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 C- p4 Q# s: p! Y* h 珍珠泉由拔剑泉、马蹄泉、卧龙泉三个泉组成。话说当年韩琦为解将士之渴,一剑刺出了个“拔剑泉”。韩琦的战马看到将士争相饮水,却迟迟挨不到自己,心急如焚,用前蹄猛刨地下。不料这里也有泉水上涌,战马喜出望外,引了个痛快。因此泉酷似马蹄,所以老百姓就把它叫作了马蹄泉。韩琦所使宝剑为皇帝所赐,他出师抗击西夏时是代帝西征。在水冶引水解渴,稍作停顿之后,大军继续班师回京。这时,韩琦休息过的地方也冒出了股股泉水,当地人就把它称为卧龙泉。 2 J ]6 a% l: p' W& D% j7 H. ~6 P. N/ ^" N3 C$ y 安阳人都相信柏树能除魔去病,保佑安康,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有烤柏枝,祛百病的风俗。珍珠泉这株独干双根的柏树更是被人们赋予了各种传说。据说用手摸一下柏门,便可强身长寿。每个到这里游览的人,都会用手在柏门上来回抚摩,然后从门中穿过。时间一久,柏门已被磨得铮光瓦亮了。 + u/ h( ?# [' {5 o0 o, M7 k9 T8 y* {9 q6 h8 L+ k# I, ?! h# J 现在,柏门珠沼处已建成了珍珠泉公园,彩梁画柱,曲径通幽,是安阳八大景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个。 ?- m2 i4 N: t: b0 D% ~7 z+ l, n9 J/ v- M
4 x) U" W T6 w8 G
[ 本帖最后由 浪尖儿 于 2009-8-4 14:40 编辑 ]作者: 浪尖儿 时间: 2009-8-4 14:42 标题: 漫水长虹 安阳城西35里,曲沟乡南固现村西,在流经这里的安阳河上,一座小桥横跨东西,把水冶镇与东边的曲沟镇固现村连接在了一起,这便是八景之一的漫水长虹。 4 a/ N. m0 r( t8 P: `0 P' ?7 `& b/ j; f; ]# P 这里是洹水的上游,到此呈南北流向。古时的石桥像一架彩虹,长约六丈多,宽约一丈多,略高于水面,是安阳至水冶的要道。桥面石碣平铺,为防止铁轮车碾毁桥面,依车轮宽度,桥面上铺设有两道槽型铁轨连缀,大车可沿轨而过.桥孔低小,浪花飞溅,大水来时可漫过桥身,小水时即从桥下流出,所以人们都叫它“漫水桥”. 9 e! F; T; W/ X( U y6 N5 q S1 w+ o1 U5 a- h 关于漫水长虹名字的由来还有好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此处洹河两岸的土呈棕红色,在艳阳高照时,红土映入水中,呈现出一条如带的长虹,所以称之为漫水长虹。还有人说,河里的水汽升腾到桥面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就会有彩虹出现,与下面的漫水桥上下呼应,是为漫水长虹。不过从史料中“长桥宛若长虹”的记载,加之当时洹水固现桥两岸,“树木阴翳,黍粱稠密。”和桥西岸起伏的丘陵,灌木丛生,柳枝垂堤,美妙幽雅的风景来看,这长虹指的就是漫水桥。丘陵上还建有一座普善庵,整日香烟缭绕。站在普善庵的围墙外向下张望,就会看到“长桥宛如卧虹”之景象。有水从桥上流过,就像一道彩虹若隐若现于水中一样。9 ]% g! R# r k, P5 @8 t2 n8 z . u( t. \5 L' Z( N0 c" x! b. L: ~. O 据史料查考,漫水桥是在明代正德年间,由当时富裕的财主,安阳赵府赵家和安阳郡守陈万言等人出资,由匠人周顺具体负责修建的。