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华东之旅第三站——瘦西湖 [打印本页]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7 11:56
标题: 华东之旅第三站——瘦西湖
本帖最后由 无穷 于 2010-5-8 18:36 编辑

     在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季节,我来到了具有江南深厚文化底蕴的扬州。游览了久负盛名的瘦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km, 宽不及100m。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瘦西湖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国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早些年,邓拓游湖时,就对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板桥歌吹古扬州,我作扬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我们沿着湖边的小路边走边欣赏,真是三步一桃,五步一柳。人随景走,景随人移。沿途柳叶舒展,桃花盛开。雨丝点点,湖面微风荡漾,柳丝起舞桃花更艳,烟雨蒙蒙,漫步期间,心旷神怡。 沿湖我们过二十四桥 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24块栏板单孔拱桥,汉白玉栏,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桥与水衔接美妙,使人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游“熙春台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它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的转折处。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场面。郁达夫曾评论说:二十四桥的明月是中国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相传当年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被称为“春台祝寿”。
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
    游“五亭桥” ,五亭桥是扬州市城徽标志
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所以人们又称其为莲花桥。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已白色栏杆,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亭外挂着风铃。五亭桥的桥墩由12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清秀的桥身和沉雄的桥基,两者配置得如此和谐,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望江南百调》中提到: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萧。如果乘船从桥下穿过,我们可以数出五亭桥一共有着15个桥洞。这15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说是每到满月之夜,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着一个月亮。“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真的是绝妙奇境。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名园胜景,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古代诗人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绝唱,以及“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扬州景物稠”等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出自这个美丽的杨州瘦西湖。 如今我能亲眼目睹她的神韵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


http://www.chinaxfw.com/admin/files/20090504115018578.mp3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7 12:31
本帖最后由 无穷 于 2010-5-7 13:02 编辑

[attach]423555[/attach]
瘦西湖正门

[attach]423582[/attach]
二十四桥

[attach]423554[/attach]
一路桃红柳绿

[attach]423557[/attach]
五亭桥

[attach]423558[/attach]
湖心亭
[attach]423556[/attach]
白塔

[attach]423581[/attach]

熙春台
作者: 怡海缘    时间: 2010-5-7 13:39
本帖最后由 无穷 于 2010-5-7 16:28 编辑

瘦西湖的美景闻名遐迩,有机会一定去好好瞧瞧,你的华东之行收获不少啊。
作者: 涧边幽草    时间: 2010-5-7 19:49
本帖最后由 涧边幽草 于 2010-5-7 19:58 编辑

回复 无穷斑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当年杜牧在掦州度过了花天酒地,放浪形骸的一段时光,后来又振作起来,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占得青楼薄幸名"
的著名诗句。您们选的时间真好,现在的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好季节,就两个字:羡慕!另外,古人云:腰緾十万贯,骑鹤下杨州。你们一定也是这样去的吧?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7 19:57
本帖最后由 无穷 于 2010-5-7 20:38 编辑

回复 3# 怡海缘


    是啊,这次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多少也留下些印象,尤其象瘦西湖这样有名的景点,还是很惬意的,有时间去看看吧,也会不虚此行的。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7 20:03
本帖最后由 无穷 于 2010-5-7 20:07 编辑

回复 4# 涧边幽草


   是啊,这个季节很好,正是江南的好时节,从您熟练运用的诗句、足见您对瘦西湖解读之深。不过没有腰缠万贯也同样下了一次扬州。穷有穷的下法,富有富的下法。您说是这样吗?呵呵,谢谢关注!
作者: 海豚大侠    时间: 2010-5-7 20:14
[attach]424069[/attach]
作者: 正则    时间: 2010-5-7 20:36
无穷把瘦西湖描写的很细腻,我读后仿佛也自身溶入到西湖的楼台柳岸之中,享受其中的旅游氛围.
谢了,也祝福你的潇洒人生永远快慰.
作者: 涧边幽草    时间: 2010-5-8 18:17
回复  涧边幽草


   是啊,这个季节很好,正是江南的好时节,从您熟练运用的诗句、足见您对瘦西湖解读 ...
无穷 发表于 2010-5-7 20:03



    无穷斑竹的文笔在冬网上是名列前茅的。本人深为敬佩。我去过杭州西湖,无锡太湖,也曾路过沙家浜里的阳澄湖,再其次就是本省的镜泊湖和兴凱湖。但就是没去过扬州,因此也就无缘见识廋西湖的美丽倩影。其实,扬州古城,虽然地处苏北,但在人们的感觉里,却总把它和不知不觉的划到江南那面去了,但愿能有机会也去彼一游。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8 18:27
本帖最后由 无穷 于 2010-5-8 18:54 编辑

回复 9# 涧边幽草

'看了你的回帖,使我呈清了认识上的误区,非常感谢!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 古时候的江南江北跟现在意义上的江南江北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扬州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江北。但是唐朝以前 扬州是长江的出海口,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所以深受江南文化的影响。不论是建筑风格 还是气候特征 还是居民的习惯 性格等等
现在除了一些古镇 周庄 木渎之类的 在城市里面是找不到江南的景色了
至于这一点 扬州还是做得很好的  比如瘦西湖里的建筑都把江南水乡的景色保存得很好,这也是扬州在文化上属于江南的原因
至于扬州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江北  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融合了北方的特点
所以说扬州在风景文化方面属江南,但又不与乌镇那些的景色相同。





作者: 醉老虎    时间: 2010-5-9 10:08
图文并茂!看无穷老师的帖子是一种享受!
作者: 涧边幽草    时间: 2010-5-9 17:59
回复无穷斑竹

          您说得很对,无疑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逊江南,多少年来,人们也把这座美丽的城市列入江南名城。读您的游记,真是如临其境,也省得去跑路花钱挨累游览啦!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11 15:33
回复 11# 醉老虎


    谢谢鼓励!谢谢支持!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11 15:35
回复 12# 涧边幽草


    你的鼓励令我很不安,呵呵,其实我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
作者: 宣城冬泳    时间: 2010-5-11 15:37
在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季节,我来到了具有江南深厚文化底蕴的扬州。游览了久负盛名的瘦西湖。'
“天 ...
无穷 发表于 2010-5-7 11:56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11 15:38
回复 13# 汾河魂郭


    老弟玩笑了,不过鼓励一下,大姐也十分感激。谢谢!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11 15:41
回复 16# 宣城冬泳


    欢迎来到鞍山专区做客,谢谢点评!
作者: 无穷    时间: 2010-5-11 15:42
回复 7# 海豚大侠


    谢谢欣赏!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