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新中国电影摇篮 [打印本页]

作者: 长白鹿    时间: 2007-3-25 10:14
标题: 新中国电影摇篮
新中国电影摇篮

  50多年前,当抗日战争刚刚胜利,解放战争的帷幕即将拉开,新中国的曙光初露之际,我党便接收了“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并在其原址上建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原名东北电影制片厂)。半个世纪以来,长影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和时代的考验,以自己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为世人所瞩目,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东北电影制片厂是在东北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945年“九·三”胜利后,我党为建立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首先派中共党员刘健民、赵东黎二同志进入“满映”,组织进步职工进行护厂斗争,反对国民党特务分子的破坏,并于10月1日建立了东北电影公司,选举张辛实为总经理,王启民为副总经理。次年的6月14日,我民主联军解放长春。中共中央东北局派田方、许珂、钱筱章三同志接管了东北电影公司,任命舒群为总经理,张辛实为副总经理,袁牧之为顾问。

  当时,国民党为了抢夺地盘,将大批军队运抵东北,内战一触即发。根据东北局的指示,东北电影公司于1946年5月23日迁往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当年10月1日,经东北局批准,东北电影公司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

  当年,东影的创作活动是在兴山市的一个残破的矿区里开始的。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不仅处于战争环境,而且设备简陋。东影的艺术家们把一所日本建的小学校改建为洗印、录音、剪辑等技术车间;将一所没有完工的电影院改建为摄影棚;将一个日本驻军的马棚改建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他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掀开了中国电影史新的一页。在建厂的同时,为了及时反映、紧密配合东北解放战争,东影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和创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后派出数十支摄影队到前线、工厂和农村。艺术家们满怀解放的喜悦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以摄影机当笔,在胶片上作画,尽情讴歌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欣欣向荣的新生活,拍摄了大量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编辑成纪录片《民主东北》,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的艰难历程,展现了农村土地改革和群众加紧生产、努力支前的感人情景。

  在积极组织新闻纪录片创作的同时,东影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当时电影市场被欧美电影所占领的状况,积极进行各片种的试制。在生产设施不完善,创作人员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先后拍摄了人民电影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11月),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夏),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12月),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2月),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年5月),并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5月)。东影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片公映后受到了普遍的好评,为发展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现址。1955年2月,由中央文化部决定,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半个世纪以来,长影在废墟上起步,在艰难中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经过长影人的艰苦奋斗,如今已成为艺术、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完善,可以生产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译制片、电视片,并可大量洗印拷贝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长影现有职工2000多人,有一支卓有成就的电影艺术家、技术家队伍和一大批有经验的创作、生产、管理干部。电影编剧、导演、制片、编辑、演员、摄影、美术、录音、作曲、剪辑、服装、化妆、道具、特技等各类专业人员占全厂职工的半数以上。厂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拥有7个摄影棚,4个录音室和现代化水平的洗印大楼。除影片创作生产所需要的创作生产部门外,还有译制片、美术片、电视片、洗印等4个分厂,出版发行《电影文学》、《电影世界》两本刊物。

  50多年来,长影一贯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本着对社会负责,对时代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努力繁荣电影创作,共拍摄故事影片600多部,戏曲片50多部,译制了几十个国家的影片800多部,还生产了大量的科教片、美术片、电视片。产量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中,长影人始终坚定地认为,作为人民的电影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制高点上,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入观察、体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现实,以具有健康高尚的思想内容,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多样斑斓的艺术风格的电影作品抒写社会主义的新生活,讴歌社会主义的新事物,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邓小平),使我们的电影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培育人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等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长影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反映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见长,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善于正面揭示复杂的社会矛盾,敢于触及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挖掘时代新人的心灵美和人性美,以昂扬激越的时代精神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鼓舞人们前进的优秀传统。长影的艺术家们注重生活真实,注重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善于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形式相结合,以中国观众的需要为第一需要,使作品呈现出朴素清新,明朗健康,通俗易懂的艺术风格。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伟大变革,给长影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无比丰富多彩的题材和素材,迅速反映这一历史性的变化,真实而艺术地表现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生态和心态,为飞速前进的时代和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英谱写昂扬激越的赞歌,把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朴实生动的人民生活形态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创造中,谱写出一曲感人至深、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主旋律,成为长影新时期艺术创作的重要特点。

  50多年来,长影创作出品的大量优秀作品,像一串串闪光的珍珠,使中国的电影银幕熠熠生辉,光彩四射。虽然经过岁月迁移,观念嬗变,但长影的很多优秀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筛选,至今仍让人感到激动与怀恋,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钢铁战土》、《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边寨烽火》、《祖国的花朵》、《红孩子》、《党的女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战火中的青春》、《刘三姐》、《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兵临城下》、《英雄儿女》、《创业》,《保密局的枪声》、《吉鸿昌》、《北斗》、《杜十娘》、《人到中年》、《飞来的仙鹤》、《不该发生的故事》、《火焰山》、《十六号病房》、《五女拜寿》、《花园街五号》、《黄山来的姑娘》、《谭嗣同》、《直奉大战》、《在被告后面》、《末代皇后》、《开国大典》、《大城市1990))、《重庆谈判》、《新中国第一大案》、《蒋筑英》、《炮兵少校》、《留村察看》、《一个独生女的故事》、《七·七事变》、《九香》等等。长影的艺术家们以自己的艺品和作品确立了长影的形象,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一页页光辉的篇章,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和褒奖。在前两年中央公布的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中,长影的作品占相当数量。长影创作的影片在“华表奖”及“百花奖”、“金鸡奖”等国家级大奖的评选中都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从90年代初中宣部组织评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来,长影连续四年获奖,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正如很多中央领导同志所说,长影对祖国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几代人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长影人的光荣,也是长影人的骄傲。

