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2-9 17:50

1209鱼象鱼说【今日国学】

齐白石笔下最精美的6只虫子,放大10倍后,竟然有如此深意
2018
12/08
21:02
京博国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齐白石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想必大家已经几乎都认识,齐白石老爷子一辈子从艺,山水,鱼虫,花鸟无一不精。时至今日日,他的作品 几乎每件都是天价。今天小编特意整理了齐白石老爷子几幅虫画,充满生活趣味的形式下,也蕴含着一层深意。


齐白石画 虫

齐白石老爷子生逢乱世,半辈子生活在动乱了战争年代,想必一定经历过很多毁灭与死亡。


我们在他的花鸟鱼虫画中,经常会见到四个字:草间偷活,在笔者看来,老爷子画花鸟不单单是为了陶冶生活情操,情趣,其实他之所以创作这样的作品,更重要的时他对深处乱世的一种感悟。


齐白石画 虫

从1864年出生,到1957年去世,他活到了93岁,期间经历过甲午之战,百日维新,辛亥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抗战解放......几乎每天都是生活在提心吊胆这样的日子里。

后来 ,为躲避兵祸,55岁那年,齐白石移居北京,在他的一方“阿芝”朱文印的边款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庚申四月,白石自制。实故乡再四兵灾,未知父母何处草间偷活,妻子仍旧紫荆下否?”面对乱世,齐白石老爷子认为人是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所以,他在卑微且偷活于草间的草虫中寻找到共鸣,常以之自喻。


齐白石画 虫

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经历,齐白石老爷子在解放后的日子里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当年他荣获国际和平奖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正由于我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


齐白石画 虫

之前小编一直觉着齐白石老爷子的花鸟鱼虫画不过是为了消遣,娱乐而作。


齐白石画 虫

其实,齐白石老爷子笔下的草虫无疑是对宁静田园生活的歌颂。在他的笔下,所有的草虫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忧郁悲哀,不柔弱颓靡,健康、乐观、自足,它们或跳跃,或爬行,或飞翔,或搏击,或欢鸣??每一个都是新鲜的生命。

其实,齐白石老爷子笔下的草虫无疑是对宁静田园生活的歌颂。在他的笔下,所有的草虫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忧郁悲哀,不柔弱颓靡,健康、乐观、自足,它们或跳跃,或爬行,或飞翔,或搏击,或欢鸣??每一个都是新鲜的生命。


齐白石画 虫

THE END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2-9 18:00

从皇室后裔沦落成一代画僧,他被赞300年间第一人
2018
12/08
19:30
红楼梦赏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他是帝王胄裔,也是画坛改革家。

清顺治2年,作为前朝遗孤

从刀光剑影中逃出生天,入佛门。

14岁时,作双勾兰竹五十六朵,声名鹊起;

23岁时,以《山水人物图卷》

写胸中抱负,浇无限块垒。

他有国破家亡之痛,

却两次跪迎康熙且自称“臣僧”,

又作《海晏河清图》极尽逢迎之态。

他是僧人,

又主动结交权贵,受其资助。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行脚漫游,

在自诩清高与不甘岑寂的矛盾中尴尬度过。


三百年来从扬州画派,到近现代大家

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

傅抱石、刘海粟、潘天寿等,

无一不是从他的艺术中

汲取营养并加以发展,而又各具面貌。

他是石涛,自号苦瓜和尚。

黄宾虹称他为“清代画坛第一人”,

齐白石说他

“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吴冠中更以 “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为其正名。


石涛(款) 深山秋水图

国破家亡这种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就足够悲惨了。如果你还不幸是个皇族,那简直像上天下了一道符咒,注定了此后一生的悲苦。

偏巧命中注定,石涛就是这样的宿命。

石涛本是明朝靖江王后裔,原名朱若极。若明朝没有灭亡,石涛长大了,也会是一代藩王。只可惜,他还是个幼童时,崇祯皇帝就被李自成逼得自尽了。

眼看着皇帝没了,清军铁骑又被吴三桂引入关内,明朝各地的藩王争着要 “延续国祚”。1645年,石涛的父亲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自称监国,同年因南明内讧而被杀,王宫陷落,仅3岁的石涛被忠仆救出。

从此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王爷,成了反贼子嗣,被南明驱逐,又被大清所不容。一路逃至武昌,出家当了和尚,方才保命。