据说,当年周顺初建的桥身高出水面一丈多,甃石作桥拱,水流入券洞,煞是高雅华丽。谁知到了秋天雨季,一场大水由此桥通过,暴怒的洪水像一条巨龙,将小桥吞食了,桥上庞大的甃石也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哀伤的周顺,看着自己多年的辛勤劳作竟毁于一旦,泪落满面,哭着说:“洪水真不仁德啊,冲毁了我多年的功劳呀!我怎向父老交代呀 ?”随后转念一想:大水虽无情,但并不可怕,石虽刚强,但奈何不了柔水的冲击,柔能克刚,我们不能与它争强好胜,应顺乎自然。于是再次召集能工巧匠,从水中网捞出被水冲下的基石,因地制宜,另在原来高桥桥址的南面修建了一座“大水可漫,小水可纳”的低桥。用铁锭石基,横石作桥梁,“宛若卧虹”.大水来时从桥面漫水而过,冲不垮桥茎,“漫水”便由此而来.桥东西长6丈(合今18.7米),宽8尺(合今215米)。’石碣平铺,桥孔泄水迂缓,水至桥中半,壅激有声,远望如长虹,旭日东升,光射桥西石岸,返照入水,’景色宜人,’’漫水长虹”由此而得名。可谁能想到漫水桥还未竣工,周顺却因操劳过度病死了。后来大家一齐推举周顺的侄儿周政做总工头,周政继承伯父的遗愿,同当地民工一道,夜以继日,终于在水季来临之前将漫水桥修缮完工。5 E1 r* n) j8 @0 _" H; k E( F; q ! ^$ Q1 `- z% g2 h" d j 后来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河南制军李秉衡由当时的彰德知府和安阳一代名流陪同到此游览,游兴未尽,诗兴大作,远望漫水而过的洹水,俯瞰倒映于水中两岸长虹般的峭壁和连云似的厅堂楼阁,丛林碧水融会,河桥寺庙映辉的绝佳胜景。在诸位下官同僚的怂恿劝解下,挥笔写了“漫水长虹”四个遒劲洒脱大字,后人又在此树碑立传予以记载。从此安阳八大景之一的“漫水长虹”便由此锦上添花、扬名天下了。3 \+ c1 r$ A- i+ x \- e+ ]& W' {/ G 历史变迁,历经冲刷的漫水桥到了民国初年,马丕瑶的次子马吉樟又出资对该桥进行了修缮.漫水桥至今还有残石横卧在原地,谁能知道,它经历了几代人能工巧匠的建筑修缮,经历了制军知府大人和文人骚客的青睐.承载着多少平民百姓的希冀和寄托呢?6 X$ z6 y7 R. N) K: w) g0 Z# X
% ~# M/ Z; f5 t' d5 L+ S 早年间,这里本来就是山货集散之地,故商贾云集,是行人来往必往之路,整日里车马成群,热闹非常,好似庙会一样。我们从桥面上凹陷很深的车辙印记上仿佛可以想象出当时行人纷至沓来、熙熙攘攘的景象。当你顺着河谷向下望,就会看到,那座曾令人疑为幻境的古老石桥静静地卧在满是荒草的河滩上,河中的水早已不见昔日的奔涌浩荡。桥面上还残存有两道深深的车辙,昔日的车水马龙和人声鼎沸似乎才刚刚走了不远,仿佛你紧追几步,就可以看见那时的繁华。遥想当年河水漫过的石桥,南来北往的商贾,亦真亦幻之间,不由得让人生出无限惆怅和惋惜之情。 4 y8 ~( L# u H) k3 c! |1 g7 F6 h7 C- M- l! h( W! Z3 q 如今每到雨季,洹河的水还会上涨,但“长虹漫水”的盛景已不再重现,只能在想象中看着传说中那道美丽的长虹。作者: 浪尖儿 时间: 2009-8-4 14:54 标题: 韩陵片石(韩陵秋霁) “韩陵秋霁”是安阳著名的八大景之一,景点位于安阳市东北约三十华里的韩陵山。 . J. R* u* s. M( r4 } Y$ S0 C- K' \ ^' | C/ a 为什么此山被称为韩陵呢?这要从当年楚汉战争说起。相传当年汉将韩信曾率兵屯驻在山上。