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4 08:05

游泳为了健康,与泳友分享《科学成就健康》(转帖连载)

<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5><IMG height=652 src="http://lz.book.sohu.com/data/book/85/6585/6585.jpg" width=425></FONT></SPAN></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5></FONT></SPAN>&nbsp;</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5></FONT></SPAN>&nbsp;</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5></FONT></SPAN>&nbsp;</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5>转帖只是我的推荐,不一定代表我完全赞同其内容,著作权属原作者:方舟子。</FONT></SPAN></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5>以下内容摘自 :</FONT><A href="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6585.html"><FONT size=5>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6585.html</FONT></A></SPAN></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5>总序:</FONT></SPAN></P><SPAN class=tpc_content><P style="FONT-SIZE: 18pt; COLOR: rgb(153,0,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align=center><B>柯南:科学的健康观</B></P><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科学成就健康》书评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文/柯南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随便翻开一份都市类报纸,如果你没有看到神乎其神的保健品广告,那定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这些版式和用语都接近新闻的广告,用最大胆的方式兜售着价格不菲的产品:感到青春离你远去了?那是因为你没有“排毒”;对身材不满意?来吧,用这个药片把脂肪吸出来;免疫力不强?采用古代宫廷秘方生产的纯天然产品,能改善免疫,调整人体平衡……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这些产品的功效是真的,那么意味着产品的发明者早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更不用说那些声称能够治愈诸如晚期癌症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药品”——它们的功效太神奇了,远远超出了人类现有的能力。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健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许多贪婪的商人利用了人们这种美好的愿望,用各种噱头和骗局,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这简直就像一种套在老百姓头上的魔咒,既吞噬着人们的钱财,又吞噬着人们的健康。著名反伪人士方舟子新作《科学成就健康》一书就尝试着破解这种魔咒,他使用的武器是——科学。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近年来,方舟子揭露了多起医疗保健品的骗局,从“脑白金”到“核酸营养”,从螺旋藻到增高产品,从水的保健骗局到干细胞美容陷阱,多年的学术训练和生物学的背景让方舟子在揭露保健品骗局方面具有了独特的优势。方舟子先生用他手中的笔和专业的知识,告诉人们一个浅显而又实用的道理:为了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不要轻信任何虚假浮夸的宣传,不要滥用任何未经检验的药品,要学会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培养怀疑、实证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更难能可贵的是,如今认识到医疗保健品骗局的人可能并不少,但惟有方舟子等少数人愿意站出来大声疾呼,向公众发出警告——说这样的人是新时代的鲁迅不为过。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 “进补”是中国的传统,在这种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接受它们。如果一个人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能对那些所谓的“传统”开始产生怀疑,这已经是一种成功。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普及科学的健康观,仅凭一本书、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期待着政府机构加强对健康市场的管理,从事医学研究的科学家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他们有这个责任),媒体也应该自律。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这本书至少意味着一个好的开始。 </FONT></P></DIV></SPAN><br><br>[此帖子已被 flydownriver 在 2007-3-24 18:51:04 编辑过]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4 08:14

<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P style="FONT-SIZE: 18pt; COLOR: rgb(153,0,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align=center><B>刘夙:民可使知之</B></P><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民可使知之——评《科学成就健康》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文/刘夙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记得一年半之前和方舟子先生见面时,我曾经问过他当时的写作计划,他说打算写一本揭露医疗保健品陷阱方面的书,但是由于本书“开列了一大批虚假保健品,开列了一大批做夸大宣传的营养品,点名道姓,不讲情面”(何祚庥语),担心没有出版社敢出版。今天,能看到这本《科学成就健康》得以出版,我感到十分欣慰。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正如方舟子先生先前计划的,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两部分:“保健品”和“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书中列举了近年来在国内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常见保健品的实际功效(远不是宣传的那样神奇)以及常见中草药的毒副作用(远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无毒),总结归纳了虚假保健品的一些共同特征和识别方法,提出了一些学术界公认的健康“秘诀”。针对普通读者对医学的一些认识误区,书中还介绍了现代医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现代药物随机、双盲、有对照的开发历程。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知识精英应该天然是科学的普及者和传播者,特别是对于仍然落后,科学精神远远没有普及的中国来说尤为如此,对于医疗保健品领域常见的盗用科学名义、践踏科学精神、泛起封建沉渣现象,知识精英们更应做到“民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科学的健康观,这才是符合现代伦理的思想。对于那些所谓迷信传统医疗保健的“信徒”,特别是其中因此已经给自己造成损害的人,专业人士应该首先抱有同情之心,向他们尽到自己普及传播现代医学常识的责任。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其实,改革开放伊始,我国曾经有过一次难得的科普热潮,我至今恨自己“生也晚矣”,未能躬逢其盛。随后,由于种种原因,科普陷入了低谷,而与此同时令人悲哀的是,民众对科学工作者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到现在,在揭露医疗保健品骗局方面,也许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专业人士还有很多,但真正实际行动、作文付梓的人,恕我孤陋,就只看到方舟子一个。所以我以为,重开风气,勇作嚆矢,就是方舟子先生这本新书最大的意义,我以为,也应该是这本书属于的“赛先生科学与生活系列丛书”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希望看到,在方舟子先生的带动下,未来几年中,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贴近民众的科普力作(不仅仅是医疗保健方面),而“大有益于人民智识”。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对此,我有信心,而且已做好了亲身参与的准备。 </FONT></P></DIV></TD></TR><TR><TD class=center01></TD></TR>

寒江搏浪 发表于 2007-3-24 08:22

<FONT size=5>我们希望看到,在方舟子先生的带动下,未来几年中,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贴近民众的科普力作(不仅仅是医疗保健方面),而“大有益于人民智识”。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对此,我有信心,而且已做好了亲身参与的准备。 </FONT></P>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07-3-24 17:49

批驳伪科学,是为了更好的提倡科学!支持!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4 18:54

<P><FONT size=5><STRONG>评《科学成就健康》</STRONG></FONT></P><P><FONT size=5>总的看法,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目前我国社会是需要的、及时的。据我所知,目前我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有所改善,手里有些余钱,而且老年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慢性疾病,我常听他们说:“活到这么大年纪了,钱留着干什么,不如买些保健品吃,多活几年,活得健康一点。”因此,大批卖保健品的商人就瞄准了老年人的口袋,大做广告,用各种办法诱使老年人买他们的保健品。因此我认为,让老年人正确认识保健品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十分必要。特别重要的是需要提高群众的保健知识,让他们知道健康靠什么才能获得。这样的科普书非常需要。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陈宁庆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2007-02-01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专家简介:陈宁庆(1923-),男,江苏丹阳县人。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分析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成员,解放军传染病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解放军预防医学中心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立二等功1次.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空气生物学及预防医学。 </FONT></P><br><br>[此帖子已被 flydownriver 在 2007-3-24 18:55:36 编辑过]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4 18:57

