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冯巩——fficeffice" />
曾经作为新一代相声青年才俊的冯巩在春晚的舞台上浸淫多年后已经不会说相声了。看到他现在已经沦落到靠喝凉水出洋相来咯吱观众的地步,的确让人心中难过。这位贵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艺术总监的“疑似相声演员”,在春晚的逐年打造下已经完全丧失了引领以“说学逗唱”为“本活”的相声后续发展的实力和地位。现在再称他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恐怕连那些已入土的老一辈相声大师们都会呛得大声咳嗽。曾经作为春晚顶梁柱的相声节目早已被茁壮成长的春晚一年年持续摧残到体无完肤的地步,留下冯巩已经是给相声界极大的面子了。也许等到冯巩老了上不了舞台的时候,当他回顾自己那些春晚上惨不忍睹的相声界不承认小品界不认同的“四不象”作品的时候,他一定会感慨万千吧:“是央视毁了我呀,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
叹黄宏——fficeffice" />
每年都笼罩在赵本山巨大声誉之下的黄宏今年的作品让人大失所望。即使有“2007让老婆怀孕”的迫切心态也不能靠取笑和捉弄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讨好未婚妻呀。“听老婆的话按老婆的要求去办要比做一个保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恪守社会基本道德标准的好人更重要”这是这个小品很荒唐的立意。而岳父让女儿指使女婿来弹自己的脑袋瓜,你说这不是神经病还能是什么?黄宏小品的特点是俏皮话多,但体裁的不靠谱让他的小品一败涂地。黄宏的女儿很可爱,等她长大了,哪个男孩要追她是不是要先练练“一指弹”?黄宏的大脑门就是预留着以后考验女婿的吧?
吐“潘金恋”——fficeffice" />
潘长江以近年过半百的高龄和与春晚的金越导演闹出“潜规则”绯闻的长腿美女金玉婷来演“离婚+网恋”的故事,十分老套和无聊。那个每句网聊后都带上的“mu-ma”,肯定会让全国网友们生产鸡皮小疙瘩的GDP短时间内翻了好几番。看到小品最后给金玉婷的特写了吧?春晚成百上千的演员恐怕没有几个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再说没有潜规则的话,傻子才相信!本人感想,这个“潘金恋”的小品选择爱的体裁的确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只是演员年龄差距过大,之前的绯闻已经闹得沸沸扬扬,而小品内容有些牵强,结果最后的效果就好有一比——“刷了绿漆的老黄瓜32.0凉拌掺了苏丹红的猪头肉”!
嘘刘小梅——fficeffice" />
好几年前就注意到这个墩实的胖大姐。每年春晚此大姐都会在为数不多的小品类节目里占有一席之地,通常是一些二档小品里扮演个二流配角。后来终于知道了——此人乃央视春晚语言类作品写作专家兼评审“大拿”ffice:smarttags" />
笑郭冬临——fficeffice" />
郭冬临二楞子的舞台形象经过几年塑造基本上打磨成形,他的表演还是很努力的。特别是那句“你把我媳妇咋地啦?”很好笑。小品中有一种温情在弥漫。可是,仔细想想却让人诧异——试问有哪个医院及病人会请一个大男人在妇产科为产妇陪护!在他喝得看不清电线杆拿不稳自己钱包的情况下,还要坚决回医院履行陪护职责,你说是让他来伺候产妇呢?还是去照料刚出生的婴儿?这倒是个不小的悬念。另外,邵峰的表演很到位,只是最后的兔子蹦显得很牵强的可笑。
听“达明一派”——fficeffice" />
被戏称为春晚小品噪音的郭达蔡明组合其实也曾有过好的作品。今年的《送礼》虽然情节设计上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毕竟和春晚其它的几个小品相比,他们反映的为孩子上学送礼的情况还算能引起一些人现实的共鸣。只是句号一本正经地把“不正之风”这个词念出来让人觉得有些时光到流的复古,恍惚间好象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而送个MP3和MP4就可以解决孩子的招生入学问题实在是太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了,哪里有这样的好事?表演夸张声音尖亮是“达明一派”难以改变的“恶习”。除夕夜里窗外的鞭炮震耳欲聋,电视的声音几乎全给压住了,但是看他俩表演的节目你就尽管放心吧,绝对听得清!这也算是一种特点了吧,呵呵。
喝赵大忽悠——fficeffice" />
这个“喝”是喝彩的“喝”还是当头棒喝的“喝”?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赵大叔今年的作品依然是以狡黠的“忽悠”为主。在其十几年来众多的春晚小品里,以“骗”为噱头和主题的作品又添了一个新成员。十几亿中国人在大年夜里高高兴兴看赵大叔骗人的壮观景象再次重演。赵本山塑造的小品角色越来越背离传统意义上农民朴实善良幽默的健康形象,逐步蜕变成一个表面蔫巴嘴上油滑为谋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来忽悠的狡猾人物。中央通过“八荣八耻”等宣传教育手段努力维持和重塑着基本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民族传统美德,而央视春晚为了保证广告收入的巨大收成和全国观众哈哈大笑的表面效果,已经全然不顾其弘扬“主旋律”的基本职能,让一个本来应该受到批评和谴责的骗子形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在舞台上光辉灿烂。这不能不说是春晚最应该受指摘的地方。
我想这不是假做正经的义正词严。大家都可以回想一下,赵本山“忽悠”三部曲出台后有多少中国人嘴上时髦地挂着“忽悠”一词,并以能忽悠会忽悠为有本事的表现。“忽悠别人玩儿”竟然成了大家积极参与的一种时尚。岂不知,这种 “生活的智慧”从舞台上实践到现实中并不是一个那么好笑的事情。
我想,以后赵本山的小品角色想改邪归正都很难了,不忽悠不骗人的赵大叔如果逗不乐观众恐怕春晚导演决不会答应!而今年宋丹丹给忽悠行为归结为“太有才了”的金字大评语更将“能骗会骗”推向了光明磊落和理直气壮的高度。
综观今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显得更加苍白和无聊。新演员上不来,关系演员下不去,那些老面孔们也已经是江郎才尽到只剩瞎折腾和胡编乱造的地步了。我终于明白央视春晚把赵本山视为整台晚会成败关键因素的原因了。成,则一俊遮百丑;不成,则所有问题让老赵扛。所以,对赵本山费劲憋出来的这个粗制滥造的小品不能有太多苛求,罪不在他!而今年宋丹丹角色的出彩绝对是老赵试图“金蝉脱壳”,让自己主动低调淡化出观众视线的聪明之举。把整个春晚成败系于一个人的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从长远看,赵本山引退之日才是春晚小品重新振作复苏之时!只是哪一任春晚导演都没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把赵本山作为春晚的符号究竟是谁的光荣谁的悲哀?
总之,央视的僵化机制和春晚特有的运做程式不断地残忍地压榨和扼杀着小品和相声演员的艺术才华。要说一个国家级电视台整不出好作品谁也不信,但事实就是如此。问题是春晚制造者们一方面在喊着要出精品,一方面却在不断为广告收益、为潜规则和幕后交易让步。“作品非得要什么什么样的,演员非得让谁谁谁上”这才是导致春晚一部分节目难以让观众满意的根本原由。说到底,作品不好也不应全怪演员,央视原有的机制不打破,低质的春晚还会在骂声中一年一年的轮回。也许以后看春晚就是最大的笑料了。可能,现在已经是这样。
看完之后,大家给一点你的感受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