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由 [B]山东迷踪拳[/B] 发表: 有的时候人民是需要统治的 当民主泛滥的时候后果很严重 人们不知道听谁的好 结果就是贫穷和争斗 统治和民主相结合的度要当权者把握好 他就是一个好领导
真实的印度,也有很多不同的层面,这只是其中的一面
印度社会脱胎于婆罗门等级社会制度,阶级壁垒森严,下等人绝对不敢望上等人之项背。上等人有上等人的社交圈子,绝对不会和下等人交往。
当然了,印度的上流社会也是极尽奢华的,和我们的亿万富翁们可以媲美 。
印度人信奉印度教,相信轮回,这辈子只要老实,下辈子就能荣华富贵。所以,印度人即使穷死也绝对不会造反。
中国人就不行了,偏偏信仰儒教。儒教的教义是天下是大家的,惟有德者据之。所以,上面无道,下面就可以造反。
咳!要是让中国的老百姓信仰印度教该多好,就没人指责谁“腐败”了。
原文由 [B]智叟[/B] 发表: 丰衣足食,歌舞升平,比当年看到的愚公挖山强多了!真应该让愚公再到朝鲜去把金刚山搬走!!
印度人很“自由”,气候条件好,可耕地多。每年饿死人的比例不比朝鲜少多少。
| 印度穷人自得其乐 |
| 李晓 |
| 2006年08月11日07:48 | ||
在印度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穷人。车子一停,立即就有讨饭的孩子围拢上来,你可以发善心,但结果一定是走不脱,欲罢不能,会有更多的孩子向你伸出期盼的手。与国内的某些“职业乞讨”不同,他们真的是要讨口饭吃,食品、水什么都行,当然,钞票更受欢迎。在首都新德里的中央大街上,任何地方都有乞讨者;使馆区附近的大街两旁,有无数的用破旧雨布搭成的小帐篷,妇女们在路边做饭,大一点的孩子们在路边乞讨,小一点的孩子则赤裸着身子坐在泥土上……城里所有的河水都是黑色的,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儿的贫民窟,垃圾满地,脏水横流,人们熟视无睹地随意坐着。 孟买在印度人眼中是财富的聚集地,自然也是富人的天堂。作为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这里有许多印度风格的建筑,其中孟买火车站和高等法院依然壮观无比。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富裕的印度人,他们有教养,衣着得体,开着各色的进口轿车,与印度国产的出租车和三轮车混杂在一起,成为印度一道独特的景观。在孟买五星级的泰姬·玛哈饭店前,富人们进进出出,贫穷的妇女则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用期盼的眼光在乞讨。尽管我在中国也常常看到乞讨者,尽管我早对印度的贫富差距之大有所耳闻,但依然为眼前的现实所震撼。 仔细观察印度的穷人,有两个特点更使中国人感到惊讶。一是他们的自然、淳朴和乐观;二是他们虽然穷,却有自己不被打扰的空间。 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印度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再穷困潦倒和饥饿也不会杀生,所有的动物都与他们和平共处。所以,印度的鸟儿是不怕人类的,野生动物也不会被捕去吃掉。虽然印度的河水污染严重,但除此之外,生灵之间的和谐在今天的中国难以见到。另一方面,由于种姓制度被长时期宗教化,养成了印度人包容、天性乐观与温和的性格。在低种姓的穷人看来,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自己之所以成为穷人,是各自在前世的修行不同所致,因而必须在自己现在的位置上苦于修行,转世方可幸福。这种性格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印度人的进取意识,但却形成了一种非常稳定的社会结构,不仅促进了职业和手艺的专业化发展,并维持了分工和相互依存的交易,而且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穷人不妒忌富人,也少有杀富济贫的意识与观念。事实上,印度历史上像中国那样壮烈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几乎从未出现过,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几乎都由来自西北方向的异族入侵所致。同中国相比,种姓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而不是阶级斗争,是印度历史发展的主流或“动力”。 当然,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因受文化传统与体制的限制,印度政府的许多政策未能得到实施,比如各地政府也曾多次下决心要清理贫民窟,整顿市容,但效果都不佳。由于少有强制拆迁贫民窟的情况,穷人的生活自然也就很少受到干扰,少有变化,自得其乐。▲ (作者是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环球时报》 (2006-08-09 第11版) |
