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4-26 20:27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6 20:32 编辑



知青年代,女生多于男生,一般知青点18人,只6-7个男生。

我冬泳我健康2 发表于 2014-4-26 20:38

本帖最后由 我冬泳我健康2 于 2014-4-26 21:05 编辑

风范 发表于 2014-4-26 20:22 http://bbs.china-ws.or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都曾经经历过。曾经到火车站去送人,铃声一响火车欲动,车上车下哭声一片 ...


我喜欢车站这首歌,放给你听听很美,很好听。http://www.tudou.com/v/FmlDTE2kUvI/&resourceId=0_04_02_99&tid=0/v.swf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4-26 23:00

知青下乡牵万家,岁月的记忆挥之不去,讲述磋跎岁月的故事,人间冷暖见真情!支持,赞一个!

冰团战友 发表于 2014-4-26 23:59

本帖最后由 冰团战友 于 2014-4-27 00:06 编辑

知青结局得道多助    上个世纪1979前后,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知青经过十年奋斗,从不同途径回到城市里。数十年过去,如今都已过了退休年纪,各自扮演的大大小小的社会角色也几近尘埃落定。回首往事,刻在头脑中的便惟有“得道多助”四个字了。    解读知青结局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得道。我们曾经喝下了山上乡下草地林间这碗垫底的烈酒,身心得到了锤炼,生存发展以及抗击打的能力有了增强。其二是多助。知青返城后不仅没有因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受到什么歧视,而且还获得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同情和关照。包括上学、招工、病退困退、曲线返城而较早回到城市的知青战友哪一个不是手里高举着"中国知青"的名片?    所以,如今都过了花甲之年,老知青们仍喜欢怀念盘点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聚会、联欢、著述、交流且乐此不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最宝贵的是青春。就连“终身大事”的方式也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花期情义无反顾,黄昏恋满是算计。    知青都已失去很多很多,但也还算有得有失,“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令人感伤的还是那失落在荒原上的花季和被蹉跎的岁月。    值得庆幸,我们欣逢盛世,仍然满怀信心地追逐着心中的梦想。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4-27 05:35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7 05:51 编辑

祝贺沧海一龙创刊成功,为了祝贺,我转发自己的写的一小篇知青生活七个馒头有生以来,凡经历过的事,到你走的那一天,也不会忘记,好在往事已经过去,可故事在我心里永远挥之不去,我讲的是五零后那个既无奈又现实的一代人,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生活经历。生在红旗飘飘的建国年代,长在三面红旗下,十岁那年节粮度荒的经历,动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复课闹革命,就这样“忙忙碌碌”到了一九六八年。十八年中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荒废了,上大学的苗子,被连根拔起。那一年,用我们的小肩膀担起了共和国的困难,“不在城市吃闲饭,到边疆区,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老三届这一时代的名词,说的就是我们,三个年级的同学们打着背包举着红旗徒步奔向延安。有的同学到了新疆、云南、军垦农垦、北大荒,和全国需要我们的艰苦农村。我到农村的一半年里,已经锻炼的有棱有角了,结实了,脱俗了,坚毅了,真正锤炼成了大小伙子。那年棉花丰收,村里妇女摘棉花,男人往棉花加工厂送棉花,小板车上装满了用大布袋撑的满满的棉花,派我跟车,因为跟车出勤管饭又管饱,车把式赶着一头驴来拉车,这一车冒尖的棉花走在土路上晃晃荡荡,几次险些抛锚,八华里的路走了近一半,载太重,驴不走了,真是个犟驴,肯定我的事来了,车把式撇过来一根细缰绳叫我拉帮套,我二话不说套好绳和驴并排前进,到了加工厂我已汗流浃背,没有油水的肚子咕咕直叫,饿瘪了。车老板上点年纪,慢悠悠的掏出队里给的伙食费,叫我去食堂买七个馒头,他想七个馒头两个人吃差不多了,我自作主张五分一个的馒头我买了十个,当地的馒头又实在又大,一大碗炒咸菜,一共花了八毛钱,看着这相当于一斤半干面的大馒头我美坏了,开饭!狼吞虎咽一会连菜带馒头一共吃了七个,还能吃,但同时吃完的车老板才吃了三个他饱了,车老板惬意的看着我问:还吃吗?我说算了饱了不吃了,想想天天吃苞米面大碴子,来了一次改善,真是意犹未尽。回来后向战友们炫耀,鼓动的几个人跃跃欲试也想去送棉花......(天津老知青)


就保留这么几张68或67年走时在东站照的相片18岁真实的写照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7 08:25

水上老毕 发表于 2014-4-26 18: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忆往事,不能忘記过去,祝知青园地创刊。但另一面劝大龙老弟这个年龄段千万别太伤情了,伤情易伤心,伤心 ...

