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泰山真大——汪曾祺 [打印本页] 作者: 虎山阿宝 时间: 2011-1-22 10:59 标题: 泰山真大——汪曾祺 泰山片石 4 D2 u+ v# ]/ ]( H! G7 S$ e3 l
4 g* I4 \* e/ x8 `! b
- k Q5 }( \: f- y8 F
' p/ z- ^- B( G u, b* Z8 N1 q序 9 l/ t- R3 Q! i + j. Q! O1 q! n9 L8 R1 g' Q8 ?8 b" c+ b) {& j; e1 s
6 N* ]/ `" x, J5 Z3 b/ G我从泰山归, % b( A; P1 ^/ v- W3 C2 x
携归一片云。 & w6 f. W0 N' q" m" Z- G
开匣忽相视, ; f2 W# k) v. Y7 Z8 r6 e1 q# M
化作雨霖霖。 + M/ w. n' D! @& }2 [ + T" K J1 N; f0 D + D( u, | ?# v8 T$ U9 Q泰山很大 3 m) v0 |5 L- o5 |% r/ O/ m" s- U1 ]8 _$ |* b
" d- M5 [: s4 g/ o/ _( q4 D
, R% o- g; h' t- h" _
泰即太,太的本字是大。段玉裁以为太是后起的俗字,太字下面的一点是后人加上去的。金文、甲骨文的大字下面如果加上一点,也不成个样子,很容易让人误解,以为是表示人体上的某个器官。 5 o$ R. e( n" w# W" g3 [
$ t5 r; }% ^3 ?) B因此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即不大适用。 3 J. i5 P: u" L6 g+ l. N) P6 P
* s% L/ q5 `( t3 y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 f/ }/ i8 R0 o5 \4 W" \9 R* @# ]9 \. W7 q( \0 t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 V8 r; ]+ G- @1 E. z7 D, m( i p3 E5 O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于是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6 X& k( d2 `0 o8 ^6 |; Z6 Q) M0 m% O, l6 f4 G' f, `0 B t( q& i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 c- Y4 g6 R1 g
& {% C6 V8 Z) b$ {3 B' q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 F$ U) l- ^( R( F# v- w : ] ~5 @+ P1 _8 J# _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 C, M2 e( m$ Z
2 U2 V- A, G+ x: P& W5 U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 T! \# n: B& f 7 D# F% a3 _# G, M9 R q) E9 c" b, _/ w/ s& G* W
碧霞元君 * t, e6 z4 w8 e/ U O$ H! {( Y3 Q5 y
3 P/ r# @7 K" r p% W p- p& u, j, Y
泰山牵动人的感情,是因为关系到人的生死。人死后,魂魄都要到蒿里集中。汉代挽歌有《薤露》、《蒿里》两曲。或谓本是一曲,李延年裁之为二,《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大夫士庶。我看二曲词义,如成首尾,似本即二曲。《蒿里》词云: 8 q3 l+ H4 z2 n! P- a, k: s1 E
! u4 L: j: R) y1 `+ F4 }2 c, _% ` S3 L x蒿里谁家地? / M& W4 [' m. {$ I聚敛魂魄无贤愚。 . N. Z7 I* \5 D3 ?+ \8 q6 T/ l; b
鬼伯一何相催迫, 1 R Y% V: I7 x9 U8 c' F/ l/ A/ ^人命不得少踟蹰。 1 ~ \. @# H1 k; m4 T8 J