一天韩信外出,路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韩信思母心切,且又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拜老太婆做了义母。老人暴病而亡后,韩信将老人埋在山上,从此之后,人们便将此山称为韩陵山了 4 C4 p" @& t0 L: b! G: R u* p$ v7 W# M$ `- Z 每到秋阳高悬的季节,韩陵山便迎来了一年当中最迷人的时刻。登上小山的最高处极目远眺,但见层林尽染,在秋阳映照之下,密疏有致的树叶和庄稼忽而呈现出醉人的红,忽而反射着耀眼的黄。身临其中,“承平日久,尘氛荡涤……几忘古昔之喧嚣者。”“韩陵秋霁”便由此而来。 * Q$ i& @ z% F2 X: @" f 9 c. f- H; f6 T5 X 另据史书记载,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尔朱兆占据邺城,次年正月,高欢从尔朱兆手中夺回了邺城。三月,尔朱氏兄弟分别从长安、荆州、洛阳、东郡四处率兵二十万,企图夺回邺城。当时高欢骑兵不到两千,步兵不满三万,寡不敌众,于是高欢就将尔朱氏联军引到韩陵山会战。为战胜尔朱氏联军,高欢在山上部署了圆阵,并把乡间收拢来的牛马等连成一片,堵住尔朱氏联军退路,加之将士们拼死决战,四面出击,擒获了尔朱度律和尔朱忠达两员主将,把尔朱氏联军全部消灭在韩陵山上。 ) W* V1 d" f( N. {; p7 e' D( v6 X' I' @" U# C# T 高欢为了纪念这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韩陵山大捷,为夸耀功绩,出重资,发动百姓在山上建造了宏大的韩陵山寺,树碑庆功,以示纪念。并命行文潇洒流利.文彩绚丽的御史、才子温子升撰写了热情洋溢.寓意深刻.歌功颂德的《韩陵山寺碑》碑文。所以后代诗人张豳诗中有“时有大才温子升,藻诗一发云霞崩”的赞语,指的便是这件事。 * R, x' R, L; c+ }/ X1 j; g/ q% ~4 v( h# K. g4 v! I0 }. Q % |' L4 V/ T- S4 x9 R3 j 现在,人们都把韩陵山的寺院称为定国寺,其实这是误称。当时高欢同时在邺城和韩陵山修建寺院,两处的碑文均为温子升所写。邺城的寺院叫定国寺,韩陵山的寺院叫韩陵山寺。后来邺城定国寺被焚,寺院化为一片废墟。但定国寺的名气还很大,人们就把韩陵山的寺院说成了定国寺。这种说法大概从北宋年间就有了,一错就错了约1000年。 2 k! h. T$ y2 |3 r e, e: A ; D: D5 o* X. S 被称为“韩陵片石”的这块韩陵山寺碑为什么具有这样大的影响呢?另据唐张《朝野佥载》记载:南朝梁国派使者庾信奉命出使北朝东魏,庾信刚到邺城时,起初北方的文人士大夫很看不起他。后来庾信将自己写的《枯树赋》拿给文人们看,大家见到庾信文章竟写得这样好,从此便再不敢轻视他了。庚信到北朝后见闻虽多,但都不称心。说这一天,庾信来到了韩陵山寺,一看温子升的《韩陵山寺碑》碑文,辞藻华丽,大气磅礴,读后赞叹不已,深为叹服,并让人把原文抄了下来。, ]9 y& m- Y1 q2 {4 J* H
% n' n% i1 F. H0 H: O 后来,庚信回到南朝梁国,南朝朝臣名士们问起他这次出使北朝的见闻:“北方文士如何?” 庾信坦率地说:“唯有韩陵山一生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语中“驴鸣犬吠”是说:除了《韩陵山寺碑》碑刻之外,其它文章读起来好像驴狗叫唤一样难听,也只有‘韩陵片石’值得称颂。据此,后来“驴鸣犬吠”一语便形成一句成语,后人常用它来譬喻文章写得不好。这也便在南朝引起了广泛重视。" P( `" I+ e; ?" s5 {/ j. y
