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是承德皇家寺庙的总称。清政府在康熙、乾隆年间,历时67年,在避暑山庄周围建造了12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其中8座由理藩院管理,并且又都在长城之外,所以称为外八庙。目前,外八庙中有6座寺庙向公众开放,我准备悉数游览。
出得山庄,向东一眼就看到了磬锤峰旁的普乐寺,路边找个饭店胡乱吃过午饭,急忙向普乐寺走去。普乐寺又叫小天坛,当地人俗称圆亭子。寺内的大殿叫宗印殿,里面供奉着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宗印殿后,是一座方正的石城,象征着佛教典籍中的须弥山。石城之上的旭光阁,系仿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形制修建,制作十分精美,阁内中央陈设着一座巨大的木制曼佗罗(坛城),里面供奉着佛教密宗的“上乐王佛”,就是人们常说的“欢喜金刚”,也叫“欢喜佛”,正拥妃嬉戏,这还是我第一次看见,十分稀奇。庙内出售的纪念品多为藏传佛教用品,如转经筒等,让人感觉似乎是到了西藏。
紧邻普乐寺的是安远庙,安远庙规模不大,游览也不需花太多的时间,只记得主殿内供着一尊佛像,具体什么佛也没有记住。由于普乐寺的小天坛太过高大,身在庙内倒看不到全貌,从安远庙旁边,可以完整地欣赏到小天坛的雄姿。
从安远庙出来,坐公交车来到普宁寺。当地人都管普宁寺叫大佛寺,这是目前承德惟一一座有僧人入住的寺庙,住的都是藏传佛教的僧人。普宁寺是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割据叛乱后,乾隆皇帝遵循康熙帝安抚旧章,仿效西藏山南地区的“三摩耶庙”式样修建的。寺内高大的殿阁内,供的是重达110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像高27米多,腰围1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制佛像,据说为此还申请了基尼斯世界纪录。我对此很不以为然,佛像是我们的老祖宗在200多年前修建的,已经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这还是不是最高的荣誉么?基尼斯纪录又是什么东西,我们修建佛像时有它吗?至高至雅的东西却要回头来追逐至俗的虚名,让人不由得感叹世风之日下。
大佛寺的香火十分旺盛,不时有人到佛像前叩拜,并拿着整百整百的钞票毫不犹豫地往功德箱里扔。庙前有八名乐手,每当有人掏钱时,就奏乐捧场,令人称奇的是,八名乐手穿的是藏族服装,奏的却是道教音乐,看来,确实佛道儒是一家,汉藏也是一家了。也有不和谐的音符,我就看到一名手持高香的游客正在与一名导游理论,说是中了导游的圈套,一步一步被带进了陷阱,花了自己本不想花的钱。这下该长记性了,以后旅游看你还找不找导游。
大佛寺的出口是旁边的一条仿古商业街,在这条街上,经营者都是清朝的装扮,一见面先是一句“大人万福”之类的问候,然后再向你推销商品。游人逛完寺庙,经从这条仿古商业街出来,顺便购买一些旅游纪念品,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我也非常留意,想带几件东西回去,然而,纪念品的品种十分单调,也看不出什么特色,再加上担心殷勤服务的背后是锋利的尖刀,就什么也没敢买,我看别人也很少驻足。
与大佛寺并排有一个普佑寺,面积不大,且没有什么建筑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三尊玉质的三世佛供在露天,来这里的游客也很少,我匆匆看了一眼就出来了。
接下来是须弥福寿之庙,这座庙又称班禅行宫。乾隆四十五年,是乾隆帝70岁寿辰,西藏的六世班禅亲自来承德为乾隆帝祝寿,乾隆帝专门仿班禅在西藏日喀则居住的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建造了这座行宫。这座庙宇,门前是小桥流水,里面有假山亭塔,是一座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寺庙,只是现在稍显破败和荒凉。
