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看这些‘’网红药‘’你买过吗?成分就是消毒液
一瓶出厂价十余元的消毒产品经过贴牌重新包装后售价可达数百元利润在10倍以上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4572493645/1000一起“假药案”,揭开微商生存密码2017年4月19日,苏州市警方在一处微商团队办公现场控制负责人颜未来、颜丙瑞两兄弟,查扣大量未及销售的“网红产品”——“善春堂”牌痔疮抑菌液等系列产品。警方查处的产品分别由国内三家公司生产,实际性质是“消毒用品”,使用的也是消毒品批号。颜未来通过网络联系购买厂家成品,贴上自有品牌后,客服人员再对顾客暗示消毒品和保健品的“药用”效果,10几元的消毒品就以“微商”渠道加价销售。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4572493646/1000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微商颜未来出生于1987年,老家在山东郓城,2006年中专毕业后,曾经在无锡一带的电子厂上班,2011年左右开始从事电商工作。此后,颜未来通过自己的网店,先后代理销售洗发水、沐浴露、护肤品等产品。2014年左右,颜未来通过网络,开始销售包括痔疮抑菌液、狐臭散等在内的产品。2017年底,一名市民向苏州市相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称,其通过网络“微商”,购买了一瓶名为“鼻净通”的滴鼻液,使用后没有效果。随后,市场监督部门将这一线索,移交给警方。相城警方针对这一案件成立专案组,发现上述产品由江苏无锡一家公司进行销售,公司老板正是颜未来。警方共查扣“善春堂”牌痔疮抑菌液20122瓶、“善春堂”牌根必治痔疮精油45瓶、鼻净通344瓶、“善春堂”牌濞舒适精油10888瓶、肤润洁皮肤抑菌膏4445盒、本草狐臭散5620盒、清咽茶1120盒、鼻净通贴纸163张。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4582727624/1000“善春堂”品牌的持有者,是香港知昀贸易有限公司,这一公司的法人是颜未来。颜未来持有的上述公司,通过网络微商渠道,月销售额最高超过400万元,公司成立至案发,总销售额上千万元。
客服扮演多个角色推销产品颜未来手下拥有一支完整的微商营销团队。在团队中,除扮演管理者角色外,颜未来的主要工作是联系生产厂家,寻找具有营销价值的“产品”,进行采购后,贴上自有品牌销售。颜未来的团队最初只有4个人,后随着业务不断扩展,到警方查封前,颜未来手下有超过40名客服人员。这些“客服”人员个个“身兼数职”↓↓承担着包括寻找客源、联系客户、推销产品、回访等多重角色同时进行刷好评、晒单等工作,“就跟卖面膜、化妆品的微商一样,要扮演好几个角色。”每名客服人员还参与运营多个微信公号,名称包括“咽喉调理杜老师”、“痔疮刘老师”等依据不同的产品,客服人员被分为4个小组,每组配备有一名主管。团队内部,则由一整套颜未来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每名客服的底薪为两千多元,按照销售量确定绩效,能拿到数千元至上万元月薪者大有人在。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4582727625/1000颜未来通过购买百度竞价排名、发布微商广告等形式增加产品曝光率,消费者上网搜索时,涉及“狐臭”“鼻炎”等关键词时,颜未来代理销售的产品,会排在搜索结果前列。2016年,颜未来开始销售善春堂系列“濞舒适精油”、“痔疮抑菌液”、“皮肤抑菌膏”等产品。
2017年3月份开始,代销清咽茶、口臭茶等保健食品。在上述销售模式下,“善春堂”系列产品成为曝光率颇高的“网红”产品。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4582727626/1000作为消毒产品,“善春堂”系列产品进价低廉,实际效用较低,但与此同时,其对人体的伤害也小。也正鉴于此,颜未来选择推广销售这些产品。参与办案的苏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北桥派出所警官杜益民说,以此前颇受欢迎的“鼻净通”为例,经过鉴定,这一产品实际并不含有治疗鼻炎所需要的药品成分,“但是也没有什么副作用”。相城警方称,通过“公司化”的运作,逐渐扩张的“保健产品”种类,极其低廉的制作成本,带来巨额利润。颜未来销售的各种产品的成本,都是十余元到二十多元之间,销售时,价格则达到数百元至上千元,利润在10倍以上。2017年7月25日,颜未来等10人因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被移送审查起诉。记者从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获悉,因“案情重大、复杂”,案件曾两次退回警方补充侦查。2018年2月15日,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对包括颜未来兄弟在内的10人涉案人员提起公诉。微商打“擦边球”,消费者购买需警惕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硕士,资深药剂师冀连梅告诉记者,在微商的模式中,以消毒产品或保健产品,通过“暗示”使用效果来进行销售的情况,实际并不鲜见。冀连梅说,大部分人由于不具备专业的医药知识,在看到“白大褂”、“中草药”等字眼时,心理上会将之当作药品,从而甘愿出高价购买。微商所使用的,正是这样一种“心理暗示”手法,“打药品管理的擦边球”。冀连梅介绍,从专业角度来说,常人要区分“药品”与“非药品”,最直接的途径,是观察产品的批准文号,“标注是‘药’字就是药品,‘消’或者‘卫’,都不是药,而是消毒用品或保健产品。”来源:新京报、新晚报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4205720073/100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