6 {& m5 m3 q8 ^7 M 从此,这座石碑便被叫作了韩陵片石。有人说韩陵片石指的是韩陵山的石头,那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了。(关于这位出使东魏的尚书,有的书记载是陈国的徐孝穆。这就有待学者、专家进一步考证了。)从此,南朝的文人骚客争向前往定韩陵山寺,一睹风采。“韩陵片石“便由此名扬天下了。 f. q8 h% F& Y. u 9 K" ^, I$ A& L: W& h" Q0 w; ^ 因为战乱和自然的侵蚀,韩陵山的石碑已更换了好多次。现在的石碑是明朝时雕刻的温子升的碑文。1947年,这里的定国寺被毁,后群众又集资兴建。1958年大跃进时,附近的村民把石碑从山上拉走,直到现在,石碑还放在西大佛村。2 p$ i2 h3 ?, U1 o) E7 S$ G
7 K- L: z: E7 R/ }7 V( ? 在韩陵山的南坡,还有一株千年酸枣树王,常引文人骚客纷纷慕名而来。树高近8米,且枝繁叶茂,年年酸枣累累。相传1775年的秋天,乾隆皇帝巡游路过彰德府,来到韩陵山,试图观赏一下寺庙碑文――“片石”的文风,品尝一下酸甜可口的酸枣。乾隆来到了这棵酸枣树下,但见红枣遮日,酸香四溢。摘下一颗放入嘴中,其味胜过宫中的冰糖葫芦。乾隆一连吃了几颗,还让随从摘了一大袋,带回宫中让皇后爱妃品尝。酸枣树下的乾隆一边吃一边感叹:“真乃酸枣树王矣!”从此,这棵枣树就称了王。" i! K: U3 P% C' s* o7 S9 F
; X" I+ ]) l. }4 R 楚汉战争时淮阳侯韩信屯兵处早已灰飞烟灭,韩陵山大捷古战场的硝烟也已消散霁颜。留下来的,只有金秋季节里,秋高气爽,森林茂密,和韩陵山一如既往的姿色。还有在秋日辉映下的定国(韩陵山)寺里,依然是香客拥挤,香烟缭绕,钟鼓声不绝于耳。于是乎大家便公认“韩陵秋霁”作为安阳八大景之一了,并在《彰德府志》里记下了精彩的一页。作者: 浪尖儿 时间: 2009-8-4 14:56 标题: 漳河晚渡 清嘉庆《安阳县志》记载,位于安阳县丰乐镇村北,地处豫冀两省交界。跨彰河与通往河北磁州的水面上,这里古代是南北御路官道,也是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往常要修建草桥,亦名岁修桥,桥一般是用木桩架成,上面铺草蒙土,每年在农历九月兴修,而到第二年的五月则因汛期来临时撤除,过往行人则以船筏渡河。“彰河晚渡”是安阳八大景之一,此景就发生在每年的五月至第二年的九月间的丰乐镇渡口水面上。 1 U: O7 e/ u/ P0 l7 I8 g1 m4 S6 K- {$ i2 T # c: I; N7 @! W8 T$ A3 M 古代的河漳流经古邺城西北,古漳河孕育了古邺城。安阳殷都遗址毁废之后,代之而起的是殷墟东北的20公里处的彰河岸畔的南北古邺城。邺城,春秋时初由齐桓公修筑,战国时又经西门豹、史赵等人的治理和经营。漳河两岸遂发展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到了汉魏南北朝时期,成为七国故都的京畿地,又逐步发展成为北部中国的通都大邑,历史上的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和史起治理漳河造福民众的故事就发生在此。东汉建安年间,文坛上有名的“三曹”和“建安七子”也曾在这一带以诗文会友。