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3 10:25

世界上所有神秘之道的教法都说得很清楚,我们心中有一个储存力量的宝库,蕴藏着智慧和慈悲的力量,这力量就是基督所称天国的力量。如果我们学会如何应用这个力量,不仅可以转化自己,还可以转化周遭的世界,这也就是追求觉悟的目的。有哪一个时代比今天还迫切需要清楚地运用这种神圣的力量呢?有哪一个时代比今天还需要对于这个纯净力量的性质加以了解、导引和用来解救这个世界呢?我祈祷本书的读者都能了解并相信觉悟的力量,都能认证自己的心性,因为认证心性就可以在你生命的基础地上产生一种智慧,改变你的世界观,自然而然地,帮助你发现和发展服务众生的慈悲大愿,并启发你的智慧,不管在任何环境下,以你所拥有的任何善巧方便或能力来利益众生。我祈祷你因而能够知道,在你的生命核心中,就有纽舒堪布所说的活生生的真理:


  你会对一切还没有证悟真性的众生,自然地生起慈悲心。它是如此的无边无际,如果眼泪可以表达的话,你会不停地哭泣。当你证悟心性时,不仅会生起慈悲,而且会生起许多善巧方便。而且,你将自然地解除一切痛苦和恐惧,诸如对于生、死和中阴身的恐惧。如果你想描述这种从证悟所产生的喜乐时,诚如诸佛所说的,即使能将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喜悦、快乐和幸福都聚集在一起,还不及你证悟心性时所经验到的喜乐的千万分之一。


  结合智慧和慈悲的动力来服务世界,将是保存地球最有效的方法。如今,世界上一切宗教的大师都知道,修行不仅仅是僧尼的要务,也是所有人类所亟需,不管他们的信仰或生活方式如何。我在本书中所要显示的是:精神发展的可行性、机动性和有效性。诚如一个著名的西藏教法所说的:“当世界充满罪恶感时,所有的苦难都必须加以转化成觉悟之道。”今日世人所共处的危机,不允许我们把精神发展视为奢侈品,而是生存的必需品。


  现在让我们大胆地想象,如果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很多人有因缘听闻佛法,把他们的部分生命用来精进修行,认证他们的心性,因而可以藉着死亡机会接近佛性,并以服务和利益别人的目标重回人间。这样的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本书献给你一个神圣的技术,藉着它,你不仅可以转化这一生,不仅可以转化你的临终和死亡,还可以转化你的来生,乃至于人类的未来。我的上师和我希望能启发的,就是人类意识进化的大跃进。学习如何死就是学习如何活;学习如何活就是学习不仅在这一世,还有在未来世该如何做。真正转化你自己,并学习如何以转化的生命重生来帮助别人,是帮助世界真正最有力的方法。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4 10:20

随喜赞叹!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4 10:23

西藏传统中最慈悲,及其对人类精神最崇高的贡献,就是它对菩萨理想的了解和反覆实践。所谓菩萨,就是承担一切众生苦难的人,他踏上解脱之旅,不只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帮助其他众生,他在证得解脱之后,并不就此融入绝对的境界或逃避娑婆世界的痛苦,反而选择一再地回到世间,奉献他的智慧和慈悲,来服务世界。全世界最需要的,莫过于这些活跃的和平使者,诚如龙清巴尊者所说的,他们“披戴坚忍的盔甲”,致力于宣扬他们的菩萨理念,并把智慧传布到我们经验中的每一个层面。我们需要菩萨律师、菩萨艺术家、菩萨政治家、菩萨医生、菩萨经济学家、菩萨教师、菩萨科学家、菩萨科技专家和菩萨工程师,我们需要随处示现的菩萨,他们在社会的每一种状况和每一个角落,积极地充当慈悲和智慧的通路,转化他们及别人的心识和行为,不厌不倦地弘传诸佛和其他觉悟者的知识,以保存我们的世界,并创造更有慈悲心的未来。诚如德哈•戴夏汀(TeilharddeChardin)所说的:“在我们主宰风、浪、潮水和地心引力之后,有一天…我们将掌握……爱的能量。然后,在世界史上,人们将第二次发现火。”路米的美妙祷词说:


  啊!爱。啊!纯净的深爱,愿示现于此地、此时,愿成为一切;世界溶化在你无暇无尽的光辉里,脆弱的活叶与你一起燃烧,光亮胜过寒星:让我成为你的仆人、你的呼吸、你的核心。


  我对本书有一个最深的期望,那就是:对每一个选择行菩萨道的人,它能够成为有效而忠诚的伴侣;对于能够真正面对时代挑战,并为众生发慈悲心而踏上觉悟之旅的人,它能够成为指引和启发的源头。愿他们永远不会疲厌、失望;愿他们不管遇到何种恐怖、困难和障碍,都不放弃希望。愿这些障碍只会启示他们产生更强的决心。愿他们对一直在加持地球的所有觉悟者的永恒爱心和力量有信心;愿他们能够像我一样,从诸位大师的风范获得精神鼓舞,这些大师都像平凡男女,却以无比的勇气,谨守佛陀入灭前的叮咛,以整个生命证取圆满的觉悟。愿一切宗教所希望的:未来世界免于残酷和恐怖,人类得以生活在心性的终极快乐,透过我们的努力而获得实现。愿我们大家先以寂天,次以圣法兰西斯的祈祷,共同祈求一个更好的世界:


  只要虚空存在


  众生仍然受苦,


  就要长留世间,


  除尽一切苦难。


  主•让我变成和平的工具,


  在仇恨的地方播下爱;


  在伤痛的地方播下宽恕;


  在怀疑的地方播下信心;


  在失望的地方播下希望;


  在黑暗的地方播下光明;


  在悲伤的地方播下喜悦;


  啊!神圣的主,祈求你


  成全我的愿望,


  让我安慰别人,而不求被安慰;


  让我了解别人,而不求被了解;


  让我爱别人,而不求被人爱;


  我们因付出而领受,


  我们因宽恕而获得宽恕,


  我们因死亡而获得永生。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5 10:40

随喜赞叹!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5 10:44

谨以本书献给我所有的上师:已过世者,愿他们的愿望圆满;还在世者,愿他们延年益寿,愿他们的伟大和神圣事业越来越成功,愿他们的教法启发、鼓励和振作一切众生。我至心祈求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早日获得强有力而完全觉悟的转世,以帮助我们度过这个时代的危机!


  我也要以本书献给那些你在书中读到已经过世的一切贤哲:喇嘛左顿、喇嘛卓登、桑腾、阿妮贝露、阿妮丽露、阿贝多杰。在你祈祷时请记住他们,也请记住我已经过世或正在面临死亡的所有学生,他们的虔诚和勇气对我启发相当多。


  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目前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目前正在转世和正在这一世挣扎的众生,愿他们获得诸佛加持力的滋润,愿他们得遇佛法,愿他们实践智慧之道。愿他们的生命快乐、有成果,而没有烦恼。愿本书所有读者能够获得丰富而无止尽的利益,愿这些教法转化他们的心。


  这是我的祷词:


  愿六道的每一众生都能证得本初圆满的基础地!
附录一
  慈悲与智慧


  郑振煌


  自从本书中文版于一九九六年九月问世之后,在华人社会掀起研究生死的热潮。所到之处,不论是台湾,或是美国、加拿大、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尔、印度等华人不多的地区,都有人向我主动提及这本书。


  本书讨论严肃的生命课题,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回响,足见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广大,扣紧每一个人心弦,激发大家的共鸣。生死是每一个人无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类以来,乃成为人生最主要的目标。在众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论和实物,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发出来的光明和热力,救度了无数的人们……


  这本书已经变成许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一遍又一遍地读,不断地思惟,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许多读者告诉我,这本书挽救了他们的婚姻、家庭、事业、人生,提供了他们养生送死的指南,升华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一座座无形的桥,就透过本书在读者与我之间建立,读者们识与不识,都是我感恩的对象,使我加深对佛法的信心。三十五年来,我译而不作,深知自己无修无证,所说皆是葛藤,但高僧大德的景德懿行,则值得世人传诵学习,所以不揣浅陋陆续介绍,愿今后仍有更好的作品,以报三宝及众生隆恩。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6 10:38