<STRONG><FONT size=5>李霖:读《科学成就健康》有感</FONT></STRONG><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有机会读到《科学成就健康》(方舟子著)一书,有所感,简述如下: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1、这是一本讲真话的科普书,是批判当前商业炒作、混淆科学是非、误人保健和健康的好书。著者以敏锐、犀利、讲道理的笔触,分析和讲述了我们常见的保健品和正确的医药知识。对社会上的某些混乱现象,能起到打假反腐的作用,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有助于大家分清是非,提高科学认识,保护自己的健康。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2、前一部份中,关于龙胆泻肝丸的问题,说的很精确,我女儿在北大医院肾科工作,她就在临床中整理过百余例因服用龙胆泻肝丸而导致肾衰的病例,并报请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处理。关于“核酸营养”,我也遇到过这场闹剧,有的亲友信以为真,不听劝说,花了不少冤枉钱!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3、后一部份涉及中医中药的问题。关于中医药是传统医药,西医是现代医药的论述,我很同意。但是,对传统医药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中医药经过上千年临床实践,积累很多宝贵经验,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诊治方法和医案医史。不管其中有多少非科学之处,却仍须要认真对待其案例和临床效果,去伪存真,做进一步的验证才好。西医不也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吗?传统的中医药必然也要向现代化发展,解决得好,它的实践经验和某些观点、药物,可以丰富并且融入现代医学的。当然,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须要花大力气做工作的。可以想到,当二、三百年前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我们先人不就是在中医药的帮助下,治疗病伤,繁衍生息的吗?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4、我对书后的附录;某些有毒药物和一些中成药的关系所列的表,觉得不妥;比如,某些中成药中,是否含有该毒性成份?据我所知,牛黄解毒片,北京同仁堂出的,就不含雄黄。即使有的中成药含有某些毒性药物,还得看其剂量和作用而定论。(西药中,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负责验证和说明得比较清楚)这样简单的列表,会令人感到确凿的依据不足?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2007年元月30日于北京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专家介绍:李霖,原冶金部工人保健医学专家。</FONT></P></DIV>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07-3-24 21:36

感谢flydownriver!期待后续!<br>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5 15:59

<P style="FONT-SIZE: 18pt; COLOR: rgb(153,0,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FONT color=#a0a0a0>上楼中李霖讲“4、我对书后的附录;某些有毒药物和一些中成药的关系所列的表,觉得不妥;比如,某些中成药中,是否含有该毒性成份?据我所知,牛黄解毒片,北京同仁堂出的,就不含雄黄。”</FONT> 请见:<FONT color=firebrick>健康时报 :北京一患者因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导致砷中毒牛黄解毒片是“毒药”?</FONT> </FONT><A href="http://www.jksb.com.cn/article.asp?id=8460" target=_blank><FONT face=隶书>http://www.jksb.com.cn/article.asp?id=8460</FONT></A></P><P style="FONT-SIZE: 18pt; COLOR: rgb(153,0,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align=center><B>一本改变我人生的书</B></P><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一本改变我人生的书——评《科学成就健康》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一位读者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合上《科学成就健康》这本书,我长长出了一口气。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有几分怀疑,有几分理解,有几分庆幸,有几分后怕,更有几分激动。我想,也许这本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的,但足以使我信服了;内容也许不是百分百全面的,但足以使我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了;结论也许不是百分百严谨的,但足以使我学会思考了。有这样一本书,我很庆幸。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在此之前,对于方舟子和他所从事的打假事业,我虽有所耳闻,但总觉得与己无关,也就没有十分关注。看到这本书时,我真的想说一声:相见恨晚。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这本书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于我们经常见到的保健品的实际功效和常用中草药的毒性作了客观公正的分析(我有不可思议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科学地看待保健,科学地看待中药的毒性,方舟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想,科学精神也许不是一个生僻的词语,但真的要接受它、理解它,运用它,对于我等小民,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中国人自古就有“进补保健”的传统,保健品市场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记得上中学时,家里很穷,舍不得买肉吃,但父母仍省出钱来为我买来蜂王浆,希望能让我更强壮,学习更上进。现在想想多可笑,原来蜂王浆并没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还有导致过敏的危险,幸亏我不是敏感体质,不然要多受一些罪了,只可惜当初花掉的钱了,到现在我还有些营养不良呢。长大后,过年过节回老家看望父母,总想买点什么孝敬老人,营养保健品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了,脑白金、三株口服液(现在见不到了)、核酸、蛋白粉都曾寄托着我们的一腔热爱送给父母,现在想想真有点说不过去,原来这些保健品很多都是忽悠人的,并没有什么实际功效(至少没有吹嘘的那么神奇)——当然也不能怪做儿女的,谁能想到成天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产品有假呢?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说到中药,我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曾被逼着喝下苦口的“良药”,也不记得那药是些什么成份了,是不是含有什么有毒的物质?现在想想真有点后怕呀!自己或多或少吃些中药也就罢了,孩子还小,他们的健康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呀。也许很多人会不同意方先生的观点,认为中药几千年了,有什么可怕的,但我更宁愿相信方先生的话,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药品我再也不会给孩子吃了。从民族感情来讲,我也曾热爱中医中药,我也愿意看到中医中药能发达起来,能被更多的人接受,但我需要理由,一个能够说服我的理由,对于关系到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大事,我还是希望自己更理性一些。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中国有个成语,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有这样一本书,我很庆幸。 </FONT></P></DIV>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5 16:31

<P style="FONT-SIZE: 18pt; COLOR: rgb(153,0,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align=center>科学容不得私心杂念<BR>&nbsp; 科学容不得私心杂念——评《科学成就健康》<BR><BR>&nbsp; 现代社会,人们最关心的无疑是健康。但令方舟子、何祚庥等科普、科学界人士甚为担心的是:中国传统的健康观念实在与科学相去甚远,很多甚至背道而驰,换言之,按传统的健康观念,可能越关心健康的人,受到的危害越深!<BR><BR>&nbsp; 有关老百姓健康的事是天大的事,《科学成就健康》一书把学者忧心忡忡的顾虑转化为普通百姓识假辩伪的“火眼金睛”,从科学的角度对传统的进补理论、常见的滋补营养品、常用的中草药等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考察,书中教会了读者如何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怀疑、实证、理性的科学精神,来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个过程是很难接受的,很多结论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但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BR><BR>&nbsp; 要说的是,有关健康的书很多,但真正以科学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写成的健康书不多!<BR><BR>&nbsp; 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有了一点思考。 <BR>以上是这本书的众人读后的介绍的一部分。<BR><FONT color=blue><FONT size=5>最近我读的健康方面的书很好的有两本:一本是《冬泳健身好处多》,在武汉琴台专区就有。另一本就是《科学成就健康》。网友和我都发过转自书中的帖子,我都只大略读了一部分,就急着全文向大家推荐了。</FONT></FONT><BR><BR><FONT color=orangered><FONT size=5>在介绍正文之前,先介绍一下作者。</FONT></FONT><BR><FONT color=crimson><FONT face=隶书><FONT size=5>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Michigan State)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生物系、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BR><BR>&nbsp; 目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事互联网开发、写作和兼任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科学家。为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担任新语丝社社长。2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美国《科学》曾专文介绍。著有《方舟在线》、《进化新篇章》、《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叩问生命——基因时代的争论》、《长生的幻灭》、《江山无限》等著作。目前为《中国青年报》、《环球》、《北京科技报》的专栏作者</FONT></FONT>。</FONT></P>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5 16:51