谢谢毕大队,只是一吐为快,不会伤感的。

水上步兵 发表于 2014-4-27 08:55

忆往昔峥嵘岁月,谢谢沧海一龙开辟知青园地创刊号,我们会高度关注,感受下乡知青的伟大情怀!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4-27 14:49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7 14:51 编辑

大型电视连续剧《知青》里名为《曾经》的主题歌开头唱道:“绚丽的青春之桨,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一代人的追忆,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这种公式化的语言,根本看不出时代的特点。有过特殊经历的知识青年,对往昔的“追忆”用这种含糊不清的语言是难以表达的。他们在其人生最宝贵的岁月荒废了学业,在“广阔天地”里埋没了智慧和才能。然而这道历史的伤痕在《曾经》中却被抹平,代之以令人神往的景象:“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看到这样的歌词,你能感受到知青们真实的人生体验吗?
歌中还唱道:“磨炼伴随着无怨无悔,展开人生的风帆。”在那个狂热与盲从主宰言行的时代,知青中确曾流行过“无怨无悔”的豪言,甚至至今仍有人声称“青春无悔”,但这绝不是一种发自群体的声音。许许多多的知青,在备受煎熬的日子里,有苦无处倾诉,有怨不能发泄。他们怀揣着梦想和期冀,收获的却是失落和伤感。虽然也有人在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知青》的编剧梁晓声),但大多数知青都成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只能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于后代。这样的词语出现在主题歌中,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总之,《知青》的主题歌与知青的真实情感相去甚远,与其说是在讴歌知青的奋斗精神,不如说是在为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唱赞歌。

摘录
2014.4.27.

冰团战友 发表于 2014-4-27 17:05

本帖最后由 冰团战友 于 2014-4-27 17:07 编辑

    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还有那天晚上刺骨的暴风雪。那天晚上开会,我和李连长从南向北从低向高处行走,疾风暴雪,让人迈不开步子,透不过气来。倒退着走不灵,只能低头俯身小于45度吃力地向前迈腿,雪深已经过膝,好在多说只有六十米的距离,忽然,我感觉右边脸颊抽搐一下,右脸瞬间两条子白,脸冻僵了,“马上用雪搓。”“手不听使唤。”真怕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    在兵团我经历过四次严寒,1969年1月三九天里,我们几个人跟车六连去嫩江县拉煤。老职工帮我们借来旧皮袄和毡疙瘩,毡疙瘩不够,就把毡袜套在棉胶鞋里面,冒着零下30几度的严寒,坐在链轨拖拉机后面的铁拖车上出发了。车上我们的手脚冻得好像猫咬一般,失去知觉后马上搓搓手、跺跺脚,一路上几乎手不停地搓脚不停地跺……,熬过一个整夜,天亮才能到达嫩江县城。没有早餐,没有水,经过一个整夜的煎熬,不吃不喝不洗脸,八点半煤场开门,开始装煤,到了中午自费下馆子吃边白肉,一天的工资不够吃这一顿饭;有几天晚上我们跟车去嫩江农场拉石头,太冷了我们就在拖车上点火取暖,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几分钟的享受也是好的,否则那是会把人冻死的,这是严冬里我们初到六连经历的难忘的劳动场景。第二次是去漠河修路途中,乘坐帆布棚卡车行驶在黑龙江冰面上,忽然感觉鼻子里面有些痒,便摘下口罩,擤了擤鼻子,从鼻子里擤出两条“冰溜子”来,口罩冻得梆梆硬,再戴可就戴不上了。第三次是在查哈阳水利工程工地,带几个人负责放炮破冻土需要起大早,水房门不开,只好用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混有冰块的冰水洗脸,当天脸颊和脖子就裂出了道道血口子。第四次就是这次了,这是平生仅有的四次遭遇严寒的经历。

水上老毕 发表于 2014-4-27 18:20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7 08: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毕大队,只是一吐为快,不会伤感的。

对太对了,一吐为快。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7 18:31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6 17: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969年4月26日,天津东站一列绿皮车静逸停在第一站台旁,机车喘息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间静逸的站台 ...

