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鹤发童颜嘎仙洞
[打印本页]
作者:
兴安北极熊
时间:
2009-8-28 08:46
标题:
鹤发童颜嘎仙洞
鹤发童颜嘎仙洞
30年前一个盛夏的午后,一抹阳光斜斜地照进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嘎仙洞口西侧的石壁上,有如纤纤素手揭开岁月垂落的深幕,鲜卑千古之谜从此大白天下。那一抹暖暖的阳光,让堆积如山的史典里关于北方民族的记载,多了些许亮色与温度。
嘎仙洞,第四纪冰川运动遗迹。
嘎仙洞,拓跋鲜卑族肇兴之地。
远在夏朝,鲜卑的祖先就在大鲜卑山的周边过着游牧渔猎的自然经济生活。到了商末周初,已经成为显赫于中国北方的“马背民族”。我们能够考证的是,二三百万年前,嘎仙洞是冰川运动给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无法考证的是,不知是哪一年、哪一天、那一人,如何在立陡立崖的峭壁上发现嘎仙洞,带着惊愕,带着狂喜,将象征人类文明的火炬点燃。人们欢呼着、雀跃着,跌跌撞撞的闯入;嘎仙洞包容着、接纳着,似乎早就了然,他所包容的这个部落将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大政权。
一个民族在嘎仙洞的荫蔽下,羽翼渐丰,骨骼渐壮。他们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回头环顾雄壮的洞穴,抚摩着巨石也抚摩着内心低头沉思:这里是我们的家园,这里是我们的荫蔽,可是,参天的古木已经挡住了阳光,连绵的群山已经锁住了视线,那颗强有力的心已经长出了翅膀,飞向了那遥远神奇的远方。离开还是留下?出师南迁还是固守家园?这是他们自己给自己的命题,也是历史给他们的命题,二者是合一的,必须做出回答。我想象不出先民们经过了怎样激烈的论辩,两种思想的碰撞定如电光石火。历史的前进总是以思想的统一为前提的,走出去!这一定是嘎仙洞给出的最后答案。是的,黑洞给了人类黑亮的眼睛,是为了让人类寻找光明。只有走出去,才能别有洞天。洞里洞外,进去出来。有一个作家曾站在一个洞口自言自语:既然人们还得返回黑洞,为什么还要披荆斩棘地出来?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作家关于洞里洞外的见解可谓一语中的。
拓跋鲜卑出师的激昂誓言,和着洞外的松涛桦浪;铁蹄南迁卷起的蔽日尘烟,落在史书的字里行间;跃马弯弓射大雕的雄姿,呼伦湖深深铭记;扫平群雄问鼎中原的辉煌,黄河呼应着掀起波澜。一个马背民族,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血雨腥风,最后跳下马背,大大落落地、稳稳当当地站立在中原的大好河山中。我相信,他们站立在中原内地的时候仍是面向前方、远方;我相信,他们站稳脚跟之后也一定会回过头去,给自己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亲切的目光。而那亲切的一瞥,嘎仙洞一定也看到了,他洞悉一切,无论走多远,他是永远的起点、是根基、是本源。正是洞外的喧嚣,才显示了洞里宁静的力度。他就这样矗立着,矗立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终成象征,终成图腾。
站在洞口,面对着一片绿水青山,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就像站在家门口一般的踏实,就像依偎在父母怀里一般的安静。一个民族与一个山洞,一个孩子与一个家园,二者何其相似。一个山洞无论多么宏广,一个强壮起来的民族总要离去,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一个家园无论多么安逸,一个长大的孩子总要离开,这是人生发展的规律。前路无论平坦还是凄迷,永远要靠每个自我去独立地探索开拓。但是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就像风筝离不了线,牵挂着也被牵挂着,思念着也被思念着。那韧韧的纽带,来自父母,来自家园。正因为有这割不断的纽带,每个自我的目光才会放得那么长远,人生的道路才会铺展得那么宽广,前行的步履才会迈得那么放达。身后,峭壁林立,身前,古木参天。谁都能想象,这儿,两千多年之前,曾经见证过人生的壮美。
多去几次嘎仙洞吧,用山脚下的溪水洗洗双眸,在洞里的巨石上坐一坐,细心的人也许会触到历史的韧带,发现远古埋下的伏笔,那正好就着山风抒抒胸臆。一切好像非常简单,一切其实很不简单,也许洞壁上的一滴水珠,将走过你一生也不能企及的旅程。
作者:
海豚大侠
时间:
2009-8-29 17:05
[attach]231052[/attach]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