这个地方只住了三户人家,所以得此名字。

     二综合

     是加格达奇以前一个综合商店的名字,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地点的代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格达奇一共有7个综合商店。这些商店都是国营的,当时在综合商店上班是很好的职业。综合商店也经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地点。

     东山坞 馒头山

     这两个地名是以地形命名。东山坞在东山附近,因为这个地方的地形远看像在东山下面撑了一把伞,犹如坞的形状,故得此名。馒头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因为山的形状貌似馒头,所以人们起了这个名字。

     东道口 西道口

     东道口是城东面的一个铁路道口,原来的老加格达奇由此往东走,就出了城区。西道口是城西面的一个铁路道口,也是老加格达奇最西面的标志。

     东   四

     是东面第四条街的简称。原来的加格达奇人口少,只有纵横几条街、几条路,人们只用一二三四就能数得过来,东四由此而生。

【东山坞:一代铁路人的记忆】

     东山坞,很多外地的游客乍一听,都不明白这是个什么地方。其实,坞是指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而东山坞是依东山而建的一片铁路职工家属房。

     从1976年到1979年间,由加格达奇铁路分局投资,列车段、机务段、车辆段、工务段等单位在东山脚下盖起的一片自建供住的砖瓦平房。那时的东山坞,在加区的最东面,不仅交通条件差,就连居民区适龄儿童上学也成了问题。而后居民区内建起了铁路第二小学和加区第十一粮店,满足了人民的生活基本需要,随后幸福商店、东湖公园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

     80年代初,家住东山坞的居民最希望拥有的莫过于一辆自行车。那时的道路坎坷不平、弯曲狭窄,平时通行就很困难,一到雨天就更加难行,拖拉机经常陷入泥坑而动弹不得,步行的人可谓寸步难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是当时住在东山坞人们生活的写照。而如今,东山坞的土路早已不复存在,将弯弯曲曲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                                        笔直平坦的水泥路,道路两边栽植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安装了路灯,彻底改变了旧面貌,也为群众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铁路工作的张先生表示,自己出生在东山坞,儿时冬天最深的体会就是“冷”,外面冰天雪地,屋内也不像现在这样暖和。如果夜里下过大雪,推开门都很费力,童年的生活虽然艰苦些,但是小时候的快乐时光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孩子们少,虽然现在已经搬家好多年了,但是东山坞带给自己的童年回忆是分外美好的。

     过去的东山坞,捂暖了老一代铁路人的回忆,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东山坞还将延续更多居民的温馨故事。

【二综合 :一个时代的印记】



   提起“二综合”,加格达奇的老市民都知道,那曾经是一个综合商店的名字,这个商店为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而如今的加格达奇仍然沿用“二综合”这个名字,甚至公交车的站牌上都标有“二综合”这一站。

     20世纪60年代,加格达奇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用设施简陋、物资匮乏来形容。商店里除了凭票供给的货品,可以自由买卖的生活物品并不多。除粮油能保证供应外,其他生活物品诸如蔬菜等则依赖单位和自己谋划。冬天和春天的蔬菜主要是秋末冬初窖里存储的大白菜、土豆、萝卜、大头菜,腌制的酸菜、咸菜等,其他时节则去外地采购、捎带,或自己种植。

     那个年代,从领导阶层到普通职工工资收入都不高,生活都不算富裕,所以绝大多数职工和家庭都在业余时间开荒种菜、养猪养鸡、上山砍树拉木材、去外地捎买蔬菜和其他生活物品,以解决生活之需。有很多人为解决家具的问题,还学会了木工手艺,自做家具。当时,很多人都利用出差机会往加格达奇捎东西。铁路部门更是利用自身优势,不定期选派人员去外地购买各种副食、蔬菜、瓜果等以原价分配给职工。