<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5>本书献给关心自己及家人健康的人!<BR>  识别假医、假药、假保健品,树立科学健康观是本书的主题。在《科学成就健康》中,学生物医学出身的方舟子“用科学说话”,指名道姓地揭露了二十多种常见虚假保健品的真相,如“核酸营养品”、“干细胞美容”等。<BR>  何祚庥表示:“按照这本书来说,很多保健品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这种真话很难听到。”...<BR>“补”与“不补”,“缺”与“不缺”常常是人们难以把握的选择,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营养摄入,首先要正确认识营养素。<BR>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健康长寿,但目前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长寿的最可靠途径。</FONT></FONT></SPAN>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5 16:52

<FONT size=5><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ff4500>第一编 保健品<BR></FONT><FONT color=blue>序</FONT><BR>&nbsp; 一本大有益于人民健康的书<BR><BR>&nbsp; 这是著名“反伪”学者,方舟子的一本新著——《科学成就健康》。<BR><BR>&nbsp; 这些年来,有很多学者揭露学术界中的腐败,揭露伪科学,揭露伪学术。其实,伪科学、伪学术的重灾区是医疗保健领域,尤其是营养品或保健品。在各式各样的虚假广告中,尤以保健品的广告宣传,大多属虚假讯息,是社会上的一大公害。<BR><BR>&nbsp; 大约在10年前,我国长跑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负责这次运动的一位著名的教练员就发布新闻,这是由于大量食用甲鱼导致的结果。于是,一时之间,中华鳖精成为“最佳”营养品,亲友间相互馈赠。为时不久,媒体揭露,所谓中华鳖精中,其实只有份量微不足道的“鳖”!<BR><BR>&nbsp; 中华民众,迷信营养品,迷信保健品,或它的“变种”,迷信长生药,几乎成为“民族习俗”。而历史上有不少帝王却死于长生药!<BR><BR>&nbsp; 这是一本讲述科学保健知识的书,一本科学地介绍保健品,介绍营养品的书。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开列了一大批虚假保健品,开列了一大批做夸大宣传的营养品。揭露“陷阱”,点名道姓,不讲情面。<BR><BR>&nbsp; 这才是真正对人民负责的科学精神。<BR><BR>&nbsp; 何祚庥<BR><BR>&nbsp; 2007年1月于北京 <BR><FONT color=blue>前言</FONT><BR>&nbsp; 从2000年开始,我越来越关注国内科技、教育领域的弄虚作假现象,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被称之为“学术打假”。到现在,屈指算来,与我或多或少有些关系的事件已有大约600起。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医疗保健领域,这大概也是“学术打假”中最得人心的部分。普通公众未必十分关心学术界内部的猫腻,但对与自己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却非常希望知道真相究竟如何。<BR><BR>&nbsp;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在对待虚假保健品、假药的问题上,为之开脱的一个常见借口,是:“即使它们没有效果,也吃不死人!”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全国第一起假药案——晋江假药案,我记得其主谋在法庭上就是如此为自己辩护的,他们制造假药的原料用的是淀粉,害不了人。虽然这番辩护并没能挽回主谋的性命,但是我怀疑现在那些贩卖假保健品的人,以及那些由于保健品生产给地方经济带来好处而对之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官员,可能还都抱着同样的心理安慰自己。<BR><BR>&nbsp; 假保健品、假药当然害得了人。它们有的在长期服用后会产生毒副作用,即便其成分就像白开水一样完全没有毒副作用,也同样在害人。假保健品、假药的消费者往往是那些患有疾病的人,由于听信了虚假广告而将它们当成灵丹妙药使用,乃至放弃了正当的治疗,会因此贻误病情,甚至有性命之虞。假保健品、假药的害人之处,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是经济上和心理上的。为成本低廉、无效的东西浪费了大笔的金钱,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而一旦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那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也让人心理上难以承受。如果我们考虑到那些受骗上当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并不富裕、最不该被骗的可怜的人,这种害处就更大。<BR><BR>&nbsp; 吃保健品是中国人的“进补”传统的延续,今天的假保健品、假药也利用人们的民族感情,经常打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招牌迷惑人。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医中药的问题。我小时候也和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免不了会稀里糊涂地看中医、吃中药。到高中以后,由于阅读生物医学著作,才开始对整个中医体系产生怀疑。之后受到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使我能更专业、更清醒地看待中医药弊端。<BR><BR>&nbsp; 几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批评中医的文章,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医,不要轻信中药的疗效,更不要忽视中药的毒副作用。这些文章起初只发在网上,近来由于我在国内报刊上开专栏,偶尔也涉及到中医的问题,引起更大的关注,以致有人误以为我对中医的批评是近来才有的。《中国医药报》曾有一篇文章评论我批评中药的文章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尽管文章中有太多偏激和片面之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上对中药的安全性存在着不解和担忧。”<BR><BR>&nbsp; 我看不出我的文章中有何“偏激和片面之词”,介绍的不过是一些生物医学常识,基本上反映的是生物医学界的主流意见,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媒体上以前很少有这样的声音而已,如一些医学专家私下的评论:“说了我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如果为了维护“中医神话”,把理性、客观的批评当成了“偏激和片面之词”,掩盖真相,对中医药暴露出的问题百般宽容、狡辩,置公众健康于何地?<BR><BR>&nbsp; 当前中国假保健品、假药泛滥,不仅仅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批评、揭露,而且还由于缺乏监督、处罚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仅有科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点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并具有科学的怀疑、实证和理性精神,不至于轻信虚假浮夸的宣传,那么至少能够做到自保,减少受骗上当、危及身体健康的机会。<BR><BR>&nbsp; 写作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不仅介绍医学、保健的基本知识,而且也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虚假保健品和医疗骗局,希望读者能够掌握一些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和自我识别的能力,警惕无处不在的医疗、保健陷阱。<BR><BR>&nbsp; 方舟子<BR><BR>&nbsp; 2007年1月于北京</FONT><BR><!----></FONT>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31 19:45