试想当年漳河晓月,舟船扬帆,一群桀骜不驯、风骨傲然的才子荡舟漳河,推杯换盏之间,会吟出怎样的千古佳句?十六国时后赵石家和东魏、北齐等高氏帝王之家兄弟相残的故事和历史上的诸多战事都发生在这里,历史上的很多军事政治家在这里指点江山,发挥雄才大略,历史上的文人骚客,著名文人志士在这里,激扬文字,吟诗答对,展示雄才大略。彰河两岸,百姓安居乐业,真可谓是人杰地灵。 $ n( S c% u4 n : L5 P- z" L' H$ ] 河水由西向东,蜿蜒曲折滚滚东流,它源于太行山麓。水涨时,河水汹涌澎湃,犹若无羁之马,迅猛异常,吼声如雷,令人生畏,淹没了多少庄稼和生灵;水落时,流势平稳,波光粼粼,状似彩虹,河岸渡口,舟船扬帆,往来如梭,其乐融融,又给多少农田带来了水源,养育滋润了两岸的人民和农田。所以百姓们称它为“浪漳河”。民间有“搬河柏岸两奇殊,混时多来清时疏。河漳浪荡无牵羁,唯有一景堪人睹”的说法。就是指“漳河晚渡”之景。9 f- }) f- F5 u, _
7 k" b( P. T% M% X, j- o 丰乐镇的渡口,过去是行人轮渡南北通邑的必经之路。南北漳河两岸,船舶来往不断,行人络绎不绝,。夏水暴涨时,波涛翻滚,犹如蛟龙戏水,群龙闹海,秋水下降后,碧波荡漾,巍巍壮观。尤其是到了傍晚时分,日落西山,晚霞映照在河面上,天光水色,云气缭绕,相映成趣。加之轮渡船上的零星灯光点缀,不失为一幅晚霞辉映下的“水逝人归”轮渡自然画图,令人不禁兴趣盎然,驻足忘返。所以“漳河晚渡”便成为安阳的八大景之一了。 # T: r0 I$ P- w- N1 q, P e" J- @: U( H% J/ F 明朝时,赵康王朱厚煜由南京赴北京时,曾路经丰乐镇,摆渡过河,恰在夜里月下时分过河,就曾写过一首题为《安阳八景·漳河晚月》的诗,诗中描述了赵康王朱厚煜自己渡河欲登银河、待约嫦娥问津的美好愿望: # Y6 K- H. b; z3 F3 k. q* Q$ x1 x5 S' D: v. V( z; f 斗落参横夜向晨,钟声隐隐月西沦。; _( H0 P6 F" _. @2 b * o$ J$ o. Y$ I7 `7 c* }0 Q 余光尚怯东升日,残魂犹辉北渡人。% u9 @2 a/ }% M0 u* _ , l0 o! }! ?% Z5 w( }7 E2 R9 u( D3 B 影坠风头天寂寂,形沉波底水粼粼。3 N9 ^" }* l. @5 t5 T 7 J2 v! E+ ^) c( [8 I# o+ W 乘搓便欲登银汉,还待嫦娥一问津。) \7 g* Y/ Y0 W) U! O+ b 0 ]4 `& ?/ }& H3 N! {/ m. L 《彰德府志》记载,漳河“为郡巨浸,南北车马莫不于兹。……若夫夕阳在山,人影历乱,反照入波。觉水逝云归,神怡心旷,斯一郡之大观也。”随着南来北往的人流,漳河晚渡的名声也逐渐传遍大河两岸,成为安阳八景之一。 & Y# }. K- w5 D( W, Q- ]) ]: d; l( F' b, t0 B1 z, I t, O 当年暮色苍茫、月明星疏、灯火闪烁、游人摆渡――‘漳河晚渡’的景象虽不复存在了,但‘天堑变通途’,现在的漳河铁路桥和公路桥已南北贯通横架于漳河之上。漳河上游有岳城水库蓄水断流,来往行人虽不用轮渡了,但漳河晚渡处依然水波荡漾,风景如旧。每逢夏日淫雨季节,来此游泳戏水者甚多,游客骚人至此,不免增添了诸多怀旧、追忆的感受。作者: 浪尖儿 时间: 2009-8-4 15:00 标题: 善应松涛 从市区向西南行25公里,就来到了安阳县善应镇,八景之一的善应松涛便在此处。 6 n3 w, n# t1 B : e8 R- ^$ w" M9 ~$ V; L 历史上善应为民风醇厚之地,那里群山环绕,地下水十分丰富,五光十色,河水清澈见底,有明净清澈的“络丝潭”美景。