在印度,究竟什么是穷人,究竟有多少穷人?印度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加塞尔先生说,全国大概有6~7亿穷人,其中有2.5亿人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按照印度政府的标准,每天收入不足10个卢比者(约2元人民币),即处在贫困线以下。我到印度之后,不仅看到了印度富人真富,富得可谓“流油”,穷人真穷,穷得只能“滴血”,而且还看到了我从未想到过的现象:穷人整体上安分守己,再穷也并不怎么思变,更少有人因为穷而铤而走险。
走在印度新德里、孟买等各大城市街头,穷人比比皆是,贫民窟总是让人难以回避。其实,还有不少人实在太穷,连贫民窟这样的栖身之地都没有,只能睡在大街上。
印度穷人整体上生活成本低同印度的国情有关系,也就是说,国情决定了穷人生活成本不高。一是吃的成本很低。印度人吃饭是用手抓饭,筷子、勺子等都不需要。此外,印度人半数以上不吃荤,穷人的饮食结构中不包括鸡鸭鱼肉非常正常,绝大多数富人也从不开荤。二是穿的成本很低。印度天气炎热,特别是在印度的南部一年四季穿件短衣短裤就够了。印度男人本来就流行用一块布裹在下身,就算是穿裤子了,国父甘地就喜欢这样。所以,对穷人来说,缝衣钱、鞋钱、袜子钱等,统统可以省去。三是住的成本很低。不少印度人就睡在大街上、操场上、过道上,只需一块布、一张纸铺在地上,甚至连布或纸都可以不要,蚊帐钱、被褥钱、照明钱、取暖钱等都可以省去。四是其他方面的成本很低。例如,在孟买,用水免费,游览公立的博物馆、公园,到公立医院看病等,都不用掏钱,或基本免费。
我曾探访过孟买等地的贫民窟。在仿佛无边无际、望不到头的贫民区里,挤满了一排排低矮的用泥坯、破布、烂席、塑料搭起的破房,里面大都空空荡荡。相比这些颇具规模的贫民窟,那些散居在马路旁、荒丘上、野地里,甚至在废弃的破车厢、旧水泥管道内的贫民更是“家徒四壁”。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印度穷人尽管再穷,一般也只是怨前世造了孽,很少会把怨气发到富人身上,他们整体上没有嫉富、仇富的“红眼病”,更没有杀富济贫的造反意识。印度人相信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宗教思想,害怕做了坏事会遭报应,因而只希望神保佑他们从苦海中解脱。正因为如此,印度贫富之间基本上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我来印度几年时间,亲眼所见,印度穷人,包括乞丐,虽然也听说过有的有时难免贪小便宜,顺手牵羊,小偷小摸,但绝大部分人即使再穷,一般也不会去偷盗抢劫,穷人报复富人者,鲜有所闻。
印度乞丐很多,却极少抢劫。游览各地的庙宇名胜,游客一律要把鞋子脱了放在大门口,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名牌鞋,放在那里也绝不会丢失。中国总领事馆的各种车辆,多年来晚上就停在大街上,从来没丢过。2004年元月,国内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结伴到孟买印度门参观时,随身带了1个照相机,离开时竟然忘在那儿了。记者们往回走的路上,后边一个稚气未除的乞丐一面紧紧跟着,一面高声大叫。记者们以为是追上来要钱,仔细一听,原来他说的是:“先生,您的照相机!”并把相机送到记者手上。
在印度,富人即使再富,也都觉得很有安全感。我所认识的印度富豪们,也没有被抢,被偷的,更没听说被杀的。偷、抢、骗,甚至杀人越货的事,在印度有,但相对其他同类的国家来说确实不多。在印度,社会贫富悬殊到了极致,但穷人富人竟能井水不犯河水,截然分明,彼此相安无事,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作者为原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 黄军军/荐)
(节选自《感受印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7月出版 定价:49元)
| 看看印度的富人与穷人啥样? | |
|---|---|
| http://finance.xaonline.com 2006-09-13 16:14:09 环球时报 | |
库马尔一家用娴熟而地道的英语交流,每天的下午茶无论上班与否都是雷打不动。闲暇的时候,库马尔还会去参加马球、高尔夫等俱乐部的活动。在印度过一种英国贵族的生活——这是印度上层社会的普遍心理。 据记者了解,印度的有钱人基本上都是高种姓。库马尔也是从父亲手中得到了一大笔财产。他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曾经是陆军军官,这也使得家里当时有机会在新德里南郊从政府那里购置一块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用地。当年的荒郊野外如今早已变成寸土寸金的富人聚集地,每平方米房价也从过去的1000多卢比翻了好几番。库马尔把其中一处住房出租给了外国公司,每月的租金收入去掉税收后可以达到6万卢比左右。他本人还打理着一家效益不错的旅游车辆出租公司。库马尔表示,公司收入很难用固定数字来衡量,“但肯定要比房租收入来得多一些”,因此“应付正常的生活支出没有问题”。 库马尔只能算是印度的一个普通富豪,许多大富豪的生活更加奢华。今年2月份,印度显赫的查特沃家族举办了一场婚礼,时间持续一周,耗资达到数百万美元。 