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鱼象鱼说【今日逝者】
“美国前卫电影教父”梅卡斯辞世,享年96岁澎湃新闻记者 程晓筠
2019-01-27 10:37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约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 视觉中国 资料图
美国当地时间1月24日,被称为“美国前卫电影教父”的传奇电影人约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溘然辞世,享年96岁。对于大多数电影观众来说,这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只要提到地下电影、实验电影的发展历程乃至整个电影史,这又是一个无论如何无法绕开的名字。
约纳斯·梅卡斯1922年12月24日出生于立陶宛北部名为塞梅尼什基亚(Semeniskiai)的一个小村庄。年轻时,正好赶上了“二战”浩劫,他与弟弟阿多法斯同被德军逮捕,在位于汉堡的劳改营关了将近一年。战争结束后,兄弟俩有家难回,只得辗转在德国各地的难民收容所。在此期间,收容所放映的好莱坞电影,让他一下子就爱上了第七艺术。
某次,弗雷德·金尼曼(Fred Zinnemann)执导的《乱世孤雏》(The Search,1948)让兄弟俩看得气不打一处来。在他们看来,这部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米高梅大片,根本没能如实反映背井离乡的难民的真实处境。于是,两兄弟萌生了自己写一个剧本的念头,也由此踏上了电影学习之路。
1949年年底,经由联合国难民署安排,梅卡斯兄弟辗转前往美国纽约落脚。与许多来自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难民一起,他们被安排住在了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社区。仅仅几周之后,约纳斯便跟人借了一笔钱,买回了人生的第一台摄影机:16毫米博莱克斯(Bolex)摄影机。在几年前才刚开张的Cinema 16电影俱乐部里,他如痴如醉地观看着各类实验电影,彻底爱上了这种完全有别于好莱坞制造的电影形式。
1954年,他和弟弟创办了《电影文化》(Film Culture)杂志,正式提出地下电影的概念,为各种前卫作品代言。1958年,他在《村声》杂志(已于2018年停刊)开辟影评专栏,是这家纽约传奇文艺周刊的第一位固定影评人。在此期间,他以发掘地下电影人为己任,宣称:“我必须要保护那些正在电影里发生的美好的东西。一直以来,它们都被我的同行以及大众所忽视。”
同时,梅卡斯自己也开始尝试拍摄剧情片。1961年,由他自编自导,自己制片、剪辑外加摄影的35毫米剧情长片《枪林炮丛》(Guns of the Trees)制作完成,影片讲述的是四个“垮掉的一代”纽约青年的悲喜人生。但是,类似这样的实验作品,在当时很难获得发行渠道。于是,他干脆又自办了名为“电影人合作社”(Filmmakers’ Cooperative)的非营利发行机构,为自己以及与自己有着相似处境的电影艺术家谋求发展机会。上世纪60年代末期,梅卡斯的电影风格由剧情片彻底转向极为私人化的影像纪录——所谓“日记电影”。他用16毫米博莱克斯摄影机不知疲倦地记录着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影片长度动辄数个小时。半个世纪之后,这些作品除了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更因为其中所记录到的与他有着密切互动的那些时代伟人的影像(包括有安迪·沃霍尔、诺曼·梅勒、约翰·列侬、小野洋子、妮可与地下丝绒乐队、金斯伯格、凯鲁亚克、达利等等)而极具史料价值。
不过,相比自己拍电影,约纳斯·梅卡斯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或许还是他热爱电影、保护电影、推动电影发展的“美国前卫电影教父”的身份。他频繁地在纽约各地组织各种地下电影放映活动,选的都是主流机构不太关心的前卫作品、独立电影。1964年,梅卡斯因为公开放映法国同性恋诗人导演让·热内(Jean Genet)的《恋歌一曲》(Un Chant d’Amour)而一度被捕入狱。1970年11月30日,他发起创办了“选集电影档案馆”(Anthology Film Archives),旨在为前卫实验电影提供一个长期的放映平台,收藏各种相关作品、文史资料。将近半个世纪之后,这家档案馆早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下电影资料馆,每年固定放映上百部作品。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影史意义绝不亚于由亨利·朗格卢瓦创办的法国电影资料馆。
1979年,选集电影档案馆搬入新址:位于曼哈顿第二大道和休斯顿街交界处的一栋法院旧楼。此后,它便一直留在了这里,直至今日。虽然每年的维持经费对于势单力薄的梅卡斯来说,有如千钧压顶。但在面对来自于古根海姆博物馆等机构提出的全盘收购计划时,力求保持其独立性的梅卡斯,从来都是不假思索地予以拒绝。
几十年来,包括大卫·柯南伯格、马丁·斯科塞斯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电影人,都从梅卡斯和被他称为“电影大教堂”的选集电影档案馆获得滋养。这也证明了,不管选择实验路线还是商业方向,记录在胶片上的光与影,始终是共通的。
约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