最后到普陀宗乘之庙,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制建成,所以又称小布达拉宫。里面一层层楼阁遍是佛像,一个个殿堂金碧辉煌,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迷宫。当年,乾隆皇 ■夜宿围场
游览完山庄和寺庙,时间才下午4点多,看来不用在承德过夜了。按计划该去赤峰市克旗,但承德往赤峰已经没车,看地图思索,应该先到围场,这样离赤峰更近些,方便第二天赶路。
打辆车到汽车站,上了开往围场的班车,天黑下的时候到了围场。班车司机告诉我,第二天早晨6点多就有开往赤峰的车,还要注意有快车和慢车之分,宁肯多等会儿也不要坐慢车。
下车后先找个饭馆吃过饭,为了避免嘈杂的噪声,又找了个离车站较远的旅社。一问价格,便宜得让我吃惊,一个双人小房间,有电视,公共卫生间,且只安排我一个人住,才要25元,我一声没吭就住下了。店主是一对年轻的小夫妻,正在热情澎湃地看奥运转播,并使劲地为中国运动员加油,听说我是从北京看了场奥运比赛过来的,马上向我打听赛场的情况,与我交流观感。我跟他们谈论了几句,然后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躺在床上看了会儿电视,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且是全部脑细胞都睡着的深度睡眠。第二天起来匆匆赶路,竟连旅店的名字也忘了看一眼,成为一个小小的缺憾。
北行漫记之三:克什克腾旗
■走进克旗
到车站一打听,北站居然有一趟直发克旗的汽车,坐上一辆机动三轮3块钱就到了北站。买了票,时间还早,旁边有一家很干净的早点店,做的油酥烧饼和豆腐脑特别好吃,我喝了豆腐脑,吃了三个烧饼又带上两个,以备路上不时之需。
7点钟发车,人不是很多。我分不清汉人和蒙古人,看一个小伙子长得胖胖的,特像蒙古人,一问竟然是廊坊人,标准的汉族人,真晕。
汽车先是在山间平坦的谷地上行驶,路面不宽,车辆稀少。两侧的丘陵形状跟黄土高原模样相仿,但没有裸露的黄土,全是绿色,有低矮的庄稼,高高的乔木,偶尔点缀着一些金黄色的油菜花。
车到塞罕坝时,奇迹出现了,只见漫山遍野全是风车,极为壮观。原来,坝上草原风大,有关方面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了风力发电项目。我们的车在风车阵中穿行,只看到风车高高低低,一簇簇一丛丛,数也数不清。由于没有资料,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风车,一年能发多少电,只隔着车窗拍了不少照片和视频。更为奇特的是,汽车在盘山道上驰骋,山脚下是一片晴朗,山顶却云雾缭绕,一会儿钻进云雾中,一会儿又钻了出来。
进入内蒙古境内,一切标牌都用汉蒙两种文字标注,我感觉这里的村庄要比河北荒凉许多,很有点西部的味道。经过的第一个小镇叫芝瑞镇,一条街道,两旁是低矮简陋的房屋,汽车经过时荡起很高的尘土。
12时许,汽车终于到达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一打听,下午1点有到阿斯哈图的班车,且一天只有这一趟,上午从阿斯哈图过来,下午回去,不管怎样看来只能坐它了。简单吃点饭,一碗面条只要3块,而旁边书店里卖的一张(3张A4纸大小,一般都是免费发的)克什克腾景点介绍,居然要了我6块钱,看来同一个地方也是有白有黑啊。
汽车上的座位几乎全部被占了,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返乡的民工,我在最后一排找到一个靠窗户的座位,好方便拍照。没过一会儿,座位全部坐满了,过道上的空隙里也塞满了人。车上所有的空间全部被塞得满满的,有各种货物和生活用品,还有为沿途牧民捎的东西,我的头后就是十来包餐巾纸,看来沿线牧民的所需用品都要靠这趟车来运输。曾看过一个帖子说蒙古人有一种特殊的气味,今天与这么多蒙古同胞在一起,开始还真担心自己的承受力,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怪味,顶多有一些奶油的味道。
