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条条1 发表于 2010-10-9 19:08

观 潮

http://bbs.china-ws.org/IMG_3715             世博· 观 潮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昔日读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不懂其意境。
      此番到上海观世博。顺道去海宁参观徐志摩故居,到西山公园凭吊徐志摩墓地。尤其是观看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瞻仰了国学大家王国维的故居。不但对两位文学大师有了更亲近的了解,对上海世博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记得40年前参加工作后不久,单位派我去上海出差。平生节俭的母亲,很“大方”地给了我40元。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能够独立支配如此一笔“巨款”。当时就想:什么时候能陪母亲到上海逛逛“大码头”,以报母恩?
       今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正好了此心愿。
       8月中旬,同学张书庆去福建出差。打来电话。说曾在长治二中担任80班语文老师、后任闽江学院中文系主任的陈庆武教授,9月底也要去世博会参观。随后,我就与陈老师建起热线,约定去沪共观世博,然后去海宁观潮。
       20日,陈老师到沪;次日,我陪母亲、携女儿也到了上海。陈老师捷足先登,替我们联系好了旅店。
       22日,是中秋节。但由于浦江阴雨,满目迷茫。好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少时好友马远东兄的引导,我们顺利入园。他闻知家乡来人,热情地驱车接送,并赠门票。他还建议我们从浦西入园,先观看案例馆,下午再去浦东参观国家馆。
       在细雨中,我们走进世博2号门,跨上高架步桥,扑目而来的是中国船舶馆。世博园内人山人海,我们顺着人群先去“城市未来馆”参观。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未来、城市的足迹、城市的历程以及城市的生命,也就成了我们的首选。
       城市未来馆是利用原南市电厂的主厂房改建。这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厂。硕大的汽轮机排热管没有拆除,高大的烟筒被改建成“温度计”,上面红色的标记,不知是显示气候变化,还是气温起升,焉或是上海世博每日访客的热度。外形依旧,展馆内却是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新天地。在北京案例“国奥村”,我们拥有了世博护照。在台北、深圳、阿尔萨斯、韩国、博罗尼亚等案例馆,我们目不暇接,大开眼界。不同国度,不同风格,不同人种,古老的、传统的建筑中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道通往世界的“大宅门”。在汉堡之家,品尝汉堡,翻阅汉萨航空的资料,第一次感到地球很小,世界离我们很近。一种“天地为一期,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的感觉油然而生,进入了古人鲲鹏展翅、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神奇境界。
       在太空家园馆、中国石油馆、可口可乐快乐工坊,人类目前能够掌握的建筑、环保、装潢、设计以及工艺技术水平,令人惊叹不已。下午,乘轮渡、坐公交,到欧洲区参观,仅仅一个英国馆,刺猬般的建筑,就令我们瞠目结舌。更何况其它那些光怪陆离的众多国家馆外形。也使人产生联想:人类从茹毛饮血、穴居野炊到摩天高楼、智能大厦,虽然别有洞天,但追求安居、宜居的目标始终没变。

赤条条1 发表于 2010-10-9 19:09

本帖最后由 赤条条1 于 2010-10-9 19:18 编辑

久没发帖,图片不会处理了。落伍啦!

赤条条1 发表于 2010-10-9 19:11

在世博内乘坐公交返程途中,我们获知每天上午在安检门领取中国国家馆预约券,沙特馆、韩国、日本馆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领取预约券。
       当天,我们没能进这些热门场馆参观。但从场馆外曲径栅栏排着长队的人潮,以及队尾显示“此处需等候9小时”的警示牌,已经感受到人们对海外来风以及自己祖国日新月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新奇、喜悦和兴奋。
      上海世博会内不同的国家场馆,就像一艘艘竞相扬帆、博击浦江的舟楫,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憾……
       23日,我陪伴母亲早早来到中国馆。虽然刚过7时,前面已经排满了摩肩接踵的长队,想领到中国国家馆预约券几无可能。据说先到者凌晨三四点就在门外排队了。
       通过与一位一见如故的长者交涉,我终于为母亲争取到了一个可以获得预约券的位置。使老人家幸运地领取到了一张难得的中国国家馆预约券。
       在太空家园馆看3D电影,她已经连声称奇。进国家馆看4D幕墙,对老人来说,无异于登临仙界。出馆后,从她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国家馆内的场景,就可见祖国繁荣强盛对她内心的震憾!她毕竟是抗日烽火中走过来的人,内心的沧桑非我辈可以感知。
       与母亲约定3小时后在出口等候,我便转身去国家馆底层的省区市联合馆参观。这里除了台湾省,开设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展馆。除了需要排队的浙江、上海馆,我走马观花游遍了其他各个展馆,盖了这些展馆的纪念戳。不出馆厅,我已经走遍了祖国各地。从中华龙鸟、许氏禄丰龙骨架化石,我想到了华夏不但是龙兴之地,也是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从秦陵一号铜车马、错金铜博山炉、长信宫灯、打马球俑,我折服于中华先人的智慧, 也赞叹祖先的无穷创造力。
       下午,我们在与中国国家馆毗邻的斯里兰卡、以色列、阿联酋、卡塔尔、伊朗、朝鲜等国家馆参观。由于这天是沙特阿拉伯国家馆日,排队的人们从馆门一直排到高架步桥下的道路上。长达数公里。由于人多,世博局特地调来武警维持秩序。日本、韩国国家馆前也是人头攒动,不见首尾。余兴未尽,我们只好再一次去欧洲、非洲国家馆区参观。直到母亲感到劳顿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世博会。