书接上文:列车经过30个小时的行程平安抵达哲里木盟的首府---通辽市。车站上彩旗飘舞锣鼓喧天,大喇叭里不时传来欢迎的口号声。车上的知青们依次排队来到站台上等待各生产队来接站的负责人。虽然是4月底了,但东北的气候还是比较凉,田野里见不到丝丝绿意。突然间我们见到一个人,头戴狗皮棉帽,身穿绿军大衣腰间系一麻绳,足蹬一双胶皮棉鞋,手中拿着一长杆马鞭,完全是一副当地农民的打扮。当他开口说话时我们登时愣住了,原来他也是天津知青,他是68年7月份下乡插队到此的,他这次来是代表生产队接站的。我们感叹:才半年多的时间他就被同化了,难道我们也会如此吗?真是不敢想象。
    这时我们生产队的负责人来到面前,我们40名知青被分配到通辽市丰田公社爱国大队(常家围子大队)安家落户。4辆双套马车拉着我们这些人向着30多里地新家奔驰而去,进村后已经是夜幕降临了。
    在我们村知青点全村老少来了许多人,个个脸上热情洋溢。当我们到来时他们争相将行李卸下,热热的洗脸水端到我们面前,洗漱之后香喷喷的小米饭和炖豆腐摆上了餐桌。由于此时已饥肠辘辘,我们狼吞虎咽起来,这是来到农村后的第一餐,感觉真是美味呀,已至如今还回味无穷。
    餐后,大队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欢迎我们的到来,乡亲们围在我们身旁问这问那,像看西洋景一般好不热闹。
    入夜,我们躺在暖暖的火炕上身心得到全面放松,很快伴随着轻轻的鼾声进入了梦乡。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4-28 12:20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5-7 04:03 编辑

青春的陨落
知青大潮已过,随着国家的安置政策,到1978年知青子女可以先父母回城,安排上学,安排寄养,了却了在外知青无力回天的后顾之忧,体现了历史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这一特殊社会产物的安抚,大返城归功于上海知青在云南的力争,感了动天,感动了地,也感动了你。
我们所有的知青都不会让记忆消失在历史之中,虽然在政策的推动下顺利回城,也有的利用个各种途径回到了生他的地方,但是知青们已经融入不到城市的大潮里了,成了局外人,重新找工作,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圈子,沉落底层。有沉浮就有抗争的决心,他们又爬了起来,除了在农村选调的工农兵大学生,就是回城后78年恢复高考的努力者了,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佼佼者,知青们各自寻找途径,寻找自己的归属。

我们既然和历史相遇了,插队了,返城了,奋斗过的农村对我们已是淡忘,知青在村里已是荡然无存,但知青的影子还在,艰难的日子难忘,虽然青春永远留在那里,一个个真真切切的故事,一件件生动地经历,真心膜拜过的岁月如鲠在喉,忧思难忘。

到如今还有少数留在北大荒的或各地的知青,他们永远停留在了20岁,永远走不出北大荒了,他们是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精神病人,他们的状态永远停留在了患病前。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操着不同口音的知青带着木讷呆滞的表情,伴随着每天每日清晨与日落,住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因为那里率先成立了“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专门收治北大荒散落的知青精神病人和患了精神病的知青子女,还对返城后患病的知青同样收留,真值得称谓,令苍天动容。滞留的知青中有各原因受到了各种刺激患病的,有的患病后流落在各地,有的患病后被老乡收养,没有任何的认知能力,生不如死。有一个农场拖拉机手夜里收割,履带压了一捆麦草,他以为压死了一个人,此次疯掉。有一女生被强制结婚失智疯掉后天天口语:“我不结婚,我不结婚”!护士问一个身材健硕目光呆滞的男人是哪里人,回:“上海人”,几几年生人?回:1990年,想回家吗?回:领导不来……。北京知青只记得在北海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划船的景象,童心已泯,青春不再......。

我认为这个伟大的安养中心给了他们一份安宁,一份寄托,看看他们,再看看有着同样命运的我们,在那个特定的年月虽然没有疯掉,可心里永远积沉着阵阵酸楚。他们弃而不见的家人也许会忘记了那火红的年代,忘记了你的兄弟姐妹,忘记了代替你们落难的他们,但他们的心还活,无欲的活着,这一代人革命的精神永存,而孤独的后半生会伴随在他们直到永远,落在他们脸上的永远是终结笑点。

知青精神永存,知识青年这个社会产物的代名词永在,但留在那里的他们,像时而太空中陨落的小星星,不知会落在何方。


2014.4.28修改完稿


淇天大圣 发表于 2014-4-28 13:36

祝贺《知青园地》创刊
发表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9 11:21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龙 于 2014-4-29 11:29 编辑