随喜赞叹!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6 10:41

冥界通关手册


  袁琼琼


  《西藏生死书》是在一个前提下写作的,就是轮回观。是在相信“人类有肉体之外的生命,死后依然存在,并且有知觉”的信念下,这本书才有意义。


  这本书可以视同《西藏度亡经》(即《中阴闻教得度》)的解说。《度亡经》公认难解,除了内中充满宗教专有名词外,也由于它在谈论一个我们经验以外的世界。在那个领域中,疆界不是以空间或时间做区分的。亡者进入的这个境界里,时间是短暂到一弹指,又同时恒长到无限;空间是广袤到不可思议,又同时狭隘到不足方寸。写作者虽已将所谓的“中阴”过程规划成我们能了解的“七七”,但真正的死后世界要远比这复杂得多。


  据说在从前,《度亡经》是只有僧侣才能看到,一般人无缘得见。这也许多少表示读这本书,需要特殊的学养。我个人觉得它有些像一本古体的“冥界通关手册”,过了这一关,就可以到达“冥界”——死亡之国。因为是古书,又是僧侣行法事的工具书,原也就没打算普及,所以诘屈聱牙乃属必然。而《西藏生死书》把它通俗化,不但用现代人能了解的字句做解说,还辅以符合现代思想观念的演绎。另也不乏一些“推广”辞句,告诉大家研究这本所书,不但可以知道如何死,更可以启发人如何生。常人爱说“死”是一了百了,本书告诉你:死不但没法一了百了,死得不好,非但是丧失了解脱的“权益”,连下辈子也会过得不好。在“临终关怀”逐渐受到重视的现在,《西藏生死书》提供的是心灵层面的安慰。它笃定的告诉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由于死后尚有生命,这本书就有点像新生入学手册。即将“入学”的人最好读一读。尚未“入学”的,也不妨提前开始学前教育。


  人生过程,死是最严重的。“死后尚有生命”一向是人类的梦想和渴望,我相信所有的神仙与鬼魅的故事,都是因着这个意愿而被创造的。《西藏生死书》站在人的这种渴望上发挥,举出各种事实来证明死后的生命不是梦想。然而这也就像魏斯的《前世今生》一样,要先相信了,它所说的一切才有意义。由于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我们对死亡之国知道的比外太空还少。太空船出了大气,还有些照片、陨石带回来;但是没有人,即使那些声称死后复生的人,也从未有任何证物留作纪念。所有可以证明它“是”的,也同样可以反证它“非”。


  但是人类的谜题不止死亡一项,不能因为我们在现有的学理上无法确认,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为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其实不在相信死后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个与死亡相亲的机会。如若我们可以因此学到安详的死,或许会懂得如何从容的生。(摘自联合报《读书人》版)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7 15:25

随喜赞叹!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7 15:28

阐发内在生命价值


  萧武桐


  前些时爆发的“宋七力”事件凸显了我们的社会确实生病了。《西藏生死书》的出版,提供我们一个更宏观的视野,协助我们澄清一些重要的核心价值。人从出生的那一刹那,就注定要迈向死亡之路,因此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索甲仁波切所著的《西藏生死书》不只教人如何面对死亡,更进而将重点放在现世里的“自然中有”的阶段,强调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