赤条条1 发表于 2010-10-9 19:17

24日,我们赶赴海宁。开车送我们去车站的远东兄羡慕地说,他居沪20多年,还没有去看过钱江潮。
      下午,我和陈老师迫不及待地去徐志摩故居参观。
       作为一个富商后裔,徐志摩家资丰厚,留学美英,得西方风气之先。是上个世纪国内广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具有东方“雪莱”之称。他以理想主义的情怀,追求救国之道,是诗坛“新月派”的首脑人物。他吟咏的诗作,朗朗上口,广为流传。文弱书生偏有《猛虎集》问世,以“云游”天下为己任,又如“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呼风唤雨。他是那个时代的“开山”也是“末代”诗人。据徐志摩的中学同学郁达夫说,他“是同学里最顽皮的孩子,可是考试起来门门功课得第一。他自谦不懂科学,可是他老早就发表文章介绍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搭乘邮机去北京,遇大雾在济南触山而殁。终年35岁。
       故居由徐的表弟金庸题额,上书“诗人徐志摩故居”。正堂挂有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安雅堂”。徐志摩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他虽然“情愿安分的做人”。但他先与留学德国的张幼仪成婚,后又因追求留美才女林徽因离婚,并与江苏“名花”陆小曼再婚。徐志摩故居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回”型两进院落,楼顶有露台,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二楼有张幼仪、陆小曼的卧室。徐、陆结婚时,徐的恩师梁启超曾为他们宣读证婚词,半贺半讽,一时传为佳话。林徽因后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结婚,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夫妻同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设计师。他们还一同到山西考察古建,从优秀的古代建筑中吸取灵感,为建国十周年北京市的十大建筑增添了光彩。
       傍晚时分,我与陈老师来到西山的徐志摩墓园,在镌刻有《再别康桥》诗句的石碑前留影。在西山南侧的小河旁,有一座晋代寺院“惠力寺”。寺联云: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开。
      25日,是农历八月十八。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撰诗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就是说的海宁钱塘江潮。
      当天上午,我们一行十余人乘公交车来到观潮的最佳景点——盐官镇观潮公园。在水文站的楼上,我们静候观潮。只见四面八方的人们纷至沓来,一波一波地涌向各个观潮点。观潮公园的堤岸边早己站满了人。我与女儿嫌在楼上看潮不清,就下楼赶至堤边。这里有矗立江中的刻度计,还有坚固的护江堤、江中的观测塔。由于空间窄小,有座椅也没处坐。只好随着人们站立堤边。
      11时半时分,只见东边杭州湾方向恰似闪电的一道白线,在天边或明或灭。随后逐渐清晰,逐渐高涨。最后,白线成了一排巨浪形成的幕墙,越涌越高,越冲越急,随着平静的江水呼啸而来。刚才还波平浪静的钱塘江,忽然被这道白潮颠覆。涛声、巨浪,千军万马般奔腾、怒吼、欢跳着,人们的惊叹、呼喊,在潮水中渐成细语。
       倾时,钱塘江成了一个翻滚着湍流、波涛的海洋。刚才还轮廓分明的两米多高的刻度计,顿时淹没于潮水中。据资料显示,海宁每月都有半个月的观潮期。从初一到初六,从十五到月底。正午为潮,子夜为汐,其中八月十八潮为一年中最壮观的潮。每逢午时和夜间,钱塘江边都少不了观潮者。以至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海宁市的标志性雕塑就是独立潮头的“弄潮儿”。

赤条条1 发表于 2010-10-9 19:17

    胸中还激荡着大潮的巨浪,我们又拐弯抹角来到盐官镇郊外的王国维故居“娱庐”参观。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王国维故居”为国保单位。
       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研究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先行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在中国学术界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鲁迅也说:“他(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由世博而观钱江潮,由徐志摩故居到王国维的故居,我深深体会到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所论述的“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实乃真知灼见。他还说:“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
      从钱江潮我想到了思想之潮、世博之潮。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人类思想能够达到的高度,就是一个时代的高度。
       王国维殁于昆明湖。至今仍有人说他是为清王朝而殉。但是,我却坚信他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潮流的冲击波中坚守堡垒的智者。他和徐志摩作为海宁的骄傲,耳濡目染钱塘江潮。在夜汐里发育,在午潮中成长,以至成为名震中外的一代文豪,这是潮水之力,也含潮水之功,更有潮水之神……
       记得新千年之初,我到陈老师所居的福州市采访。曾拜谒过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的故居。“师夷之长而制夷”,是他们那一代有志之士的渴望。孙中山先生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潮水汹涌,总有平息之时。
      但思想之潮、文明之潮、进步之潮、开放之潮,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国庆之日,“嫦娥二号”顺利升空。华夏开放,不但得天下之先,而且还将面向全球,全向未来,面向太空……
       中华强盛,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   
       离开海宁,耳畔又回响起徐志摩的诗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韩水冬游 发表于 2010-10-9 20:56

登高望远 发表于 2010-10-11 14:01

http://bbs.china-ws.org/attachments/day_101009/1010092055d78547ea69a94027.jpg

kanruivv 发表于 2010-10-12 07:32

好文章,好文章。

晋中海豹 发表于 2010-10-12 12:09

追求安居、宜居的目标始终没变。:handshake

双飞雁 发表于 2010-12-22 19:52

好贴顶一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