<STRONG><FONT color=#1111ee size=5>第一章 世上有抗衰老的灵丹妙药吗?</FONT></STRONG><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你能活到150岁吗?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中国正在走入长寿国家的行列。在2001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1.8岁,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75岁。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不到百年即翻了一番,发达国家的历史状况也与此相似。有位“基因专家”曾经据此极其可笑地预言,按照这种速度,再过不到百年,平均预期寿命就能再翻一番,达到150岁!为什么说这种推理极其可笑呢?这是因为近百年来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是通过改进卫生和营养条件、提高医疗水平(特别是疫苗接种术和抗生素的发明使得致命的传染病在发达国家差不多绝迹了),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夭折特别是婴幼儿的夭折而达到的。越来越多的在自然状态下将会死亡的人在医学的帮助下得以进入老年,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平均寿命,但是人类的绝对寿命并没有因此延长。在今天百岁老人仍然和以前一样稀少,而七十岁老人虽然已非古来稀,却仍然和从前的七十岁老人的健康状况没有太大的区别。发达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几乎已达到了人类的自然寿命,已很难再有大幅度的增加,除非我们能够找到延缓乃至停止、逆转衰老过程的秘方,从而延长人类的自然寿命。而这显然是要比改善卫生营养条件、提高医疗水平更困难得多的任务。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自由基并非一无是处的破坏者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人类自古以来就在寻找返老还童的秘方。古代西方有“青春泉”的传说,而中国至迟在秦始皇时就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老年,这个秘方市场就变得越来越大,而“神仙”也以生物高科技的面目出现。例如,有一位医科大学的教授声称她发明的核酸制剂就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去找的“不老仙丹”。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现代卖大力丸的江湖医生已懂得用高科技包装自己,在叫卖声中充斥了令人似懂非懂的、听上去似乎言之有理的生物化学术语。在各种各样据称能抗衰老的药品、补品、保健品中,有两个术语反复出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许多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衰老与氧化作用、自由基有关,因此那些能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或其他化学物质似乎就成了抗衰老的灵丹妙药。这个逻辑推论好像简单明了,但是在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要剥下这个高科技的羊头,首先需要弄清楚衰老的自由基假说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细胞的能源中心是一种叫做线粒体的细胞器。在那里,食物分子经过一系列的新陈代谢过程后被转化成了能量以供利用,但是在这一有氧代谢过程中,也同时产生了一类高度活泼的小分子──自由基。自由基的寿命仅有数百万分之一秒,但是它们非常容易被构成基因的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吸引。自由基一旦与DNA发生化学反应,即可能对DNA造成损伤,进而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一般来说是有害的,例如会导致癌变。自由基并不是突变的唯一来源,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例如阳光辐射、吸烟、食物中的毒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但是由于自由基是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这就使它们成了无法避免的、持续不断的基因突变的源泉。自由基也能对蛋白质等其他生命分子造成损伤。根据衰老的自由基假说,正是由于自由基造成的损伤的不断累积,导致了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随着时间推移的磨损、失常,最终导致衰老和死亡。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据估计,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的DNA每天都要遭受大约一万次自由基的攻击。在如此猛烈的攻击下我们仍然能够生存,是因为细胞有两套抵御自由基攻击的系统。一方面,某些基因能够生产一类被称为“自由基清除剂”的分子,在自由基能形成危害之前将其捕捉、中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细胞中有一套修复机制能够修复自由基所造成的基因损伤,其效率近乎完美:99%以上的基因突变会被修复。为什么没有出现一种彻底消灭基因突变的机制呢?这是因为突变乃是生物进化的源泉,如果突变被彻底修复,生物进化将会终止。虽然绝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但是在特定的环境变化下,某种突变可能具有生存优势,因此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突变。生物个体为此必须付出代价,对突变修复的不完善使得衰老与死亡无法避免。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这种对突变修复的近乎完善然而又不完善的现象对抗衰老研究有深刻的启发:由于它已近乎完善,就极难再加以改进;由于它不完善,衰老无法避免。目前那些在市场上推销的号称能防止衰老的抗氧化剂被发现在体外实验中能中和自由基,其鼓吹者因此声称它们一旦被细胞吸收,就能起到“自由基清除剂”的作用,帮助捕捉、中和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DNA的攻击。即使它们在体内的确能帮助清除一部份自由基,仍然不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在原有99%以上的效率的基础上很难有所改进,而剩余的自由基将继续累积DNA损伤,导致衰老。而且,即使抗氧化剂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自由基,反而有害无益。自由基并非一无是处的破坏者,恰恰相反,它们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增殖、细胞间通讯、细胞凋亡(如果细胞不能正常凋亡,会形成癌)、免疫反应等。没有自由基或自由基过少,生命活动将会停止。因此,那些号称能帮助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如果当真充分发挥了作用,反而会破坏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SOD基因疗法至今并不可行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保健市场上推销的抗氧化剂有一部分属于维生素,常见的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但是这些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往往是用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证明的,它们在人体内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吃多了甚至会有副作用。在动物体内由基因制造的一种“自由基清除剂”是过氧歧化酶,简称SOD。在一个转基因实验中,一个额外的SOD基因被转入果蝇体内,促使果蝇细胞制造更多的SOD,结果这些转基因果蝇的寿命延长了约40%。这个成果对衰老的自由基假说是一个支持,得到了媒体广泛的报道,一些保健品制造商乘机推出SOD制剂作为抗衰老保健品。但是SOD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后在消化道中将被彻底分解变成氨基酸后才被细胞吸收,不可能再发挥SOD的功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有效办法解决蛋白质药物在肠道被完整地吸收的难题。同样,把SOD涂抹在皮肤上也不可能被细胞吸收。要让人体生产过量SOD的有效办法是用基因疗法,把额外的SOD基因转入体内。且不说基因疗法目前还不成熟,即使能够办到,是否应该这么做也是值得慎重考虑的。过量的SOD已被发现能在老鼠和人体内引起严重的毒性副作用和神经疾病。一种基因往往有多种功能,很难只让它提高一种功能,而不带来严重副作用。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正确的对待衰老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可见,想靠市场上叫卖的抗氧化剂防止衰老此路不通。更可靠的方法是进一步完善细胞修复基因突变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对此仍然处于实验室摸索阶段,有了一些进展。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能够减轻同位素辐射损伤的叫做WR-2721的化合物可能具有防止基因突变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它能够延长细胞周期,使得细胞中的修复机制有更多的时间发现和修复自由基引起的基因损伤。WR-2721的主要成分是氨磷汀,最早是由美国军方研制的。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面临着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军方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药物,让士兵使用后,能够抵抗核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危害。WR-2721就是当时开发出来的“辐射保护剂”中的一种。随着冷战的结束,核战争的危险已几乎不存在,这些“辐射保护剂”也开始转入民用。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研究WR-2721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于减轻癌症病人接受辐射治疗后对身体健康的伤害,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它作为抗辐射药上市,商品名为阿米福汀。但动物实验表明WR-2721也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它是否对人体也有相同的作用,则还不清楚。即使WR-2721在以后被证实能抗衰老,也很难被推广,因为它只有用注射才能发挥作用,而一般人只会对口服制剂感兴趣。但是要开发出一种能够通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细胞与DNA反应发挥作用的化合物是非常困难的。 </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5>&nbsp;&nbsp;&nbsp;&nbsp;我们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由基,但是自由基也会让我们衰老。衰老乃是生命过程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为生命提供能源的机制也播下了摧毁生命的种子。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发现抗衰老的灵丹妙药。但是在目前,这一前景仍然相当渺茫,市场上所有号称能抗衰老的药品、保健品,更全是心理安慰剂。与其浪费金钱购买心理安慰剂,不如学会正确地对待衰老。 </FONT></P></DIV>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31 19:48

