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3名大学生尸体的捞尸队,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老人捞尸队。
李晓亮:寄生于软肋的“挟尸要价”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4日08:2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谁都难料到,曾引爆舆论的名为“挟尸要价”的照片,时隔大半年后再次灼痛公众神经。江山不幸诗家幸,获奖无数的《挟尸要价》最近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新闻大奖”和“新闻造假”漩涡中,翻转沉浮。 原定于23日凌晨公布的《挟尸要价》调查结果,也一度推迟。其“复杂”之处,估计不在于照片鉴伪、事实还原层面,而在于技术性工作之外的某些现实压力——或正如这次旧闻新炒的动机一样玄妙。 只要不过分纠缠于一些无关宏旨的细枝末节,对于《挟尸要价》还是能达成共识的:比如,不管图片说明是否完全与当时场景吻合,当时打捞人员是否正“挟尸要价”,至少“捞尸要价”是事实,而且是当地存在多年的产业。至于长江大学李玉泉的质疑,也只是说当时是“牵尸靠岸”,而非“挟尸要价”,当然快门按下的任一瞬间,与这种笼统性的事件描述和相比,都会有所出入。据此不足以影响整个事实的判定,“挟尸要价”并非假新闻,照片图说存在的瑕疵,只是误导舆论将炮火主要对准了船头“白衣老者”王守海。 遭千夫所指的王守海其实只是受雇于打捞公司的一线操作人员,即使他真如现场目击者描述的那样,“直接参与了价格谈判”,其实也不过是一颗放在前台的棋子。隐身幕后的老板是一个叫陈波的人。而陈波也只不过是当地打捞公司中的一员。而直指人性幽暗的整个“挟尸要价”的打捞环境,或才是最该被谴责的。 从这个角度说,《挟尸要价》是一张极具价值的新闻照片。它定格的令人心痛的瞬间,让我们一直不忍直视的某些社会和道德的不堪死角,无所遁形。赤裸裸地呈现,才引起这一波波舆论狂潮。直面丑陋,正视真相,缚着尸体的绳索,也无形中缠绕人心,并在逐渐收缩箍紧,勒得人直欲窒息。 《挟尸要价》最让人愤慨之处,在于被拿来交易的,竟是因见义勇为而牺牲的英雄之躯。陈波事后称不知落水的是救人英雄,言外之意是他若知道,就不会搞得这么过火,以致引起公愤。但普通溺水者就该遭到这样的待遇吗?生命尊严不容商业玷污,但当地政府退出这一领域已二十多年。在商言商,你难以想象一个几十年以捞尸为业的人,会对打捞落水者产生职业习惯以外的其他情愫。 所以,如果这次质疑《挟尸要价》是因怕它玷污荆州形象,那么最该着手的是以政府公共责任来涤荡“无政府湖面”上飘荡的血酬规则。只有政府介入,或才能终结以人身为交易工具的冷血江湖。否则,人性和道德的力量也难以抵御商业的异化。 当然要彻底解下束缚社会软肋的绳索,不光这片打捞江湖需要治理,那些以身体维权的悲情叙事,那些在殡葬业的黑色暴利和经济适用墓前徘徊的无奈身影,那些无钱缴费而遭遇“见死不救”的挟病要价……反此种种,可以看出“挟×要价”的变异毒株并不少,而每一个都寄生在社会道德或公共服务的软肋。 |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