  书中整合了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诠释以前认为不可思议的现象,例如:爱因斯坦说:“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当成与宇宙其他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这是对自己的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解析使知识分子较易接受,进而能融合西方哲学及宗教的教义,开拓我们内在生命的心灵宝藏。不同流俗的看法值得我们学习。又例如引用德蕾莎修女的话:“大家都期望神所在的天堂,但是这一刻我们就有能力与他同在天堂。此时快乐地与他同在的意思是:像他一般地慈爱,像他一般地帮助,像他一般地给予,像他一般地服事,像他一般地拯救,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与他同在一起,在他的苦难化身中接触他。”就是如此强大的爱与慈悲,或许可以治疗我们“无明”的疾病,减少日常生活中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的心灵污染。(摘自民生报《读书周刊》)
附录二 有关死亡的问题
2013年03月01日 14:10新浪佛学 微博
  医学技术和医药科技的进步,有助于解救无数的生命和舒缓无可言说的痛苦。不过,在这同时,它们也对临终者、临终者的家人和医生构成许多伦理道德上的两难,这些问题非常复杂,有时候又难以解决。譬如,我们应该让临终的亲友接上维生系统呢?还是拔掉呢?那些自己觉得受罪且必须死得漫长而痛苦的人,应该同意或甚至帮助它们自杀吗?经常有人问我这些死亡和临终的问题,我愿意在这里略述一二。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8 10:44

随喜赞叹!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8 10:47

 维生


  约四十年前,大多数人都是在家里过世的,但现在多半是死在医院或安养中心。因此,藉机器来维持生命是一件真实而令人害怕的事实。人们于是问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保证有人道、有尊严的死亡,而不要让生命做没有必要的延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譬如,在严重的意外事故之后,我们如何决定是否提供维生系统给当事人呢?如果有人昏迷不醒,不能说话,或由于变性疾病而被认定脑死时,该怎么办呢?如果是一个严重畸形和脑部受伤的婴儿,又该怎么处理呢?


  回答这类问题并不容易,但有几个原则却可以用来指导我们。依据佛陀的教法,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诚如我们所看到的,生命提供给众生觉悟的可能性。不杀生被认为是人类行为的第一原则。不过,佛陀也非常反对教条主义,我相信我们不应该固守一种观点,或“官方的”立场,或针对这些问题做成规定。唯有根据自己的智慧,依据每一个情境来行动。


  是否有必要以人工方式维持生命呢?Guru喇嘛指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临终者的心境:“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如果临终者有机会可以拥有正的、善的思想,那么让他们甚至只多活几分钟都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有目的在。”他特别提到家人在这种情境下所受到的压力:“如果没有机会让临终者拥有正面思想,而花费大笔金钱,只为了让某人活着,那就似乎没有什么道理了。但每个案例都必须个别处理,很难订出通则。”


  在死亡的关头,维生系统或使用复苏器可能会成为扰乱、烦恼和分心的原因。我们从佛法和濒死经验的证据中得知,即使在昏迷状态中,临终者对于周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仍然非常清楚。在死亡前瞬间、死亡时、肉体和意识终于分离时所发生的事,对于任何人,尤其是对于寻求修法或安住于心性的精神修练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


  一般说来,延长死亡过程的维生系统,只会引起临终者不必要的执著、嗔恨和挫折,特别在这不是出自临终者本人的意愿时。临终者的亲人在面临这项困难的决定时,应该思考如果确实没有复原的机会,那么他们所爱的人在生命最后几天或几小时的品质,也许比起只是让他活着来得重要。此外,因为无法真正了解神识是否仍在体内,我们甚至会弄巧成拙地把他们禁锢在无用的肉体上。


  顶果钦哲仁波切说:当一个人没有痊愈的机会时,使用维生系统是无意义的。让他们在安详的气氛下自然去世,并代替他们采取正面的行动,是一件很好的事。当装上维生系统,却没有一点希望时,那么停止机器就不是罪恶,因为没有方法可以让患者活下去,你只是以人工方式“维持”他们的生命而已。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9 10:02

随喜赞叹!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9 10:04

对临终者进行复苏的急救,有时也是多余的,同时是不必要的干扰。一位医生写道:医院突然变成一阵忙乱,几十个人冲到病床边,做最后一线希望的急救。实质上,已经去世的病人,被灌进一肚子的药,插了几十根针,并接受心脏电击。我们临终过程的心跳速度、血气值、脑波图等被详细的记录下来。最后,当医生都试过了,这种慌乱的急救才告一段落。


  也许你不希望有维生系统或复苏急救,也许你希望在死亡之后,有一段时间不被干扰。你希望能够像上师所推荐的,临终时有安详的环境,但怎么能肯定你的愿望会受到尊敬呢?