  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不但拍摄了大批优秀影片,而且聚集、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电影人才。早在1946年,党就派延安电影工作团40多人参加长影的工作,之后又有西北电影工学队、东北文工一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东北青年文工团等一些党领导下的文艺单位集体调入长影。上海、香港的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和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也纷纷迈进长影,加上原“满映”的部分人员(包括日本技术人员),从而形成了一支以解放区文艺干部为领导和创作骨干的新型创作队伍。同时,东影先后举办了4期干部训练班,培养各类专业人员650多人,使长影的创作队伍不断充实。

   根据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长影从大局出发,无条件地为全国兄弟电影厂和电影机构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领导人才和业务骨干,有的甚至是成建制的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厂至今,共调出各类干部lOOO多人。我国影坛上的很多著名人士曾是长影的奠基者,或在长影工作过,如袁牧之、吴印咸、陈波儿,田方、钟敬之、钱筱章、许珂、罗光达、严文井、成荫、吴永刚、吴祖光、徐苏灵、特伟、徐彬、凌子风、孙谦、于蓝、钱江,沙蒙、于敏、林杉、郭维、林农、王炎、武兆堤、苏云、袁小平等。这些同志从“摇蓝”分赴祖国各地,如同一颗颗的种子,撒向天南地北。他们不但带去了自己的艺术和技术,也带去了长影的传统和风格。

  长影历来以善于培养和挖掘表演艺术人才而著称于世。50年来,长影演员剧团吸纳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明星。如庞学勤、金迪、郭振清、浦克、梁音、张园、车轩、方化、田烈、李亚林、贺小书、刘世龙、卢桂兰、达奇、王润身、宋晓英、姜黎黎等。还有一些演员或从长影走上银幕,或者在长影创造过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如石联垦、陈戈,陈强、白扬、田华、张平、于洋、葛存壮、李百万、赵子岳、谢添、欧阳儒秋、郭允泰、王心刚、王晓棠、张良、高宝成、黄婉秋、杨丽坤、王苏娅、赵联、李仁堂、李默然、黄梅莹、龚雪、方舒、宋春丽、李志舆、潘虹、达式常、姜文,陶慧敏、李羚、古月、孙飞虎、黄凯、巍子、奚美娟、周里京等。在长影他们造就了自己电影艺术生活中的—广段辉煌,成为至今仍被人们喜爱的艺术家。

  党和国家一向关心长影的建设和发展,50多年来,长影走过的每一步都记载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教导。早在全国建国前夕,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云同志就曾亲临东影视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叶剑英、陈云、陈毅、贺龙,邓颖超、李先念、陆定一、彭真、刘伯承,罗瑞卿、徐向前、余秋里、彭冲、陈慕华、万里、邓力群、王任重、胡乔木、薄一波、李德生、姚依林等都曾到长影视察工作,带来了党和国家对长影以及电影事业的关怀和期望。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李瑞环、丁关根、李铁映、钱其琛、宋健、王光英、杨汝岱等同志也先后来长影视察,不但给新时期电影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给了很多具体指导和帮助。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激励长影人更加坚定地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拍摄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长影50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但却是光辉的。它经历过风雨的磨炼,有过繁荣的喜悦,也有过痛苦的记忆和忧虑。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长影人都可以毫无愧疚地说,我们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繁荣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就是在文艺界最困难的时期,长影仍然拍摄出了《创业》等一些有影响的影片,保持了鲜活的创作生气和一贯的优良传统。随着历史的前进,长影已经进入了充满活力的壮年。在新的征途上,长影肩负着更加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呼唤着长影,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呼唤着长影,英雄的人民呼唤着长影。长影人将一如既往,继承发扬长影的优良传统,以必胜的决心,坚定的信念,踏实的工作,不懈的探索,饱满的热情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再创长影的新辉煌,继续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新贡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影和整个中国电影界一样,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但这是发展中的困难,转型中的困难。走出低谷就是巅峰,走过曲折就是坦途。目前,长影正在党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怀、帮助下,制定今后5年、15年的发展规划,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更好的机制,配备更好的设备器材,培养更好的人才,拍摄更好的电影。用5到15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逐步把长影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的电影生产基地、电视拍摄基地,形成以电影为主、影视并重、包容多种文化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更力口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作品叩响2l世纪的晨钟!

  有着光荣传统的长影将进一步强化精晶意识,以自己鲜活的生命迎接电影第3次高潮的到来!

  历史昭示未来。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过去长影人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今后也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奋发图强,创造出更加光灿夺目的明天。
 


作者: 白山龙    时间: 2007-3-25 10:54
长影的老本吃的也差不多了,希望能再创辉煌!
作者: 天地一沙鸥    时间: 2007-3-25 11:16
希望长影能再创辉煌!

作者: 泳者无惧    时间: 2007-3-25 11:48

祝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在新世纪再创辉煌!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