感谢藍版、赵书记、风范、王者、月亮双子、水上步兵、老大、老二、台湾路电鱼、快乐海洋、淇天大圣、二胡、古月胡、兵团战友、老知青、我冬泳我健康2等人的支持、关注、跟帖。这次创办《知青园地》的初衷就是有知青情结的人们能有一个抒发的平台,同时也可让大家了解在那特定时期发生在那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一些事情,了解他们不畏艰辛、敢于吃苦、不断拼搏向上的一种精神。
同时感谢大家的加分鼓励。

威望 +2淇天大圣2014-4-28 13:21赞一个!
威望 +3天津老黄牛2014-4-27 10:14赞一个!
威望 +2水上步兵2014-4-27 08:33赞一个!
威望 +3爱冬2014-4-26 23:44赞一个!
威望 +3赵书记2014-4-26 22:47赞一个!
威望 +2东方红4号2014-4-26 20:49赞一个!
威望 +3乐游悠2014-4-26 20:18赞一个!
威望 +3水上月2014-4-26 19:54赞一个!
威望 +2月亮双子2014-4-26 19:45赞一个!
威望 +2心桥2014-4-26 19:10赞一个!
威望 +5感激的人2014-4-26 18:41不错
威望 +2水上老毕2014-4-26 18:35很给力!
威望 +3蓝色海湾2014-4-26 17:36赞一个!
威望 +2水上二胡2014-4-26 16:52很给力!
威望 +5王者2014-4-26 16:50赞一个!
威望 +4我冬泳我健康22014-4-26 16:38很给力!


总计: 威望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4-29 13:31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9 13:32 编辑

《共同的名字-知青》
北京知青网 万柳先生 北国银色的冰峰,
有你深深的脚印。
南疆茂密的胶林,
有你闪亮的头灯。
宽广辽阔的草原,
有你跃马在驰奔。
滚滚的黄河两岸,
有你挥汗的身影。
这就是你啊-知青!
我们曾肩并肩,
在蹉跎岁月里前行。
我们曾手挽手,
在坎坷人生里奋进。
我们高昂着头挺起胸,
无畏艰难走到今。
为你骄傲吧--知青!
为你自豪吧--知青!
历史将记住这响亮的名称,
那是我们共同的名字知青!
天津老知青转载北京知青的诗

水上老毕 发表于 2014-4-29 13:36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lol:lol:lol:lol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9 20:36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4-29 13: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共同的名字-知青》
北京知青网 万柳先生 北国银色的冰峰,
有 ...

这首知青的诗道出了当年在祖国山河的各个角落里都有那么一些年轻人为着共和国逐渐兴旺而奋斗着。

王者 发表于 2014-5-6 15:29




         往事如烟,又怎能在心中飘散......



——欣赏了,期待。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5-4 12:47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龙 于 2014-5-4 12:48 编辑

    清晨,一声高亢的雄鸡鸣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穿衣下炕来到了屋外,东方天际已现鱼肚白,微风轻拂着我的脸庞让人心旷神怡,静谥的村庄正在苏醒,各家各户的烟囱已经炊烟袅袅。来到街上已见零星几位老农身背粪筐,手持粪叉在捡拾牛粪。当地的农民将捡拾到的牛粪晾干后以备烧火做饭之用。每户农家都有自己的院落,在院落一角有一座很大的柴火垛,那里堆放着玉米秸和高粱秸,这些就是各家烧炕烧饭之必备。          



    今天是农村生活的第一天,早饭过后老队长带领我们到村里村外参观了一遍,将当前的农村现状介绍了一番。由于当年比较贫穷落后种地主要还是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头粮食大丰收农民的生活会好一些,如遇灾年那就很悲惨了。虽然是在东北我们不如黑龙江,那里的土地是黑土地,而我们这里却是黄土地,有一些还是沙土地和盐碱地(当地人称为“碱不拉”),这里的土地略显贫瘠。只是土地面积比较大,一个自然村人均土地面积7、8亩之多。在我们参观之际村中一些孩子们围着我们前后跑着跳着,我们也很快和他们熟络嬉戏起来。就在这欢欢笑笑之中我们渡过了一天。

   



古月胡 发表于 2014-5-4 12:54

蹉跎岁月终身难忘!

字字句句催人泪下!

:'(:'(:'(:'(:funk::funk::funk::funk: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如逝的岁月--------知青园地(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