近处有一牛头山,小山玲珑,山顶俨然卫士的两株古柏,傲然挺立. 在半山腰上,一座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寺庙掩映在一片片葱翠之间,这便是“满山松柏丛林翠,南海波涛映倒影”的。游客至此,倚栏观景,凭台垂钓,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有风从山中掠过,掀起松涛阵阵,蔚为壮观。身在此间,犹如身入画卷,令人目不暇接。连绵起伏的松涛中不时传来天籁般的轰鸣,“如谱琴瑟,如吹笙竽,如咽寒泉,如喧飞瀑,令人仰听。”耳畔仿佛有鸾凤之音,又若秋之风携带着夏之雨极速驶来。恍惚之际,不觉身在林壑,而是进入了音乐的圣殿。观松柏层林,听涛声哗哗,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8 V! i9 Q# N0 h+ v4 q* O+ s6 \2 w, E+ X9 M4 | 许有壬在一首《游善应 浣溪沙》中这样描写善应的美景: 4 ]3 ^( X0 R3 x7 M8 y) o w! ^; [- w* v l D* I “崖上留题破紫烟,岩前瀹茗挹清泉,% J* q8 y% e9 J3 H* n( b1 f 4 [* N. h. c$ C U7 @6 ?% d 烂游三日酒如川。有水有山高士宅, / f4 M) C) n5 U- |' S+ E! p9 K2 c9 H6 J* A 无风无雨小春天,人间真见地行仙。” $ g5 x5 X! e: P3 N) k0 U " O2 P+ v9 D- T: }' s: u 松林旁就是有名的小南海石窟。这里河道纵横,碧波荡漾。传说观音留恋这里的美景在此修行,世人修建了菩萨庙。因不是正宗的南海仙境,故称为小南海。有位诗人写了两首诗,称赞小南海美景:9 P1 w! M, D [ , y0 Z( Y& }6 C 一 7 L5 p# f' J( q) e4 x, I( [/ r ' Q+ b" j Q; x. y 巍巍太行凌青苍,峰峦叠嶂碧云荡。- `( s" M( L/ [
( V/ x" n' m0 v4 h5 Z; ^' P 峻岭纡岗凝翠微,南海泉酿醉夕阳。4 g4 K# p1 |# C* H
$ K/ b' L, J! |6 T 二$ l5 w8 X) l+ X f$ T- k
% N, a" s- r, h% J( S3 T, N 平岗回合尽桑麻,百溢清泉两岸花。 * j6 @7 D- h. E* {# B5 Y0 { 3 x( u9 e4 ], o8 n$ V- { 更待青山得重复,武陵何处觅仙家。1 B4 g0 \$ k' g" e g; @, u
! G e3 ], w% S3 X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在小南海附近形成了许多奇特风貌,如“络丝潭”、“龟蛇斗”、“珍珠泉”、“三磊石桥”、“小脚岭”、“长春观”、“万人泉”、“雪不落”等名迹胜景,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这里不仅山清水秀,上有小南海水库,下有彰武水库其间五里水域;而且历史悠久,有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北齐石窟、楼上村瓷窟遗址等,不失为一处古朴典雅的人文景观。 2 s& C8 A9 [# d0 F# N$ B 6 b) h8 V: Y' u+ S: \% n' I2 b 善应河段的航运曾经非常发达。