<STRONG><FONT color=#bb4444 size=5>第一章 美国人如何“进补”</FONT></STRONG><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世界经济正越来越走向全球化,保健产业也不例外。近来在国内流行的各种所谓保健品中,有许多实际上是从国外,特别是美国引进的,而且往往是人家的过气产品。例如一度很红火的“脑白金”,其实就是美国90年代中期短暂流行过的褪黑素;“核酸营养品”依据的是美国江湖医生富兰克的说法,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也曾经流行过,八十年代初被美国法庭认定为商业骗局后,就在美国市场上消失了。现在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各种保健品,以后也有可能被人引进中国,因此对其作一番简短的介绍、评价,还是有必要的。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目前美国市场上的保健品也称作“膳食补品”(dietarysupplements)。据美国《预防》杂志的调查,目前有1亿5千8百多万美国人在使用膳食补品。这个市场极为庞大,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的报告,在2000年补品的销售额达到了230亿美元,自1994年以来美国消费者花在补品上的花费已几乎加倍,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美国超级市场、药店都有补品专柜,互联网更是推销补品的天堂。我每天都要收到数封不请自来的推销补品的电子邮件。有一封是推销“人体生长激素”减肥制剂的,翻译成中文是: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有关人体生长激素的惊人发现正在改变我们对衰老和减肥的看法。减肥的同时使肌肉结实并一次性全盘逆转衰老迹象,加强性能力,增强记忆力,滋润皮肤,长出新发,让皱纹消失。”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国内的保健品广告?美国人吃补品,和中国人进补、吃保健品的目的一样,是想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保持身体的健康,以及用于防止或治疗各种疾病。在1994年以前,美国补品上市之前,和药品一样要证明有声称的疗效,经过FDA批准。在1994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膳食补品健康和教育法案》,限制了FDA的权力,从此补品可以不经FDA批准就生产和销售,美国补品市场迅速膨胀。FDA的权力只限于保障补品的安全,一旦发现某种补品有害健康,可以禁止其销售。补品厂家、推销商可以不经FDA批准就声称其补品有何作用,但是必须写明:“这个说法未经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定。该产品不试图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至于虚假、不实广告,另有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管理。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美国补品市场与中国的不同,没有哪一个公司的特殊产品能够风靡一时。在市场上常见的产品,都是成分单一、公开、没有专利的产品,由多家公司生产。美国常见的补品,大致可以分成这几大类: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维生素和矿物质:这占了美国补品市场的最大份额。有的是成分单一的制剂;有的是把人体必需的所有维生素和矿物质按人体每天需求值合在一起制作成片剂,用意是让人每天吃一片就可以保证对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需求,很受欢迎。医学界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已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可以用于治疗因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引起的疾病,对特定的人群也有益处,例如美国医学界提倡孕妇服叶酸制剂以防止胎儿畸形,因为怀孕早期缺乏叶酸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现神经管缺陷。适量地服用这类制剂,至少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美国医学界并不认为一般的人都应该定期服用维生素、矿物质制剂,更不认为大量地服用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能起到保健作用,恰恰相反,维生素或矿物质的过量吸收可能有害健康。美国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在生前提倡“维生素C疗法”,认为每天大量地服用维生素C能防止感冒、癌症等多种疾病,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直受到美国医学界的批评,但是由于鲍林的名气,至今仍有许多美国人信他那一套。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草药制剂:像中国人一样,许多美国人也崇拜“天然药物”,相信草药胜过化学药物。不过,在美国市场上,真正的草药并不容易见到,在超级市场、药店卖的草药制剂,都是经过化学方法提取,以胶囊或片剂的形式销售,实际上还是“化学药物”。近年来某些中成药作为膳食补品也开始进入市场,但是还只限于华人社区,在一般的美国药店、超级市场见不到。有些中药,特别是一些补药,因为重金属含量过高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被禁止出售。在美国市场上常见的草药制剂包括绿茶、大蒜、山楂、人参、桉叶、银杏叶、贯叶连翘、姜、迭迷香、锯齿矮棕榈、荨麻、芦荟等植物的提取物。对这些药物的疗效的说法,基本上和中医没有关系。有的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支持,有的有一些初步的证据,但还没有确凿到能被FDA批准的地步,所以先作为补品上市。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小分子,因此有营养价值。不过,市场上的氨基酸制剂并不是要作为营养素制造蛋白质(那应该从食品中吸收),有的也不是蛋白质的成分,它们是作为某种有特殊的保健功能的补品来卖的。例如,L-精氨酸被认为能增强免疫力、抵抗癌症,L-组氨酸被认为有助于治疗关节炎,等等。对这些说法,仍有待证实。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激素:前面提到的褪黑素(所谓“脑白金”)就是一种激素,目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褪黑素只写着“有安眠作用”,而没有任何神奇的说法。最常见的激素类补品是脱氢表雄甾酮(DHEA),这是肾上腺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在体内被转化成几种其他激素,包括雌激素和睾酮。它的分泌在20至30岁时达到顶峰,之后直线下降,因此被商人称为“青春素”,宣称能抗衰老。有多项动物实验显示DHEA有增强免疫力、记忆力、抗癌、抗糖尿病、抗衰老的作用。但是人体临床试验未能证实这些作用。作为能转化成性激素的激素,长期使用可能有严重副作用。在互联网上经常见到推销“生长激素”制剂。实际上,生长激素在美国属于处方药物,不可能做成补品销售,所以可以肯定那些制剂不含真正的生长激素。而且,生长激素口服无效,而必须通过注射才有作用,而且非常昂贵(一年需要花费2万美元)。注射生长激素对衰老的作用仍然有待证实,其副作用也值得警惕。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其他:例如花粉、蜂王浆,在美国市场上也可见到。美国医学界认为这两种制剂不具有保健价值,反而有引起过敏的危险。一些华人经销商在美国推销蜂王浆时,因被认为做不实广告,曾遭到FTC的罚款。又如,前文中提到的过氧歧化酶(SOD),这是体内的一种“自由基清除剂”,由于自由基被认为是导致衰老的一个因素,因此市场上也能见到以SOD为成分的抗衰老补品。事实上,SOD作为一种蛋白质,口服后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不可能进入体内发挥作用。 </FONT><P><FONT color=#bb4444 size=5>&nbsp;&nbsp;&nbsp;&nbsp;从这些介绍可以看出,美国补品市场相当混乱,绝大多数补品的作用都没有获得证实,美国人的“进补”,其实也和中国人的“进补”一样,就是花钱买个安慰。如果迷信某种保健品,是在以身体健康为赌注,浪费时间、金钱,甚至可能由于副作用而损害身体。健康之道,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在于“进补”。 </FONT></P></DIV>

傲雪寒梅 发表于 2007-3-31 16:17

原文由 寒江搏浪 发表: <FONT size=5>我们希望看到,在方舟子先生的带动下,未来几年中,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贴近民众的科普力作(不仅仅是医疗保健方面),而“大有益于人民智识”。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对此,我有信心,而且已做好了亲身参与的准备。 </FONT></P><P><FONT size=5>我向来不赞成这些保健用品,生活吗 要顺其自然,加强锻炼,多吃蔬菜和海产品,主食要粗细搭配。傲雪寒梅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FONT></P>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4-1 06:39