  即使你说出你的愿望,不要在医院接受治疗,你的要求也不一定会受到尊重。如果你的亲人不同意你的愿望,即使你还能清醒地说话,他们也可能会要求医院做某种治疗。不幸的是,医生常常是顺从家人,而非临终者的愿望。当你临终时,如果想控制你的医疗照顾,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里过世。


  在某些地区,你可以透过“预嘱”之类的文件,来表明一旦你无法为自己的未来做决定时,你希望接受什么样的治疗。这是一种明智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医生在碰到两难情境时做决定。不过,这种文件并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也不能预测疾病的复杂性。在美国,你可以与律师签署“医疗照顾永久授权书”,这是陈述你的选择的最有效方式,也可以尽量确保你的选择会受到尊重。在这项文件上,你可以指定一位了解你的态度和愿望的代理人或法律代言人,他可以针对你的特殊病情做反应,并代表你做重大决定。


  诚如我在第十一章所说的,我建议你要了解你的医生是否乐于尊重你的愿望,尤其是当你希望拿掉维生系统时,当你的心跳停止不想做复苏急救时。你要确定你的医生告诉过医院职员,也让你的愿望写进诊疗书上。你要与亲戚讨论你的临终问题。你要请家人或朋友在你的临终过程开始时,就请职员拔掉任何监视器和静脉注射导管,如果可能的话,把你从加护病房移到私人病房,试图让你周围的气氛变得宁静、安详,尽可能不要恐慌。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0 10:30

随喜赞叹!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0 10:33

允许死亡的发生


  一九八六年,美国医学协会决定,医生从即将去世的末期病患和可能会昏迷不醒的人身上除去维生系统,是合乎伦理的。四年后,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百分之八十四的美国人表示,如果他们依赖维生系统,又没有痊愈的希望时,宁可不接受治疗。


  限制或除去维生治疗的决定,通常称为“被动的安乐死”。在病入膏肓的情况下,中止仅能延长几小时或几天生命的医疗干预或拯救措施,让死亡自然发生,这是可以被接受的做法。这包括中止侵略性治疗、维生机器、静脉营养注射以及心脏复苏器。有时候家人和医生选择不处理会导致死亡的衍生情况时,也是一种被动的安乐死形式。例如:骨癌末期的病人也许会衍生肺炎,如果不医治肺炎的话,可能让病人死得比较安详、较少痛苦,而不拖延死亡。


  那些已到疾病末期而决定自己拿掉维生系统的人,又如何呢?他们自己结束生命,是否就造了恶业?卡卢仁波切很明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们如果自己认为受了够多的痛苦,希望获准死亡时,就是处在不能称为善或不善的情况下。我们绝对不能责怪任何人做了那个决定。这不是一种恶业,它只是希望避免痛苦而已,这正是一切众生的基本愿望。另方面,这也不是特别善的业,……这不能算是结束生命的愿望,而是结束痛苦的愿望。因此,它是无记业(中性的行为)。


  如果我们所照顾的临终者,要求我们拿掉维生系统,我们该怎么办?卡卢仁波切说:我们也许无法挽救病人的生命,我们也许无法解除他的痛苦,但我们要以最清净的心,尽我们最大的力量。不管我们做什么,即使最后没有成功,都不能被看成是恶业。


  如果病人要求治疗者拿掉维生系统时,会让治疗者处在困难的地位,因为直觉也许会告诉他们:“如果这个人还装上维生系统,他就会死。”业报决定于治疗者的动机,因为治疗者是在剥夺某一个人继续活下去的方法,即使那是病人叫我们这么做的。如果治疗者的基本动机一直是要帮助和利益那个人,并解除他的痛苦,那么这种心态似乎不会产生什么恶业。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1 10:17