唐宋之际,善应舟船如梭,风帆林立,由此地出产的煤炭、木材、粮食顺着安阳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这里风来树摇,其声如涛的美妙景象不知进入了多少人的眼睛里、脑海中。只是今日,山上的松树已是踪迹难觅,回荡了千百年的涛声,却能穿越遥远的时空,让今人一再追思、向往。作者: 浪尖儿 时间: 2009-8-4 15:03 标题: 龙山积雪 龙山积雪,为安阳八大景之一,它位于安阳城西南20多公里,善应乡天喜镇村南,龙山村北的龙山上。因山峦起伏,祥云笼罩,山巅建有古庙,庙北建有一座窑檐式砖塔。所以常年香火不断,游人云集。著名诗人左思《魏都赋》中称道的“龙涧”指的便是龙山。 & B* Z$ v4 h# U) r! p / U+ w' A( g& }2 J/ C/ @ A 相传古时候,漳河北有一个女子与一个男子相爱,未婚先孕后被父母赶出家门,流浪到安阳城西天喜镇村南,口渴难耐,到小河边饮水解渴,不料竟误喝了龙子经常出没于这条小河的水,不久却生下九条小蛇。小蛇出生后,爬上山头,长大成为九条巨龙,颇近人性,后来竟不忘生它养它的老母,经常前来瞻养老母。-相传这九条龙后来变成了山上九个圆顶山包,山包且有九个清泉口,这便是九条龙头,龙头昂首喷水,向天朝圣,因此这里便被叫做“九龙山”了,从此善男信女们建庙修寺,香火经年不绝。其实,此山是因呈九龙环拱之势而得名,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动人的传说。) t5 `& n9 u* T$ ] h
5 d. N; F# J4 {& l9 ^( R 游人弓身登临到达山顶部,放眼远眺,一览无余,果真可见九龙山群岭环列周围,九座圆形的山包,九个清晰的清泉口,不禁使人增添无限遐想。……山的背阴处深浅不同,沟壑纵横。冬季大雪封山,原驰腊象;阳春三月,鲜花满山,沟壑处仍是白雪皑皑;夏季百草峥嵘,沟壑处残雪依旧,游人至此,仍有气寒凉爽的感觉。, B4 F. Z, t" S& ] @* `" [ o/ W; ^ 山积雪还有不同版本的描述,有人就认为积雪指的是山上颜色泛白的石头,山石属白石灰岩石质,白石与雪和雪石往往给人以错觉,远远望去就像冬雪一般,所以才有了龙山积雪一说。但现在这里已被九龙山煤矿的煤矸石堆积掩盖,此景的真容颜到底如何已无从知晓了。后代诗人就写出了“青石白雪相辉映,遥指景美在龙山”的诗句来赞美这一景色。 3 I- e$ c& M6 i; ^% E, V2 Z( y5 J9 B0 ?6 v) f I. s 山顶有座古庙,山脚下有“朝元洞”,古庙中建筑雄伟的山门、戏楼、钟鼓楼、阎罗殿、玉皇阁、王母殿等红墙碧瓦,交相衬托,加之掩映于山林之间的雪石点缀,不禁使四方游人争相往观,流连忘返。难怪诸多文人墨客到此不免诗兴大发,吟诗作赋。难怪有人说:“若元人粉笔皱染懵幅缥缈,玲珑景光入妙,惜无高手为之临本耳!” 。 8 y8 V/ ] ~$ `. \: ]7 X) \6 O4 ?! @/ Q& D$ ~& k F1 T3 `) k 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曾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在其中的《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就写到了龙山。可见那时这里的景致是何等之美。3 Q) A r; p" B5 M*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