4 H, F$ _ H- |写得不如《薤露》感人,但如同说话,亦自悲切。十年前到泰山,就想到蒿里去看看,因为路不顺,未果。蒿里山才多大的地方,天下的鬼魂都聚在那里,怎么装得下呢?也许鬼有形无质的,挤一点不要紧。后来不知怎么又出来个酆都城。这就麻烦了,鬼们将无所适从,是上山东呢,还是到四川?我看,随便吧。 ; w( H, I, [; _/ z
E0 s- [# P7 w+ K5 D" r蕨菜(即藜,焯后凉拌) , I) K. u4 R' X4 m
+ H" f, R# w w6 `1 L! o
黄花菜(泰山顶上的黄花菜淡黄色,与他处金黄者不同,瓣亦较厚而嫩,甚香。凉拌或炒,亦可做汤) + v P j7 V- a4 x/ O% d' F7 S
+ ^: ~8 r, P7 V& W
藿香(即做藿香正气丸的藿香。山东人读“藿”音如“河”,初不知“河香”为何物,上桌后方知是一味中药。藿香叶裹面油炸) - V) K+ F4 K/ e t4 D, |' U
- P: [$ e( `% Y& p8 A薄荷(野生者。油炸,入口不凉,细嚼后有薄荷香味) + K! c9 m! r! V2 a) Q8 p - G7 F4 y6 u) ~1 F/ U- H紫苏(本地叫苏叶,与南京女作家苏叶名字相同,但南京的苏叶不能裹面油炸了吃耳) . y! E4 j: I% l/ G% h5 m2 O
+ B& C% _& J8 |0 q! g
椿叶(香椿已经无嫩芽,但其叶仍可炸食) 3 S7 ^* P6 j, m* y: Q p% k
0 Z5 z+ M v" M3 `1 L2 o
木槿花(整朵油炸,炸出后花形不变,一朵一朵开在磁盘里。吃起来只是酥脆,亦无特殊味道,好玩而已) 2 o/ ], b8 K& t: @5 p# R6 I
" L! [7 y& t" m
宾馆经理朱正伦把野菜移栽在食堂外面的空地上,要吃,由炊事员现采,故皆极新鲜。朱经理说港台客人对中溪宾馆的野菜宴非常感兴趣。那是,香港咋能吃到野菜呢! ! [# k( t" x b+ F
" p) ?; B# p) S( {. V
宾馆的服务员都是小姑娘,对人很亲切,没有星级宾馆的服务员那样过多的职业性的礼貌。她们对“散文笔会”的十八位作家的底细大体都摸清了。一个叫米峰的姑娘戴一副眼镜,我戏称她为学者型的服务员。她拿了一本《蒲桥集》来让我签名,说是今年一月在岱安买的,说她最喜欢《昆明的雨》那几篇,说没想到我会来,看到了我,真高兴。我在扉页上签了名,并写了几句话。 % N* F: y+ u3 L1 |0 b( m/ g
1 D0 c" ?4 p& h
山中七日,除了在山顶的神憩宾馆住过一晚上外,六天都住在中溪宾馆。早晨出发,薄暮归来。人真是怪。宾馆,宾馆耳,但踏进大门,即觉得是回家了。 9 y7 \$ I% `. ]8 i" X
/ M L( }$ u& M- h8 M9 @我问朱正伦同志,这地方为什么叫中溪,他指指对面的山头,说山上有一条溪水,是泰山的主溪,因为在泰山之中,故名中溪。听人说,泰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信然。 ; y O h0 d1 R: B4 F4 ~7 b9 B, w, `4 ?, `
写了两个晚上的字。为中溪宾馆写了一幅四尺横幅:溪流崇岭上,人在乱云中。 0 T W) K. P2 h9 h
% O% I. S! r. p! y, y% R临走,宾馆人员全体出动,一直把我们送下山坡上汽车。桑下三宿,未免有情。再来泰山,我还住中溪。 ! j" ?- f2 W& |" [
8 ^( d4 ]% L# V
n# ?2 x) s S1 o登玉皇顶,下来,到探海石旁,不由常路,转到后山。后山小路狭窄,未经斫治,有些地方仅能容足,颇险。我四月间在云南曾崴过一次脚,因有旧伤,所以格外小心。但是后山很值得一看。山皆壁立,直上直下,岩块皆数丈,笔致粗豪,如大斧劈。忽然起了大雾,回头看玉皇顶,完全没有了,只闻鸟啼。从鸟声中知道所从来的山岭松林的方位,知道就在不远处。然而极目所见,但浓雾而已。 $ D C, c4 E) c; ?6 k$ F
' p9 D7 ~" ~: A# B( ]宿神憩宾馆,晚上,和张抗抗出宾馆大门看看,只见白茫茫一片,不辨为云为雾。想到天街走走,服务员劝我们不要去,危险,只好伏在石栏上看看。云雾那样浓,似乎扔一个鸡蛋下去也不会沉底。光是白茫茫一片,看到什么时候?回去吧。抗抗说她小时候看见云流进屋里,觉得非常神奇。不想我们回去,拉开了玻璃大门,云雾抢在我们前面先进来了,一点不客气,好像谁请了它似的。 & j! @0 C R) [- e4 J. {7 H) ]: s $ g% y9 v8 R9 _* e( w1 w离泰山的那天夜晚,雾特大,开了车灯,能见度只有二尺。司机在泰山开了十年车,是老泰山了。他说外地司机,这天气不敢开车。我们就这样云里雾里,糊里糊涂地离开泰山了。 ' y& f9 O8 m( x: \& I!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