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倾城之恋-----永远的张爱玲 [打印本页]

作者: 冷月葬诗魂    时间: 2009-2-1 22:14
标题: 倾城之恋-----永远的张爱玲
倾城之恋----永远的张爱玲张爱玲女士一直是我喜欢的一位作家,开始接触张爱玲是看了复旦学子李默写的“私语的张爱玲”。后来在书店里发现了她写的《郁金香》《倾城之恋》《半生缘》《流言》《对照记》《红楼梦魇》这一系列的书籍,就买下了其中的四本,除了《半生缘》和《红楼梦魇》没有买下。张爱玲的小说的确写的很出色,宛如流光珠宝那样的迷人,在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隐藏着张爱玲最含蓄的悲哀,李默在“私语的张爱玲"中曾经写过这么一段文字:张爱玲说‘我是一个自私的人。’用谦然但是倔强的语气。在我们试图理解这种自私的时候,她又说‘我在小处是不自私的,但在大处是非常自私的。’ 如果个人主义是全然个人而不相信群体,那么我想先这样定义,张爱玲的私人主义是在不去与群体对立的立场上保全一定的私人空间,并且在这样的空间里创造与集体语境完全不同的言语自由,从而完成对集体的个人性窥视,而不是改变,因为她并不认定集体的腐败性也不赞成个人的所谓的绝对主导。而这样的平衡或者是个人语境与集体的沟通,大概是张爱玲私语的目的。 身为一个孩子,她不大相信父母,她对童年充满了“仰脸向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因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的局促;身为女人,她不大相信男人,于是白流苏会说‘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
  尽管如此,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调调和她似乎很相像,只是在大众面前被一次次的否决了。李默也说过“战争的到来把张爱玲的一切都毁灭了。”的确是这样的,在她的《对照记》中,她觉得自己是很对不起母亲的,因为她放弃了留学的机会,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一个客观的原因,战争的到来使她不得不放弃。在《对照记》中,她最愿意提到的试她的姑姑和弟弟,虽然她的父母离婚后,后妈一直和弟弟相处的不好,这就让张爱玲有些愤愤,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她父亲吸食鸦片)和后母的所作,她也只是在“弟弟”这篇回忆的结尾写到:“我抬起头看着自己憔悴的面庞,心中只有一个念想:有一天,我要报仇!”为什么张爱玲会对亲情如此的冷淡,就和李默所说的一样,虽然家世很让她感到骄傲,因为她的曾祖父是洋务派的代表之一---李鸿章,即使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但是在清政府掌权的那个时期,他也毕竟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儿。所以她不得不用别样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的人。她认为自己试与众不同的。我也有时会这么认为我自己,虽然有些自傲,但是心灵毕竟还是属于向善的一面的。
   张爱玲女士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值得回味的,她也总是用着耐人寻味的笔法来书写自己对悲哀的阐释,以及自己的爱情观,还记得她写过《半生缘》,据说这部书是她根据《十八春》重写的。里面有一个片段试值得回味的,那就是结尾,几乎在张爱玲的每一部小说的结尾都是那样的意味深长。比如《半生缘》的结尾,顾曼帧对世均说了这样的话:“世均,我们回不去了。我们真的回不去了。”“人生对于我们已经赋予了太多太多,酸甜苦辣,在茫茫人海之中,错过了我们的缘分。”就是这样,细细的回味这些,不知不觉就联想到了我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感情观就是带有一种婉约的悲哀,但是,我们毕竟还是对着感情抱有很多最美的祝愿的。
  张爱玲试1995年去世的,至今她的许多作品都被世人所流传着。看了她作品不觉得心里一动,喧哗的世界,竟有一块这样的忧伤之地,而且是隐藏的最好的一块悲哀的美!
  仅此在这里,抒写自己对张爱玲女士的倾慕。

Img256204421.jpg (55.78 KB)
2009-2-1 22:06



作者: 冬蛙68    时间: 2009-2-2 09:01
才女!才女!
作者: 章鱼    时间: 2009-2-2 09:22
太有才了
作者: 冷月葬诗魂    时间: 2009-2-2 11:01
哪里哪里啊!!!
作者: 温润如玉    时间: 2009-2-2 16:33
我也喜欢张爱玲,那是多年前,第一次读到《金锁记》。
作者: 山东龙    时间: 2009-2-2 16:34
冬蛙,才男!~~~~~~~~
作者: 海风    时间: 2009-2-2 20:55
原帖由 冷月葬诗魂 于 2009-2-2 11:01 发表
哪里哪里啊!!!

作者: 海风    时间: 2009-2-2 20:55
原帖由 冷月葬诗魂 于 2009-2-2 11:01 发表
哪里哪里啊!!!

章鱼没说你。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