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学 发表于 2015-12-9 15:57

话题还是什刹海

本帖最后由 末学 于 2015-12-9 15:59 编辑

            当年什刹海就是我们儿童戏耍的场所。玩水戏水是众所周知的儿童乐事,英雄的童年也不例外。小英雄雨来、鬼不灵村的小兵张嘎绝对不是为了抗日打鬼子才练习的游泳。我们童年时代在什刹海、后海、积水潭玩水、戏水完全是顺其自然的事。要说是响应号召到大风大浪里去、到江河湖海里去游泳那是以后的事了。在什刹三海玩水、戏水、游泳可以追溯到若干年以前。据我所知,我的父兄辈戏水就可以追溯到百年以上。在什刹海玩水戏水游泳的历代爱好者里有没有出过什么游泳英雄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个我很钦佩的女性,家就在六铺炕,现在还在那里。她是一个从我们知青队伍里参加工作到油田地调部门的女工。一九七二年因工作需要,在三月里的河北负重过河。(她可不是冬泳爱好者)此情此景被一个美国记者看到采访她,把稿发到美联社,后又转载到我们大陆的参考消息上。她是我的发小,也是什刹海的泳伴。我们那时不是不想到游泳池去游泳,而是我们很难能有一毛钱。就是有了一毛钱,需要它的地方又太多。既然游泳有不花钱的地方,就把钱用在别处吧。其实要说游泳,游泳池真不如什刹海。每天游泳池就像煮饺子似的,根本不是游泳的地方,那里只能玩水、纳凉。天津有一个女知青烈士叫:张勇。跳进洪水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这个张勇,第一我不相信她不会游泳,第二我不相信她是池子里练出来的。         说起游泳,有时候让人觉得挺自豪。在农村时生产队因为没有人会弄水,队长有时很为难,年年为?难。家家生活人要穿鞋,做鞋要用麻。麻收割以后要沤,沤不透就扒不出麻来。我们村有条小溪没不了脚面?,没法沤麻。挖池子蓄水沤麻,没人敢下去翻。我们知青去了以后,自然而然的给队长解决了一个郁闷已久的难题,给所有社员带来了益处。在我们那一带,木工、皮匠、铁匠算有技术,比别人挣分高。会弄水沤麻却不算有技术,没人提我们也不好意思争,也就算了。   七六年我在大港参加工作,港东在海边。那里东一片水,西一片水,一场大雨就汪洋一片。近处是积水,远处是海水,天水相连。我如果没有什刹海玩水的底子,真不知道如何去上班了。      今天早晨《中国日报》的记者到什刹海采访,据说是调查民意。为什么条例提供依据。我真的很奇怪,很不解。什刹海游泳怎么了?自然水域游游泳怎么了?这跟缺水有关系吗?这跟饮水净化有关系吗?这跟淹死谁更没关系!当年这里是游泳场时每天人声鼎沸,水里的人比岸上的人还多。那时候没觉得淹死的人比现在多。如果通过媒体宣传号召提倡禁毒禁赌禁烟扫黄,在社会上大概没什么阻力。因为那是大快人心众望所归的大好事。如是自然水域的禁泳,还扣上什么“野”的帽子,就没什么说服力了。如果不惜牺牲和谐依仗打压,那小民只能是敢怒不敢言了。不过有一句古话不妨在这里也说一说: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有一种现象,我认为是怪现象。端午节可以划龙舟纪念屈原,而且是全国各地大张旗鼓的;各媒体可以适时的纪念死去几年的某歌手;可以适时的纪念死去几年的某播音员;为什么不可以纪念一下酷爱游泳的毛泽东呢?


末学 发表于 2015-12-9 18:53

桂平老山 发表于 2015-12-9 16: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末学对昔日游泳场景的回忆,对比现在所谓的为了安全而禁止在公开水域进行的野泳,发出了一个来自内心的呐喊 ...

:handshake

桂平老山 发表于 2015-12-9 16:10

末学对昔日游泳场景的回忆,对比现在所谓的为了安全而禁止在公开水域进行的野泳,发出了一个来自内心的呐喊和感言,令人深思,“有一种现象,我认为是怪现象。端午节可以划龙舟纪念屈原,而且是全国各地大张旗鼓的;各媒体可以适时的纪念死去几年的某歌手;可以适时的纪念死去几年的某播音员;为什么不可以纪念一下酷爱游泳的毛泽东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题还是什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