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话题,东北工人,走过辉煌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7-28 18:20 编辑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24382.jpg124
曾经,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东北吸引了大批移民,培养了大批工人,铸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精神;而如今,东北艰难转身,工人和他们的子女们将如何转身?封面图为2005年12月4日,黑龙江佳木斯市居民走过冰冻的松花江,背后是正排放废气的烟囱。
:(共和国长子辉煌不再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80599.jpg224
地广人稀的东北,曾历经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日本在侵略占领东北期间,建设了较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尽管受到战争破坏,但依然留下了庞大的基础。图为晚清时期,一群工人在中国东北的山区铺设铁轨。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69928406.jpg324
50年代开始,东北成为新中国的重点投资建设地区,大量人口迁入东北,加入重工业基地的生产大军。图为1956年7月14日,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出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全厂职工夹道欢呼。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7-28 17:59 编辑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69958316.jpg424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东北大地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工业产品,一个个工业精神的代表也在这里孕育——“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引领全国的精神榜样。图为“铁人”王进喜(左)。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34030.jpg524
即便作为抗美援朝的大后方,东北的发动机也从未停歇。图为1952年,辽宁省鞍山市,鞍钢工人修复高炉的瓦斯通道。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69954666.jpg624
“一五”时期,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50多个落户东北三省,承载着“大工业”梦想的哈电集团、一重、一汽、沈飞、东重走进了东北人的生活。图为长春一汽汽车生产流水线车间工作的工人。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30271.jpg724
那个时代的东北工人们,过着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享受着统一的“体制内”待遇。工人,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职业。图为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期间,黑龙江鹤岗煤矿的矿工们下班后进行太阳灯照射。为了消除职业病,保证职工身体健康,国家采取了种种安全、卫生措拖和福利补助办法。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69958309.jpg824
1956年,吉林长春,在第一汽车厂里,有这么一家人:全家16人有7人在工厂工作。60岁的老父亲吴丹是厂里的技术安全处副处长,他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大媳妇、二媳妇,陆续参加了汽车厂的建设工作。三媳妇原是农村姑娘,看到全家都在工厂工作,便也考入工厂冲压车间当徒工。图为星期日里,一家人根据不同的爱好进行不同的活动,有的看电影有的在家打扑克。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69973160.jpg924
东北人自豪,他们在那个时代为东北创造了众多的“第一”: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辆内燃机等等。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庆油田测井中队指导员张洪池(右一)在和工人一起谈心。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76068.jpg1024
转眼间,一个灿烂的时代过去,改革开放后,曾经立在潮头的东北三省落后了。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矛盾显现,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图为1996年12月20日,辽宁抚顺市东州区,刚刚下岗的矿工老孙站在家门口。他的身后,是花去全部积蓄买来的一辆二手摩的。那年冬天,矿工老孙成了摩的司机老孙。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24837.jpg1124
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一路下跌,工业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后移。图为2015年,辽宁阜新煤矿老旧的蒸汽机仍在运转。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31275.jpg1224
制造业圈子里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全国看东北,东北看沈阳,沈阳看铁西。”沈阳铁西区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90年代后,这里成为东北工业最悲情的地方——香港一家媒体曾以《下岗之城愁满容》为题,整版报道了沈阳铁西千余家国企95%亏损,30万产业工人13万人下岗待业。图为2004年4月14日,铁西区北二马路冶炼厂原址的空地上集中着近千名拾荒者。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33208.jpg1324
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失业率最高的县区都集中在东北,如辽源、阜新、抚顺,都是资源型城市,失业比率最高的又大多是煤矿工人。图为2007年11月23日,辽宁阜新,三名拣煤女工,工作的辛劳全都写在她们的口罩上。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69961421.jpg1424
图为2003年7月25日,“桦林”职工因企业停产无所事事,在职工家属区房前楼后,到处可以看见像这样三五成群打麻将的人。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69984005.jpg1524
图为2004年2月10日,辽宁大连,工人们在街头找活。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72587.jpg1624
也有少数头脑灵活、身段柔软的老工人下岗后走出一片新天地。图为2004年4月17日,沈阳,劳动模范、68岁的孙作树戴着勋章出现在自己创办的电动自行车行开业现场。他曾受到国家**的接见。他说:“虽然退休了,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参战。”他的车行已安置8名下岗职工。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69914419.jpg1724
一方面,东北工人被称为“最贪恋体制的动物”;另一方面,能提供最多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在东北举步维艰。因此,老一辈的工人们仍然把一线希望投向国营工厂。图为2014年4月,数千职工聚集大庆油田公司门口,抗议公司改变职工大学毕业子女包分配制度。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47718.jpg1824
图为电影《钢的琴》剧照。该片讲述了钢厂下岗工人陈桂林在旧工厂内用废弃钢铁为女儿铸造“钢的琴”的故事。片中破败的厂房成为东北的标志性景物,而下岗工人们对往日荣光的留念以及现实的残酷令人印象深刻。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5/07/ninja143803970082922.jpg1924
国有企业占大头的东北城市里,大量年轻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好的工作,只能流向经济条件好、工资水平高的沿海地区以及京津地区寻找机会。2014年8月11日,北京,张明远背着吉他走在街头。张明远来自黑龙江大庆,是一名街头歌手,17岁时入伍,转业后开始当街头歌手,他曾用7年时间在全国各地流浪,最终在北京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