选择死亡


  前面引用过的一九九零年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百分之六十六的美国人相信,一个人如果处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又“没有改善的希望”,就有自己结束生命的道德权利。在荷兰,据估计每年就有一万人选择安乐死。帮助他们死亡的医生,必须证明这是病人所同意的,他与病人充分讨论各种方案,并且曾经咨商另一位医生,提供其意见。在美国,这个题目很热门,有一本书清楚地描述当人们到了疾病的末期时,有什么方法可以自杀,这本书顿时成为畅销书,也有人开始推动“主动安乐死”或“协助死亡”的合法化。


  如果安乐死合法化,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许多人担心,被视为末期的病人,特别是极端痛苦的人,也许会选择死亡,即使是他们的痛苦也许有办法处理,他们的生命也许可以长一些。另一些人担心,老年人也许会觉得他们有死的责任,因为选择死可以减轻家人的压力,节省家人的金钱。


  许多为临终者工作的人觉得,高水准的临终关怀可以回答安乐死的请求。当她被问到立法中的安乐死问题时,罗斯医师回答:“我觉得,制定这种法律实在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我认为,每个人应该运用自己的判断,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然后,我们就能够尊重病人的需要,倾听他们的意见。”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是难以忍受的,心神慌乱的,这是毫无意义。佛法提供死亡的不同态度,而且赋予它目的。Guru喇嘛指出:你的痛苦来自你的业,无论如何,你都必须在这一世或其他世承受业果,除非你能找出净化业力的方法。因此,佛教认为这一世你幸得人身,有能力以比较好的方式来承担,你就应该去经验业报;这胜于轮回到无助的到(如畜生)时再来承受,那时候的痛苦可要大得多。


  依据佛法,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临终者处理他们面对的衰竭、痛苦和恐惧,并提供爱的支持,让生命的结束变得有意义。伦敦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医院(St.ChristophersHospice)的创办人桑德斯说:“在我们的病人中如果有人要求安乐死,那就表示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她反驳安乐死的合法化:我们的社会还不致于穷到不能提供时间、爱和金钱来帮助人们安然去世对于那些身陷恐惧和忧愁之苦,而我们又可以解除其痛苦的人们,我们亏欠他们这一切为了做到这点,我们不需要杀他们……让自愿性的(主动)安乐死合法化,将是一种不种不负责任的行动,它会妨碍我们对于老弱、残障和临终者的真正尊敬和责任。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2 10:30

随喜赞叹!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2 10:33

其他的疑问


  在出生前或婴儿期去世的人,他们的神识会有什么发展?父母亲能够给予什么帮助?


  顶果钦哲仁波切解释道: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婴儿期去世的人,他们的神识会再度经历各个中阴阶段,然后转世。为一般死者所做的功德法事,也可以替他们做,例如:金刚萨埵的净化法门和持咒、点光明灯、骨灰净化等等。


  在堕胎的案例中,除了这些修法外,如果父母亲觉得懊悔,他们可以发露忏悔,祈求宽恕,虔诚修持金刚萨埵的净化法,这对他们有所帮助。父母亲也可以供灯、放生、帮助别人、赞助慈善或修行计划,把所有功德回向给婴儿神识的安乐和未来觉悟。


  自杀者的神识会发生什么变化?


  顶果钦哲仁波切说:当一个人选择自杀时,神识除了跟随它的恶业之外,别无选择,很可能会有厉鬼控制和拥有它的生命力。在自杀的案例里,法力强大的上师必须修特别的法门,如火供和其他仪式,才能解脱亡者的神识。


  当我们死亡时,可以捐赠器官吗?如果器官必须在血液还在循环,或在死亡过程完毕之前就摘除,该怎么办?难道这不会干扰或伤害死亡前的神识吗?


  曾经被我请示过这个问题的上师都同意,器官捐赠是极大的善行,因为它出自真诚想利益他人的慈悲心因此,只要这确实是临终者的愿望,就绝对不会伤害到正在离开肉体的神识。反之,这个最后的布施行为可以累积善业。另一位上师说,在布施器官时所受的痛苦,以及每一个心散乱的时刻,都会转成善业。


  顶果钦哲仁波切解释:“如果一个人确实很快就将去世,也表达了捐赠器官的愿望。他的心充满慈悲,就算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前,他的器官都可以摘除。”


  把一个人的身体或头部冷冻起来,等到有一天医学进步可以使之复苏,该如何看待这种器官冷冻术呢?