车沿着303国道向西行驶了没多远,就被公路巡警拦住了,不知道罚没罚款,反正蒙古族民警命令超载的人员全部下车,看来不消除违章不放行在内蒙古执行得也挺好。没座位的人下车后车继续往前开,车主对下车的人说,在这儿等着,一会儿来接你们。车下国道向北拐上一条小渣子路后停下,等另一辆车把下车的人送来。直到此时我才知道,这是一部黑车,既不进站也不没有营运手续,但票价也便宜,165公里(约等于邯郸到石家庄的距离)才要25元。
此时我已身处克什克腾草原,头顶是蓝天白云,四周是无边无缘的山岭,山岭上全是青青的牧草,路边有一个小村落,牧民骑着摩托车赶着牛羊在放牧。这样的景色多停一刻也罢,我举着相机一会儿对着天空一会儿对着绿草一会儿对着牛羊,贪婪地按动着快门。
走到这里我一直是硬着头皮的,既不知道阿斯哈图石林景区到底是什么情况,也不知道附近有没有居民和农家旅馆,趁停车的工夫我向同车的人打听,恰巧一位姓房的大姐就在石林景区工作,房大姐很朴实很厚道很热心,给我介绍了不少了情况,还热情地为我推荐了住处,是一家牧民的蒙古包,我这才心里有了底。
终于一辆面包车把后面的人送来了,汽车拉着满满一车人沿着小渣子路继续往前走。又有新 ■“遥远的故乡”
男主人接到房大姐的电话,早就骑着摩托车等候在路边了,他们已经做好了饭,单等我的到来。我一下车就被热情地让进了蒙古包,脱鞋上炕坐在小桌的里面,他们都围坐在我的身边。我生怕不懂规矩失了礼节,脑子里飞速地想着书上介绍的蒙古礼仪知识,不过看来他们似乎都不在乎这些。
他们问我是不是先喝茶,我说我从来不喝茶,喝茶失眠,他们说那就直接吃饭吧。晚餐烙的是羊肉馅饼,一大叠摞在盘子里,我一尝,比我们街上卖的好吃多了,连吃了三张。饭后我才知道,他们说的茶指的是奶茶,并不是我们喝的茶叶,他们平素里几乎不喝水,渴了就只喝奶茶,奶茶是惟一的饮品。他们为我斟上一碗,我一喝,只感觉咸咸的味道中透着一股鲜鲜的奶香,十分可口。
交谈中得知,这是一个6口的蒙古族家庭。男主人是个20多岁小伙子,姓付,名字叫苏和,蒙文的意思是金福子,去年结的婚,生下一个女儿刚刚满月。父亲在外帮人打草,现在和母亲、弟弟在一起。作为牧民,他们有马牛羊,都寄放在别人家,平素不用管,只在产羔的时候过去清点一下数目。他们在克旗有家,是楼房,在这里是租下地方搞旅游服务的。除了自家人外,还雇了一个厨师和一个女孩来帮工。
阿斯哈图石林景区周围是成片成片的蒙古包,全都是为游客服务的,有的名叫“蒙古大营”,有的名叫“腾格尔之家”等等,苏和的店名叫“遥远的故乡”,我十分喜欢,孤身一人来到这遥远的地方,却回到了故乡,多么令人高兴啊。
蒙古包我以前都是在电视上见过,这是第一次接触真实的蒙古包。原来,一个蒙古家庭不只有一个包,按照分类要有好几个。我注意了一下,苏和家共有10个蒙古包,其中3个自用,一个是主卧室,里面有家具、衣橱、电视等生活用具;另一个是厨房,摆放的全是厨具,燃料是罐装煤气,地上放了十来只暖瓶,那是盛奶茶的;还有一个较大的是餐厅,壁上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和蒙古服装等装饰品。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方包,供厨师独自居住,并放一些零散物品,其余的6个包有大有小都是营业的客房了。
他们安排我住进一个小蒙古包,里面是两张单人床,顶上吊着一盏小功率节能电灯,仅此而已,别无他物。蒙古包的门比较低矮,尽管他们一再提醒我出入要注意弯腰,我还是碰了好几次头。在这里最不用担心的就是治安问题了,我看所有的蒙古包都不锁门,只要关上或挂住就行。
草原的夜,寂静无声,除了风吹着蒙古包外的旗帜发出“啵啵啵”的声响外,四周几乎没有任何声响。我独自一人坐在蒙古包的门口,仰望着高高地悬挂在天空的明月,尽情地享受着这难忘的时刻。此刻我真想有一只马头琴,只要“咿咿唔唔”地拉上一番,就算不成曲调也有情。
草原上昼夜温差大,白天短衣短裤还热得流汗,到晚上盖一床被子还有点冷。好在咱有冬泳的底子,扛得住,再想想邯郸还是30多度的高温,吹着空调也不能出来这效果,还是幸福啊。
为了欣赏草原日出,第二天(已经是8月14日了)我早早就起床了,拎着相机四处寻找镜头。草地上是一层厚厚的露水,就像下过一场小雨一般,在默默地滋润着小草。摸摸一切都是冰凉的,冷得我不敢洗脸刷牙。
