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趣谈
楹联盖天下一切玄机,趣谈涵人间所有妙奇;
人生以淡然平常为乐,佛门悟空空无无虚虚!
成都武候寺名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
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各以三个文化界人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历史上最早的春联出自南京。”1500年前彭城人(即现在江苏徐州人)刘孝绰在南京所作。刘孝绰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在京(建康,即南京)为官,因其恃才傲物曾数度被罢免又数度被起用。一次,刘孝绰又被罢官后,干脆闭门不出,书写了“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这样一副对联贴于自家两扇门板之上示众。在“春联”这一名词出现之前,春联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代,朱元璋喜爱春联,甚至于传圣旨要求家家户户张贴,使得写春联、贴春联终于成为风行民俗。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春联习俗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特点:
一,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
词性相对,词义相同。
三,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四,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1)函谷关犹龙阁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
(2)成都杜甫草堂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14)“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