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的4个硬标准
<P><FONT size=4> 气温15℃ 温差8℃ 冷空气7天———<BR> 春天万物复苏,而天气乍暖还寒,因此,中医讲究养生防病应当“春捂”,减衣当慎当缓。<BR> 一、“春捂”应该捂哪里<BR>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谚。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志恒言》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BR> 在乍暖还寒的春天,一些年轻的女士为了爱美,过早穿起了单薄的紧身裤、裙装或短裤,殊不知,这对身体十分不利。据报道,突尼斯妇女喜欢一年四季穿裙子,结果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约占妇女总人数的70%。另据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学者的长期观察,日本现代青年女性所患的诸多妇科病,大多与感受寒冷有关。<BR> 二、“春捂”过度也有损健康<BR> 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也容易诱发中暑等疾患。现在的小儿家长,大多数是对自己的宝贝“捂”得太过,不仅冬天厚衣重棉,春天生怕减衣受凉,天气再暖照“捂”不怠,于是在冬天稍动则汗出湿衣,春天不动也汗出蒸蒸,毛窍开泄,卫外之气失于抗邪,所以反复感冒,这种患儿临床十分常见。小儿生机旺盛而好动,一方面对自然气候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另一方面自控机制处于完善发育时期,对外邪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中医认为小儿为“少阳之体”。当此“春捂”之际,我们提醒广大家长,不要给小儿“捂”得太过,天暖,衣服当减则减,天凉,衣服当加则加。小儿好动,衣物太过不仅滋生内热,还容易出汗受凉,如若要“捂”,注意腹背保暖即可。<BR> 三、“春捂”应该如何捂<BR> 春捂怎么“捂”,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算是最明确的时间概念。而这之于养生保健,却远远不够。随着医疗气象学的兴起,科学家有了许多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BR> 1.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BR> 2.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花开又被风吹落”,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BR> 3.把握时机: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在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BR> 4.持续时间: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BR> 来源:《北京青年报》</FONT> </P> 学了 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时长期以来经验累计所得的宝贵结论!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感谢白山龙. 谢谢白山龙,您的科普知识忒好了。 初来乍到是张老师吧,我们见过面,您现在是什么时间去游泳呢?
页:
[1]