<STRONG><FONT color=#1a1ae6 size=5>第一章 小酌可以清心</FONT></STRONG><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color=#1a1ae6 size=5>&nbsp;&nbsp;&nbsp;&nbsp;不抽烟不喝酒历来被当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抽烟绝对有害健康,这是医学界的定论,也已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对喝酒的看法却并非如此简单。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适当喝酒能够“舒筋活血”。医学界现在也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适量的喝酒可能的确有助于健康,特别是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 </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5>&nbsp;&nbsp;&nbsp;&nbsp;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头号杀手,其中大约有60%属于冠心病。在发达国家中,有25%的死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这是由于脂质在动脉管壁内沉积,形成一个个瘤一样的突起,使得血管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堵塞,血液供应不畅直至被截止。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坏”胆固醇)在动脉管壁沉积下来,形成粥样小瘤。血液中还有一种“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帮助回收、清除LDL,防止粥样小瘤的形成。 </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5>&nbsp;&nbsp;&nbsp;&nbsp;20世纪初,病理学家在解剖那些因为酗酒导致肝硬化而死的病人尸体时,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这些人的大动脉管看上去特别干净,粥样小瘤很少。一个很明显的解释是,这些人死得太早,粥样小瘤还没有来得及在血管壁中累积下来。但是也有人猜测酒精能够溶解血管壁中的粥样小瘤。 </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5>&nbsp;&nbsp;&nbsp;&nbsp;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调查似乎为后一种解释提供了佐证。这项调查是研究生活方式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的关系,其中有一项结果是调查者完全没料到的:那些不喝酒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似乎更高。以后在多个国家对不同人群所做的多项调查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适量的喝酒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在2000年,意大利和芬兰的研究者合作分析了以前28项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每天吸收25克酒精(相当于两杯酒。杯的大小当然与酒的种类有关,不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已根据酒的种类而选用不同的杯子了,也就是说,这里说的“一杯酒”,相当于一大杯啤酒、一中杯葡萄酒或一小杯烈性酒。)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20%。2002年11月,在美国心脏协会的会议上,美国加州的研究人员报告了最新的一项统计结果。在1978~1985年间,他们共检查了128,934名病人,其中16,539人已在1978~1998年间死亡,有3001人的死亡是由于冠心病导致的。对这些病人的统计表明,那些每天喝一、两杯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32%。 </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5>&nbsp;&nbsp;&nbsp;&nbsp;那么,酒精是如何降低了冠心病的呢?如果不能证明酒精的作用机制,这种统计结果总是无法让人完全信服的。多项研究表明,适量喝酒者血液中HDL(“好”胆固醇)的含量要比一般人高出10%~20%,而高HDL含量意味着血管壁会更干净。酒精究竟是如何提高HDL含量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能是由于酒精能够影响肝脏中合成HDL的酶。酒精可能还能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LDL和血纤维蛋白原(能导致血液凝结)的含量,这也有助于防止冠心病。 </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5>&nbsp;&nbsp;&nbsp;&nbsp;如此看来,不论是统计调查还是生理研究都支持适量喝酒能降低冠心病的结论。但是饮酒过度又是有害健康的,不仅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肌病),而且能导致多种其他疾病(如肝硬化、胰腺炎、乳腺癌),此外,孕妇喝酒能导致胎儿畸形。所以,关键在于“适量”。那么怎么算适量呢?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的建议是每天不超过相当于40毫升纯酒精的量。加州两名研究饮酒与冠心病关系的权威克拉茨基(ArthurL.Klatsky)和艾克(RogerR.Ecker)的建议是,男人每天不超过2杯,女人每天不超过1杯。如果男人每天饮酒在3杯以上,女人每天饮酒在2杯以上,则算过量。每天1~2杯只是上限。对那些想靠喝酒降低冠心病危险的人,他们的建议是每星期1到3杯。 </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5>&nbsp;&nbsp;&nbsp;&nbsp;如果你本来滴酒不沾,那么是不是从此应该开始喝点酒呢?也未必。适量的喝酒只对那些得冠心病的危险性比较高的人,才可能有好处。这些人包括:有冠心病家族史、抽烟、高血压、总胆固醇高于200、HDL低于35、男人在40岁以上、女人在50岁以上。如果你不属于这个人群,喝酒可能对你没有任何好处。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她们一般已不容易得冠心病,因此喝酒不太可能再降低得冠心病的危险,反而有提高得乳腺癌的危险。 </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5>&nbsp;&nbsp;&nbsp;&nbsp;那么应该喝什么酒比较好呢?有一些研究表明喝葡萄酒似乎比喝其他酒更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危险。克拉茨基等人在1990年代发表对130,000名加州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喝葡萄酒和啤酒得冠心病的危险性要比喝烈性酒低。在2002年11月的美国心脏协会的会议上,克拉茨基进一步报告说,那些每天喝葡萄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要比喝啤酒的人降低25%,比喝烈性酒的人降低34%(吸入的酒精量相同)。但是,由于喜欢喝葡萄酒的人一般来说其生活方式也更健康(例如不抽烟、饮食较平衡),因此很难说这种危险性的降低是否真正是葡萄酒引起的。不过,有多项生理、生化研究认为葡萄酒含有一些有益健康的成分,可能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5>&nbsp;&nbsp;&nbsp;&nbsp;“不抽烟不喝酒”的金科玉律也许可以改成“不抽烟少喝酒”。适量的喝酒可能对某些人的健康是有益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酗酒的借口。喝酒过量仍然危害健康。 </FONT></P></DIV>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4-1 06:41