  顶果钦哲仁波切说这是毫无意义的。人在确实死亡后,他的神识就不能再回到肉体。把尸体保存下来以便将来复活之用,这种想法明显地在诱引一个人的神识悲剧性地增加对肉体的执著,因此会更加痛苦,并且阻碍转世。一位上师把这种器官冷冻比喻为直接进入寒冰地狱,甚至没有经过中阴境界。


  对于退化或得了痴呆症的老迈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这时候,开示佛法可能没有用,但在他的面前静静地修行,或念咒,或念诸佛名号仍然可以帮助他。卡卢仁波切解释:你是在播种。你的发愿和对他的爱心关怀,是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境下,你必须发自最诚挚的心意,真正关怀他们的利益和幸福。……父母亲和儿女的缘非常强,由于这份缘,如果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还为了其他众生的利益,那么就可以在细微的层次是得到许多殊胜的利益。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3 10:29

随喜赞叹!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2-13 10:32

附录三 两个故事
  我在西方的学生和朋友们告诉过我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关于他们认识的人在死亡时,如何受到佛法帮助的过程。让我告诉你两位学生面对死亡的故事。


  桃乐丝


  桃乐丝因癌症死于伦敦圣克里斯多福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她生前才华横溢,是一位艺术家、刺绣专家、艺术史学家、导游,同时也是颜色治疗师。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治疗师,她对各种宗教和精神传统都很尊重。她在生命的晚期才接触到佛教,而且如她所说,“迷上了”佛教。她说佛法对于实相的本质,给了她最强有力、最完整的看法。让我们听听在临终前照顾她的同修道友们,描述佛法如何帮助她面对死亡:


  桃乐丝的死亡对所有人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她死得非常优雅而庄严,每一个和她接触过的人都感受到她的力量,不管是医生、护士、助理、其他病人或同修道友们,这些人有幸地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周能与她共处。


  在桃乐丝住院前,我们去家里探望她时,就知道癌细胞到处蔓延,她的内脏器官已经不行了。一年多来,她服用吗啡止痛,现在她几乎无法吃或喝任何东西;然而她从不抱怨,所以也看不出她的痛苦。她变得很瘦,而且很容易疲倦;但当有人来探望时,她就会热诚欢迎,跟他们聊天,散发出愉悦、安详而亲切的气氛。她最喜欢躺在沙发上,聆听索甲仁波切开示的录音带,当仁波切从巴黎寄来一些对她有特别意义的带子时,她往往欣喜万分。


  桃乐丝对自己的死亡作了仔细的准备和规划。她不希望有任何未了的事情让别人去处理,所以她花了几个月时间处理这些事务。她几乎对死亡没有恐惧,只想把所有事情处理完,然后可以专心地面对死亡。她对自己这一生没有真正的伤害过别人而甚感安慰,而且她也信受奉行教法,如她所说“我已做了我的功课”。


  当时间到来,桃乐丝必须到病房,而要离开那曾经充满多年收藏的家,她只带了随身的一些东西,头也不回就离开了。她把大部分的东西都送人了,只带了一张仁波切的照片,以及一本谈禅坐的小书。她将生命简化到一个小包包里,如她所说:“轻装简行”。她把离开这件事视为理所当然,如同只是外出购物而已。只说“再见,我的家。”挥挥手,就走出门了。


  她在医院的病房变成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床边的小桌上,摆放仁波切的照片,照片前,一直点着蜡烛。当有人问她是否要和仁波切说话时,她笑笑,看着照片,然后说,“不用了,他一直在这里啊!”她常常提到仁波切所说的,创造一个“恰当的环境”,所以她在墙上挂了一幅有彩虹的美丽图画,正对着她,房间里也永远有很多朋友送她的花。


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查看完整版本: 20190316石门素疏【向阳花开】西藏生死书(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