我凝神望着东方,只见东山后的天空渐渐红了,接着变亮了,我感觉太阳可能正在起劲地往上攀升。5点半,太阳终于从山顶上露面了,刹那间,万道霞光一下子射向天空,只见地面上的大影子由西 ■阿斯哈图石林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主要由阿斯哈图石林、青山“岩臼”群、黄岗梁第四纪冰川遗迹、平顶山“冰斗”群、达里诺尔火山群、热水塘温泉、西拉沐伦大峡谷、浑善达克沙地等八种类型的地质地貌景观组成。其中,阿斯哈图石林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其汉语意思就是“险峻的岩石”。景区所在的北大山是大兴安岭的余脉,海拔接近2000米。
我住的蒙古包离景区有十几分钟路程,我谢绝了主人的摩托车,独自一人溜达前往。整个石林景区分为四个部分,游客可以自己驱车进入穿插游览,散客可以乘坐景区的免费车。当天的散客就我一个人,我从景区大门口坐上车,来到一景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石墙,这堵石墙长30多米,宽2米,高6米,由一层层深褐色的岩石叠成,静静地卧在草地上,远观又像一艘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巨轮,所以此墙被命名为“乘风破浪”。往里走,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岩石接踵而来,有“石柱”、“石丛”、“石笋”、“石塔”、“石床”等,并形成各种模样,有的酷似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就像北京周口店的猿人,有的纵横交错连成一片恰似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双双并立的就叫“情侣石”,并排站立的就叫“七仙女”,便连倒塌下来的一堆乱石也有名字,叫“石塌”,告诉人们石林景观是有生命期限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倒塌毁掉,现在一定要珍惜与保护。在绿草覆盖的丘陵上,突兀地呈现出这些千奇百怪的岩石来,实在让人惊奇。
资料显示,阿斯哈图石林主要是由冰盖冰川的创蚀、掘蚀和冰川融化时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冲蚀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石林通体为坚硬的花岗岩石,侧面有冰水冲刷形成的悬沟槽,远看恰似千层饼,石林顶部有冰臼分布。而云南石林则是石灰岩在热带气候条件下,经水流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与冰川石林成因截然不同。
一景区面积最大,内容也最丰富,我用了两个多小时才看完。再乘车到二景区,在班车上碰到的房大姐就在二景区工作,一下车看见穿着制服的房大姐,我就像见到亲人一般亲切。二景区主要有两处风景,一处是三个并立的石柱,就像三位威武雄伟的将军,人们为之取名叫“三结义”,真是恰如其分;另一处是一个石墩,人们称之“栓马桩”,栓马桩哪有这么粗,我看不如叫“烽火台”更恰当些。三景区的规模就更小了,只有一个主要景观,天然形成的岩石,就像一只大鸟昂首卧在草原上,名曰“鲲鹏落草原”,我认为这是阿斯哈图石林景区最精品的景观。
四景区还没有完全开发好,尚没有到那里的车,我不舍得放弃,决定自己步行前往。四景区的石林景观不如前三个,但一路上看到的风光却是最独特的。曲曲弯弯的山路上没有一辆车,看不到一个人,群山之间只有我这一个生命存在。蓝天白云罩在我的头顶,纯的就像是一块无边的蓝缎子上缀着一块块棉絮,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天似穹庐。远处的天地结合处,漂浮着一朵朵祥云,发出神仙洞府般的光芒,如仙境般美妙。由远及近,远山如黛,近山如翠,脚下是鹅黄色的浅草,就如丝绒毯般铺在大地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极佳的山水画。此时我只想说一句话:真是美极了,妙极了!
当夜又在蒙古包住了一晚,连吃带住共收了我150元。15日早晨,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