<STRONG><FONT color=#bb5c44 size=5>第一章 健康长寿的“秘诀”(1)</FONT></STRONG><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我们能否长寿?在我们进入老年时,是否能保持健康?很少有人不关心这些问题。在书籍中、报刊上,有关健康长寿的秘诀、建议、忠告随处可见。有的是长寿者的经验之谈,有的是代代相传的养生术,还有的实际上是推销保健品的广告。科学研究不以传闻、轶事、个人经验为依据,所以从生物医学的角度看,这类秘诀并无参考价值。有时也会有生物医学机构或专业人士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有的是对某些传统说法的肯定,有的则是根据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些“科学”建议的可靠性究竟如何呢?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避免“慢性自杀”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显而易见,健康长寿的前提是避免夭折。任何自杀性的举动,例如酒后开车,都大大降低了长寿的可能。这一点不难明白。人们难以认识和避免的是那些慢性自杀式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无数的证据表明吸烟不仅损害呼吸系统,导致呼吸道疾病,而且会大大增加得癌症(特别是肺癌、口腔癌、食管癌)、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多种疾病的机会,是导致死亡的头号因素。平均来说,吸烟将使吸烟者少活12年,并在生命的晚期备受疾病的折磨。因此,有关健康长寿的第一条、也是最可靠的秘诀就是:戒烟,越早越好。一面继续吸烟一面寻找健康秘诀是自相矛盾的。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另一种慢性自杀是酗酒。酒醉不仅增加了发生事故导致夭折的机会,而且长期过量饮酒将会永久性地损害大脑、中枢神经、肝脏、心脏、肾和胃。我在《小酌可以清心》一文中说明了,与吸烟不同的是,适量的饮酒对健康并无危害,甚至有研究指出,饮用适量的红葡萄酒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根据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的建议,每天饮酒量应低于相当于40毫升纯酒精。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合理的饮食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我们长着用于研磨的臼齿表明我们适应草食,长着用于撕咬的犬齿和有数种氨基酸无法自身合成表明我们适应肉食,长着一双能分辨丰富色彩的眼睛表明我们适应于吃果实,总而言之,我们天生是杂食性的动物,能够消化、吸收几乎所有的食物,而我们的健康也依赖于多种营养素。避免营养不良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需要一定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需的量也会不同,而且在不同的年龄,对营养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最常见的营养不良是蛋白质吸入量过低而碳水化合物吸入量过高,以及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保证营养的最有效方法是平衡的饮食,而不是寄希望于“保健品”。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营养过剩。许多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充足营养的条件下,限制食物中的热量供应能延长动物的寿命。那些进食的热量被限制在只有一般膳食的70%的动物(也就是只吃七分饱)的平均寿命延长了40%。用多种动物做实验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但是这是否也适用于人类还不清楚,而且要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也不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不过,由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却的确值得我们的警惕。许多证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也降低,即周围组织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的效率减低。血液中的葡萄糖平衡是受胰岛素调控的,这一过程的效率下降,血糖的含量也随之升高,从而出现糖尿病。肥胖和缺乏锻炼是老年人出现葡萄糖耐受性不良的最重要因素。改变饮食中热量含量能逆转这个老化过程。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被降低到以前的85%时,其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胰腺的功能都增强了,即对葡萄糖耐受性增强了。另一项对325,000名30岁以上不吸烟者的调查表明,体重指数与死亡率存在显著相关性。体重指数越高,死亡的风险越大。大多数肥胖者要比瘦者高出30%到100%的死亡危险。在85岁以上的男人中,基本上已不存在肥胖者。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某些食物成分能够加速衰老过程。许多食物都有很高的胆固醇含量。这种脂肪是制造激素和细胞膜的必需原料,但是它同时也刺激动脉管壁粥样小瘤的形成,会导致动脉管的堵塞。过量的动物性脂肪和机制糖被认定与多种致命的慢性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有关。这一点几乎已成为常识,市场上因此出现了多种无脂肪或无糖份的“健康食品”。但是这些“健康食品”往往以合成的替代物代替脂肪或机制糖。这些替代物是否真是健康的,则还不清楚。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在报刊上见到某种食物成分能够延缓衰老的说法。许多食物被认为含有能防止癌症、心脏病的成分,例如植物纤维防止结肠、直肠癌,胡萝卜防止肺癌,豆类防止乳腺癌,煮熟的西红柿防止前列腺癌,绿茶和红葡萄酒防止多种癌症和心脏病,等等。这些说法往往只是根据某些普查以及实验室里体外实验、动物实验的结果,未必十分可靠。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些食物可以降低某些人得某种疾病的危险性,也未必人人适用,因为每个人的遗传特性是不同的。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底线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长寿而忍饥挨饿或专吃某种食品,但应该尽量适应低脂肪和营养丰富,特别是含丰富蔬菜和水果的饮食结构。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适当的锻炼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在进入中年以后,人体骨质就开始逐渐丧失,最终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同时,肌质也逐渐丧失20%~40%,而出现肌肉萎缩。这二者合在一起,使得老年人很容易发生骨折,特别是髋骨骨折。某些药物能够防止骨质丧失,但是更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在骨质开始丧失之前,通过吃高钙质的膳食和锻炼让身体获得尽可能多的骨质,因而延缓了骨质丧失的过程。在年轻时候起即加强锻炼和补充钙质,能够大大减低骨质丧失的危险性。即使在骨质开始丧失后,锻炼也能延缓骨质丧失的速度,甚至增加骨质。一项研究表明,一组老年妇女在锻炼一年后,其骨中矿物质密度增加,而未锻炼的对照组则出现显著的下降。锻炼也能防止甚至逆转肌肉萎缩,我们终身都具有让已有肌肉增加体积和强度的能力。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衰老伴随着葡萄糖忍耐性不良,而锻炼已被显示能够增强对血糖的忍耐性,从而防止糖尿病。锻炼还能够减少体内胆固醇和脂肪含量,降低血压,刺激毛细血管的生长,因而能够减轻患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不管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锻炼都能提高血浆中多种激素的浓度,其中某些激素(例如生长激素)已知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FONT><P><FONT color=#bb5c44 size=5>&nbsp;&nbsp;&nbsp;&nbsp;但是锻炼的效果与锻炼的方式有关。在实验室里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高重复性的、低强度的体操式锻炼的效果明显不如低重复性的、高强度的耐力式锻炼。不过,任何方式的锻炼都有胜于无。每天散步30分钟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明显强过不活动的老年人。定期散步的老年人不仅有整体上较低的死亡率,而且散步的距离与死亡率成反比。不过必须指出,体育运动员并不比别人更长寿。锻炼可能并不能延长寿命,但它能使人健康,从而大大改善老年的生活品质。</FONT></P></DIV>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4-1 06:43

<STRONG><FONT size=5>第一章 健康长寿的“秘诀”(2)</FONT></STRONG><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但也必须注意,锻炼过度是有害的。它不仅能导致身体的损伤,还可能在分子水平上造成伤害。对20名从事激烈运动(每天锻炼10小时,持续30天)的男人的研究表明,其DNA氧化损伤的速度增加了33%。另一项体外实验显示,暴露在极度氧化环境下的人体细胞无法修复线粒体DNA的损伤。因此,锻炼过度很可能增加了线粒体DNA的氧化损害程度,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放松的、有智慧的生活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西方有句谚语:40岁以后不当傻瓜就当医生。换句话说,在进入中年以后,有的人仍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漠不关心,而有的人则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注意保重身体本来是好事,它有助于采用合理的饮食和锻炼,并尽早发现、治疗疾病。但是,如果对身体状况的关注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不由自主的烦恼,引起了焦虑和紧张,却是健康的大敌。在紧张的状态下产生的生物化学因子(例如肾上腺素)能够增加多种疾病的危险,例如损伤大脑神经细胞,刺激肿瘤增生,引发冠心病。不良的心理状态也能降低免疫抵抗力。的确,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人平均来说有更高的死亡率,而感觉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紧张因素,特别是在中年以后,退休、配偶的死亡和其他社会环境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紧张因素。但是我们能够学会恰当地处理紧张的局面,尽量过着放松的生活。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西方还有一句谚语:学者越老越聪明,文盲越老越愚蠢。艾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是对老年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85岁以后,几乎一半的人会表现出某种痴呆迹象。艾兹海默症受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令人惊讶的因素是教育。多项研究表明,高学历者患艾兹海默症的几率较低,而缺乏教育则增加了老年痴呆的危险。其原因可能是教育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形成更多的突触,因而减轻了艾兹海默症的破坏程度。环境对中枢神经突触的数目的影响以在青春期之前最为显著,但是在其他时期包括老年时期,同样能起作用。“活到老,学到老”,是健康长寿的又一秘诀。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躲避阳光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阳光是生命的源泉,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有直接的益处: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将皮肤中的麦角甾醇转化成维生素D2。但是紫外线能够破坏皮肤细胞中的DNA和其他生物分子,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增加致癌的可能性。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它被认为是因为皮肤过度暴露在阳光下引起的,特别是对浅肤色的人影响更大。此外,紫外线辐射也是皮肤老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皮肤癌和皮肤过早老化的关键是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尽量不要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在户外活动,使用遮阳用具,以及在皮肤暴露的身体部位涂抹防晒霜。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健康长寿的关键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要长期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困难的。人们总是盼望能发现一种延缓衰老、甚至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这种心态滋生了一个巨大的保健品市场。但是目前没有任何疗法、食品、药物已被证实能够抗拒衰老或延长寿命。由于人类衰老因素、机制极度复杂,未来能够发现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迷信某种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却浪费了时间、金钱,甚至可能由于副作用而损害身体。如果因此而无视、放弃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等于放弃了获得健康长寿的可能性。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寿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健康长寿,但是在目前,却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长寿的最可靠的途径。 </FONT></P></DIV>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9 19:55