     在当时的二综合商店,偶尔也有菜卖,冬天能买到一捆冻菠菜就是很难得的事。要是全家人用一罐红烧猪肉罐头加大头菜做馅包顿饺子,那可谓是一顿美餐了。那时家中来个客人,准备饭菜是件很犯难的亊。即使再好的亲戚朋友来,也很难做出丰盛的饭菜,菜肴中有盘油炸花生米就算很不错的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资的丰富,综合商店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现在,只有“二综合”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名字会提醒人们,曾经的山城人是生活在怎样的年代里。
【从街道到社区 改变的不只是名字】

卫东街道办事处。


红旗街道办事处。



   社区,一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里办理各项事务、娱乐健身、学习各种课程,通过社区活动,还可以使居民彼此熟悉,结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可以说,社区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20世纪60年代,加格达奇根本没有所谓的“社区”。当时,加格达奇只有少数的房屋和人口,人们习惯性地用镇东、镇西和镇南来形容加格达奇的方向。文革时期,人们又用一些特殊的名字重新给几条街道命名,将镇东改为卫东街道。在镇西有一家红旗粮店,就将镇西改为红旗街道。每天太阳升起时,南山首先见到阳光,所以将镇南改为曙光街道。后来,街道改称为街道办事处。原卫东街道划出来的部分居民委组建成立了东山街道办事处,原卫东和曙光两个街道划分出的部分居民委组建成立了光明街道办事处。1983年,又成立了长虹街道办事处。

     几十年前的街道办事处也像现在的社区一样,有自己的居民委,但是每个街道办事处分管的人口很少,主要工作也与社区有所不同。

     提起街道办事处,老党员周丽芬一说起就滔滔不绝。20世纪60年代,她曾在加区的三个街道办事处工作过。周丽芬说,不同时期,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点也不一样。1969年,她在卫东街道工作时,办公地点是在一个活动板房里,工作人员只有几个人。1980年,周丽芬到光明街道办事处工作。那时的街道办事处是在一栋小楼里,当时的街道办事处还会不定期开会研究治安、防火、卫生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相关事宜。到了1990年,周丽芬又去了红旗街道办事处。这时的工作就是宣传计划生育。周丽芬说,那时如果谁家超生,委里没有发现,就是委主任的责任。另外,委主任还要挨家挨户宣传防火。每当有五级风的时候,就把街道办事处的红旗升起来,这样就是告知居民不准生火。当时的街道办事处已经发展到了10多个委,总人口达到10000多人。

     回想起以前的街道、街道办事处,再到现在的社区,周丽芬感慨万千,她说:“以前街道的条件很简陋,设施也不齐全。再看看现在的社区,不但有老年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警务室,还有社区服务中心‘五位一体’ 的办公用房,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娱乐休闲活动场所。社区的工作职能也比原来全面了,也使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还有很多呢,如: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三人堂、龙兴商场、回民商场、回民饭店,山城、银鹰、联营商场、菜站、九千三、八栋楼、拐把楼等等


作者: 北国红豆    时间: 2011-6-21 14:45
        抹不去的记忆!
作者: 晋中海豹    时间: 2011-6-21 15:01

作者: KTW    时间: 2011-6-21 15:52

作者: 爱好冬泳    时间: 2011-6-21 16:54
回想起以前!
作者: 爱好冬泳    时间: 2011-6-21 16:54
回想起以前!
作者: 刘娃娃    时间: 2011-6-21 17:58
很多地名我也知道啊!
作者: 鹰在旅途    时间: 2011-6-22 21:50
原来是这样,经常听到这些地名,今天才知道这些地名的来历和准确地点。长知识了。
作者: 樟子松    时间: 2011-6-25 19:37
老人老感情!难得一见的照片,像陈年的老酒,有沉厚的韵韫。
作者: 汾河魂郭    时间: 2011-7-1 16:39

作者: 海豚大侠    时间: 2011-7-5 14:22
[attach]1149091[/attach]
作者: 兴安北极熊    时间: 2011-7-17 18:39
你小子,年纪还小,不见得全懂,

作者: 北极熊    时间: 2011-7-17 19:16
回复 12# 兴安北极熊


    我一个脑瓜崩把你小子弾蒙,哈哈哈哈哈哈 。。。。
作者: 傲雪寒梅    时间: 2011-9-12 07:23
加格达奇的现代史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