中产阶层:21英寸彩电就是大件家电 印度社会对中产阶层的界定非常宽松,记者在新德里街头采访时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他们的工资收入每月5000卢比到4万卢比不等,居住条件更是千差万别。在他们看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住处便叫做“中产阶层”。按照这个标准划分,杰亚·苏吉什是典型的中产阶层。 苏吉什今年25岁,两年前他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印度电信公司工作,每月收入为2万卢比,这在他的同学当中属于中等。当记者说到他的收入“其实已经可以加入到有钱人的行列”时,苏吉什却苦笑着摇了摇头,表示生活上同样也面临着一大堆问题。目前,苏吉什仍然和父母一起住在新德里的市区。由于父亲是一名公务员,因此整个家庭都可以几乎免费地住在政府提供的住房里。这些住房基本上都是4层以下的建筑,类似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住房,非常简陋,“25英寸的彩电连门都进不去。苏吉什一家就挤在大约70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苏吉什和父母亲之外,还有已经结婚生子的哥哥一家人。哥哥的月收入只有8000卢比左右,根本没有能力单独买房。 和很多印度人一样,苏吉什一家都是素食主义者,平时的主食就是面饼以及土豆、洋葱和西红柿“老三样”。在印度,像白菜这样带叶子的菜奇贵无比,除了香蕉之外的水果都价格不菲。苹果就要大约10元人民币一斤。上班时间,苏吉什的午餐经常在街边小摊上用20卢比就解决了,平时的消遣也就是偶尔到酒吧或者电影院。在苏吉什的家中,记者没有看到几件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台21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和冰箱。家中曾打算买一台发电机,然而近30万卢比的价格让他们望而却步。 对于苏吉什一家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房子。印度规定,公务员退休之后,一定要搬出政府提供的住房,许多公务员在退休之后不得不回老家。目前,苏吉什最大的愿望是尽快在新德里郊外的达瓦尔卡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在这个被印度政府称为“亚洲最大的住宅小区”里,最近五年间新建成了200多幢七到九层的高层建筑,这与新德里市区普遍不超过四层的旧式低矮住宅形成了鲜明对比。除此之外,每幢住宅楼的旁边都配有一个巨大的柴油机来集中发电,以供停电时电梯和照明等能够继续使用。这儿100平方米的房子大约需要350万卢比,苏吉什买房子的梦想必须靠银行贷款才能实现。苏吉什告诉记者,他希望将来找一个同样能工作的妻子,以便减轻未来的生活负担。不过在印度,很少有妇女出来工作。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结婚后也都选择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贫民阶层:一日三餐靠的是市场上收集来的烂菜叶 古帕尔属于印度社会中所谓的低种姓阶层,他听不懂英语,在热心人的帮助下,记者才能与他进行简单的交谈。 古帕尔不是新德里人,他来自400公里外北方邦的一个小村庄,好在印度没有户籍管理制度,在这里,他为一个航空订票处做一些端茶倒水以及打扫卫生的工作,每月工资为2000卢比。 古帕尔住在公司附近位于顶楼的一间仆人房里,整个房屋大约只有5平方米,租金为500卢比,里边除了一张床就没有任何别的家当。由于房屋是顶楼,夏天高达45摄氏度的气温让里面就像蒸笼一样,根本无法入睡。一张“恰巴迪”(类似烤出来的粗制面饼)蘸点儿咖喱汁便是古帕尔平时的食粮,这种简单的伙食每顿只需花费不到5个卢比,剩下的钱古帕尔需要带回去,以便维持远在老家的妻子以及4个孩子的生活所需,他还准备攒些钱过两年把房子重新修一下。古帕尔对自己的现状并没有不满,“还有不少人不如我呢”。 在新德里的街头,日子过得比古帕尔更加艰难的人家的确还有许多。路边经常能见到破烂的窝棚,里面连个电灯都没有。每次暴风雨过后都会有许多衣着破烂的妇女带着孩子四处捡拾被狂风刮断的树枝日后充当生火做饭的木柴。绝大多数人家的一日三餐都是靠市场上收集来的烂菜叶。 对等级观念的认同维持了社会稳定 在采访中,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等级观念在印度各个阶层已经深入人心。 在印度富豪家庭里,仆人可以分为厨师、打扫屋里卫生的、打扫院子卫生的、花工、司机和保安。他们之间也有等级划分,如打扫院子卫生的人绝对不允许进厨房,他见到厨师要表示尊敬或让路等等。曾经有一个在印度的中国企业雇用了一个全日制的保安,这位保安每天就搬个椅子在门口坐着。企业老总看到后说:“你在那里为什么老是待着,没事去把院子打扫一下。”结果这位保安很不满,表示打扫卫生是低等级的人干的活,他做了会被别人看不起的,是对他的“侮辱”。而仆人干的活,主人也是绝不应该做的。大多数低种姓民众对这样的不平等也能安之若素。很大程度上,正是对等级观念的认同保证了印度社会的稳定。(zyw) |
|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