<STRONG><FONT color=#4d2bd5 size=5>第一章 如何识别假保健品</FONT></STRONG><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color=#4d2bd5 size=5>&nbsp;&nbsp;&nbsp;&nbsp;国内市场上的保健品可谓此起彼伏、前仆后继,一个品牌倒下去,更多的品牌又站起来。这些新老保健品的推销手段如出一辙,而许多消费者似乎又特别健忘,在上了某个保健品的当之后,又马上去追逐新的保健品。而且,在某个保健品被揭发之前,其鼓吹者早已赚足了钱。消费者如何自己识别这类炒作、骗局呢?在这里,我归纳出假营养品的几条特征: </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5>&nbsp;&nbsp;&nbsp;&nbsp;它们往往声称对一般人关心的大部分或所有健康问题有良效,比如增进智力、抗衰老、增强性能力、美容、减肥、抗癌、预防心脏病。而且,它们往往把药理归结为“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5>&nbsp;&nbsp;&nbsp;&nbsp;它们往往声称老少咸宜,毫无副作用,诱使许多人抱着“反正吃不死人”的心理去试一试。“吃不死人”只是说明它无毒,而无毒并不等于无副作用。有些食品、药品的毒副作用要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逐渐表现出来。 </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5>&nbsp;&nbsp;&nbsp;&nbsp;它们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学成果,或是祖传秘方被最新科学研究证实。 </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5>&nbsp;&nbsp;&nbsp;&nbsp;它们往往拉出“著名科学家”唬人,其试验或理论依据,往往是来自于一位科学家或医生的发明。比如“核酸营养”宣传文章的依据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医生富兰克。但是科学研究的特征是可重复性,某个人的实验结果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可能造假或出差错,只有经过不同实验室的独立、反复的验证,才能成立。 </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5>&nbsp;&nbsp;&nbsp;&nbsp;它们往往声称服用过的人都说有良效,并会列出一些人,特别是名人的证言。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证言从来不被当作证据。一个人吃了某种东西而觉得有效果,不一定就真是这种东西在起作用,可能是别的东西,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只有严格控制、反复测试、双盲、有对照组的试验结果才是可靠的。 </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5>&nbsp;&nbsp;&nbsp;&nbsp;它们往往隐瞒主要成分,广告所说的主要功效成分与其向管理部门申报的成分不符,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生物活性物”实际上不过是非常常见的药物。 </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5>&nbsp;&nbsp;&nbsp;&nbsp;底线是:我们真的需要保健品吗?如果饮食结构合理、平衡,没有服食任何保健品的必要。如果饮食不平衡,也只需添加那些必需营养物(例如维生素、微量元素)。长期饮用传统的饮料,比如茶、葡萄酒,可能对身体有益。但是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服食保健品对健康能有奇妙的效果。要而言之,灵丹妙药是没有的,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幻想,在目前也还仅仅是幻想。 </FONT></P></DIV>

flydownriver 发表于 2007-3-29 19:51

<STRONG><FONT size=5>第一章 科学地看待保健</FONT></STRONG><DIV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align=left><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健康长寿,但目前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长寿的最可靠途径。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不要轻信保健品的神奇效果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其实还得加上一条,饱暖思保健。所以古代帝王,在填满三宫六院之后,往往还要求仙炼丹。一般人,淫欲大抵只能想想,保健在手里有点余钱之后却觉得可以试一试。平常的饮食无法保证我们不得疾病,更无法推迟我们的衰老,总令人觉得该再吃点什么才心满意足。小孩希望更聪明,老人想要长寿,男人害怕性欲衰弱,女人热衷美容减肥,人人又都担心突然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吃药是最省事的办法,但现代科学对此还没能发挥什么作用,于是伪科学乘虚而入,各种各样声称能够解除这些烦恼的保健食品蜂拥而来。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其它产品效果黑白分明,是否有效,消费者自己就可以检验,难以长时间蒙骗下去,而保健品、药物的真正效果,除非是毒药,却是无法靠消费者本人的经验检验的,吃它的人本来就身体健康或只是偶有小病,在心理作用下,即使喝白开水也能达到保健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保健品、药物市场的假货特别多,被揭露一个又冒出一个,前仆后继,没完没了。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中国本是崇古的古国,所以“祖传秘方”、“宫廷秘方”历来是推销补品、药品的羊头。但“祖传秘方”、“宫廷秘方”总有被用完、用烂的时候,总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何况科技的威力,使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了,于是“高科技”的羊头便后来居上,大有取代“祖传秘方”、“宫廷秘方”之势,连中医家也不再言必称《黄帝内经》、《伤寒论》,改而研究“第一代具有修复营养变异损伤基因(DNA)的特效药”,要让“生物体进入高能态”、“修复营养变异损伤基因”了。象这种说法,在专家眼中,不过是生硬捏造的胡言乱语。但是,读者们又如何才能不被其迷惑?四个字:我不相信!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不要相信“科学术语”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相信科学,但是,虽然科学道理是用科学术语来解释的,科学术语本身并不等于科学。不管在广告中堆砌了多少让人似懂非懂的科学术语,都不足以证明其科学性。越让你觉得高深莫测的,越不要轻信。尤其是那些跟形势跟得特别紧的,跟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面推销“基因食品”、“基因药品”的,跟在“纳米技术”后面推销“纳米产品”的,跟在“干细胞技术”后面推销“干细胞保健品”的,更不要相信。一项科学成果要得到应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不会一夜之间创造出奇迹。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不要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虽然科学研究是科学家做的,但是个别的科学家并不能代表科学。科学家也是人,也会想发大财,也会被收买,也会说假话做伪证。对那些拿了人家的红包的,那些被聘为技术顾问或以技术入股的,甚至本身就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的科学家所发表的有关言论,都应该大打折扣,或干脆置之不理。只有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的话才是有份量的。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不要相信权威机构的“鉴定”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机构也是人开的,在腐败盛行的社会,权威的机构同样能被买通。何况鉴定的内容往往和广告的内容没有关系,例如卫生部给某种“DNA生命剂”批准的功能是“补充B族维生素”,给“脑白金”批准的功能是“改善睡眠、润肠通便”,给“核酸保健品”批准的功能是“免疫调节”(没有药效的安慰剂也能“免疫调节”),都和它们包治百病的广告内容无关。还有些鉴定干脆就是捏造的,例如所谓“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鉴定”,FDA并不给保健品、中草药做鉴定。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不要相信名人的“证词”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在科学上,证词(不管是不是名人,有名到多大程度)不被认为是可以信赖的证据。一种保健品、药品是否有效,只依靠双盲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才能验证。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那么还有什么可相信的呢?为避免受骗上当,不妨先相信常识再说。常识未必总是正确的,但是常识在绝大部分时候是正确的。常识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东西,没有“不老仙丹”,晚期癌症至今还是不治之症……如果有人要推翻这些常识,我们就先请他去拿个诺贝尔奖再说。他既然已到了当众叫卖的程度,可别告诉我们不希罕诺贝尔奖的名利。 </FONT></P></DIV>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07-3-30 11:31

好帖子,请继续!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游泳为了健康,与泳友分享《科学成就健康》(转帖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