当明朝彻底亡,吴三桂等明朝降将仍不肯放过他,他们上书清朝皇帝要“剿尽根诛,一劳永逸”,即使是逃出国界到了缅甸的朱姓子孙,都要诱回来捕杀。在这种形势下,石涛虽然已经披上袈裟告别了前尘俗事, 却还是不能完全安心。

从此四处云游,以自然为师,开始了在中国山水的游历生涯。


石涛 溪岸幽居

年少时异于常人艰辛的经历,遁入空门后所受到佛道、禅宗的蒙养,浪迹天涯历练出的宽博的艺术视野,内心既压抑又冲动的情绪,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的渴求,使得他的艺术创作从骨子里就渗透出一股原始的“躁动”,这是人原初的生命张力,蕴含着奔放恣肆的生命激情,宣泄在作品中就充满了动感与活力,有了不落窠臼的创新。

体现在创作理念上,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却不受传统精神束缚,敢于打破陈法。他曾在黄山住了一个多月,看虬枝横空的古松、云雾缭绕的山峦、怪石林立的奇峰,在自己的脑子里飞旋、变化、破碎、 消失、重组。

他画出多幅《黄山图》,并在画上题了同样的诗句 :“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在云游四海中,他的画技越来越高,并总结出一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

在松江,石涛拜一代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旅庵本月不但佛理甚高,而且学问渊博,善诗文,工书法,石涛追随他前后两年,获益匪浅,也确立了在禅林的地位。


石涛 松山茅屋

天性聪颖的石涛虽寄身佛门,却有闻达之志。

父亲朱亨嘉为南明所杀,石涛因此对清庭并无太大恶感。 他曾相信,京城之行会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他抱着欲向 “皇家问赏心”的愿望北上,希望康熙皇帝能像顺治皇帝礼待他的老师旅庵本月那样礼待他,他更希望京城的权贵们能像伯乐举荐千里马那样举荐他。

然而在京期间,他受人之邀,频频出入王公贵族的高第深宅,画画赋诗,结交的达官贵人不少,然而真正能体察他心思的人,屈指可数。最终,他只能吟出凄楚哀婉的诗章 :“诸方乞食苦瓜僧, 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他看清了自己的身份——在京城的社交舞台上,他充其量只是个“乞食”的僧人而已!

失落中,买舟南下,回到扬州,从此定居此地。


石涛 松荫研读图

58岁时,石涛遇到了74 岁的八大山人(朱耷)。

和八大山人一样,石涛身上洋溢 着和旧文人迥然不同的自由主义精神,与八大山人的悲怆深沉相比,石涛的苦涩沐浴着健朗的自然天光。

这位老前辈仿佛是另一个石涛。他同样是明朝宗室子弟,同样在明末之后遁入空门,同样擅长丹青。他所经历过的忧愤、折磨比懵懂无知时失去一切的石涛还要多。

见过八大山人后,石涛深深地为他的气质、作品所折服。他开始在画上署一个新的名号 :大涤子,以表示对自己 彻底洗涤、清理。

他不再讳谈身世,还蓄发还俗,以道人面 貌存世 ;他公开承认了明朝皇族后裔的身份,还在画上第一次使用自己的真名:若极。他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大涤草 堂”,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写道:“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

究竟他想洗去的是什么,是命中注定的前明宗室的身份,还是一度对清朝皇帝的幼稚幻想,不得而知。

60岁后,石涛闭门不出。

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结识、 影响了一个少年——高翔。

多年后,高翔成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石涛 山水

世俗秩序与自然秩序有着不可弥合的鸿沟,石涛在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后,终于摆脱世俗秩序的控制,回归自然。一个被沉重生命桎梏压抑的背负者,终于在自然之境回归赤子之心,灵魂获得了自由。

1700年,石涛完成了《画语录》的创作。

这部集大成的艺术哲学专著,在萎靡不振、 因循守旧的清代画坛,打破陈陈相因的枷锁,将绘画上升到开天辟地的创世高度,不再是技法、图形的层次,而是史诗般的艺术创造, 是一个灵性世界的开启。

绘画者不再是绘画者,而是自我的发现者、灵境的创造者,他在万物中发现自我的灵性,又赋灵性于万物。


石涛 对牛弹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红楼梦赏析

一入红楼,终生难醒

与君相逢,平生之幸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12-9 20:2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209鱼象鱼说【今日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