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月十五闹元宵 [打印本页]

作者: 冰雪花王    时间: 2010-2-21 22:18
标题: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古称上元节,后称元宵节。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元宵,观灯景。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喜庆欢乐的节日。
        元宵节吃元宵。元宵,形圆音圆,表示“团圆”之意。元宵节吃元宵,这是一种民间食俗,象征着一家人团圆和睦,生活美满幸福。正如民歌《卖汤圆》所唱:“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回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的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儿煮食。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元宵代替了汤圆。到民国初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说到了他的痛处。于是,他就给手下人下了一道命令:往后谁也不准说元宵,要说汤圆,违者格杀勿论!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的制作方法: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然后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笸箩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沾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如黄豆。元宵的吃法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滋补。
       月圆夜观花灯。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元宵节,也长称灯节。元宵节放灯习俗始于汉代。公元前一百八十年,汉文帝平叛胜利后,举国同庆,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大街小巷。汉文帝就将平叛胜利之日命名为“元宵节”,每到正月十五晚即令点灯,并亲自到佛寺张灯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到了唐代,元宵放灯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诗人张说有这样的描述:“龙街灯火千树艳,鸡踏莲花万树春”。明清时代,放灯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七才落灯。明代画家唐伯虎有诗云:“有灯五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笼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人何义山也作观灯诗:“火树银花闹全城,万头攒动赏灯笼。莫怪人称第一景,亿万星斗灿龙宫。”由于花灯盛会能赏心悦目,激发人们的欢乐心情,利于身心健康,所以,这一习俗久盛不衰,一直延续至今。
        在我们怀安县一带,正月十五耍灯的习俗也很普通。耍灯的日期,过去是从正月十四至十六,近几年改为正月十三至十五,十六恢复正常工作。正月十五月儿圆,是看花灯闹元宵的最佳时节,不少乡村都要红火三天。白天是耍社火、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逗狮子等各种民间花会活动。晚上是提灯会、耍龙灯、放焰火。耍社火的每人手里都端着灯碗,龙、狮子、旱船等都用花灯装扮,他们在优美乐曲的伴奏下,踏着鼓点翩翩起舞。远远看去,繁星点点,如银河落地;灯光闪闪,似火龙下凡。观灯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到处是“一派笑声和吹鼓,六街灯火乐升平”的美好景象。有的乡村还搞灯官“查灯”。灯官大都是村里有威望的民间艺人,虽是临时的民间“小官”,可在这几天他的权力很大。灯官随着社火队伍走街串户,对挂灯多又好的户,即兴编歌表扬,不挂灯的户就要受到惩罚,多是罚烟、糖或鞭炮。还有的城乡举办灯会,一溜长街挂满了各色彩灯。花灯除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等基本形状外,还有各种象形灯。正如二人台《观灯》里唱的:“白菜灯绿格茵茵,茄子灯紫不愣腾,莲花灯红格楞楞,玉米灯黄格金金,”还有摇头摆尾的狮子灯,腾云吐雾的飞龙灯,院里挂的宝莲灯,广场上是九曲黄河灯……十二生肖无一不成为花灯的造型,本命年的动物更是人们钟爱的对象。也有人利用空气流动的原理,将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用剪纸或绘画附在灯上,制成“走马灯”,供人们观赏。还有人将谜条系于花灯上,制成“灯谜”,让人们猜谜,更平添了观灯的乐趣。各种花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展示了我县民间手工艺人的高超艺术才能。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平的提高,我县民间舞彩灯、走旱船、踩高跷、耍狮子等文艺活动不断推陈出新,花灯这一传统技艺也有了新的发展。由于用电取代了蜡烛,油灯,使灯节更是五光十色,富有魅力。像老少皆喜爱的龙灯、狮子灯、老虎灯、嫦娥奔月灯、天女散花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等,很有民族特色,成为灯节保留的精品,。此外,人们还借助高科技手段,采用新型光源,设计制作出许多构思巧妙、造型优美和具有现代意识的花灯。如火箭灯、飞船灯,机器人灯等,集声、光、电为一体,声色并茂,动感性强,人们看了大开眼界,叹为观之。正月十五晚上,县城柴沟堡及怀安城、左卫等乡镇,还要燃放焰火,各种礼花弹铿锵奏响,凌空怒放,形成“空中报喜”、“孔雀开屏”、“天女散花”等图案,节日的夜晚飞霞喷玉,流光溢彩,格外妖娆。民间灯会为人们欢度元宵佳节增添了无穷乐趣。(摘自《怀安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作者: 冰雪泳人    时间: 2010-2-21 22:21
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古称上元节,后称元宵节。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元宵,观灯景。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喜庆欢乐的节日。

作者: 冰雪花王    时间: 2010-2-21 22:25
元宵节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资料来源: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6-02/09/content_6115794.htm  

作者: 碧雪浩水竟自游    时间: 2010-2-22 06:58
正月十五闹元宵
作者: 海豚大侠    时间: 2010-2-22 09:45
[attach]364160[/attach]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